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有著許多種曆法,比如說黃帝歷、夏曆、商曆等等,而這些曆法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正月所代表的月份不同。而說到正月,離不開正月初一,即春節,這個節日對於中國人來說,意義重大。今天就給大家聊一聊正月初一,春節的由來始末。
據悉正月初一演化成中國的「元旦」,始源於唐堯。在我國古代「元旦」就是春節,春節的古稱有元正、元日、元旦等,到了近代,我國採用了如今的太陽新曆,因為新曆裡面有元旦,為了便於區分,就將千百年來古稱元旦改成了「春節」。
在司馬遷的《史記》裡面,就有相關的記載。上古時期,堯繼承了部落首領的王位之後,便開始了勤政愛民、為民請命的工作。堯在位時期,朝廷裡的有用之才並不多。有一次,堯詢問了四方諸侯的首領,你們可有誰想繼承大位?四位首領一聽,唯唯諾諾,開口說道:「自己的能力有限,無法繼承大位。」
堯一聽,搖了搖頭,重新思考繼承人的問題。之後,四方諸侯向堯舉薦了舜,說舜有孝心有才能有博愛精神,堯一聽,很是好奇,於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想考驗舜的才能。經過一系列的考察之後,堯決定將王位禪讓給舜。而禪讓大典的日子就是正月初一。舜之後的繼承者是禹,而禪讓大典的規格禮制與日子也和堯禪讓舜的時候一樣,為此,正月初一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節日。
正月初一,是春季的第一天,它象徵著萬物復甦、生機勃勃。所以古人非常地重視春節這段時間。而古代社會經濟不發達,春節是古人最忙碌的時候,他們需要忙碌著農作物。俗話說得好,種豆得豆。這正是春節忙碌的體現。為此古人的春節過得非常地充實,並不像現在的人們過春節,大魚大肉、吃喝玩樂,一味地享受。
同時,春節在古人看來,也是尊敬生命、愛護生命的體現。如春秋時期,晉國權臣趙簡子在春節時分愛護生命的故事。趙簡子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祖先,他在晉國當官期間,對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為日後魏國的李悝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均起到了促進作用。
有一年春節,有人進獻給趙簡子一隻斑鳩,趙簡子看到後,很是高興,隨即將斑鳩鳥放生,以示向世人說明自己有博愛之心,愛護動物,不忍殺生。一位門客一聽,馬上來到趙簡子面前,開口直諫道:「大人,您放生斑鳩鳥的行為是不正確的。」
「哦!為何啊?」趙簡子一聽,眉頭緊鎖。
「您想啊!春季萬物復甦,正是動物繁衍生殖的好時候,您這樣做,正是滅了斑鳩鳥的生存?」門客開口說道。
「不對吧?先生,我不是放生斑鳩鳥了嗎?何來滅了斑鳩鳥生存之說?」趙簡子又是好奇詢問。
「大人,您想啊!天下之人都聽說了您放生斑鳩鳥這件事,許多人自然會撲抓斑鳩來進獻,這樣斑鳩鳥的生存不就遭殃了嗎?」門客開口道。
「對,先生所說有理。」趙簡子一聽,馬上下令,自己不再接受進獻斑鳩鳥。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古人對動物的愛護,對自然的尊敬。好了,春節裡的故事還有很多,歡迎各位留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