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作家協會主管 【貴州作家·微刊】以展示貴州作家創作成果、關注文學新人、多視角反映貴州文學生態為己任。每周一、三、五更新 NO·601
貴州作家·春節特刊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也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在這辭舊迎新的傳統節日裡,貴州作家·微刊特編發本期「春節特刊」,向所有關注、關心和支持貴州作家·微刊發展的廣大作者和讀者朋友表示衷心感謝,並祝願大家闔家幸福、新春快樂,在新的一年裡心想事成、筆健身康、萬事順意!!!
故 鄉 年 俗
作者:符號
一
雖然不惑有餘,儘管年味漸淡。但回想起20世紀八九十年代故鄉過年時的那些風俗和儀式,就像電影一樣撞擊著我的心靈,一幕幕地浮現在我眼前,揮之不去。
過年的習俗具體源自何時,現在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年」這個字,甲骨文和小篆,像一個人背負著成熟的穀物之狀。因此《說文解字》說「年」,指「谷熟也」。可見,過年最早與慶祝和祈求農產豐茂有關。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在「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又被引申為「歲」。三十夜守歲和過年發壓歲錢應該與此有關。
古代是以農曆計年,竊以為「過年」應該指的是過「除夕」和「元旦」,即,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臘月(十二月)三十和農曆一年的第一天正月(一月)初一。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除夕因常在夏曆(農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迎祖宗回家過年。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農曆一年的第一天叫「元旦」。「元旦」的「元」, 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在古代有元春、元日、元正、元辰和元朔的別稱。「元旦」一詞最早起源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元旦的演變在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為一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所以,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上古時候,曆法以孟春月作為正月。這時候冰雪開始消融,蟄蟲甦醒過來,百草萌生新芽,杜鵑鳥在原野中啼鳴,萬物都長了一歲。
夏朝以正月為歷正,殷朝以十二月為歷正,周朝以十一月為歷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七國爭雄,戰爭頻繁,人們沒有機會顧及編制曆法。秦國統一天下,注重推求五行勝克,自以為是得了五行中水德的祥瑞,把河改名為「德水」,歲正取為十月,十月一日為元旦。漢朝建立後,高祖也是自認為得了水德的祥瑞,所以沿襲了秦朝的曆法。漢武帝時,頒行《太初曆》,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漢武帝之後,歷代相沿未改,所以這個曆法又叫「夏曆」(今俗稱為農曆)。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為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即「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可見,古代的「元旦」和今天的「元旦」不是那麼一回事。
