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海外 從過傳統節日到傳播中華文化

2020-12-01 新華網客戶端

  中國留學生求學海外,雖遠離故鄉,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同時,在異鄉的他們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雪梨大學中國留學生舉辦中秋集會,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和中華飲食相遇

  在海外談起中華文化,必然少不了飲食文化。由於中國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飲食習慣,海外的中華飲食文化也往往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在新加坡,早年旅居的華人主要來自閩粵兩地,其飲食文化也和此兩地的飲食特點相關。曾在新加坡管理學院就讀的阿威(化名)就有很深的感受:「食閣一般會銷售廣東的茶點,如燒麥等。而在糕點商店,則可以直接買到福建特色的白糖碗糕。很容易就能品嘗到家鄉味道。」

  當中華飲食文化進入異鄉,會與當地的飲食文化相結合。這種文化融合既豐富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形態,也使其更易為當地民眾所接受。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攻讀文化創意產業碩士學位的高萌介紹說,倫敦的中國城有不少西化的中華料理。這些結合西方特色的中華料理更接近英國人口味,普遍偏甜一些。在加拿大蒙特婁求學的艾子(化名)對此也有相同的感受。加拿大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中華飲食文化在這裡也產生了一些本土化特徵。「加拿大的中華飲食文化也有些受當地飲食文化的影響,會多甜少辣一些。」艾子說。

  感受傳統節日氣息

  海外學子也時常能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的氣息。在春節、中秋節等重大的中國傳統節日期間,特色節日小吃是節日文化重要的展現符號。中國超市會在傳統節日期間售賣節日特色小吃,一些中餐館也會籌備一些活動以慶祝節日。有些海外學子則會選擇下廚製作家鄉的特色小吃。在倫敦的第一個中秋節,高萌與來自中國南方的朋友在中國超市購置了月餅,而朋友還自己下廚做了酒釀赤豆元宵。

  在海外過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能品嘗小吃,還能感受到節日習俗。在一些華人多的地區,重大傳統節日期間會舉行一些中國民俗活動以慶佳節。曾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信息技術專業就讀的李楠茜居住的地區離華人街很近。她介紹說:「每到春節,華人街會有傳統的舞龍活動,很熱鬧。」一些外國朋友也樂意參與中國傳統節日的相關活動。艾子在蒙特婁過春節時,就曾在路上收到外國友人「新春快樂」的中文祝福。

  傳播中華文化

  在外求學的中國學子不僅能感受到熟悉的中華文化,也在身體力行地傳播中華文化。中文作為了解中華文化的敲門磚,是許多海外學子進行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一些海外學子在與外國朋友交談時,會主動教授外國朋友一些簡單的中文。艾子在課餘時間十分享受這樣的文化交流活動:「我非常喜歡中華傳統文化,我覺得教外國朋友簡單的中文也是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做貢獻。」下學期,艾子還打算參與學校中文課的輔導工作。

  除了教授中文,一些海外學子還努力讓當地的朋友了解中華文化、理解中華文化。他們會在學校活動或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向外國朋友介紹中華文化,使外國朋友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內涵。在中秋節,高萌就曾和中國同學一起向來自墨西哥的室友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讓墨西哥室友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關焦點

