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以前立春就是春節,春節古稱「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元紀年,新年的第一天即1月1日為新年。農曆正月一月一日稱陰曆年,民間習慣稱過大年。按習俗,從臘月初一祭農神開始至正月二十五填倉祈福,歷時50多天,分為臘月節和正月節。
臘月初一蹦一蹦,晚上,長輩叫孩子們聚到鍋灶周圍,忙著撮土,抱柴和點火,不多時,鍋裡的玉米噼裡啪啦作響,此時孩子們在鍋灶周圍又蹦又跳,玉米花出鍋時,孩子大人們掙著搶著吃,謂之;「臘月初一蹦一蹦,大人孩子不生病「之說。
臘月初八為臘八節。臘月初一祭天,初八祭地,也就是祭八位農神:先嗇,司嗇,農神,郵表,貓虎,坊,水庸,昆蟲。【註:先嗇是造田者,司嗇是周人先祖,農神是后稷,農古之田畯,郵表是田畯約百姓在田間所舍之處,坊是蓄水之處,水庸是受水,洩水之溝,貓虎,昆蟲,只要他們不破壞莊家,要對他們祭祀報答】起初,人們以五穀雜糧祭祀八農神,以後演變成以五穀雜糧熬粥祭祀農神,謂之」臘八粥「
農曆二十三是民間傳統的」小年「又是祭灶,送灶王的日子,民間有」二十三,「糖瓜沾」的說法。舊時,農村差不多每家都有鍋臺,旁邊都有灶王爺的神位,傳說中灶王爺姓張,名單,字子郭,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視每家行善,作惡的神靈。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都要送灶王爺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每家行善,作惡的情況。
年三十是舊曆年的最後一天,晚上稱「除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界點。舊時,民間家家戶戶貼春聯、門神、掛錢兒、小孩子放鞭炮,午後把蠟燭、油燈準備好,添燈油、因為三十的油燈不能滅。另外還要包餃子,而且要上供請回祖先團年。屋裡抱些芝麻秸踩踏,寓意節節高,也稱「踩歲」。四門大開,全家為爐夜話,通宵不眠,名為「守歲」
隨著時代進步,家家戶戶的改變有的習俗都無法實現,但一多半的習俗都被流傳至今
小夥伴們,你小時候過年是什麼樣子的,把你兒時的情景描述下面,請大家轉發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