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是美好的,特別是每當中華民族傳統佳節到來之際,能夠平安的回到家鄉和家人團圓,共度傳統佳節,是所有在外流浪遊子的夢想,而對於患有精神障礙疾病的貴州籍流浪男子姚海軍來說,這個夢想來得有點遲,但在今年,卻來得正是時候。9月28日,在精神康復醫院已經滯留長達5年之久的他,在醫護人員長期的精心治療下,在民政局工作人員堅持不懈的尋親後,終於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轉折——尋親成功,護送返鄉,中秋團圓!
初見
五年前,麗水市縉雲縣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名在街頭流浪的男子,年齡約摸50歲,這名男子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精神恍惚,無法與人正常溝通。因無法判斷其精神狀態,根據工作經驗和救助管理工作規程,救助站工作人員及時將其送至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救治和觀察,經診斷,該男子患有精神分裂症,需要住院治療。入院時,男子無法表述自己的身份信息,工作人員也沒有從其身上發現有用的其他信息,收治尋親成為唯一的選擇。
救助
在治療期間,救助站工作人員不定期前往醫院了解男子的身體狀況,只要其精神狀態稍有好轉,就嘗試與其進行交流,希望能夠儘快獲取有用信息,幫其找尋家人。面對工作人員的詢問,男子基本都不回答,也不寫字,神情呆滯,偶有碎片化的言語,也無從查證他的身份信息。就這樣,一直持續多年,傳統的交流詢問無法有效破解男子的真實身份,他被無情的滯留了下來。2017年,DNA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開始應用到尋親領域,工作人員滿懷希望的給該男子作了血樣採集和人像採集,然而,結果又一次讓希望落空,比對沒有成功,難道他真的要長期滯留下去嗎?
回家
一方面,醫護人員盡心盡責的做好治療和康復工作,另一方面,救助站工作人員不厭其煩的走進醫院,與男子交流談心,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特別是今年的救助尋親服務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市救助管理站加強縣市聯動、部門協作,開展深度交流和查詢甑別,尋親攻堅再次在全市範圍內展開,力爭在救助尋親服務中有新的突破。
今年8月份,經過這些年持續的治療和照料,男子的精神狀態開始穩定並向好發展,在一次市救助管理站下基層、進院所的探訪詢問中,工作人員發現該男子的表達大為改觀,且比較配合的說出了自己「姚海軍」的名字和母親的名字,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工作人員還通過口音辨別,初步推測該男子的戶籍所在地是貴州省。事不宜遲,市救助管理站迅速聯合公安部門協作尋親,採用了包括人臉識別、信息系統等多種技術手段再次進行篩查和比對。從查詢系統中發現,眾多叫「姚海軍」的同名同姓人中竟然有一人沒有人像照片,是不是他?會不會再次落空?工作人員跟蹤追查,個人信息和家庭成員信息逐一查證、核對,情況顯示,這次查詢到的信息高度吻合,尋親進入最後的攻堅。藉助公安部門便利的戶籍信息系統,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協同公安部門同志直接聯繫了男子的親屬,最終查實了男子的身份信息,他就是那個以前沒有採集到人像的「姚海軍」。
之後,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又馬不停蹄的與貴州省凱裡市救助管理站進行聯繫,並在中秋節之前促成了此次的「回歸」之旅。
▲護送抵達
一千五百多公裡的道路阻隔不了回家的腳步,兩千多個日日夜夜離散不了濃濃的親情,明月當空,萬家團圓,沒有什麼比失散的親人回家團圓更溫暖人心了。相信,在民政局工作人員「不洩氣、不拋棄、不放棄」的努力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長期滯留人員找到回家路,再續團圓情!
文章來源:市民政局
責任編輯:孫蓓蓓 編輯:施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