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對於華人來說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小時候最盼望的日子就是過年,除了有壓歲錢、新衣服外,還有各種令人垂涎的美食。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魚大肉也不再是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但那些具有年味的傳統食物,仍然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如果過年的時候不吃這些美食,總感覺缺少了些什麼。那麼,春節必吃的傳統美食有哪些呢?
14種過年要吃的美食,哪種是你家鄉春節必吃的呢?
1、餃子
在北方的年夜飯桌上,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替代的一道大宴美食。餃子,又名嬌耳、交子,是新舊交替之意。除夕守歲吃餃子,意為「更歲交子」。此外,餃子外形似元寶,過年吃餃子,也有「招財進寶」之意。
2、餛飩
餛飩,諧音「混沌」、「渾囤」,過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也有糧食滿倉的意思。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餛飩形狀像元寶,而且過年包餛飩還有講究,必須捏住餛飩皮的兩角往裡包,意為「兜財」。
3、年糕
春節吃年糕是很多地方都有的風俗,福建的紅/白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蘇州的桂花糖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北方的粘粘糕等。因為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吃年糕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
4、八寶飯
八寶飯的用才講究,工藝相當繁複,分量足,甜度高,適合全家人分食享用,象徵團團圓圓。據民俗專家介紹,八寶飯中的蓮子象徵婚姻和諧,桂圓象徵團圓,金桔象徵吉利,紅棗象徵早生貴子,蜜冬瓜、蜜櫻桃象徵生活甜蜜,薏仁象徵長壽,瓜子仁則寓意平安無災。由此看來,八寶飯好像一隻聚寶盆,寓意新的一年能夠財源滾滾。
5、魚
春節餐桌上最少不了的就是魚,因為魚同「餘」,代表著「盈餘」,意味著「年年有餘」。過年吃魚還有很多講究,魚應該是年夜飯上的最後一道菜,而且不能吃完,這象徵著年年有「餘」。另有一些地方要把魚頭和魚尾留到大年初一吃,代表一年從頭到尾都有富「餘」。
6、雞
雞與「吉」諧音,在廣東有「無雞不成席」的說法,雞更是廣東人過年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人們通過吃雞來祈福吉祥,期盼來年能飛黃騰達。
7、湯圓
在我國南方有春節吃湯圓的習俗。湯圓的「圓」寓意「團圓」、「圓滿」,象徵家庭和諧,生活甜美。
8、餈粑
「打餈粑,過新年」在湘西地區尤為盛行。餈粑是用糯米製作的,粘性很大,過年吃餈粑可以把家人們用於「黏」在一起,寓意人們對新年的團圓之意。
9、春卷
春卷流行於全國各地,江南一代尤為盛行。春卷是將韭菜、豆芽、肉絲、芹菜、豆腐絲、雞絲、香菇等食材合炒,然後用薄餅將合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代表「有頭有尾」。有些地方則是吃炸春卷,油炸後的春卷看起來像是一塊塊金條,有「黃金萬兩」的吉慶寓意。
10、麵條
福建一些地區有過年吃麵條的習俗。麵條,素有長壽之意,新年吃它,還有「長長久久」的意思。
11、腊味
在以前,腊味是秋冬季節特別受歡迎的風味食物。過了臘八節,基本家家戶戶就開始做臘腸、臘肉、臘魚等,等到過年就成了很好的下酒菜。
12、粘豆包
粘豆包,又叫「年豆包」,是東北人春節期間才做的一種年餑餑。粘豆包是用黃小米和小豆餡製作而成的。蒸粘豆包和蒸饅頭一樣要發麵,發麵的「發」寓意「發財」、「發家」,蒸粘豆包則象徵「蒸蒸日上」。
13、粽子
過年包粽子吃粽子是廣西、浙江等一些農村才有的習俗,寓意「包中」。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大都會包一些,用來預祝自家的孩子將來能「高中」。
14、黃豆芽
黃豆芽,蘇州人還給它取了個好名,叫「如意菜」。上海、蘇州人的年夜飯席上一定少不了「如意菜」,祝願新的一年「稱心如意」。另外,黃豆芽是發芽菜,象徵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
大家一般在過年的時候吃些什麼呢?關於春節的一些寓意美好的食物你還知道哪些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健康貼士: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引起社會普遍關注。請大家積極防護,保護自己。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少去人群聚集處,多飲水,注意休息,不吃沒熟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