新中國成立以後,習慣上把過年叫做過春節,「年」就成了「春節」的俗稱。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但不管怎麼說,如今過年對於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一件大事,無論出門在外多遠的人,都會千裡迢迢,風塵僕僕地趕回家,與家人團圓團聚;無論在家多忙的人,都要放下手中其他的活,認認真真,安安心心準備年貨,過一個富足歡樂祥和的年。
中國地大物博,風俗各異。《晏子春秋·問上》曰:「百裡而異習,千裡而殊俗。」司馬遷在其《史記》中寫道:「一般諺語說,叫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同樣是過年,南北有異,東西有別。
二
我的故鄉位於祖國西南,地處雲貴高原黔西北烏蒙山麓水城縣南開鄉的一個小山村,過年是故鄉一年中最隆重的一個節氣。一進入臘月,過年的氣息便在村莊的空氣中氤氳,這種氣息是從各家各戶殺年豬開始的。過去,人們生活貧困,辛辛苦苦勞作一年,別的可以沒有,但必須要餵養一頭肥豬來過年。平日裡對餵養的年豬就要高看一眼厚愛一層,讓年豬吃豬草少,洋芋、包穀面多的豬食,特別是進入十冬臘月後,就直接給年豬吃的是沒有豬草的淨食,集中一兩個月將年豬催肥。在臘月十三之前,家家戶戶都要將養足了膘的年豬殺掉。竊以為殺年豬不僅只是為過年,更主要的是在補償村民們一年付出辛勞的同時,也是為來年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和待客提供保障。
殺年豬算是故鄉臘月裡的一件大事,村民均要根據生肖,挑選家人中沒有相關屬相的那一天作為殺年豬的吉日。請好殺豬匠,準備好柴草,挖好火灶。待到殺豬當天一早,主人家事先把火灶生起,並在火灶上安放好一口裝有大半鍋水的灶鍋,孩子們不時的往火灶裡添柴草。待灶鍋中的水慢慢滾燙快沸騰時,事先請好的殺豬匠和鄰裡的幫忙弟兄便陸陸續續地到了。他們搬的搬條形案桌,抬的抬木製樓梯,待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就要開始殺年豬了。
主人家走進豬圈將年豬驅趕出圈門,年豬剛走出圈門,就被在圈門旁等候的幾個壯漢抓的抓豬耳朵,拽的拽豬鬃毛,拉的拉豬尾巴,三下五除二就將養足了膘的年豬按翻在地,頓時年豬嗥叫的聲音就傳遍安寧的村莊。村民就會說,今天是某家某家殺年豬了。主人家點上神龕上的煤油燈,年豬就被抬到擺放在院窩的案桌上,並將豬頭朝向主人家堂屋中的神龕。
殺豬匠在豬脖子上找到下刀的刀路,主人家便用清水將刀路處清洗並用帕子擦乾。殺豬匠用殺豬刀背猛擊幾下伸直的豬腳,讓豬腳捲縮好下刀。隨著殺豬刀對著刀路慢慢深入,豬的嗥叫聲由急而緩由高而低,豬血汩汩冒出,主人家馬上端來準備好的裝有溫溫鹽水的鍋接豬血。若接的豬血多,預示來年主人家外財好;若接的豬血不多,那麼豬腔內的慒血就多,預示來年主人家內財好。接好豬血,年豬已奄奄一息,主人家便用燒紙在刀口處粘上豬血貼到神龕的神壁上,表示殺年豬敬菩薩,保佑來年養的年豬更大更肥。
待年豬斷氣後,找一個大苞谷將刀口處塞上,以免豬血流出來滿地都是。將年豬翻滾到案桌一側的木樓梯上,再把木樓梯抬到火灶的灶鍋上放平墊穩。用水瓢從灶鍋裡一瓢一瓢地將滾燙的開水舀起來淋在豬身上,直到豬毛容易拔下為止。拔了豬毛用刀刮掉絨毛,颳得白白淨淨的。把白生生的豬抬回案桌,砍下豬頭,割下豬項圈,便開膛破肚,取出豬腸、豬肚、豬肝、豬板油、豬心子、豬腰子等內臟,幫忙弟兄倒腸子的倒腸子,翻肚子的翻肚子,倒好腸子,翻好肚子,就用棕葉捆牢放到灶鍋裡煮個十來分鐘取出掛好。大人們在操作時,隨手把豬尿包割下來,丟給孩子們,讓他們把豬尿泡拿到灶鍋裡烙後吹著玩,小時候我也吹過豬尿泡。殺豬匠將豬身大卸八塊,先下一塊二十來斤重的豬肉,給主人家待做晚上的殺豬飯用後,再根據主人家的要求,按照肋骨的皮數砍成兩塊組成一掛一掛的,放在堂屋地上的大簸箕裡擺好。
