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首和生肖的變化究竟在立春算還是正月初一?

2021-01-16 騰訊網

[摘要]一般而言,到了春節,人人都大了一歲;同時,生肖也在此日更換。這本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不知幾何起,「立春是歲首」「立春換生肖」的說法在民間甚囂塵上。

每年的農曆(夏曆)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一般而言,到了春節,人人都大了一歲;同時,生肖也在此日更換。這本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不知幾何起,「立春是歲首」「立春換生肖」的說法在民間甚囂塵上。歲首之爭,差不多已經是每年初網際網路中的「保留節目」了。那麼,真的按傳統來,歲首究竟是正月初一還是立春;生肖究竟又在哪天換呢?

第一輪十二生肖郵票

皇曆:西漢起明確正月朔為歲首

農曆正月初一古稱「新年」「元旦」「歲首」,俗稱「過年」「過新年」,是漢族傳統四大節日之首。正月初一又名正月朔(「正月初一」「正月朔」下文統稱「正月朔」)。朔是指每月農曆初一,是每月起始的日子,此日地球觀測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正月朔不但是月首,而且是歲首。

月相成因示意圖

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已經對正月朔和立春的地位進行了明確。《史記·天官書》明言:「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此書明確了漢武帝時正月朔才是歲首的地位。隋代杜臺卿的《玉燭寶典》也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為開始之意;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代吳自牧《夢梁錄·正月》也寫得明明白白:「正月朔,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玉燭寶典》

《史記·曆書》又說:「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指的是夏朝歲首是正月初一,殷商歲首是十二月初一,周朝歲首是十一月初一。我國古代有幹支記年月日的傳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則組成「十二地支」。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順序兩兩相配,組成了幹支紀法。年、月表徵地球公轉,每圈為1年,均分為12格,每格為1個月份,各對應十二地支;日、時表徵地球自轉,每圈為1日,均分為12格,每格為1個時辰,各對應十二地支。農曆十二支配月建,是指: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醜。這便是「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說法的由來。

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歷以來,至今大都採用夏代的建寅制,農曆也因此被稱作夏曆。農曆不能叫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其月是根據朔望月為基準確定的,配合太陽陽光的二十四節氣,其歲是以回歸年為基準確定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統一,而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書便是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立的《太初曆》。西漢建立後,曆法沿用秦昭襄王時期的《顓頊曆(古六歷之一)》,秦以亥月(十月)為歲首。顓頊曆實行一百多年後誤差日漸增大,朔日卻能看見月亮,「朔晦月見,弦望滿虧,多非是」。(《漢書·律曆志》)十月為歲首的制度和也人們慣用的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不相符合,給農事帶來不便。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日,月半合朔,是求之不得的曆元時刻。大中大夫公孫卿、太史令司馬遷上奏漢武帝:「曆紀壞廢,宜改正朔。」於是,漢武帝令司馬遷等人「議造漢歷」,並將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以紀念《太初曆》創建。

漢武帝

生肖其實是地支的民俗版,最早的記載始於東漢王充名著的《論衡》。《論衡·物勢》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醜,牛也。……巳,蛇也。申,猴也。」該書《言毒篇》又說:「辰為龍。」漢朝以後,歷朝歷代基本用夏曆,正月朔一直是官方規定的歲首。所以,古人生肖明確按正月朔算。

王允「論衡」浮雕

漢代白玉十二生肖印紐

讖緯:誰規定立春為歲首

古代的曆法都是由官方頒布的,人們把曆書稱為「皇曆」;清朝因乾隆帝名「弘曆」,避諱為「時憲書」。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皇帝刷存在感改元,朝代刷存在感改歷。漢朝以後,曾有幾名皇帝進行過改歷。王莽篡漢後,規定十二月朔為歲首,是為殷正。曹丕篡漢後,並未改歷;而其子曹叡因怨恨曹丕殺母其甄氏的緣故,為了否定曹丕,也一度改為殷正。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為了拉近姬周的關係,也用周正。但從未有朝代或皇帝規定以立春為歲首,都是以朔日為歲首。

