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六,一起「割年肉」 為何會存在這個春節年俗?

2020-12-05 歷史店

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

臘月二十六有個年俗,就是「割年肉」。在封建社會,不管是城市居民,還是村屯百姓,全都會在這一天,直奔集市,買回沉甸甸,肥嘟嘟,下鍋一煮,噴香撲鼻,張口一咬,滿口流油的年肉。

有讀者看到這裡,心中會暗問:難道買一塊肉吃,在封建社會也是很困難的事兒嗎?小編可以負責地講,一塊看似普通的年肉背後,確實暗藏著太多「拮据」「手頭緊」「缺銀子」的歷史,您想要知道真相,那就讓小編給您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華夏民族的年肉,就是豬肉,談起豬肉,就要說豬,豬在古代叫做豕,我們看「家」字的結構,就是一個房蓋,下面有一個豕字,(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屋裡養豬)可見,房子裡面有豬,這才叫做家。這也是「無豬不成家」俗語的由來。

豬這種動物,是在華夏歷史的什麼時候出現的,並由野豬被馴化成為六畜之一的呢?

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萬年前。當時,原始人在獵得野豬後,一時間野豬肉吃不了,先民們就「腦洞大開」地將野豬圈養起來,這就是野豬被馴化為家豬的開始。

2013年12月,我考古專家在豐都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玉溪遺址,發現了40多塊,距離現在七千多年前的家豬骨頭,這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豬就已經成為人們獲取肉食的主要來源之一。

但悲催的是,在秦漢的歷史上,人們最重要的獲取肉食的家畜有兩種,它們分別是牛和羊。

根據成書於西漢的《禮記王制》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不吃好的)。這裡的「士」是指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的貴族,也可以說是卿大夫的家臣,總之一句話,其身份和地位,絕對要高過老百姓。

由此可見,當時的豬肉,雖然不是諸侯和大夫的「席上珍」,但也不是平民百姓的「碗中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現象,道理簡單不複雜,因為在農耕社會的時候,由於刀耕火種,生產力低下,老百姓基本上是處在「半飢半飽」的狀態,即使老百姓想養豬,但卻無錢購買仔豬,無法解決飼料。而豬肉就成了「有錢人不親,沒錢人親不起」的「二流子肉」。

唐朝的時候,李世民一家有鮮卑人的血統,故此,牛羊肉是他的最愛;《宋史仁宗本紀》裡記載,宋仁宗夜裡感到飢餓,他第一想到吃什麼呢:(宮中夜飢),思膳燒羊——還是想吃羊肉。而在宋朝的典籍中,也記載著: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這句話的意思,宋朝的宮廷中,只可以用羊肉(想換換口味,哼哼,老祖宗是不幹的)。

到了明清時代,隨著豬肉的地位一點點地提高,牛羊肉也從肉類的「第一把金交椅」讓位給了以前不上「檔次」的豬肉。

豬肉之所以逆襲,成為「國民肉」,其原因有兩點,第一個就是闖過了「觀念」關,昔日的牛羊肉是貴族肉,而豬肉是平民肉的觀點鬆動以至崩毀,讓豬肉成為人人可食的「大眾肉」;第二點:肉食飼之比的轉化率,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豬肉的價值(豬的肉飼轉化率為1比4(豬吃4斤飼料,可以長一斤肉),而牛的肉飼轉化率為1比7,而羊的肉飼轉化率為1比6.8)故此,飼養豬可以用最少的飼料,獲得更大的收益。

那麼當時的豬肉都是個什麼價位呢:

根據1930年出土的《居延漢簡》「肉百斤七百」計算(100豬肉斤值700個錢),將其換算成現代的貨幣,一斤豬肉的價格為38.50元人民幣。

《明宮史》記載,當時的豬肉價格是0.018兩(白銀)一斤,明朝的時候,一兩銀子就相當於現代1100塊人民幣,換算下來,一斤肉的價格是20元人民幣。豬肉清朝康熙的時候,每斤豬肉30至35文,(清朝一千個制錢是一兩銀子,一個制錢的購買力約為3角人民幣)一斤肉的價格約合現代10元人民幣。

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那就是豬肉的價格,在不斷的下降,可當時的老百姓真的買不起肉嗎?以清朝為例,真實的情況是:在清朝的19個省當中,江浙地區的僱農(地主家的長工)平均一年賺6~8兩白銀,而甘肅、廣西、貴州的僱農,一年僅能賺來1~3兩白銀,如果平均一下,他們一年能賺來4兩白銀(4400元人民幣),一天的工資約為12元,而用現代人的月平均工資3000元來計算,我們一天賺100元,買10元一斤的豬肉是不費勁的,而對於清朝的那些平民百姓來說,他們絕對不肯用一天的工資(用現代的工資對比,那時的肉價,相當於現代的 120元一斤),去買一斤肉來「打牙祭」。

正因為封建社會時,老百姓手頭拮据,才會出現大家扎堆等到臘月二十六,一起「買年肉」的大眾民俗……真的要感謝生活,感謝這個生活富足,社會安定,人們買肉不用再等臘月二十六的大好年代。