一切活兒幹完,主人家也做好了殺豬飯。這時,主人家就要安排一個孩子到參與殺豬的左鄰右舍,請他們的全家人來吃殺豬飯。誰家殺年豬都是這樣,這既聯絡了感情,又促進了鄰裡團結。殺豬飯結束,鄰裡走後,主人家便開始忙開了。醃豬肉的醃豬肉,切板油的切板油,一直忙到深夜,直到把肉醃好,把油熬好才算完事。
三
待年豬肉醃好掛上炕樓,年關就漸漸地逼近了。在故鄉,農曆臘月二十三稱為過小年。俗話說:「二十三、二十四不敬灶,養個娃兒無家教。」說的是臘月二十三、二十四過小年送灶王菩薩回天宮。我國南方小年過的是二十三、北方過的是二十四。灶王菩薩回到天宮,要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菩薩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祈求玉皇大帝保佑,新的一年全家幸福安康。二十三這天,每家每戶必須要在柴灶門前上香燒紙,因灶王菩薩不吃油,村民便要供奉上苞谷花、豆花等素食。
送灶王菩薩回天宮後,從臘月二十四起到二十七,各家各戶、大人小孩都在為過年忙個不停。舂炭、推磨和舂碓算是過年時的三件苦差事。這幾天要舂好夠過年所燒的煤炭,製作好過年所食的豆腐和粉子面。舂炭大多是小孩們的事,挖幾背黃泥巴背回來,將黃泥巴和煤按一定比例配好,用水把配好的黃泥巴和煤充分地攪拌在一起,再用舂煤杵杵反覆舂,直到黃泥巴和煤完全融為一體,有粘性,即舂糯了才行。推磨主要是推豆腐,一人添磨,用小瓢舀上適量經水浸泡過的大豆往磨眼裡放,添磨的人眼要看得準,手要放得快,否則手隨時都有被旋轉的磨單鉤打著的可能。二至三人推磨,雙手把著磨把手,步調一致,一起用力,讓上扇石磨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磨出的豆漿白白的,順著下扇石磨流出來。在故鄉,母親用酸湯點出來的豆腐既嫩,口感又好。舂碓主要是磕粉子面和舂酥麻糖,將經水浸泡發乾後的糯米粒放進碓窩,一至二人同時用腳踩碓杆,重複單調的動作,讓碓杆上下著力,把糯米粒舂成粉末,再用細籮篩篩過才行。用糯米粒舂出來的糯米麵稱粉子面,用白糖和酥麻一起舂出的稱酥麻糖。粉子面和酥麻糖是新年包糖包疙瘩用的主要食材。
到了臘月二十八,若還沒有準備齊過年的食材,可以在這天趕個盡頭場,採購備齊。故鄉的人們把一年之中趕的最後一場稱為盡頭場。除趕盡頭場外,臘月二十八這天,每家每戶還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揚塵」。經一年的煙燻火燎,炕樓的樓笆上掛滿了灰黑灰黑的揚塵吊吊,門窗上,牆體上,碗櫃頂,牆角落,這些平常沒注意也沒時間打掃的地方,也積滿了揚塵。母親就讓我們到屋後的竹林中砍幾棵竹子,修下竹丫巴紮成打掃揚塵的掃把。一家人將每間房屋從樓頂到地面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迎接新年的到來。
臘月二十九,燒洗已經燻好的豬頭,豬腳。俗話說:「三十夜三十條活路」,最忙的應該是臘月三十了。臘月三十這天,人們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糯米餈粑,沒糯米的人家,就打糯苞谷粑粑、小米粑粑或毛稗粑粑,早餐就用蜂糖或白糖蘸現打的粑粑吃。中午隨便做一頓吃了後,接著燉洗好的豬頭,豬腳,殺雞,蒸年飯等活兒。豬頭,豬腳燉好後,要挑選豬臉最肥處,切下兩坨方形各約半斤重的「刀頭肉」,待開年飯時供菩薩用。因為要敬祖先神靈,宰殺的雞必須是公雞。殺雞前,先點上神龕上的煤油燈,抱著雞到神龕前作揖後方能宰殺,宰殺完畢,從雞脖子上扯下幾皮雞毛粘上雞血貼在神壁上。砍雞也有講究,雞卦、雞大腿、雞小腿、雞翅都要找準骨關節砍下。俗話說 「吃雞看卦」,待吃完年飯後好要看雞卦,預測來年的財運。有新年不下生的說法,因此蒸年飯要用一個蒸滿冒尖,能夠一家人吃三天的甄子蒸年飯。在蒸年飯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看甄子是先從哪個方向來煙,預示來年的財喜就會從哪個方向來。
年夜飯的菜,一般是根據飯桌、碟子、缸缽的大小和人數的多少來定,但至少要有12個菜,每個菜都要裝得滿滿的。一切準備就緒,要等天黑,待山上的鳥雀閉口以後,才能開始吃年夜飯。大人說,如果山上的鳥雀還在叫,就吃年夜飯的話,來年種下去的種子剛發芽出土,就會被鳥雀啄起來吃掉。
