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這個帶給我們無限美好記憶和無限期待的日子,現在不僅是我們國人特有的傳統節日,已然成了全球最為聲勢壯大的節日奇觀。十多億中國人奔波忙碌一整年,都趕在這一個節日回家團聚,如此大負重的人口大遷徙也堪稱世界奇蹟。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澱,春節似乎現在已愈發滲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可是你知道嗎,」春節」這一概念從確定下來至今才不過一百年而已。那麼,泱泱華夏五千年歷史,難道以前我們都沒有過年這種傳統?這一切還要從曆法說起。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造文字和曆法的國家之一,從上古時期就已經發明多種曆法,最為著名和流傳最廣的就是夏曆,又稱農曆,是一種基於月相運行的太陰曆法;到了漢代時期,又融合了二十四節氣的太陽曆,制定並沿用至今的陰陽合曆。智慧的中國古人在刀耕火種時期,通過長期觀測天相,精準的推算出太陽、地球、月球等天體的運行規律,從而創造出準確的太陽曆法,用以輔助人類耕作。雖然在不同的時期經過多種修訂,但大體依照古風傳承下來。
2019年春節是第多少個春節?
上古時期注重祭祀,部族首領以及大祭司等人類領導人,通過掌握的天文和曆法來統領人類生息耕作,所以流傳下來的很多節日都是跟祭祀有關的,春節就是。春節這個詞語其實是始於辛亥革命以後,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將公曆元月一日定為元旦,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新中國成立後順應世界趨勢,採用公曆作為紀年方式,即每年一月一日為新一年的開始,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所以,真正過春節這個概念,在中國也剛剛一百多年,2019年應該是第106個春節。
那麼中國古代一直講的過新年難道不是春節?其實,古代過新年是按照我們國家特有的農曆紀年,每年的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也就是新年,但是當時不叫春節,叫元旦。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確定四季循環的起始日,並確定這一天為新年。這個傳統始於夏朝,雖然在商朝時改用別的曆法,但是到了漢朝又重新沿襲了夏朝的曆法傳統,所以,農曆正月初一過新年,過元旦這個傳統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是真正的滲透到中華民族血液裡的節日,難怪我們對過新年的感情如此深厚!
過年是為慶祝什麼?
我們現在一提到過年就是普天同慶的喜慶節日,其實在早先的社會時代,過年是一個很嚴肅的祭祀節日。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在新年的第一天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恩德,以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衣食無憂,長期以來形成了底蘊深厚的文化內涵。
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著自已在漫長歲月中積澱形成的特有文化和習俗,臘祭、廟會、守歲、包餃子、貼春聯、接財神、發紅包等等特色傳統習俗,都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
不管時間如何變遷,也不管形式怎樣變化,過年的內涵都只會愈加深厚,它已然與我們融為一體,這也正是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