相關焦點

  •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習俗是什麼意思 有什麼特殊寓意
    臘月二十六是幾號  查詢後,我們可以得知,2018臘月二十六是2018年2月11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臘月二十六春節傳統民俗「燉大肉」。  在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就有了「臘月二十六,裡外洗一洗」;「 臘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之說。關於臘月二十六,漢族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
  • 年俗由來:臘月二十七為何要宰年雞?而不是鴨豬魚?
    俗話說的好,過了臘八就是年,這臘月裡的習俗和講究有很多。尤其是過了小年,每天都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民間也流傳著一首過年歌: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晚上熬一宿。
  • 閩南年食年俗:除夕甘蔗頂門 初九拜天公(圖)
    象徵喜氣的紅包與「長壽龜」,是春節期間祭祖款客的傳統糕點。(張九強 攝)  過年時,不少閩南人家擺放水仙寓意吉祥。  跳火堆、甘蔗頂門、「拔拔燈」、「坐釘轎」……這些獨特年俗,久糟菜、米粉肉、金橘糖、花生仁糖……那些美味年食。
  • 快過年啦 這些傳統年俗許多老秦皇島人都不記得了!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八粥香甜軟糯的滋味仿佛還在口中回味,轉眼今天就已經到了臘月二十三小年啦!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一起來重溫那些記憶中的傳統年俗吧~
  • 春節習俗始於臘月二十三:祭灶後正式開始迎接過年
    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 從小年到正月十五!春節各日習俗與禁忌大全,值得收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最近大街上的年味也越來越濃,還有十來天就到了我們盼望已久的春節了,想想是不是還有點小激動呢。那麼你知道我國春節都有哪些習俗呢?
  • 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年春節的傳統民俗簡單介紹
    每每節日降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區總會踐行一些春節習俗來傳遞過年的紅火意味與熱鬧氛圍。這些年俗,大多傳統且歷久彌新,在今日仍被廣泛使用。那麼春節有什麼風俗習俗呢?傳戒的傳統民俗介紹。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 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眾年俗,以及宮裡的過年玩法
    但失去儀式感的年還能算年嗎? 要知道,中國傳統春節一度是非常隆重的。 1 俗語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貼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一刀肉...」
  • 農曆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你家小年是哪天?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買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 ,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看到這些又陌生又熟悉的美食名稱,不禁垂涎三尺哈哈哈,我家過節都很隨意,沒有那麼多講究,沒有儀式感的過節,知道是個節日就好。小年開心,辭舊迎新。
  • 春節五問考考你 | 年俗⑨
    小編最近為讀者們梳理了各種年俗知識,從計日迎春的年俗日曆,到奇趣妙絕的「雞」字佳聯、濃濃年味兒裡,想必您也能感受到濃厚的傳統文化了。今天,小編出5道題考考您:農曆一月為啥叫「正月」?「年關」有何來歷?福字能不能倒著貼?……答案在文中,看看您答對了嗎?
  • 聚焦2016春節年俗之「變」 當春節遇上「網際網路+」
    放鞭炮、貼對聯、吃餃子……各式年俗交雜著團圓、祝福、喜慶等情感,這便是中國傳統的年味兒。近年來,隨著網絡和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年俗插上了「網際網路+」的翅膀,過年被賦予了時代氣息。  「網上趕集」:春節網絡消費成趨勢  置辦年貨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一環。
  • 【朗誦】進入臘月就是年,惟願君安
    進入臘月就是年,惟願君安 文:蕭蕭木下 主播:京兔 編輯:清苑竹語(ID 這個大典具體是什麼樣的呢?
  • 春節給孩子話年俗之除夕:大年三十的習俗以及禁忌
    臘月三十夜稱「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節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內容主要圍繞的是「合家歡聚」,這也正是中國人為什麼把大年三十看得那麼重要的原因之一。大年三十民俗、禁忌較多,其主要目的就是趨吉避兇、祈福保平安,期盼新的一年好運連連,來年家人運勢大吉昌。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手抄報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 進了臘月門:九種習俗,五種禁忌,必須知道!
    已經進入臘月了,還有一個月就要過年了。臘,在古代是一種祭禮,每年這個時候,人們都會用獵獲的野獸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3、臘月二十四二十四,掃房子。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灑掃庭院。「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 貴州作家·微刊|春節特刊·故鄉年俗
    「年」這個字,甲骨文和小篆,像一個人背負著成熟的穀物之狀。因此《說文解字》說「年」,指「谷熟也」。可見,過年最早與慶祝和祈求農產豐茂有關。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在「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又被引申為「歲」。三十夜守歲和過年發壓歲錢應該與此有關。
  • 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國春節過年傳統習俗介紹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
  • 神秘湘西過年有點兒「野」,民族年俗文化活動爽翻天
    精準扶貧竟全功 神秘湘西過大年首倡之地再出發 鄉村振興譜新篇神秘湘西,世外桃源今年要過一個團圓、好玩、好吃、安全的「中國年」一個充滿民族風的「中國年」「神秘湘西過大年」民族年俗文化活動將在2021年春節期間激情上演此次活動在2021年1月27日(農曆臘月十五)至2月26日(農曆正月十五
  • 湖南人,2020年春節服務手冊來啦!吃喝玩樂購全都有!
    95後胡琳這個春節準備和閨蜜一起去三亞,「我們都是單身狗,害怕回家過年。準備去三亞玩一圈,那裡暖和。」 今年春節國內遊熱度明顯超過去年同期。今年春節,體味年俗、開灶燒飯、圍爐團圓的「李子柒式過年」走紅「旅遊圈」,「城裡人」流行起下鄉體驗田園生活和傳統年俗、參加農村生活體驗、吃農家年夜飯。 攜程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前夕通過攜程APP預定 「李子柒式」鄉村過年跟團遊人數增長280%,專門設計的「旅遊過大年」跟團產品供不應求,多去往年俗年味濃厚、有獨特體驗活動的鄉村小鎮,其中53%是親子家庭出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