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都是如何過春節的?

2020-12-05 史海漫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遠古時期,我們祖先通過不斷觀察時間變化和季節更迭,逐步掌握了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春節在古代是一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意味著春季的來臨和希望的開始。

春節現在是中國最熱鬧、最隆重以及活動最豐富的節日,在古代也一樣很重要。春節就是我們俗稱的「過年」,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年」的記載。熱衷於崇拜祖先和信奉自然神靈的商朝人認為豐收是神的恩賜,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不僅是商朝,西周時期,上至王宮的天子下至民間的百姓,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祭祀祖先和祈求神靈的賜福,並且舉行儀式來驅邪逐疫,慶祝豐收,祈禱來年的平平安安。現代的春節活動中仍保留了一些相關的古老習俗和信仰。

到了漢武帝時期,以正月初一為「年」,春節被固定為每年的正月初一,守歲、換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開始興起,圍繞春節的各項活動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演化,最終成為中國的第一大節日。

春節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全國參與的最重要佳節是從唐代開始的。大唐盛世氣象,經濟繁榮、百業興旺、思想開明、文化璀璨。這個時代春節的習俗與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慢慢地從驅邪祈願的神秘氣氛中走了出來,將重點由祭祀神轉向了娛樂人。

古代春節

明朝的時候,春節的禮儀性和應酬性逐漸加強的同時,遊藝性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人們在新年之際相互拜年,饋贈禮品的同時,舞龍、耍獅子、唱戲、說書、扭秧歌、蕩鞦韆、踩高蹺、跑旱船、做手工、玩遊戲、比才藝等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各地舉辦的廟會活動豐富多彩,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的享樂。

那麼,具體到歷朝歷代,古人究竟是如何過春節的呢?古代的春節究竟有哪些風俗呢?我們挑選一些主要的、比較人文的來講一講。

古代春節

晉朝時候春節的風俗:饋春盤

「立春鹹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如《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注云:「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是也。」五辛盤就是春盤。

唐朝時候春節的風俗:飾梅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裡人。」古代以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事物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此風俗傳至唐朝,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春、內家圓」等名目。

其實,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梅花

宋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一:燃爆竹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藥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

唐代詩人來鵠詩云:「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在火藥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範成大《爆竹行》中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

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藥紮成卷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至於爆仗,內藏藥線,一連百餘不絕。」此指用藥線串在一起的鞭炮。

古代人燃爆竹

宋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二:教坊自樂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閒自娛。

宋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三: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云:「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

南宋仍沿北宋風習。《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幞頭上,入朝稱賀。」

宋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四:蠶卜

「捉弄米粉狀蠶絲,內藏吉語待爾食。喜得佳兆雖自設,依然歡樂不可支。」宋楊萬裡有《上元夜裡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佔一歲之禍福,謂之蠶卜,因戲作長句》詩:「今年上元家裡住,村落無燈惟有雨。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

古代春節

明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一: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誌》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明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二: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

明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三: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嶽陽萬丈樓。」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遊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遊城牆為樂事。

春節

古時候人們過春節的風俗和活動與我們今天雖有不同,其實卻是一脈相承。時間雖然跨越千年,炎黃子孫卻通過春節這個節日,將祖先與後世子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不管歲月如何流逝,我們炎黃子孫都秉承同一個心願:新春到來,闔家團圓,幸福安康。正是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情更濃。