南京紫金山渾天儀

日晷

與改元相比,改歷的嚴重性有過之而不及。立春換生肖在傳統根本不可能,因為這樣做在皇權時代算造反。古代律法也因此嚴禁民間私習天文曆法,否則即是重罪,最高可處以死刑。法律禁止私習天文始於西晉,「禁星氣、讖緯之學」(《晉書·武帝紀》)。唐朝對私習天文、曆法有了更詳細地規定,並規定渾天儀等各類觀天器材民間也不得擁有,「諸玄象器物、天文圖書、讖書、兵書、七曜歷、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違者徒二年。若將傳用,言涉不順者,自從造『妖言』之法。『私習天文者』,謂非自有圖書,轉相習學者,亦得二年徒坐。」(《唐律疏議》卷九「私習天文」條)「諸造妖書及妖言者,絞。」(《唐律疏議》卷十八「襖書襖言」)鑑於嚴重性,唐朝還規定私習天文、曆法不得自首,「私習天文者,並不在自首之例。」(《唐律疏議》卷五)明朝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歷學》中也寫道:「國初學天文有厲禁,習歷者遣戍,造歷者殊死。」1606年曆書,即《大明萬曆三十四年大統歷》,其扉頁上赫然寫有:「欽天監奏,準印造大統歷,頒行天下。偽造者依律處斬,有能告捕者,官給賞銀五十兩。」

《唐律疏議》

那麼,誰在說立春為歲首呢?魏晉至隋唐以來,雖然讖緯之學在朝廷的打擊下,逐漸走下坡路,但民間讖緯神學的傳統還是存在(可見《澎湃新聞·翻書黨》2017年11月16日《「預言奇書」《推背圖》真的準嗎?》一文)。相傳五代末,方士徐子平在唐朝李虛中的命理學的基礎上,以人出生時的年月日時立論,稱為「四柱」;每柱配以天幹地支,合起來為「八字」。此術以「四柱八字」推算人的命運,以始創者得名,故稱「子平術」。宋代有人將子平術整理成書,名《淵海子平》。

傳說中的徐子平

上海廣益書局版《淵海子平》

子平術雖然和農曆一樣,也用天幹地支記年月日,但是請注意,只是名稱相同而已,它的年月日與夏曆完全是不一樣的。中國也從未存在過單獨的「幹支歷」。子平術並不以夏曆計算年月,而改以二十四節氣定年月,類似純陽曆。每月以序數為奇的節氣為始點,以序數為偶的節氣為中點。立春為一月(寅月、虎月)之始,驚蟄為二月(丑月、牛月)之始,依此類推。於是,在這套算命佔卜體系中,立春就成了年的起點。還有在子平術裡,立春只是一個幾時幾分的時刻,因此產生了一天存在兩幹支的現象。子平術在民國以來影響很大,當代就有人誤以為按傳統算法,以立春換生肖。

歷朝官方天文曆法工作者中, 只有北宋沈括一人曾提出類似以氣代月的曆法,以立春為歲首,即他的《十二氣歷》。但他身為官方天文曆法工作者(提舉司天監),深知私設曆法的利害,不敢大張旗鼓地宣傳採用他的建議, 只寫於私人筆記《夢溪筆談》中:「今此歷論尤當取怪怒攻罵, 然異時必有用餘之說者。」

沈括

傳統:古人在哪一天過年?

古人過的是什麼年,在哪一天過年,對於釐清何日為歲首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參見古人的文學作品。北宋王安石《元日》是長期被小學語文教材選用的名詩,全詩如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即正月朔,當今的春節。首句結合詩題,寫得很明了,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

皇帝何日過年,最具有說服力。請欣賞清高宗乾隆皇帝的《除夕》,詩言:「此日乾隆夕,明朝嘉慶年。」此詩寫於1796年2月8日,次日便是夏曆丙辰年正月元旦。就在這一天,乾隆帝將皇位傳給了嘉慶帝,自己退位當了太上皇。可見,皇權時代沒人在立春那天過年的。

乾隆《除夕》

嘉慶元年元旦新皇帝所書吉語

有沒有人按立春過年的,答案也是有的,是太平天國。它是太平天國的《太平天曆》,為「南王」馮雲山在獄中所創製。太平軍於鹹豐元年(1851年)閏八月一日攻克永安州(今廣西蒙山)後進行了一系列政權建設,史稱「永安建制」。曆法也在永安正式頒行,開始實行於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丙申,即清鹹豐元年夏曆十二月十四日乙未,公元1852年2月3日。「天曆」規定每年為366天,單月31天,雙月30天。不設閏年,不置閏月,不計朔望,十二節放在各月月首,十二氣置於各月月中。如以正月初一日為立春,十七日為雨水;二月初一日為驚蟄,十六日為春分。「天曆」和子平術一樣,以幹支紀年、月、日。「天曆」頒行最大的考量是出於政治方面,將流傳兩千多年的夏曆視作「妖歷」,是對清朝「正朔」的公然否定。太平天國嚴禁私過「妖歷」,否則重罰。1854年1月29日,即定都南京後的第一個春節,「鹹豐四年甲寅,正月元旦,金陵城中女館,著裙共相慶賀,偽女官覺拿去,或杖或枷鎖,目為妖。」(謝介鶴《金陵癸甲紀事略》)