四
趁著等天黑和鳥雀閉口的這段時間,一家人就動手貼香火、春聯和門神。香火貼在堂屋神龕「天地君親師位」的神主牌位處,我還清楚地記得,在我家神主牌位的兩側貼有如下神對,上聯為「天地德父母恩當酬當報」,下聯為「責任地聖賢書宜耕宜讀」。以前我們村寨的春聯,多出自父親之手筆。父親讀過兩學老書,算得上是半個秀才,毛筆字寫得也好,每年左鄰右舍均要請父親寫春聯,父親根據各家情況,自擬自寫春聯。父親自擬自寫的一幅春聯:「盛世歡歌歌盛世,新年喜賀賀新年」,橫批「國泰民安」等春聯。兩扇大門正中貼有「秦將」和「胡帥」兩個門神,「秦將」指的是隋末唐初的大將秦叔寶,「胡帥」指的是唐朝名將胡敬德。關於「秦將」和「胡帥」還在民間留下了一個與唐朝皇帝李世民有關的「魏徵斬龍王」傳說故事。
據傳,在李世民執政的貞觀年間,唐朝都城長安連年旱災,赤地千裡,黎民百姓天天逐魃求雨,就是盼不到一星半點雨水。長安城有一位神算名叫袁天罡,掌管雨薄的涇河龍王與他打賭。涇河龍王出題:「請算明天何時打雷何時下雨?城外幾點?城內幾點?」袁天罡佔卦並說:「明天午時打雷,未時下雨,城外七點,城內三點。」涇河龍王翻開雨薄一看,果然沒錯。涇河龍王怕輸給了袁天罡而丟失顏面,便私自改了雨薄,把打雷時間改為申時,下雨時間改為酉時,城外七點改為三點,城內三點改為七點。第二天果然是申時打雷,酉時下雨,城外三點,城內七點。涇河龍王得意地說:「袁神算,你算錯了。」袁天罡說:「你私自改雨薄,造成城外三點,只收了點灰塵,緩解不了旱情;城內七點,成了一片汪洋。你私自改雨薄犯了天條,是死罪!」
玉皇大帝得知涇河龍王私自改雨薄,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災難,立即下旨降涇河龍王死罪,令魏徵丞相刀斬龍王。龍王得知,用兩顆夜明珠賄賂李世民,讓魏徵丞相刀下留情。李世民不敢違背玉皇大帝旨意,也不能對魏徵丞相明說。於是,李世民在行刑前半個時辰,邀請魏徵丞相下棋。下著下著魏徵丞相突然趴在棋桌上睡著了,且睡得滿頭大汗。李世民一看正是刀斬涇河龍王的時辰,趕快拿一把扇子給魏徵丞相扇風,好讓他踏踏實實睡一覺,行刑時辰就過去了。就這樣,涇河龍王的人情算是還了。殊不知,等魏徵丞相醒來,涇河龍王的頭顱從天而降。這就是魏徵夢斬龍王的故事。我國四大古典名著《西遊記》中敘述的魏徵夢裡斬龍王與傳說中的魏徵斬龍故事大致相同。
涇河龍王想,你李世民收了我的夜明珠,不幫忙也就算了,但你卻還給魏徵扇風,助魏徵之力斬我,越想越恨李世民。於是在李世民睡著的時候,就悄悄地溜到李世民的臥室,拉著李世民喊:「還我的命,還我的命……」李世民被嚇得大汗淋漓,面如土色。每晚李世民睡著的時候,就會有一條無頭的血淋淋的龍抓著他要命。日久年深,李世民得了絕症。魏徵丞相和陰間閻羅王崔珏判官關係特好,魏徵丞相給崔鈺判官書信一封,其內容是:「我主李世民來到陰朝地府,請崔判官方便一二。」待李世民死時,將書信放在李世民的衣袖裡。李世民到了閻羅殿,遞上書信,崔判官看了魏徵丞相的親筆信,便打開生死薄,大筆一揮,將生死薄上的十三年,在「一」字上添了一橫,一十三年就變成了二十三年。崔判官說:「李世民還有十年的天下,趕快放他回陽間。」說來也巧,李世民執政剛好是二十三年。
李世民在還魂的路上,途經枉死城,枉死鬼抓住李世民要錢,李世民沒辦法,只好跟陝西王員外家借了一大筆錢,打發了枉死鬼,才順利回到陽間。死而復生的李世民怕龍王再來糾纏他,朝廷便派秦叔寶和胡敬德為李世民守衛大門,李世民才安然無恙。後來,天下百姓在辭久迎新之際都要貼上「秦將」「胡帥」的門神,祈求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裡無災無難。
五
