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春節,文明開化盡棄中華傳統,新年卻成了披著洋裝的春節

2021-01-16 浩然文史
新年參拜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改農曆為公曆。傳統的中華節日,如三三上巳、五五端午、七七七夕、九九重陽等都被廢除,引進了諸如聖誕節、情人節、白色情人節等洋節。但是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太過深遠,這種浸淫在日本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中華文化不是一道政令就能完全去除的。

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仍在日本充滿生機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新年。

新年當天

一、日本新年的變遷

一般來說,西方人過新年,東方人過春節。

古代日本,慕中華風尚,一切仿「唐」。中華傳統在日本開花結果,其中就包括中華節日。在古代日本,上自貴族,下至平民,除了過日本傳統節日外,就屬以過中華節日為潮流。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自然也被日本學習,所以古代的日本人過春節一如中國,以農曆正月為歲首。

到了近代,列強入侵,日本希望能迅速西化、文明開化、追上西方。福澤諭吉在《文明論概略》中說:「要不擇手段達到文明國家的地位。」在後來的踐行中,日本的確這麼做了,一切以西方為樣板,甚至想過引入西方血統,以改良日本民族。

在這種極端思想影響下,作為東方「惡友」,中國的習俗被當作糟糠遭到清算,最著名的就是漢傳佛教遭到全面清算,即「廢佛毀釋」,中國的節日自然也被全面拋棄。然後,中國最重要的春節卻因在日本已經進行了千年,加上中國春節跟西方新年類似,因此被保留了下來。

要文明開化,一切向西方看,但是又要融合日本民族傳統,所以最終融合了東西。明治維新中規定曆法由農曆變為了公曆,所以1873年明治天皇頒布敕令,以西方公曆一月一日為日本新年,但其內容卻仍是春節的內容,最終產生了西方的時間、東方的內容這種獨特的新年春節。這種以春節為內容的新年到今天仍是日本人最重要的節日。

御節料理

二、日本新年的前菜

日本一月一日的新年一般做點什麼呢?其實和中國過春節一樣。

首先,作為社會人士,一月一日前的十二月,公司會舉辦忘年會。各個公司時間不同,但一般自十二月十日開始。

「忘年會」一詞,如同漢語理解,忘記年齡的宴會。日本社會等級森嚴,下級服從上級、後輩服從前輩。被前輩「欺負」,那是來自前輩的「關愛」,後輩不能反抗反而要感謝,所以後輩長期受到壓抑,這也是日本自殺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為了讓後輩、下級不造反,適應這種壓力,日本會社家族意識應運而生。這是什麼意思呢?日本人稱自己的公司為うち(家),這也是日本企業能長盛不衰的秘訣之一。為了更好地鞏固「家」的意識,就出現了年底聚餐——「忘年會」。

忘年會最早可追溯至15世紀,在會上暫時可以拋開身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放鬆嗨皮。這種有效聯絡感情的形式被逐漸擴大,擴大到親朋好友、門生故舊。所以忘年會是日本新年前最重要的一項感情聯絡事宜。

其次,辦年貨。日本新年更具有儀式性,換句話說,新年家裡用的東西,平時不常用,也意味著家裡一般不常備,所以要提前購買。

日本年貨都包括什麼呢?

「御節料理」的食材。所謂御節料理,就是新年料理,即新年當天的團圓飯。其形式如同咱們正月初一吃餃子,日本的團圓飯也比較固定,一般為紅鯛魚(和「難能可貴」音似)、鰤魚(「出世」的含義,日語意為出人頭地)、龍蝦(節節相連,意為多子多孫、代代相傳)、鰻魚(意為躍龍門)。