馮雲山

農曆元旦是在民初被改名為「春節」的,生活在清民之交的人如何過年,也助於我們找出事實真相。1913 年2月5日,「過一骨董肆,見有膽瓶,作豇豆色,雖微瑕而尚可玩,雲是道光窯,因以一元得之。範總長辭職而代以海軍總長劉冠雄,下午到部演說少頃,不知所云。赴臨記洋行購餅餌、飴糖共三元。」6日,「舊曆元旦也。午後即散部往琉璃廠,諸店悉閉。」從魯迅日記可知,1913 年他在年三十和正月朔都在教育部上班。因國家剛剛推行新曆,作為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首先遵守政府的改曆法令,在舊曆新年即正月朔沒有放假。但是,從他提到店鋪在三十開門而在初一不營業來看,社會上商人和民眾還是在過年。1915年2月14日正月朔,魯迅赴老師章太炎處拜年,「午前往章師寓,君默、中季、逖先、幼輿、季市、彝初皆至,夜歸」。1935年2月3日除夕夜,魯迅在給黃源的信裡說:「今年爆竹聲好像比去年多,可見復古之盛。」魯迅日記說明,傳統上清人過的年是正月朔,絕不會是立春。

最有說服力的日常生活用品則是曆書。清朝欽天監官方刊行皇曆「時憲書」出現的「凡三百五十五日」「凡三百八十四日」字樣,只有以正月朔為歲首,因農曆設閏月的緣故,才可能出現這樣的天數;並產生「一年無立春」「一年兩頭春」的現象。立春的時間間隔為固定的回歸年長度365.2422天。如皇曆以立春為歲首,採用子平術這樣的純陽曆算法,根本不會出現上述情形。立春派(「立春派」「子平術」下文統稱「子平術」)所稱以立春為歲首的「皇曆(黃曆)」,恐怕只有《太平天曆》了。

溯因:民國種下的禍根

那麼究竟是誰造成了今天的歲首之爭?《中國科學報》2015年2月13日《羊年始於立春還是大年初一?》一文,闡釋了原因:「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年的皇權政治,也完成了一次重大的曆法改革,即在廢除皇帝年號的同時,廢除中國傳統曆法,採納來自西方的耶誕歷。……至一度禁止漢族人民過農曆「新年」。……這段廢歷的真空時期,民間命理學家的曆書開始流行,正統農曆與命理學曆書開始在民間混淆,為今天的歲首之爭種下了禍根。」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同時發布《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宣言書末尾所署時間為「大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從此,「元旦」不是正月朔的名稱,變成了西曆新年的稱呼。次日,為了表示和舊時代決裂,他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發出了《改歷改元通電》:「各省份都督鑑:中華民國即日起改用陽曆,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的元年元旦。經各省份代表團決議,特由本總統頒行。訂於在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請布告,孫文。」

袁世凱成為大總統後,一度規定新年、元宵、端午節、七夕、重陽等農曆傳統節日,一律改成按陽曆過(日本就是如此操作)。但數千年習俗又豈是一朝可以改易的。1914年1月,北洋政府好只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全國人民準予休息一天。這便是「春節」的由來。在國民黨眼裡,這個也成了袁世凱的「罪狀」,孫中山數次提出廢除「春節」,響應者甚少。

1928年6月15日,蔣介石的國民政發表《統一宣言》,名義上統一中國。為了表示告別傳統,國民政府將舊曆(農曆)視為了「廢歷」,將新曆(西曆)當做「國曆」。國民黨在與傳統告別方面非常激進,當年就發起「查禁舊曆書、頒行新曆書」運動。12月8日,國民黨中執委又提出了《中央對普用新曆廢除舊曆協助辦法》,正式通知各級黨部及全體民眾團體廢除舊曆,禁過春節;並嚴禁民間過春節,貼春聯、燃煙花爆竹等一切過年的民俗活動。