貼好香火、春聯和門神。天就完全黑了下來,也聽不到山上鳥雀的叫聲了,是該吃年飯的時候了。在開飯前,要先供天地菩薩,供已故的歷代祖先,要先餵狗,才能輪到人。說道天地菩薩,我還想到了一個傳說,據傳,在漢景帝年間,有一個姓張名百忍的人,很是積德行善、把方圓數十裡的地,治理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當時仙界出現混亂,無人治理。經赤腳大仙等上仙尋覓到了張百忍覺得此人很適合打理仙界,和幾位上仙商量,讓張百忍做玉帝。當他們找到張百忍說了此事,張百忍很捨不得他家的一切東西,太白金星就發動法術將張百忍家整個院子搬到了天上,連雞狗都帶上了天。在搬張百忍院子時,因張百忍家豬跑到了別人家院子去搶食,所以沒有帶上天。這就是「拔院升天」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由來。因為豬沒有上天,所以每到吃年夜之前,民間都要用豬頭肉祭祀菩薩,祈求菩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供天地菩薩時,父親用米飯、刀頭肉、香、燒紙依次擺放在神龕前、大門邊、柴灶前、圈門邊、土地菩薩前祭拜,並拱手作揖,誠心誠意祈求神靈保佑來年全家幸福安康,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供已故的歷代祖先時,整張桌上擺滿豐盛的菜餚和搭著筷子的六碗米飯。父親一隻手抬著半碗酒奠酒,一隻手燒紙,口中念念有詞,一一地請出已故的歷代老人入席:「老祖公、老祖婆、爺爺、奶奶,符家歷代老人請吃年飯;外老祖公、外老祖婆、外公、外婆及歷代姻親老人請吃年飯;還有說不到的請不到的,您們一個請一個的來吃年飯了。千神供杯,萬神供盞。娃兒們,對著飯桌給老人們叩頭,祈求老人們保護保佑兒女們快長快大,入學高中舉,無病無難,長命百歲。」念畢,我們頭也叩好了。父親讓我們先把六碗飯向左轉動一下,表示祖先們已經吃過了。緊接著就是餵狗,母親用洗腳盆裝上適量的米飯、豬肉、豆腐、雞肉等放洗腳盆裡,讓狗飽餐一頓。在狗吃的時候,一家人圍著看,看狗先吃什麼,就預示著來年什麼就貴。
等狗吃完了,一家人便圍坐在桌子邊,開始吃年夜飯了。這時父母就會對我們說,慢慢吃,這是吃年夜飯,吃得越長越好,想吃什麼拈什麼,隨你們吃個夠。但不能舀湯泡飯,舀湯泡飯來年請工程就會下雨。雞卦必須由父母吃,吃完飯是要看雞卦的。小孩就吃雞的大把退和小把腿。吃完年夜飯收拾好後,父親就開始看雞卦。父親說雞卦是要倒著看,父親便將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張開倒拿著兩隻並排的雞卦,看雞卦上的黑點,稱之為「籌」,從兩隻雞卦合計的籌數,可以看出來年的兆頭。俗話說:「一籌雞卦二籌財,三籌四籌口嘴來,五籌六籌官司來。」兩隻雞卦只有一籌無意思,有二籌來年有好運。兩隻雞卦上籌的位置相同稱為「筷子卦」,來年財運定好,意思是包挾來吃。若兩隻雞卦有三籌以上,來年說話做事都要特別小心謹慎。
俗話說:「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燈」,火爐要用煤添得滿滿的,讓火燒得旺旺的,火光亮個通宵。母親給火爐添足了煤,就吩咐我們掃地,梳頭,因大年初一是忌諱掃地和梳頭的,據說大年初一掃地,當年風就會很大;初一早上梳頭,頭髮愛掉在湯菜裡。三十夜就要先把地掃好,把頭梳好。三十夜洗腳也有講究,洗腳要剛好洗到克膝頭,也就是腳膝蓋,不能不及,也不能高過。過或不及,走親戚朋友家就會錯過吃飯的時間,要麼是人家已經吃過了,要麼是人家還沒有開飯。若你走到親戚朋友家剛好遇到擺桌子吃飯,就體現出你三十夜的腳洗得好,剛好寫到克膝頭。
合家團圓,三十守歲。除夕守歲是故鄉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貞觀之治年間,國家繁榮強大。在除夕守歲間出現了皇宮裡外迎新年,辭舊歲的繁華景象。唐太宗李世民的《守歲》一詩中有「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的詩句。吃過年夜飯, 添好火,掃好地,梳好頭,洗好腳,人們不急著睡覺,全家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守到大年初一零時好去水井處拿淨水。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但如今的守歲,不管是城市鄉村,還是東西南北,都是看著春晚,拆著紅包,一直到春晚結束,新年鐘聲敲響,才算是過了除夕。
六
