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包含了太多的含義,有思念的,有保佑的等。有時候陪在家人或者戀人身邊,一起過中秋,那也是一種幸福。出門在外,身在異鄉拼搏,一年到頭也沒有和父母見過幾次面,也只有春節才回一次家。而中秋作為對家人的思念,我們常說,中秋看月亮,互相思念。
在中國,關於月亮的文化,還是有很多的,像嫦娥奔月;天狗食月等等,這些都和月亮有關,八月十五同樣和月亮有關,這一天,月亮又圓又大,當然,八月十六才是最圓的,正所謂: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和中秋節有著緊密的聯繫,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在過中秋節的時候,不同的省份,也有這差別。而廣東和廣西,同屬嶺南,風俗文化同樣有著不一樣的特點。而他們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呢?都有哪些習俗呢?
在廣西,賞月、供月是常見的,在全國各地,相信也有這種情況。但廣西少數民族眾多,各地區的民族,過中秋節也是不同的。首先在祭祀月亮上,供品的選擇,月餅就不說了,常有的。還有一些特別的,如柚子、芋頭、花生等供品,在農村這種祭祀活動會更濃一些。古代的祭祀月亮,更多的是祈求保佑,有豐收的,也有平安的。
在廣西,壯族的中秋節和漢族的是不同的,中秋節晚,有的地方,壯族男女青年聚在一起「跳同」,結同的意思,和相親大會類似。除了壯族,廣西苗族和侗族的「跳廣」,也是差不多的,還有麼佬族的「走坡」,都是在八月十五舉行。可見少數民族的中秋節活動還是很豐富的,不僅有漢族的祭祀,還有自己獨特的活動。
在龍勝等壯族地區,中秋節時,有一活動叫:「鬧南瓜」。當中秋節來臨時,男生讓一幫親朋好友抬著南瓜,去喜歡的女生家作客,而男生進寨時,會遭到女方這邊的男生搶奪南瓜,男方這邊必須守住,避免被搶,這種友誼的搶奪,增添了許多樂趣,最終喜結良緣。
各民族間,習俗也是不同的,如:麼佬族在中秋節間,殺牛祭祖,體現麼佬族對祖先的敬畏。在廣西,從沒有缺少少數民族的活動,許多節日,他們載歌載舞,這是對生活的嚮往,更是對祖國的熱愛,中秋節同樣少不了他們歡慶的氣氛。
而廣東又有哪些中秋節的活動呢?
同樣的,廣東也有吃月餅,祭祀月亮的活動。而「樹中秋」的習俗在廣東比較興盛,在廣州等地,「樹中秋」離不開札燈籠,燈籠可以是竹紙,也可以是水果皮,比如柚子的皮,做成特製燈籠掛起來,顯得更有節日的氣氛。還有「燒塔」,製成一個木塔,圍繞燒塔,形成了一種節日氣氛,火越旺,表示稻穀越飽滿,祈求著豐收。同樣,親朋好友也紅紅火火,平平安安的,而這風俗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
廣東還有「舞火狗」,在一些地區,每當中秋佳節都要舉行「舞火狗」活動。而這活動從古代流傳下來,以有六百多年,當時明朝嘉靖年間,廣東流行瘟疫,人心惶惶,後來來了一位地理先生,他教大家用稻草紮成狗的樣子,在草狗的身上插上粗香,晚上一起點亮,用杆子撐起來四處遊走,很快的瘟疫就得到了消滅,這活動也代代相傳。
後來「舞火狗」演變成九種動物模型,只因在粵語中「九」和「狗」是同音的,所以有了九種,分別是龍、獅、麒麟、象、狗、鳳、鴨、鰲魚、貔貅。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舞火狗」在中秋節中,有的地方只是舉行小型的「舞火狗」,而大型的很多年沒有舉行過,也不分什麼時間的。除了這些,廣東中秋節還有拜月娘、剝鬼皮等習俗,這些都是風俗文化中一種。
而關於中秋節,古代都有哪些傳說呢?
中秋節又稱拜月節、團圓節等,不僅中國有中秋節,周邊國家同樣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有中秋節。而中秋節的起源很早,在漢朝時期,就出現中秋,那時的帝王,只是在八月十五這天進行拜月活動,後來傳到民間。到唐朝時期,一種類似月亮的餅的出現,並做為軍糧,解決了戰士的軍糧問題,後來慢慢的變成月餅。
而中秋的傳說也有不少,其中有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在這些神話傳說中,體現了古人對月亮的崇拜,也有對戀人的思念,如:后羿對嫦娥的思念。更有的傳說是:朱元璋起義的時,為了能同一時間起義,但消息無法傳達,後來劉伯溫想起了一計,用月餅傳遞信息,在月餅裡塞下起義時間,這樣元軍就查不到,就能順利的同一時間起義了,最後也達到了戰略的目的。
而古代,許多詩人都對中秋節有著特別的感覺,他們寫出了許多關於中秋的詩詞,如: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李白的《古朗月行》。宋朝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月》等等,可見中秋節也是一個讓古人特別喜歡的節日,這天都會以詩會友。
如今的中秋節,不再是一個單單的節日,它包含了太多的傳統文化,不管是吃的,還是玩的,都會讓人喜歡傳統節日的魅力。而回家團圓也成了一種思念,作為團圓節,沒能回家的,在外地也會打個電話回去問候一下父母,祝福他們在中秋節過的開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