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在韓國也被稱為「秋夕節」「仲秋節」或「嘉俳日」,是韓國人民掃墓祭祖、回鄉團聚、探訪好友的重要節日,即使傳統儀式在逐漸簡化,「祭祖」與「團圓」仍是韓國中秋節不可或缺的關鍵詞,中秋節回家及時與否,是衡量晚輩孝順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個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唐代詩人張九齡所作的《望月懷遠》,詩人眺望著海上升起的皎潔明月,不禁想到天涯海角的親朋好友,此刻應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自古以來,月亮一直在中華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中秋節賞月、吃月餅便象徵著美滿團圓。中秋節假期即將結束,高贊君帶你看看與我們相聚九十三海裡韓國「中秋」的別樣風情。
01韓國中秋的新儀式:節前放假,舉國回家
現在,韓國中秋有三天假日。作為韓國首都的首爾,向來是熱鬧與繁華的代名詞。但最近首爾的大街上卻出現了店鋪關門、人流減少等奇怪現象。也是因為韓國一年一度的中秋假期就要到了。那麼,這三天假期,韓國人民怎麼渡過呢?
在韓國,2019年中秋假期為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9月12日-14日),大批城市居民趁著假期回鄉。據韓媒報導,韓國今年的「中秋返鄉潮」已於9月11日拉開序幕。當日下午,大批返鄉過節的旅客湧向首爾火車站、高速公路客運站和機場。據韓國交通研究院預測,今年中秋期間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3356萬人次,平均每天有671萬人次出行,中秋當天多達897萬人次,要知道,韓國全國人口才不過5000萬。
這種場景不僅只出現在今年。每年的中秋假期間,韓國各交通樞紐都會上演一出如中國春運般壯觀的遷徙場面。
事實上,對韓國人民來說,中秋節是比陰曆新年(lunar new year)還要隆重的節日,他們會把這三天假期安排得滿滿當當:祭祀、吃鬆餅、跳圓圈舞等活動密集。
中秋節在韓國也被稱為「秋夕節」「仲秋節」或「嘉俳日」,是韓國人民掃墓祭祖、回鄉團聚、探訪好友的重要節日,英文中也會翻譯為「Korean Thanksgiving Day」——韓國感恩節。這個歷史可以追溯到農耕時代,當時人們以家庭、家族和村落為單位聚在一起,在秋收時節祈禱豐年,舉辦活動。隨著工業社會發展,傳統社會關係和家庭結構逐漸解構,傳統儀式因此失去了發展土壤,但其中的精神內核仍作為傳統被保留下來,並融入了新時代的特色。
即使傳統儀式在逐漸簡化,「祭祖」與「團圓」仍是韓國中秋節不可或缺的關鍵詞。在韓國,只有中秋節和陰曆新年(lunar new year,即春節)享有三天的法定假日,並列成為一年中放假最長的節日,人們有充分時間回家團聚、掃墓。由於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和影響,韓國社會同樣重視孝道,對韓國人來說,中秋節回家及時與否,是衡量晚輩孝順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看望家人和祖先,韓國人也會在中秋假期間外出串門、拜訪好友。出於禮貌,客人一般會攜帶水果套裝、日化品套裝或洋酒紅酒套裝等禮盒去拜訪主人。但由於許多超市都會在那天打烊,因此客人們會為此提前做好準備。
既然是中秋節,那必然要進行一些與月亮有關的活動。中秋賞月在韓國稱作「迎月」,人們遙對圓月許願祈福,期盼風調雨順、萬事如意、闔家美滿。
總的來說,如今的韓國中秋節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也有不少適應現代生活改變,但重要的地位始終沒有發生變化。
02韓式中秋的舊風俗:慶豐收、祀祖先
太陽每天起落,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而月亮則是時圓時缺、時隱時現。由於科技落後和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自然而然對「陰晴不定」的月亮產生了敬畏與崇拜。滿月尤其少見,因此滿月的日子就顯得格外重要。在中國歷史上,「中秋」2字最早出現於《周禮》,《禮記·月令》寫「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另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節日。《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韓國關於中秋的文獻記載要晚很多。成書於1145年的漢語文言文史書《三國史記》,是一部記述朝鮮半島三國新羅、百濟、高句麗歷史的高麗官修正史,書中就記載了新羅儒理王(公元24至56年)時期新羅人民慶祝豐收的活動——「嘉俳」,即中秋節。每年中國農曆七月十六日至農曆八月十四日,從新羅國內六部選派出來的女子將由兩位王女率領著,日夜進行織布;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則根據各部織布的數量決定勝負。輸方要為勝者準備節慶期間的酒和食物。人們還會演唱悲傷而優美的「會蘇曲」,並舉行各種民俗遊戲來歡慶豐收,這也成為節日的雛形。
