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門神分別是誰,古代貼春聯的習俗又是如何流傳開來的

2021-01-08 歷史橘子說

中國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涉獵也非常廣泛。除了一些傳統的詩詞歌賦外,還有大量的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與民間習俗相結合,也成為了我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比如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春節貼對聯、貼門神的習俗,一開始也是受到民間神話傳說的影響。

那我們春節常見的春聯和門神畫像,大家都對此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貼在門上的門神分別都是誰嗎?貼對聯的習俗又是如何流傳開來的呢?下面,本文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個春節習俗的來歷。

常見的四大門神

我們經常見到,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四大門神就是神荼、鬱壘、秦瓊、尉遲恭。這四位當中,最早的就要數神荼和鬱壘了。我國自古就有春節在門外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的材質是用桃木所做成,上面雕刻著神荼、鬱壘的畫像,據傳有壓邪驅鬼的作用,被稱之為桃符。

為何要雕刻神荼和鬱壘的畫像呢,因為這二人有一段很厲害的神話傳說故事。據傳在上古時期,神荼和鬱壘是兩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一棵高大的桃樹下,二人的任務就是檢閱百鬼,如果發現有圖謀不軌,想危害人間的惡鬼,就用蘆葦做的繩子將惡鬼綁了餵老虎。這個傳說流傳開來以後,民間就將神荼和鬱壘作為守護神來供奉,並把二人的畫像刻在桃木上,製作成桃符掛在門口,以求驅鬼闢邪,保護平安。後來民間用紙張類型的春聯取代了掛桃符,但神荼和鬱壘二位門神卻沒有因此被取代,並一直延續至今。

再來說一下另外兩位門神秦瓊和尉遲恭,這二位因都是武將,所以也被稱之為武門神。二人都是唐初大將,共同點就是為人忠義,純樸忠厚並且能徵善戰。秦瓊字叔寶,在隋末時期已經名聲在外,能在萬人之中取敵將首級,後來隨唐太宗李世民南徵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為人忠肝義膽,頗有三國時期關羽的風範。尉遲恭又稱尉遲敬德,也是李世民手下一員大將,在玄武門之變時曾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深受太宗信任。

二人同為猛將,究竟哪個更厲害呢?這還真不好說。但在《舊唐書》的秦叔寶列傳中曾記載過這樣一段話,意思是秦叔寶隨秦王出徵美良川,擊破尉遲敬德,在此次戰役中,秦叔寶功勞最多。雖然沒有具體記載二人到底有沒有交戰,但尉遲敬德戰敗卻是有記載的。所以,秦叔寶在戰績上稍稍領先於尉遲敬德。

唐太宗與涇河龍王

秦瓊和尉遲恭大約是在元代以後,才被民間作為門神來供奉,在後來很多小說中,二人都有出現,在民間也有很多關於二人的神話傳說。在小說《西遊記》中就有關於兩位大將成為門神的情節,據傳是因為涇河龍王因觸犯了天條而被玉帝降罪問斬,龍王因害怕於是向唐太宗李世民求救,唐太宗也答應了龍王的請求,保證它的安全。但最終龍王還是被玉帝任命的監斬官魏徵給斬了。龍王的魂魄因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所以遲遲不肯散去,並在宮外揚言要奪取太宗的性命。

大將秦瓊和尉遲恭得知此事後,主動請命保護太宗安全,二人身著戎裝站在門外,果然龍王不敢進犯。但日夜守候並不是長久之計,這樣未免太辛苦。太宗非常體諒兩位大臣,不希望他們如此辛苦,就想到何不將二人的畫像貼在門上,也可以起到震懾作用。後來貼畫像的方法傳到了民間,被廣泛運用,秦瓊和尉遲恭也就成了老百姓家裡的守門神了。

古代貼春聯的習俗又是如何流行開來的呢?

桃符

上文說到民間最開始是貼桃符來驅邪的,後來又在桃符上加了一些聯語,比如「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或者「有令在此,諸惡遠闢」,寫聯語的目的還是為了闢邪,並且這個習俗一直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五代時期,我國才出現了第一副春聯,是後蜀的末代皇帝孟昶在除夕當天寫的,他將「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兩句聯語寫在了桃符上,並掛在臥室門口,這對聯語也被看作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了。

孟昶

到了宋代,這種在桃木上寫對聯的習俗已經很普遍了,有些人家為了方便,就把桃符換成了紙張,簡單方便,成本也低,當時這種紙張叫「貼春紙」。「春聯」一詞其實是到明代才開始出現,貼春聯的習俗能在民間甚至全國流傳開來,就不得不感謝一個人, 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農民,從小對民間風俗也很了解,當上皇帝之後,他覺得春節應該熱鬧一些,突出節日的喜慶,大戶人家每到除夕在門口貼桃符他覺得就很好,但桃符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針對這個問題,朱元璋想出來一個辦法,就是用將桃符換成紅紙,並在紅紙上寫上聯語,就成了春聯,並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百姓在春節時期,都要把春聯貼在門上來迎接新春,自己甚至還微服私訪,挨家挨戶查看春聯。自此之後,春聯就在廣大農村和城鎮盛行起來,也逐漸取代了過去掛桃符的習俗了。