《長沙日報》1929年2月10日《打倒正月初一》專號

1930年6月26 日,國民政府制定《推行國曆辦法六項》,規定:「一、移置廢歷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等於國曆新年……廢歷新年不許放假,亦不得假借其他名義放假。二、各地集鎮墟市以及廟會等假期一律遵用國曆……嚴禁沿用廢歷。三、廢歷通信及附載廢歷之刊物一律禁印禁運禁售……四、各地農民耕作日期改用國曆推算與指示……五、多印國曆曆本、日曆、日月曆份牌等以廣推行……六、規定凡商家帳目及民間契約及一切文書簿記等一律須用國曆,方有法律效力。」

學校過年不得停課,學生們在圖書館自習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無暇貫徹執行「廢除舊曆,普用國曆」的政策,社會上舊曆及相關習俗反彈更甚。1934年初,不得不承認「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幹涉」,停止了強制廢除舊曆。極具諷刺意味的是,1935年2月4日,堅決要取締春節的蔣介石,自己卻跑到廬山過起了春節,日記說「今日為舊曆元旦,天朗氣清」「在牯嶺祈禱今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云云」。

廬山牯嶺東谷蔣介石「主席行轅」美廬別墅

雖然舊曆最終沒有被廢止,但是惡果已經不可挽回。民國由於不存在官方的農曆,風水命理(算命的)曆書乘機爭奪曆法正統,發售了古代只有官方機構欽天監才能發行的曆書,混入正統農曆之中。「新文化運動以來,破除迷信是時代主流,八字算命屬於被打擊之列,不敢過分大張其鼓,只能借著民俗學的名義,在傳統農曆的框架中為自己張目。」(吳國盛《羊年始於立春還是大年初一?》)

這些風水命理曆書以子平術的市場為最。子平術利用「春節」字眼作文章,說傳統歲首是立春,本叫「春節」,民國把「春節」的名字和地位給了正月朔;甚至造謠說《太初曆》等曆法就是以立春為歲首。誤導大眾,剝奪春節新年地位,這是第一個危害。春節在民國是被打擊甚至禁止的,話怎能反過來說呢?

風水命理曆書更大的危害,也是最大的危害,就是破壞農曆。由於幹支在傳統農曆和命理學中都使用,但是兩者屬於完全不同的體系和範疇,就因為共用一套幹支名稱,很容易出現歧義;再加上現今算命的別有用心的解釋,企圖將農曆與幹支割裂開來,導致大眾對幹支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天文學家等傳統農曆的捍衛者為何對算命的在幹支紀年上攪混水感到無比憤慨呢?皇帝年號取消之後,傳統農曆只剩「幹支紀年」這一種紀年方法了。它若出現歧義,整個農曆紀年體系就全完了;當代人研究歷史也會發生極大的混亂。《羊年始於立春還是大年初一?》舉例說明:「過去年號紀年與幹支紀年相搭配的時代,年號紀年由皇家發布,一言九鼎,民間算命先生在幹支紀年問題上做些手腳,無礙大局……但是現在皇帝年號沒有了,幹支紀年成為農曆僅有的紀年方式,若是被誤解成從立春算起,那整個農曆就亂套了。公元2010年2月14日是農曆庚寅年的正月初一,公元2011年2月3日是農曆辛卯年的正月初一,但若按照幹支紀年從立春算起的『星相家法則』,這兩個日子就都是農曆庚寅年的正月初一了。」

上文已經說明,正月朔換生肖從漢朝時期就開始了,立春換生肖的子平術只是五代末才有的,夏曆的歷史遠遠長於子平術。子平術也並非風水命理的唯一標準,浙江溫州民間還有過冬至大一歲的習俗,即以冬至為歲首。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我國有明確的農曆官方出版機構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春節也擁有國家法定節日的地位;但長期對於農曆的標準和地位一直沒有明確,這也是造成歲首之爭的原因之一。好在2017年5月12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布了《農曆的編算和頒行》,標準號:GB/T 33661-2017,實施日期為2017年9月1日。國標註意到了「農曆發布和發行管理規定的缺失,又會進一步導致因為自行編算或輾轉複製而內容錯誤的農曆日曆公開發行給社會帶來的混亂」的社會局面,要求公開發行的日曆產品必須包含公曆和農曆的日期對照以及二十四節氣,符合標準規定的編排規則、計算模型和精度及表示方法,從而有效遏制內容錯誤的農曆日曆產品隨意發行的無序狀態。它對農曆年月日標準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如農曆日明確按北京時間0時算起;這樣,從幾時幾分的立春時刻進入新年,完全是錯誤的。標準中例子也說明,甲子年(鼠年)起訖日期,為正月朔,並非為兩個立春。現在,生肖該在哪天換,答案是很明確的了。(文/徐春偉)