故鄉守歲拿淨水還有這樣的說法,據說誰家第一個拿到淨水,當年誰家的莊稼長勢收成就最好。為了第一個能拿到淨水,有的人家還沒到零時,就去水井邊等著。俗話說:「井邊打水,要分個先來後到。」在水井邊等的人多了,有的就自覺排隊,但有的卻不分先來後到不去排隊。這時雖會發生一些口角或肢體衝突,但因是大過年的,大家也只得互相忍讓了。取淨水前,要先在水井邊上香、燒紙,並說龍王菩薩,凡人要點淨水,然後才開始舀水。挑著的淨水,在回家的路上不能浪撒一滴。
淨水挑回家後,就開始接上天宮過年的各路菩薩。父親是這樣接菩薩的,先在神龕處點燈上香,後用水瓢舀上半瓢水,再用火鉗從火爐中挾出一個紅紅的火團,走到神龕前,把火團放入水瓢裡,這叫打憷壇。父親在神龕前停幾秒鐘,再轉到大門處停幾秒鐘。這樣做菩薩們就算接回來了。父親接著換淨水,用一個碗盛滿剛拿回來的淨水放到神龕上,換下去年盛淨水的碗,然後放一串鞭炮,完事後才會去睡覺。
俗話說:「正月忌頭,臘月忌尾。」特別是大年初一忌諱多,不說不吉利的話,不打壞家什,不掃地,不梳頭;不做針線活,否則會心煩意亂;不相互喊起床,否則蝨子跳蚤多;初一、初二不下生,據說初一是米生,初二是豆生;不和人發生口角等。初一清晨還要留心鳥雀的叫聲,據說麻雀先叫當年的毛稗好,喜鵲先叫當年的苞谷好等。
大年初一、初二早上,吃的都是糖包疙瘩,也稱彎角粑粑或湯圓。用年前碓磕出的粉子面和舂出的酥麻糖作為原料,用溫開水與粉子面一起攪拌反覆的揉成團,取適量用手推平做成麵皮,將酥麻糖作為陷放在麵皮上,再將麵皮收攏包住酥麻糖,用手指捏成中間鼓兩頭尖的形狀,彎彎的好似上玄月或下玄月,彎角粑粑由此得名。將包好的糖包疙瘩放入開水中,直煮到其從鍋底飄到水面上,就可以舀出食用。仍然像吃年夜飯一樣,先要供天地神靈和歷代先人,方可食用。吃完糖包疙瘩,父親就開始給我們發壓歲錢,在我的記憶中,那時我們得到的壓歲錢多的時候頂天就是一塊錢,少的時候就是三五角。
大年初三送年,做新鮮的飯菜供菩薩供歷代先人,就算是送年了。初三以後,每家婦女要攜帶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根據當地風俗習慣,與女方同輩份以上的族人,不論戶數多少,均要一一走到。拜完年後,走到的每戶均要做一頓飯招待,上午在你家吃,中午在我家吃,下午在他家吃,俗稱吃「轉轉飯」。吃「轉轉飯」的過程中還有體現中國傳統美德的若干禮節,如每到一家吃「轉轉飯」時,均要邀請本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一起陪著吃。
正月初四有一個儀式叫吃蟲子,一般是由兩個孩子去完成。一個小孩端著一碗飯到房前屋後的地裡站著,一問一答,問者:「你吃什麼?」回答者:「我吃苞谷蟲。」問者:「你吃什麼?」回答者:「我吃豆子蟲。」問者:「你吃什麼?」回答者:「我吃米蟲。」最好是都把莊稼蟲子吃個遍。在一問一答的過程,回答者問問者:「蟲子死不死?」問者答:「死」。回答者再問問者:「蟲子活不活?」問者答:「不活」。據說這樣做後,當年的莊稼就不會著蟲。正月初五,有一個儀式叫動土,母親找來閒置了一冬的鋤頭,用碗裝上「刀頭肉」。我們拿著香和燒紙,到了房前的園地裡上香,燒紙,母親將裝有「刀頭肉」的碗放在香的旁邊,一邊用鋤頭挖地,一邊念念有詞:「頭鋤挖金子,二鋤挖銀子,三鋤四鋤挖苞谷豆子,五鋤六鋤挖五穀糧米。」念畢,動土儀式就算完事。動過土後,春播季節才可以下種。正月初七是人生,若當前天天氣晴朗,預示當年一家人口平安,出入順利,無災無難。正月十一是強盜生,若當天霧大,預示當年的強盜兇。
一晃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早餐一般是吃糖包疙瘩。一日三餐,在用餐之前,都要上香燒紙,供菩薩供歷代先人。晚上,每間屋子都要點上煤油燈亮個通宵,神龕上的燈也要一直點著,徹夜不熄。另外,當天吃完晚飯後,還要到離家不遠的山地中,在已故老人的墳墓前亮燈。在墳墓前上香、燒紙後,將用墨水瓶製作的煤油燈點亮放在墳墓前方下部的一個小平臺上,再用膠紙口袋圍住燈盞,以免被吹滅,直到燈油儘自然熄滅。
七
男人打毛蛋,女人打雞毛,孩子擂野貓,這些都是故鄉人們過年時的主要娛樂活動。
