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
臘月二十六有個年俗,就是「割年肉」。在封建社會,不管是城市居民,還是村屯百姓,全都會在這一天,直奔集市,買回沉甸甸,肥嘟嘟,下鍋一煮,噴香撲鼻,張口一咬,滿口流油的年肉。
有讀者看到這裡,心中會暗問:難道買一塊肉吃,在封建社會也是很困難的事兒嗎?小編可以負責地講,一塊看似普通的年肉背後,確實暗藏著太多「拮据」「手頭緊」「缺銀子」的歷史,您想要知道真相,那就讓小編給您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華夏民族的年肉,就是豬肉,談起豬肉,就要說豬,豬在古代叫做豕,我們看「家」字的結構,就是一個房蓋,下面有一個豕字,(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屋裡養豬)可見,房子裡面有豬,這才叫做家。這也是「無豬不成家」俗語的由來。
豬這種動物,是在華夏歷史的什麼時候出現的,並由野豬被馴化成為六畜之一的呢?
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萬年前。當時,原始人在獵得野豬後,一時間野豬肉吃不了,先民們就「腦洞大開」地將野豬圈養起來,這就是野豬被馴化為家豬的開始。
2013年12月,我考古專家在豐都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玉溪遺址,發現了40多塊,距離現在七千多年前的家豬骨頭,這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豬就已經成為人們獲取肉食的主要來源之一。
但悲催的是,在秦漢的歷史上,人們最重要的獲取肉食的家畜有兩種,它們分別是牛和羊。
根據成書於西漢的《禮記王制》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不吃好的)。這裡的「士」是指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的貴族,也可以說是卿大夫的家臣,總之一句話,其身份和地位,絕對要高過老百姓。
由此可見,當時的豬肉,雖然不是諸侯和大夫的「席上珍」,但也不是平民百姓的「碗中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現象,道理簡單不複雜,因為在農耕社會的時候,由於刀耕火種,生產力低下,老百姓基本上是處在「半飢半飽」的狀態,即使老百姓想養豬,但卻無錢購買仔豬,無法解決飼料。而豬肉就成了「有錢人不親,沒錢人親不起」的「二流子肉」。
唐朝的時候,李世民一家有鮮卑人的血統,故此,牛羊肉是他的最愛;《宋史仁宗本紀》裡記載,宋仁宗夜裡感到飢餓,他第一想到吃什麼呢:(宮中夜飢),思膳燒羊——還是想吃羊肉。而在宋朝的典籍中,也記載著: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這句話的意思,宋朝的宮廷中,只可以用羊肉(想換換口味,哼哼,老祖宗是不幹的)。
到了明清時代,隨著豬肉的地位一點點地提高,牛羊肉也從肉類的「第一把金交椅」讓位給了以前不上「檔次」的豬肉。
豬肉之所以逆襲,成為「國民肉」,其原因有兩點,第一個就是闖過了「觀念」關,昔日的牛羊肉是貴族肉,而豬肉是平民肉的觀點鬆動以至崩毀,讓豬肉成為人人可食的「大眾肉」;第二點:肉食飼之比的轉化率,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豬肉的價值(豬的肉飼轉化率為1比4(豬吃4斤飼料,可以長一斤肉),而牛的肉飼轉化率為1比7,而羊的肉飼轉化率為1比6.8)故此,飼養豬可以用最少的飼料,獲得更大的收益。
那麼當時的豬肉都是個什麼價位呢:
根據1930年出土的《居延漢簡》「肉百斤七百」計算(100豬肉斤值700個錢),將其換算成現代的貨幣,一斤豬肉的價格為38.50元人民幣。
《明宮史》記載,當時的豬肉價格是0.018兩(白銀)一斤,明朝的時候,一兩銀子就相當於現代1100塊人民幣,換算下來,一斤肉的價格是20元人民幣。豬肉清朝康熙的時候,每斤豬肉30至35文,(清朝一千個制錢是一兩銀子,一個制錢的購買力約為3角人民幣)一斤肉的價格約合現代10元人民幣。
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那就是豬肉的價格,在不斷的下降,可當時的老百姓真的買不起肉嗎?以清朝為例,真實的情況是:在清朝的19個省當中,江浙地區的僱農(地主家的長工)平均一年賺6~8兩白銀,而甘肅、廣西、貴州的僱農,一年僅能賺來1~3兩白銀,如果平均一下,他們一年能賺來4兩白銀(4400元人民幣),一天的工資約為12元,而用現代人的月平均工資3000元來計算,我們一天賺100元,買10元一斤的豬肉是不費勁的,而對於清朝的那些平民百姓來說,他們絕對不肯用一天的工資(用現代的工資對比,那時的肉價,相當於現代的 120元一斤),去買一斤肉來「打牙祭」。
正因為封建社會時,老百姓手頭拮据,才會出現大家扎堆等到臘月二十六,一起「買年肉」的大眾民俗……真的要感謝生活,感謝這個生活富足,社會安定,人們買肉不用再等臘月二十六的大好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