門神和春聯的變化,也是隨著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變化而變化的。從先秦時期以神荼、鬱壘為門神;到後來的唐代,由於佛教盛行,民間又以佛教中的護法神天王、力士等作為門神;宋元時期,開始流行以唐初猛將為門神,秦瓊、尉遲恭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到了明清之後,門神和春聯逐漸成為了家家戶戶春節的必備物品,門神的形象種類也開始多了起來,有闢邪驅魔的,有財源廣進的,有闔家團圓的,不同的寓意,也都代表著人們對新的一年能有美好生活的期盼。這些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習俗,也成為了我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歡迎閱讀文化歷史那些事的原創文章,大家有什麼想共同討論的,請在下方留言或私信,一起分享閱讀樂趣。

相關焦點

  • 貼春聯和門神的習俗什麼時候開始的?竟然來自這樣的神話故事!
    我們都知道每年過春節要準備好多年貨,要貼春聯和門神等等,這些都是必須準備的。因為地方不一樣,貼春聯和門神的時間也不一樣。有的是年三十的上午必須貼好,而有的要下午貼。貼春聯一直是我們的一個習俗,我們也知道其實春聯之前都是我們自己寫的,只不過現在大家都買。只是貼春聯和門神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這個習俗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
  • 過年習俗貼門神 自古到今有哪些神仙人物可以當門神?
    過年貼門神是中國自古已有的春節習俗,已經流傳了數千年,人們在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前夕在門上貼門神,保佑一家人全年平平安安。儘管都是保家護院,各家各戶所請的門神卻有些不同,有的是一對神仙菩薩,有的是兩個威武的將軍,都有哪些人物可以充當門神呢?
  •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貼門神與貼春聯是怎麼來的
    中國人貼春聯、貼門神習俗歷史悠久,是不可或缺一種習俗。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這種習俗既展現了高貴典雅的書畫詩詞藝術,又彰顯節日喜慶吉祥的人文習俗。那麼你知道是怎麼來的?一、貼門神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
  • 過年貼春聯,哪些內容專屬於「家神」?相關春聯需貼在哪裡?
    過年貼春聯習俗,是自古就留下來的傳統習俗。對聯裡不僅有對家國的祝福;也有對天地萬物,鬥轉星移,四季交替的感念;更有以自然萬物復甦的欣欣向榮之態,寓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期望。但關於春聯的張貼,自古也都有相關的講究,不光是左右聯的順序,更多的是一些事物的專屬春聯,以及民間神仙信仰中的所用聯;以上這些都是不可貼錯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與「家神」和相關的春聯內容和張貼位置。
  • 在春節什麼時候開始貼春聯和門神的?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裡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
  • 過年年俗知多少,貼春聯、貼福字、貼門神又有什麼講究?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春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鬱櫑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餵老虎。
  • 春節傳統習俗:貼春聯、門神
    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 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
  • 傳統習俗春節貼門神,前門是秦瓊尉遲恭,後門是誰很多人都不知道
    快過年了,相信很多人家都會貼春聯,現在的人很少有人記得古代的一種習俗,就是貼門神。一提到門神,大家都會想到有兩個就像是莽漢,他們手裡拿著武器,把眼睛瞪的大大的,給人一種兇神惡煞的感覺,卻很少有人記得門神背後其實還有一個神秘的故事。傳說門神的祖宗就是有一本書中記載的神荼和鬱壘。
  • 古代的門神是如何出現的
    門神最早出現於魯班有關,春秋末期,身為工匠的魯班為了護門,就模擬螺螄的形象,製作出了門鎖和門環,這是最初的門神形象。東漢時期,門神也是經常能看見,但是形象發生了改變,變成了上層是展翅的朱雀,中層是銜環的怪獸鋪首,下層或雕成龍虎之狀,或雕成犟牛似的猛獸。
  • 貼門神:為何古代門神只供秦叔寶、尉遲恭?別的大將不能守門嗎?
    關於「門神」「五更催驅爆竹起,殘臘初雪有門神。」說起來門神,想必很多農村的孩子極其的熟悉,小時候可能不知道門上那兩個手持大刀的人是誰,等到長大以後才知道,那真是唐朝鼎鼎大名的大將軍秦叔寶和尉遲恭。每當過年之前,總會和母親一起,做漿糊,然後貼門神。聽母親說,這門神的作用可大呢,可以擋得住妖魔鬼怪,貼上門神,以後咱們全家人就會很少生病。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春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不僅可以表達闔家團圓的喜慶之情,同時也可以彰顯出舉國歡慶的熱烈場面。筆者認為中國人過春節講究的就是一個熱鬧,無論身在天涯海角、不管多忙,過春節這一天都要如約回家。其實過春節回家也是春節時的一個重要習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才有過節的氣氛和意義。