毛蛋是將棉花、海綿、棕皮、羊毛等裹成拳頭大小的圓球型,用從爛毛線衣上拆下的舊毛線,一層一層地纏在圓球上,待到大小適中,最後用好一點且牢實的毛線在纏好的圓球上扣成胡椒眼的花紋,扣好後將毛蛋往地上一拍,便彈跳起來。
打毛蛋不像打籃球、排球那樣有規定的隊員人數和固定的場所。打毛蛋人數不限,三五個可以打,十個八個甚至三十個二十個都可以打。打毛蛋也沒有固定場所,只要有一塊十餘個平方米平整的敞壩就可打了。過年的那幾天,吃過早飯,人們便不約而同地陸續聚集到社房的敞壩上,要不了半個時辰,就有十多個人。他們根據人的總數,按照實力相當先將人分為兩個為一對的若干對人,再派出兩個代表採取「劃噓噓」的方式確定各自的隊員。所謂劃噓噓,是一種簡單的比賽,兩個人出手指頭定輸贏,拇指贏食指,食指贏小指,小指贏拇指,在出手指頭的同時,口中要發出噓的一聲,故名「劃噓噓」。劃噓噓贏的一方就在指定的一對人中挑選一個作為自己的隊員,挑選剩下的那個便作為劃噓噓輸的一方的隊員。總的有幾對人,就要劃幾次噓噓,直到把若干對人分完為止。通過劃噓噓的方式,最終把若干對人編為了兩個隊進行比賽。
打毛蛋分為打平拋和打翻拋兩種方式,大多數小孩和女人只能打平拋,多數青壯年男子是打翻拋的好手。打平拋可以站著打,也可以雙膝蓋跪在地上打。打者把毛蛋拋在地上,待毛蛋彈跳起來,繼續用手拍打,每打一下毛蛋只能接觸地面一次,拍打一下算一個。打平拋毛蛋彈跳得不高,難度也不大。而打翻拋則不一樣,打者把毛蛋拋在地上,就要立即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圈,在毛蛋還未落地之前,剛好拍著,旋轉一圈拍打一下算一個,邊打邊數個數,接連如此,打得好的有上百個,差的也有二三十個。每個隊的隊員輪翻上陣,待兩隊的隊員打完一輪,哪個隊累計的總個數多,哪個隊就是贏家。
不論是打平拋,或是打翻拋,對贏家的獎勵是每個隊員都要「吃雞」,即踢毛蛋。平拋的「吃雞」要簡單一些,打者把毛蛋拋在地上,在毛蛋未落地之前,用右腳飛起一腳將毛蛋踢飛。而翻拋的「吃雞」,仍然是翻拋,打者把毛蛋拋在地上,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圈,在毛蛋未落地之前,用右腳踢飛毛蛋,毛蛋被踢飛到敞壩外的地裡,不管踢飛遠多,輸家都要撿回來給贏家繼續踢。對輸家的懲罰是「撿雞」,即撿毛蛋。所謂「撿雞」,就是撿回贏家踢飛出去的毛蛋。贏家踢毛蛋時,輸家的所有隊員便分散到敞壩外的地裡擺好撿毛蛋的陣勢。贏家為多踢毛蛋,若撿毛蛋的人離敞壩遠,就將毛蛋故意踢近,反之,則踢遠,或將毛蛋有意踢向撿毛蛋的人少的方向。贏家在踢毛蛋時,若因失誤沒踢著毛蛋,或踢出的毛蛋的高度沒有超過踢者頭部,或踢出的毛蛋被輸家在落地之前接住了,都稱為「死雞」,踢毛蛋者就沒機會繼續踢,自然撿毛蛋者就不再撿了。同時,還有一種因踢毛蛋者將毛蛋踢飛到灌木叢等地面的附作物上,稱之為「落地不沾灰,撿來劃噓噓」,踢毛蛋者劃贏繼續踢,劃輸就不能再踢。一輪比賽才算結束。一輪比結束又來新的一輪,整個賽場上喝彩聲,歡呼聲不斷。
雞毛是將三皮美麗的公雞毛兩側剪成同樣大小的鋸齒型,雞毛的頂端剪成圓型。砍一食指大小粗兩寸長的竹筒,將剪好的雞毛插在竹筒裡,並用大小適合的木塞將雞毛固定在竹筒裡。這樣雞毛就算做成了。之後,還要砍打雞毛用的雞毛板,用一尺餘長,寬約三十公分,厚三五公分的木板,材質最好是杉樹的,因為杉樹不容易變形,將木板砍出長約五寸長,寬約二寸的手柄。雞毛男女老少皆可以打,其打法與打羽毛球相似,不同的是打羽毛球有規定的場地和人數,而打雞毛沒有這些限制,也不分勝負,隨心所欲,喜歡怎麼打就怎麼打,喜歡打多久就打多久。打雞毛的現場,沒打毛蛋的激烈。打雞毛時,隨著雞毛板打著雞毛時發出啪啪聲,雞毛便在空中成拋物狀來回飛舞。
至於擂野貓純粹就是小孩子玩的遊戲了。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吃過晚飯後,村莊裡的小夥伴就會三個五個或十個八個聚集在一起,派一個年齡稍大的孩子背上一個一米見方的平簸箕,在村寨中不停地到處跑,其餘的孩子邊跟著跑,邊用小木棍拍打簸箕,並同時大聲地喊出:「擂野貓了!擂野貓了!」據說這樣做,在當年中,整個村莊就不會有夜貓敢來侵犯雞圈,雞們就很安寧。