  • 繼承傳統習俗 傳播中華文化 海外華人歡慶鼠年春節
    參考消息網1月28日報導外媒稱,中國農曆鼠年到來之際,海外華人按照傳統習俗歡度春節,使得春節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契機。據美國《世界日報》網站1月25日報導,春節對華人來說是最大也是最喜慶的節日,對海外華人而言更是「他鄉情更濃」的節日,凝聚了對故土的眷戀,甚至定義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 當華裔青少年遇見中華傳統文化
    花這麼多功夫讓他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是希望無論將來他們到哪個國家生活,都能記得自己的故鄉,聽得懂鄉音,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 中文學校是中華文化傳播重要課堂 除了家庭這個課堂外,中文學校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教學和傳播的重要課堂。數據顯示,目前海外各類中文學校約2萬所,在校生達數百萬人。
  • 國產遊戲加速「出海」 借力傳播中華文化
    不只是網易,近年來,中國遊戲產業發展迅猛,眾多國產遊戲不僅吸引國內玩家,同時也風靡海外。不論是遊戲數量、下載量還是綜合收入,國產遊戲「出海」在各方面都表現不俗。與此同時,遊戲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在帶動海外玩家參與電子競技的同時,也讓中國文化元素不斷走向世界。  遊戲「出海」成績不俗  國產遊戲「出海」情況如何?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春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不僅可以表達闔家團圓的喜慶之情,同時也可以彰顯出舉國歡慶的熱烈場面。筆者認為中國人過春節講究的就是一個熱鬧,無論身在天涯海角、不管多忙,過春節這一天都要如約回家。其實過春節回家也是春節時的一個重要習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才有過節的氣氛和意義。
  • 話傳統節日 品經典魅力
    >    中國傳統節日
  • 上海:用文化向世界傳播中國價值
    閃耀在世界舞臺上的中國經典劇目在海外大量「圈粉」,上海國際藝術節積極拓展海外合作的「朋友圈」,先行先試的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架起合作與溝通的橋梁。作為對外文化交流已久的上海,近年來,在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強化頂層設計,拓展平臺、路徑,加大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力度,打造了一批富有上海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精品力作,逐漸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碼頭。
  • 寫意五千年 銘刻方寸間——「彩雲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節徽標...
    2016年來,從首屆「彩雲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開始,「彩雲杯」系列活動已經成為廣大中小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盛大節日和學習成果展示舞臺,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同類型活動。從第四屆開始,「彩雲杯」活動升格為「文化節」,並被中宣部譽為「維護邊境文化安全的生動實踐」,被教育部評為省級層面的全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案例。
  • 中國人不應過萬聖節?理性分析如何對待傳統節日和洋節
    按理說蘊含著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傳統節日,應該是深受本國人民喜愛的,每當傳統節日都會有熱烈的慶祝活動,大到國家層面,小到個人家庭都會有一定的儀式或者活動。比如中國的元旦跨年活動、除夕全家歡聚,或者是中秋吃月餅賞月,端午的龍舟比賽。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讓太極拳承載的中華文化廣泛傳播
    太極拳,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太極拳是我國著名的內家功夫名拳,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先人藝術和美好理想的體現。
  • 王正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研究
    以前沒來過,這是我的不對,也因為沒有其他單位邀請我來,下次還想來。王正光:估計大部分朋友沒有去過臺灣,所以我想講的題目跟臺灣有關,我題目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研究,以臺灣地區元宵節四大節慶活動為例,各位朋友雖然你去過臺灣,但是沒有什麼機會能夠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在臺灣發展的過程,現在民間的節慶活動,活動的方式,背後帶來的意義,我希望用這個題目,讓各位朋友更深入了解臺灣。
  • 光明日報頭版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當人類進入到21世紀的今天,各種機遇和挑戰並存。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十字路口,面對「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的鮮明對比,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歷史悠久的中國,投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發出了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他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 《天天向上》「開年大戲」堅定文化自信 創新新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
    「文化自信」近來成為文藝市場的流行風潮。湖南衛視文化公益節目《天天向上》在1月3日晚播出的「開年大戲」一期節目以傳承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為核心,以全新、趣味的方式解讀新時代傳統曲藝藝術的傳承發展,譜寫新時代文化傳承壯麗篇章,收穫收視率三網第一、八個實時熱搜的成績,同時,全平臺掀起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的熱議,好評如潮。
  • 傳統文化對接現代傳播
    ,高科技與古老文化,新時尚與舊傳統,這些矛盾的雙方看起來是那麼不可調和;怎樣使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優秀文化傳承下去,怎樣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讓年輕人了解、熱愛、學習和掌握,這個課題是如此沉重。而且在媒體做節目,你不能求全責備,你不能要求像學術專著那樣嚴絲合縫,面面俱到,它有時候要突出某些東西,弱化某些東西,有些地方要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這樣會使很多專業和準專業的人覺得不對勁。我只希望激起廣大觀眾對我們祖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興趣。我能做到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就完成我的歷史任務了。
  • 中華傳統文化:寫作的精神資源與方向
    關鍵詞:寫作;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資源;傳統文化;文化 作者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 以漢朝為例,了解一下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漢王朝繼承了秦朝舊制,並在此基礎之上又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等一系列的發展,在這四百餘年裡,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快速發展。因此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佔據一定地位。由於漢朝處於一個先秦文化與漢文化大交融的時期,因此呈現出一種文化多元統一的特點。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但如何準確認識、科學把握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者們見仁見智,並未達成共識,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甚至各執一端、彼此對立,亟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和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 從《舌尖上的中國》談飲食文化的傳播意義
    從早期的自然宗教到倫理宗教,從被動獻祭,到與祖先神共享,再到人們用食品慶祝節日,溝通人群、犒勞自己,食物已不再僅僅用於果腹、敬神,而有了更多的文化意義和倫理價值。 可以說,透過電視儀式的美食鏡像,我們看到的正是蘊藏在中國文化深處的遺傳密碼和文化圖景,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價值信仰、審美情趣最生動的展現。
  • 李昱和新專輯《中華孝道》發行 力推孝道文化
    昨日,中國倫理學會慈孝文化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世界和諧基金會"孝德和諧愛心大使"、著名青年歌唱家李昱和推出的個人全新專輯《中華孝道》正式全面發行,並迅速在網上掀起自《幻蝶》專輯之後的又一輪傳播新熱度
  • 體驗中秋傳統 感受文化魅力
    對喜歡中國文化、正在學習中文、希望了解中國的外國中文學習者來說,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有著獨特的含義、習俗和故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讓他們從中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團圓」「豐收」等美好寓意更引發了他們的共鳴。      月是故鄉圓  楊絲雨 (13歲)  光陰似箭,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來了。
  • 《奔跑吧兄弟》第四季流淌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熱血
    這裡有風靡中國,也風靡全世界的「孔雀舞」,也有隆重的節日「潑水節」,更有令人大快朵頤的少數民族美食。節目組的創作做足了工作,讓明星穿上民族服飾,以「傣族人」的身份,融入到各種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中。這不僅是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揚,也是對我國各地不同風俗民情的展現。值得一提的是,也讓韓國嘉賓rain體驗了一把中國的少數民族風情,實現中韓文化的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