參考文獻:

韓大強:《疏離與妥協——魯迅日記中關於年的意識》,《魯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3期

吳國盛:《羊年始於立春還是大年初一?》,《中國科學報》,2015年2月13日

「預言奇書」《推背圖》真的準嗎?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吳國盛|狗年從立春起算還是從大年初一算?
    立春時,微信圈有朋友轉發文章,提出「狗年應從立春起算」,感覺有點奇怪。上網一搜,發現「歲首」之爭相當激烈,跟中醫之爭一樣,到了傷感情的地步。草成一篇,以釋自己的疑惑,也就教於方家。一年從哪一天開始起算,是一個人為約定的東西。這個約定就是曆法。立春起算還是初一起算,取決於你採用何種曆法。
  • 孩子「生肖歸屬」令一家人鬧心 婆婆迷信總嘆氣
    原標題:孩子「生肖歸屬」令一家人鬧心 婆婆迷信總嘆氣  媳婦預產期在立春到春節之間 婆婆迷信「十羊九不全」總嘆氣   孩子「生肖歸屬」令一家人鬧心    民俗專家:屬馬屬羊都不錯,與人的命運和婚姻沒半點關係   2015年的春節比以往來得更晚一些,在立春之後
  • 活了這麼多年生肖竟然搞錯了!來看看你到底屬什麼吧,漲知識了!
    我是送財人,請先關注我擊文章頂部右側藍色關注,閱讀後請點讚在評論區把好運福運接回家吧,祝您和您的家人大吉大利,大發特發,記得閱讀完畢給自己點讚生肖關乎著一個人的命運與運勢,我們現代人測算自己的生肖屬相,基本都是從正月初一開始推算的,那這種推算方法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呢
  • 蛇年解蛇:是遠古圖騰標記 伏羲女媧均是人首蛇身
    久而久之,還演變出了各種傳說和典故。  蛇的食慾強,食量也大,它捕獵時,通常先將獵物咬死、勒細,然後吞食。蛇的嘴可隨食物的大小而變化,常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吞食,吞食小鳥則從頭頂開始,這樣,鳥喙彎向鳥頸,不會刺傷蛇的口腔或食管。蛇的牙齒不能把食物咬碎,不過,它有一套非常厲害的消化系統,吃東西主要靠「吞」。
  • 生肖更替標準是什麼?為啥說2021是金牛年?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是一次偉大創舉在我們古人還是以月亮認識的時候,古人根據月亮的圓缺周期性的運動,於是產生了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年份用天幹地支年,月份也有天幹地支月,每天也有天幹地支日。而我們熟知的六十年就是一個甲子年的輪迴。而這個甲就是十天幹之首,而子就是十二地支之首。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2019年1月出生的寶寶是屬豬的還是屬狗的?對此你怎麼看?
    2019年1月是指陽曆1月還是指陰曆1月?但是,許多人還沒弄明白屬相起始依據,誤解誤會弄錯的不少,特別在起始之前後更易錯,不少人以為是依農曆計,又認為農曆就是陰曆舊曆,其實都不完全對,是有誤的,前天我在答屬相是依據農曆還是公曆時,我詳細說了,但仍有人不理解,故在此,再說一次。
  • 2017年是什麼生肖年?2017雞年為什麼有384天?
    2017年是農曆丁酉年,生肖是雞年。  2017年陰曆的天幹地支為丁酉,生肖屬雞,即2017年是陰曆丁酉屬雞的生肖年。  丁酉年,酉屬陰之金,是火克金相剋。丁為雞,所以民間亦稱2017年為火雞年。  從命理上講,丁為火,酉為金,所以2017年是金很旺的年份。  生肖雞的五行屬:金。12生肖的順序為第10位。
  • 賈元春生在正月初一是福氣?探春的一句話,讓人脊背發涼
    賈元春的生日,在正月初一。這一點在《紅樓夢》中,曾經被提起很多次。首先是那位對榮國府了如指掌的冷子興,他在揚州郊外的酒館中告訴賈雨村:「……這位政老爹的夫人王氏,頭胎生的公子名喚賈珠,十四歲進學,不到二十歲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 2015年是什麼生肖年?2015年春節是哪天?
    >★重要提醒:不論公曆或農曆,根據出生年份查詢生肖都是不準確的,因為生肖與地支同源,需以農曆立春為分界。  三、如:如果想知道「2015年屬什麼生肖」的話,就用2015除以12後,餘數為11,對照數字對應生肖表2015年就是生肖羊年。那麼2015年出生的人就屬羊。