  • 桃符和門神,是書畫藝術與美好期盼的完美結合,你知曉由來嗎?
    中國人貼春聯、貼門神習俗歷史悠久,是不可或缺一種習俗。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這種習俗既展現了高貴典雅的書畫詩詞藝術,又彰顯節日喜慶吉祥的人文習俗。那麼你是否知道春聯門神的由來,那麼就隨疆郎來細細探究一番吧!春聯,俗稱門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
  • 貼春聯習俗的由來,又如何區分上聯和下聯呢?
    貼春聯的由來春聯屬於對聯的一種,對聯也叫楹聯。楹聯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分為春聯、壽聯、輓聯、廟聯等。楹聯起源於桃符,在先秦時期,過年時會在門前掛桃符避災,後逐漸發展為春節貼春聯。另有春聯來源於春貼的說法,因古人在立春時會貼「宜春」二字,後演變為貼春聯的習俗,唐朝劉丘子有十二幅為立春和歲日所寫的對聯傳世。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將「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刻於桃木板上,從此讓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也被認為是最早的一副春聯。到了宋代,過年時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非常普遍,王安石有詩云: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年年過年貼門神,那麼你知道這兩個人,為什麼會成為門神嗎?
    一轉眼又到了過年的日子,大家一定都忙著為家裡增添過年的氣氛,貼對聯,貼門神,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家家戶戶貼了這麼多年的門神,為什麼是這兩個人?按道理來說,抵制鬼怪的應該是神話中,有神力的人,可是大家現在的門神確是尉遲恭和秦叔寶這兩位武將,這是為什麼呢?
  • 古代過春節時,紫禁城的大門上也有門神,他們都是誰?
    記得小時候,每個除夕早晨,我總會幫著父親給家中所有門都貼上春聯,還會特意為院門貼上一對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門神。紫禁城既然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家,那麼春節時自然也會有春聯和門神的裝點。那麼紫禁城裡的門神都有哪些呢?和民間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 2020鼠年貼春聯貼春聯的講究和忌諱 貼春聯的由來和寓意
    過年貼春聯是我國的春節習俗,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那麼貼春聯有什麼講究和忌諱呢?貼春聯的由來是什麼?春聯有什麼寓意?  忌提前或延後  貼春聯的時候也是有良辰吉日的講究的,按照民間流傳的習俗來說,我們在貼春聯的時候是要選擇在除夕夜白天貼的。如果我們提前一天貼,那麼那一天恰好就是絕日,反而會招來災禍;如果我們延後一天貼,那麼又體現不出來驅邪化煞、興旺家運的作用。
  • 掃塵、祭灶、貼門神 江南「大戶人家」怎麼過年?
    走進一樓的「江南民居」,門廳上貼著門神、春聯;推開「家門」,屋內江南民居窗格上貼著剪紙窗花;再往前走,「廚房」的灶臺上擺放著除塵用的雞毛撣子,牆上貼著灶畫,寓意闢邪除災、迎祥納福;「中堂」的八仙桌已擺上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齊聚一堂,共度除夕,寄寓來年。出「門」後的兩側展廳裡,還擺放著財神爺,人們在正月初四祭拜財神,用震耳的鞭炮聲迎接財運的到來。
  • 關於門神的這些事兒:門神的始祖究竟是誰,您知道嗎?
    關於門神的這些事兒:門神的始祖究竟是誰,您知道嗎?每到過農曆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貼春聯,小時候看到上面畫上的人物就會覺得嚇人,現在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對那些春聯上的人物都不再恐懼了,也知道其實畫上畫的是門神。門神在我國傳統文學上顯示是可以防止邪祟,保佑全家的平安健康。
  • 二十八,貼年畫!有一處「福」字千萬不要倒著貼!
    二十八,貼畫畫,是一項重要的傳統春節習俗,是辭舊迎新的重要標誌。家家戶戶都要貼畫畫,既寄託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表示了對美好未來的祝願。貼畫畫的內容很豐富,包括貼掛籤,貼窗花,貼年畫,貼對聯,貼門神,貼福字等等。
  • 中國民間的第一位門神是誰,貼門神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在門神的傳說中,神荼和鬱壘二神的傳說在民間早有流傳,《山海經》、《風俗通義》、《重修緯書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典籍都有記載。神荼、鬱壘二人專門管鬼怪、邪物,能夠驅邪避兇,所以受到了世人的敬仰,便把二人作為門神貼於門上驅邪擋煞。最早的門神其實不是畫,而是用模板雕刻而成的人形,把模板置於門上,更為立體,能夠震懾住鬼神,而用於雕刻門神的木板是桃木製成的,據說他們能夠驅邪擋煞,來往鬼神不敢親近,而桃木又被視為驅邪植物,二者相配,力量強大。門神為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中國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