時代不同了。日本御節料理和中國年夜飯一樣,過去都在家中做,現在也出現了很多去飯店吃的,而且還出現了直接去便利店購買的情況,料理的價格少則幾千多則萬元人民幣。

以「鏡餅」敬神。眾所周知,日本篤信神道。日本人死後,遺族在家中會起神壇供奉先人,此先人也成為遺族家中的保護神,所以每年新年都要敬奉。

日本人敬神用的是鏡餅,就是雙層的米餅,要做得如同鏡子一樣圓。鏡子是神道教的聖物之一,能照妖驅邪。12月28日那天,要將鏡餅放在客廳中央,次年1月11日「開鏡」,就是分割大餅,然後家裡人一起吃。因為鏡餅為米做,更像是年糕,所以就有了新年期間吃年糕、喝年糕小豆湯的風俗)

最後是新年前的大掃除,如同我國的春節前的打掃一樣,日本家庭在12月28日左右也會進行大掃除。日本是定時定點回收垃圾,加之新年放假,所以垃圾回收公司只會在12月30日進行最後一次垃圾回收,因此,最遲的新年掃除必須在30日結束,以便乾乾淨淨迎接新年。

日本春節

三、12月31日當天的跨年

12月31當天,日本人要進行類似於中國貼春聯的活動,日本的「貼春聯」就是在門口擺盆栽,即門松(かどまつ)。松樹在道教中有長壽的含義,而日本神道受中國道教影響深遠,也接受了松樹的吉祥寓意,當然日本進行了改造。門松是由松、竹、梅共同拼湊起來的盆栽,此舉意味迎神,因為在日本有的神住在天上,有的神住在樹上(好熟悉的臺詞)。

在除夕之夜(12月31日),日本全家合座一起吃年夜飯——「蕎麥麵」。12月31日,日本人稱為「大晦日」,吃蕎麥麵有長壽的含義;而蕎麥麵因其容易咬斷,所以又有了斬斷過去一年煩惱的含義;而蕎麥麵(そば)與日語「旁」(そば)同音,所以又有了全家團聚的含義。

當然正式迎接新年之前,還有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寫明信片。在12月31日吃過晚飯後,看著春晚(紅白歌會),全家圍坐被爐然後奮筆疾書寫明信片。

日本有新年給親朋好友、同學故舊送明信片的傳統,還得是親手寫的。這是個非常龐大的工作,一般人少則幾十則上百張,日本著名聲優茅野愛衣曾透露自己在12月31日當晚仍在寫明信片是最大的修羅場。近年來,由於日本環保組織的呼籲,這種浪費紙張的活動受到了一定的遏制。

日本人還保留了佛教信仰,除夕夜各大佛寺會莊重地敲鐘108次,意味著將百八煩惱全部吹走,同時迎接新年。日本佛教明確規定,12月31日24時必須敲到107次,而第108聲的響起意味著跨年完成,新的一年開始。

門松

四、新年明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過年好)

新年鐘聲響完之後,新年到來,新年的第一件事就是第一時間進行はつもで(新春參拜,寫作:初詣)。日本人在大小神社寺院進行參拜,合掌致敬。這種「初詣」1月1日凌晨也可,1月1日白天也行。

日本最著名的明治神宮,新年前三天參拜人數達320萬,淺草寺也到達了240萬的客流量。

參拜完成將從神社求來的破魔箭等吉祥物放在家中,再去買福袋,寓意永遠將福氣留在家中。

紅包

新年當天日本也如同中國,長輩發給小輩紅包(叫作「御年玉」),這種紅包錢數雖隨長輩心情、雙方關係、家庭經濟而定,一般也有千元到萬元(日元)左右。如果後輩已經結婚,就無需再給。

四處走親戚串門子也是新年必須進行的活動,一如中國。而雙方見面說「過年好」,就是日語的「明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現在年輕人追行潮流,也會簡化為「あけおめ」。在電視、動漫等正式場合則會說「新年明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這樣一看,日本的新年還真是和咱們的春節相似啊。

新年參拜

文史君說

日本為何產生這種半中不洋的新年春節呢?一方面,當時東亞處於列強環伺之下,為了防止國家滅亡,就必須使國家迅速追上先進國,而落後中國的一切行為活動都被視為落後的,所以對中國的傳統就要拋棄;但是另一方面,日本近千年來已經習慣了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華文化已經融入在日本基因之中,倘若斷然拋棄,又會造成民族文化的割裂。