過年期間,對山歌成了青年男女們談情說愛的一種最為質樸的表達方式。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三,在南開與金盆交界的鑽天坡的幾個山頭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整個山上山下,有燉羊湯鍋賣的,有搖骰子賭錢的,有賣小百貨的,但最熱鬧的還是觀看青年男女對山歌。每個山頭都有那麼七八處對山歌的場子,每個場子一般都是男女雙方各三、五人,雙方均要根據所唱山歌的內容,一唱一合,現編現唱。若有情投意合的,有的唱了幾天山歌后就基本上確定了戀愛關係,有的就直接由男方把女方帶回家,成為一家人。在青年男女們對歌時,圍著觀看的人比對歌的人要多出了好幾倍,有的還手提錄音機,錄下了那一首首動聽動情的山歌。
如今過年,在故鄉看不到打毛蛋,打雞毛這些娛樂活動了,孩子們也不再玩擂野貓的遊戲了。在山上時常還有對山歌的,燉羊湯鍋賣的,搖骰子賭錢的,賣小百貨的,但規模和氣氛均沒有昔日的濃重,也沒有昔日的那種熱鬧情景了。他們大多數都是窩在家裡,不是砌長城,搖骰子,賭個天昏地暗,就是打遊戲,玩手機,玩個通宵達旦。
小時候每到過年,常聽大人說「小孩盼過年,大人怕過年;人多好種田,人少好過年。」這句話,是啊,在那個缺吃少穿,物質睏乏的年代,過年實在是不易。過年,小孩可以吃好吃的,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放鞭炮,可以有壓歲錢,他們不盼過年才怪。而大人呢?除了要滿足孩子過年的吃、穿、用外,還要準備過年所需物資和去後家拜年的禮品,到處都要花錢,怕過年就不言而喻了。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要想吃上一頓米飯,只有等到過年。過年做飯的大米,是父親趕馬馱著苞谷,途經蜿蜒盤旋的羊腸小道去二三十裡遠的納雍縣左鶂嘎鄉小地名叫拖歪的地方,採取用一斤苞谷換一斤稻穀的方式換來的,再用石碓舂,將稻穀去殼就成了大米,這是很辛苦的。難怪,陳毅元帥在1923年春節來臨之際,母親讓他寫一副對聯,表示一下過年的味道。寫什麼好呢?陳毅看到家鄉的親友和廣大勞苦大眾生活的悽涼凋敝,十分感慨。為此,他潑墨提筆寫出一副別開生面、耐人尋味的對聯貼在自家門上:上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下聯:事無成事無成事事無成事事成。橫批:春待來年。
如今過年沒那麼辛苦了,現在常聽上了年紀的人都說,現在的生活天天都是過年。而今的鄉村是小孩盼過年,大人也盼過年。因為鄉村的青壯年大都出門務工,留守在村莊的只有老人和小孩,只有到過年的時候,外出務工人們才紛紛趕回家與家人團聚,小孩可以見到父母,老人可以見到兒女,一家人可以團聚了。
雖然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鄉村現代化的進程,故鄉過年的許多風俗已不復存在,許多儀式已逐漸消失,但畢竟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一家人團圓團聚的時刻,過年的氣氛,過年的喜慶,過年的熱情仍然是有增無減。難怪,國家為了讓國人有充裕的時間過個好年,根據國務院《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還為全體公民放了個七天的年假呢!
作者簡介
符號:上世紀70年代生於貴州水城。曾在鄉鎮中學當過教師,任過小報記者、編輯。作品散見《貴州政協報》《新都市文學》《六盤水文學》等報刊,入選《新世紀貴州散文詩選》《高邈的空間與幻想——水城十人散文詩選》。著有書信體散文集《那些年的愛情》。系貴州省作協會員,現供職於水城縣文聯。
精彩回顧
歡迎關注
貴州作家
文學貴州
貴州文房三寶
貴州作家·微刊
以展示貴州作家創作成果、關注文學新人、多視角反映貴州文學生態為己任。
主管:貴州省作家協會
主編:魏爾鍋
編輯部主任:黃山
編輯:何衝 魏昉 蔡國雲
野老 老八 黃 勇
微信號:gzzjwx
投稿郵箱:gzzjwx@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