因此,韓國文化中,月亮又代表了「豐收」和「富饒」。中秋節時既恰逢滿月,又正值秋收,因此也算得上是豐收的祭典。
進入李氏朝鮮時期以後,有歷史文獻記載在農曆八月十五時,國家會舉行「中秋祭」來祭奠先祖。在公元1518年,中秋節連同農曆新年、端午節一起被確定為朝鮮半島的三大節日,自此韓國中秋又附加了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祭祀功能。
韓國最大網站NEVER知識百科中解釋「中秋」詞語稱,中國人把中秋節稱為「中秋」或「月夕」,源自《禮記》中的朝春日,秋夕月。新羅中葉以後漢字盛行,韓國將中國使用的"中秋""月夕"等詞語合併縮略成「秋夕」,而中秋節是把秋天分為初秋,中秋,終秋,中秋節相當於陰曆八月的中秋,因此而得名。
03韓式傳統:飲食服飾都很歡樂
在中國,每年中秋前夕,一場沒有硝煙的「月餅戰爭」總會如約而至。從傳統月餅廠家到新式糕點店甚至到各大高校食堂,無一不絞盡腦汁,試圖在月餅的口味、顏色和圖案上翻出花樣,從而吸引更多消費者的目光。
而在韓國,一種叫做「鬆餅」的糕點才是中秋節當之無愧的「C位食物」。
韓式中秋節的C位「月餅」——鬆餅
古時,依照民族文化和節日傳統,韓國民眾需要穿上傳統服飾,以家庭為單位在中秋節的清晨進行祭祀活動。家庭成員在長子的帶領下,進行獻酒、按順序行叩禮等一系列祭祀活動,並擺放新米、鬆餅、各類水果和魚肉。祭祀結束後,全家人才可以一起分享祭祀的美食。其中,必不可少的傳統點心就是鬆餅。
半月形的鬆餅用米粉做皮,其形狀和大小因地而異,通常以紅豆、芝麻、大棗、綠豆、花生和慄子為餡料,放置於在鋪滿松針的蒸屜上蒸熟,象徵著美滿和收穫。而使用最早收穫的新米製作而成的鬆餅被稱為「早稻鬆餅」,這種鬆餅一般被用作祭祀。
韓國民間還流傳一種說法:製作出精美鬆餅的話,將會遇到漂亮的配偶。因此,中秋節時少男少女們會費盡心思地製作精緻的鬆餅,期望獲得稱心如意的姻緣。這其中,也不乏中國文化的烙印。據傳,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月老誕辰日,中秋當天向月老祈願美好姻緣,這一風俗在我國古代也很盛行。
在如今的韓國,人們仍保留著中秋吃鬆餅的傳統,大多數家庭也保留著中秋期間祭祀、掃墓的習俗。只不過儀式要求逐漸與現代生活接軌,在貢品數量、祭祀服裝及掃墓時間等方面都進行了簡化和改進。
除此之外,中秋節還有一些傳統活動和民俗遊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摔跤、圓圈舞和拔河。
摔跤是韓國的傳統競技項目之一,它主要採取一對一的對抗模式,參賽男性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來獲得勝利、爭取榮譽。摔跤一般選擇在沙盤上進行,有時也會在草坪上舉辦,勝者將被被授予「壯士」的稱號,並給予白米、黃牛作為獎勵。
圓圈舞,也叫做「羌羌水越來」,指的是穿著美麗韓服的女子在中秋節聚集在一起,手拉著手圍成圓圈,朝著同一個方向一邊旋轉一邊唱歌、跳舞。歌曲和舞蹈的節奏由慢到快逐漸變化,到最後則變成隨心所欲的跳舞。
圓圈舞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一說它是壬辰倭亂時期李舜臣將軍所創的疑兵之術;有說法主張,它是從巫祭會場上男女合跳的徵婚舞蹈發展而來;還有人認為,它源於古代的國中大會或馬韓農功始畢期集體跳的原始歌舞。不論起源如何,圓圈舞作為一項傳統活動至今仍受人歡迎。
拔河也是中秋節常見的民俗遊戲之一。拔河的遊戲規則比較靈活,參賽人數、繩子粗細等均沒有硬性標準。在農業社會時,拔河比賽的勝負被認為可以預測當年的收成,獲勝的隊伍被認為將會遇到豐收年。如今這些運動早已不如當年那麼普及,但身為韓國中秋文化的一部分,仍被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繼承、保留了下來。
04現代福利:身穿韓服免費遊館
韓國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文化等方面深入交融,可以肯定的是,韓國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中華文明影響、吸取了我們的文化;也在其發展過程中增添了新內涵。韓國長期都是中原王朝藩屬,直到清末中國甲午戰敗才脫離。對於這千年藩屬的身份,現代韓國在文化上常常會過度強調與中國不同。
其實,韓國中秋有四大傳統,其中團聚、姻緣都與中國文化相關,但祭祀與慶豐收等活動則是韓國特色。在現代韓國,各機構還會提供額外的中秋福利:首爾市內部分公園和文化場所將免費向公眾開放。而為了鼓勵大家走進傳統文化,一些國立博物館還特別允許身著韓服的訪客免費入館參觀。因此這時去韓國觀光旅遊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韓國遊客可以在旅遊景點體驗中秋節民俗
遠觀韓版中秋文化的流變,現在法定假日選擇提前放假,博物館允許市民穿著傳統服飾免費遊館,都體現了官方對於傳統的重視。在國內,中秋文化似乎僅剩月餅和聚餐。高贊君知悉,國內很多城市鄉鎮已經在推進對中秋節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比如免費開放地方博物館,推出一系列中秋主題特色活動,讓年輕人體驗中秋節慶民俗;組織賞桂花、飲桂花酒,幫助青年男女創造花前月下的良機,等等。
別讓中秋節變成老一輩的記憶。
中秋節不應僅剩下月餅大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