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是我們中國人的習俗、也稱為農曆年。從古老的中國說起,古代人們一年的生活資料來源都得靠農業生產的收成。以前我國的北方地區,水稻生產是一年一熟,因此,古人就把一歲的時間單位稱之為「年」。而把莊家的收稱也叫做「年成」。每逢五穀豐收之年稱之為「豐年」或「有年」。
把年作為歲名,將春立為歲首,是最早始於周朝。據《爾雅》記載稱,「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從漢代起,我國勞動人民便開始形成了過年的習俗,可謂源遠流長。
要知道年節稱之為春節的來龍去脈,還得從中國古代的曆法說起。不過,世界的曆法:名稱也不一,但,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叫做太陽曆,簡稱為【陽曆】;一種是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一月,積12個月為一年,叫太陰曆,簡稱為【陰曆】。我國的舊曆,始起於三千九百多年前的夏代,它的歲首與陽曆二月相當,第一個節氣是立春。後人把這一種曆法叫做「夏曆」。商代開始把曆法提前一個月,歲首相當陽曆一月份,從節氣上看,正值小寒、大寒的季節,稱之為「商曆」。周代又使用"周曆",歲首相當於陽曆十二月份,按節氣,正好是大雪、冬季的期間。但人們在行使商曆和周曆的期間,總覺得不符合勞動人民的農事需求。所以,民間還是使用夏曆。因此,到了漢代又改用夏曆。從此:我國人民一直沿用夏曆到清朝。一九一二年民國政府成立後,開始使用陽曆。解放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規定,採用公元紀年,使用陽曆,改稱夏曆為農曆,農曆新年也稱為春節。所以,我們中國的老百姓一直對農曆年比較隆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