所以,日本官方就調和了現實矛盾和實際習俗,造成了西方樣式、東方內容的新年春節。而我們通過日本新年前前後後的行為發現,這不還是中國春節那一套嗎,雖然具體的不一樣,如中國吃餃子、日本吃麵條,但是流程和寓意是一樣的,想來這也是中華文化生命力持久不息的表現之一吧。

參考文獻

周冬霖:《日本:新年的時間,春節的傳統》,《國際人才交流》2013年第2期。

呂姝橋:《中日新年和端午的文化比較研究》,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周朝暉:《日本為何捨棄農曆新年》,《文史博覽》2017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繼承傳統習俗 傳播中華文化 海外華人歡慶鼠年春節
    參考消息網1月28日報導外媒稱,中國農曆鼠年到來之際,海外華人按照傳統習俗歡度春節,使得春節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契機。據美國《世界日報》網站1月25日報導,春節對華人來說是最大也是最喜慶的節日,對海外華人而言更是「他鄉情更濃」的節日,凝聚了對故土的眷戀,甚至定義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春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不僅可以表達闔家團圓的喜慶之情,同時也可以彰顯出舉國歡慶的熱烈場面。筆者認為中國人過春節講究的就是一個熱鬧,無論身在天涯海角、不管多忙,過春節這一天都要如約回家。其實過春節回家也是春節時的一個重要習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才有過節的氣氛和意義。
  • 關於春節的由來,古代春節是怎麼過的?周邊國家過春節嗎?
    說到春節,想到就高興,以前我們總是盼著過春節,因為過春節,我們有紅包和壓歲錢收,有新衣服穿,放著鞭炮,吃著豐富的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但都有個共同點,怕鞭炮聲,因為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除掉的,因此每一年的最後一天成為除夕,意思就是除掉夕或者年獸,第二天稱為新年。春節,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只是那時候不叫春節,因為不同的年代,叫法不一樣,如漢朝時稱為「正旦」,「歲旦」等。
  • 中國傳統節日之春節的來源
    春節,又稱新春、新年、度歲等。想必是中華人民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光是它的假期最長,最重要的是它凝聚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年」在甲骨文當中也有記錄。請看下圖,下部分弓著腰是「人」字,上部分是「禾」意為禾穀,字的解讀是人們背著穀物表示豐收,收穫。下面是「年」字隨著歷史推進演變的過程。
  • 春節的來歷與歷史意義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年節」俗稱新禧,春節起源於上古時代,起源時間約4000年前左右,固定形式的春節於2000年前的西漢出現,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新年快樂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傳承著中國的5000年傳統文化,並且是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節期間,全國各地舉行各式各樣的慶祝春節活動
  •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過年春節吃餃子吃魚吃年糕的寓意
    春節期間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習俗,吃飯的時候必須雞鴨魚肉擺滿桌子,不管是許久未見的老友,還是久別重逢的親戚,見面必須一起吃上一頓好的。那麼春節的時候吃什麼傳統食物合適呢?過年時為什麼要吃餃子吃魚吃年糕呢?這三樣東西有什麼寓意?
  • 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國春節過年傳統習俗介紹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蜡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 年味 不一樣的「春節」
    新華社發(季米特裡斯 攝)  隨著中國農曆新年日益臨近,喜慶祥和的氣氛氤氳在中華大地。   春節同時也是亞洲一些國家的傳統節日。有些國家的春節和我們一樣,不管離家多遠,人們都要回去和家人團聚;在一些國家,同樣也有熱鬧的花市、廟會……   而在一些歐美地區,華人將過春節的習俗帶到當地,大家一起歡歡喜喜過個「中國年」。
  • 「春節」不只有農曆新年的寓意,還有……
    春節,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也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是一年之歲首,寓意著吉祥喜慶。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會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包括探親、遊玩、祭祖等,它們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瀰漫著熱鬧喜慶的氣氛,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 春節的由來
    但是,漢代時的春節並不是指正月的年節,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節日,稱為立春節或春節。在立春節,皇帝親率眾臣參加迎接春天來臨的儀式。民間也有許多活動,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現在民間仍廣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餅,就是延續「咬春」的習俗。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