相關焦點

  • 關於春節的由來,古代春節是怎麼過的?周邊國家過春節嗎?
    如今長大了,感覺春節除了開心之外,更多的是傷感,自己又老了一歲,這些年我們走過的風風雨雨,身上的責任多了很多,但每一年的新春來臨之際,我們依舊要開心,因為這是除舊迎新的日子。而古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過春節或者過年的?說到年,古代傳說是一種兇獸或者年,又或者叫夕。因為多種傳說,因此有不同的名字。
  • 想知道海外華人如何過中國春節?過來了解一下!
    春節是中國農曆一年之歲首,也是老百姓心中的重要節日。每到這幾天,無論是在大城小鎮,還是異國他鄉,隨處可見家家團聚、張燈結彩的幸福畫面。國內的老百姓們會在年夜飯、聯歡會中慶祝新一年的到來。那麼,遠在海外的華人又是如何歡度春節呢?
  • 古代文人如何過春節?無邊春色入畫來!
    南都訊記者許曉蕾 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3月30日,由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惠風和暢——明清春天題材繪畫展」 在廣州藝術博物院一樓中國歷代繪畫館展出
  • 廣西人、廣東人是如何過中秋的?古代中國的中秋有哪些傳說?
    有時候陪在家人或者戀人身邊,一起過中秋,那也是一種幸福。出門在外,身在異鄉拼搏,一年到頭也沒有和父母見過幾次面,也只有春節才回一次家。而中秋作為對家人的思念,我們常說,中秋看月亮,互相思念。在中國,關於月亮的文化,還是有很多的,像嫦娥奔月;天狗食月等等,這些都和月亮有關,八月十五同樣和月亮有關,這一天,月亮又圓又大,當然,八月十六才是最圓的,正所謂: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和中秋節有著緊密的聯繫,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在過中秋節的時候,不同的省份,也有這差別。
  • 「過了臘八就是年」 世界各地喜迎中國狗年春節
    在加拿大多倫多一家郵局,一位集郵者展示新買到的中國狗年生肖郵品。(圖源:人民日報海外版)1月24日,是農曆臘月初八,也就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兒時的歌謠總是唱道「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也意味著,過了臘八,孩子們就可以數著日子等著春節的到來了。其實,不單在中國,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早早地做了準備迎接中國農曆狗年春節的到來。郵票、日曆爭奇鬥豔在加拿大,1月15日,加拿大郵政公司開始發行中國狗年生肖國內、國際版郵資郵票等郵品。
  • 「元旦」趣談:春節、新年日期如何確定?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日電(記者 上官雲)今天是1月1日,很多國家都稱呼這一天為元旦。它代表新一年的開始,在人們心目中是個歡快的節日。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而「春節」、「新年」以及「元旦」等名稱和日期的確定,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演變過程。
  • 中國「春節」的來源始末是什麼?為什麼古人在春節時是忙碌的?
    在我國古代,有著許多種曆法,比如說黃帝歷、夏曆、商曆等等,而這些曆法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正月所代表的月份不同。而說到正月,離不開正月初一,即春節,這個節日對於中國人來說,意義重大。今天就給大家聊一聊正月初一,春節的由來始末。
  • 你知道今年是第多少個春節嗎?春節是為慶祝什麼?春節的來歷
    那麼,泱泱華夏五千年歷史,難道以前我們都沒有過年這種傳統?這一切還要從曆法說起。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造文字和曆法的國家之一,從上古時期就已經發明多種曆法,最為著名和流傳最廣的就是夏曆,又稱農曆,是一種基於月相運行的太陰曆法;到了漢代時期,又融合了二十四節氣的太陽曆,制定並沿用至今的陰陽合曆。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春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不僅可以表達闔家團圓的喜慶之情,同時也可以彰顯出舉國歡慶的熱烈場面。筆者認為中國人過春節講究的就是一個熱鬧,無論身在天涯海角、不管多忙,過春節這一天都要如約回家。其實過春節回家也是春節時的一個重要習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才有過節的氣氛和意義。
  • 中國古代四大門神分別是誰,古代貼春聯的習俗又是如何流傳開來的
    中國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涉獵也非常廣泛。除了一些傳統的詩詞歌賦外,還有大量的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與民間習俗相結合,也成為了我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比如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春節貼對聯、貼門神的習俗,一開始也是受到民間神話傳說的影響。
  • 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國春節過年傳統習俗介紹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蜡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 雜談:中國年與春節的來歷
    網絡圖片春節,是我們中國人的習俗從古老的中國說起,古代人們一年的生活資料來源都得靠農業生產的收成。以前我國的北方地區,水稻生產是一年一熟,因此,古人就把一歲的時間單位稱之為「年」。而把莊家的收稱也叫做「年成」。每逢五穀豐收之年稱之為「豐年」或「有年」。把年作為歲名,將春立為歲首,是最早始於周朝。據《爾雅》記載稱,「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
  • 中國兒藝《太陽鳥》春節亮相中國兒童劇場[組圖]
    導演介紹演員由中國兒藝歷時半年籌備、排演的大型神話劇《太陽鳥》將於2月16日(大年初三)春節期間在中國兒童劇場首次與觀眾見面,並將持續演出至3月14日。經過近兩年籌備完成的中國兒藝藝術長廊和院史館將於春節期間對外開放。取材於《山海經》推行低票價中國兒藝的「中國魂」計劃,在推出《十二生肖》和《西遊記》兩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創作題材的兒童劇之後,將於2010年新春推出大型神話劇《太陽鳥》。這部關於太陽傳說的舞臺作品,取材於《山海經》。2月2日,劇組全體就將進入中國兒童劇場進行為期兩周的合成。
  • 古人是怎麼過春節的,你知道嗎?
    古人是怎麼過春節的,你知道嗎? 再過幾天就是春節了~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節日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歷史
  • 古人也叫「春節」嗎?過年在古代另有稱呼,其起源也多種多樣
    其實在我國古代,由於一直採用農曆年曆法體系,所以如今的元旦與春節在古代其實是同一個節日,都是新舊年更替的標誌。但自民國以來,由於公曆年成為官方曆法,元旦也逐漸成為慶祝公曆年更替的節日,南京國民政府更是在後來廢除了農曆年的「春節」。
  • 古代過春節時,紫禁城的大門上也有門神,他們都是誰?
    記得小時候,每個除夕早晨,我總會幫著父親給家中所有門都貼上春聯,還會特意為院門貼上一對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門神。紫禁城既然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家,那麼春節時自然也會有春聯和門神的裝點。那麼紫禁城裡的門神都有哪些呢?和民間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 今年春節,邀你進宮過大年
    今年春節,和我一起走進故宮,一起出去玩,一起吃,一起春節……網之上訂票40元,上午8:30,持身份證刷卡從子午門進入故宮——進入子午門必須爬城牆,現在可以從牆上繞故宮半圈。踏上子午門。看今年故宮的春節已經拉開了序幕。把皇帝用過的舊東西放在子午門之上。貼上門聯,掛上紅燈。
  • 我在越南過春節
    在亞洲,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和中國一樣過春節,越南便是其中的一個。越南的風俗習慣在許多方面都和中國相同或相似,作為節日,越南也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1945年八月革命勝利後,越南又增加了幾個節日如五一國際勞動節、建軍節、國慶節,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仍然是春節。
  • 中國傳統節日之春節的來源
    春節,又稱新春、新年、度歲等。想必是中華人民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光是它的假期最長,最重要的是它凝聚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年」在甲骨文當中也有記錄。請看下圖,下部分弓著腰是「人」字,上部分是「禾」意為禾穀,字的解讀是人們背著穀物表示豐收,收穫。下面是「年」字隨著歷史推進演變的過程。
  • 重慶明星過春節 耍的都是麻辣味
    喝酒寫詩,忙訓練,嘴饞臘肉香腸,去洪崖洞湊熱鬧……重慶明星過春節 耍的都是麻辣味春節假期結束,重慶籍的文體明星們在度過了一個短暫而難得的假期後,又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來,其中不少體育明星在初二就開始了備戰訓練。那麼他們的春節假期是怎麼度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