  • 過小年在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九?都別爭了!農曆六月過小年
    農曆新年,稱之為過大年,過大年的時間自然是在五穀皆熟的日子,五穀皆熟的日子是在秋季,是在農曆的十月份,那為什麼現在過大年是在正月初一呢?其實,在秦朝的時候,過年是在十月,稱之為「歲首」,也就是立冬前後所在的那個月份過年,當然,在秦朝的時候,現在的十月即是正月(一月),那麼十一就是二月,十二月是三月了。
  • 立春開運,犯太歲的生肖怎麼過好這個庚子年?
    立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陽氣初生也是己亥年和庚子年交接的時刻新的一年正式到來立春三候立春一候「東風解凍」:風吹來的溫暖氣息,使冰雪開始消融,大地開始解凍。但這只是開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消融三尺之冰,也並非一日之暖,所以古人希望立春最好是晴天,「立春晴明又和暖,農人鼓腹首翹天」。立春二候「蟄蟲始振」:冬眠的動物敏銳地感受到溫暖,醒了或半懵半醒,可以打個哈欠伸個懶腰了。立春三候「魚陟負冰」:河水開始解凍,沉寂了一個冬天的魚兒在水中遊動、吸氧、覓食,但水面上還有尚未融化的碎冰碴兒,所以人在岸上圍觀,魚就像是背著冰塊在遊泳。
  • 農曆辛丑年多少天,生肖是什麼,你造嗎?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中國農曆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來確定日期和月份,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確定一年的長度。由於12個農曆月的天數不夠二十四節氣的年長,13個月又超過了,故而採用適時增加閏月的辦法來調節。有閏月的年份稱為農曆閏年,包含13個農曆月,一年有383天至385天,而沒有閏月的年份則稱為農曆平年,包含12個農曆月,一年有353天至355天。
  • 我國春節日期的變遷和名稱由來:日期歷朝不一,名稱來自民國
    上古時代以星象空間變化來標示一歲(年)四季時間變化,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係。北鬥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鬥轉星移時北半球的黃赤交角及其附近地域的氣候、物候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季節、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
  • 2016年是什麼生肖年?2016年春節是幾月幾號?
    2016年2月8日 農曆 正月初一 星期一 春節  2016年是農曆丙申年,也就是猴年。  2016年生肖界限詳細劃分  第一種:按每年「立春」進行劃分  陽曆(公曆)時間:2015年2月4日11時59分至2016年2月4日17時46分 農曆乙未年(羊年,此時出生為屬羊)  2016年2月4日17時46分至2017
  • 農村俗語「臘月打春雨水早,正月打春春寒倒」,今年啥時候打春?
    今天是臘月初一,也是臘月開始的第一天,對於在進入到了臘月以後,大家就準備在家裡打掃衛生了,對家裡也是進行大掃除,畢竟在進入到了臘月以後節日還是比較多的,這不再過幾天就要到臘八節了,臘八節也是我們要過的一個節日,其實對於在進入到了臘月以後,這些節日也是統稱為」祭祀「的節日,很多人也是在這個月進行祭祀
  • 正月初一是雞日,老話說:「頭雞二犬,五牛六馬」,是什麼意思?
    所以民間認為雞叫就是陰和陽的分界線,所以就把每年的正月初一定為「雞日」,因為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這一天好一年就好。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六畜日」頭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古人還利用這種「六畜日」的天氣變化來預測家畜的興衰,比如正月初一是「雞日」,如果正月初一天氣晴朗的話,也就意味著這一年雞旺,適合養雞,如果初一是陰天,也就意味著對雞不好,不適合養雞。當然這種預測是毫無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