  • 春節有哪些傳統食物?春節你家鄉必吃的美食是什麼?
    春節,對於華人來說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小時候最盼望的日子就是過年,除了有壓歲錢、新衣服外,還有各種令人垂涎的美食。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魚大肉也不再是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但那些具有年味的傳統食物,仍然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如果過年的時候不吃這些美食,總感覺缺少了些什麼。
  • 你知道今年是第多少個春節嗎?春節是為慶祝什麼?春節的來歷
    春節,這個帶給我們無限美好記憶和無限期待的日子,現在不僅是我們國人特有的傳統節日,已然成了全球最為聲勢壯大的節日奇觀。十多億中國人奔波忙碌一整年,都趕在這一個節日回家團聚,如此大負重的人口大遷徙也堪稱世界奇蹟。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澱,春節似乎現在已愈發滲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可是你知道嗎,」春節」這一概念從確定下來至今才不過一百年而已。
  • 「熱熱鬧鬧過春節,和美幸福鳳凰山」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2月12日9時訊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營造喜慶、祥和、文明的節日氛圍,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月22日下午,逸家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聯合磁器口街道鳳凰山社區在百年世家籃球場開展以"熱熱鬧鬧過春節,和美幸福鳳凰山"為主題的春節活動。
  • 「我們的節日—春節」跟孩子一起聽故事,讓新年更有意義
    春節是我國一年之中最隆重、最有影響的傳統節日。在悠久漫長的歲月中,積澱形成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春節文化,成為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春節,也是讓少年兒童體驗春節文化,加強對少年兒童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的鮮活場景和重要契機。中國年裡,有文化之根。要讓孩子們從源頭上認識春節及其巨大輻射和影響。
  • 「元旦」趣談:春節、新年日期如何確定?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而「春節」、「新年」以及「元旦」等名稱和日期的確定,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演變過程。古代「元旦」二字有啥含義?說起元旦,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解釋,可以理解為「首日」。
  • 美食:舌尖上的春節!開啟春節美食地圖
    巍巍中華,幅員遼闊。各個地域因地理、文化環境不同也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且豐富的飲食習俗。「吃」往往會成為大部分人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美食是中國人過年的重頭戲,「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似乎在春節這個傳統佳節更加顯得入情入理。每逢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旁,就是透著那麼一股喜慶熱鬧勁兒,而這也是中國民間過年的最大特點了。
  • 新年俗、玩抖音、智能春聯...狗年春節過法這樣潮!
    旅遊過年、春節觀影、搶紅包成三大「新年俗」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生著巨大轉變,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新年俗」,旅遊過年、春節觀影、搶紅包最為火爆。  今年春節,看賀歲片成為不少人舉家出動的新習俗。根據實時票房初步統計,大年初一至初五國內票房累計超過45億元,遠超去年同期,刷新了中國電影市場紀錄。大年初一國內電影票房達12.6億元,不僅同比增幅高達50%以上,還創下了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的新紀錄。  用手機收發春節紅包、「集五福」、拼手氣……近年來,電子紅包風靡全國,盯著手機刷紅包成為年輕人最為熱衷的「新年俗」。
  • 新年俗、玩抖音、智能春聯……狗年春節過法這樣潮!
    新華網北京2月23日電(記者 盧俊宇)2018年的春節假期已結束,回顧這個春節假期,各種新吃法、新玩法、新遊法、新購法層出不窮。您是否注意到與往年春節相比,今年自己家人和親朋好友們的過年方式正在「刷新」?
  • 春節起源於何時?它原來的名字叫「元日」?
    春節,是中國民間的一個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它宛如條漫長而永不休止的河流,承載著無數的喜悅與深情,在歲月的深處激蕩起簇簇閃光的浪花。它堅實的脈搏, 跳躍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裡,湧動著濃濃的期盼與祝福.....
  • 十能飛和您細述:春節的來歷的影響力
    春節是反映漢語言及漢字文化圈影響範圍內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又稱「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今,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過完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