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農村,幾乎每一家的院子裡都會養幾隻雞,在吃不起肉的年代,雞蛋就成為農村人眼中最有營養的食品。農村人常說:「頭雞二犬,五牛六馬」,這句話到底是從何而來的?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說雞是頭呢?
為什麼有「頭雞二犬」的說法?
以前人認為,雞是「五德之禽」,意思就是:公雞雞頭上有雞冠,就好像讀書人戴帽子一樣,稱之為文德,而且公雞非常好鬥,稱之為武德,兩隻公雞在打鬥的時候,都會拼盡全力,就是勇德,發現食物之後,雞還會招呼同伴一起來吃,是仁德,每天早上準時打鳴,就是信德。
由於以前人沒有鬧鐘,每天早上都是聽公雞打鳴才起床的,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雞的叫聲也就意味著一天的開始。當然過年那一天也是公雞打鳴叫人們起床的,所以民間都把雞視為吉祥物,並且在過年的時候都會用紅紙剪一些雞作為窗花。
以前人認為公雞打鳴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為了告訴人們白天到了,該起床了。另一種就是為了告訴夜晚出來的髒東西,天亮了趕緊走吧。所以民間認為雞叫就是陰和陽的分界線,所以就把每年的正月初一定為「雞日」,因為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這一天好一年就好。
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六畜日」頭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古人還利用這種「六畜日」的天氣變化來預測家畜的興衰,比如正月初一是「雞日」,如果正月初一天氣晴朗的話,也就意味著這一年雞旺,適合養雞,如果初一是陰天,也就意味著對雞不好,不適合養雞。當然這種預測是毫無根據的。
所謂的「六畜日」就是從正月初一開始,初一為雞日,正月初二為狗日,正月初三為豬日,正月初四為羊日,正月初五為牛日,正月初六為馬日,正月初七為人日。這也就是「頭雞二犬,五牛六馬」這句話的來歷。
「六畜日」為何排在人前面?
以前人認為什麼時候都不能浪費糧食,如果浪費了糧食,就會導致以後沒有飯吃。但是雞和狗又可以把主人掉落到地上的糧食撿起來吃掉,所以人們就認為雞和狗是可以幫主人消災免罪的,所以雞和狗都可以順便進入主人的房子裡,和人更接近一點,所以就把雞和狗排在了前面。
以此論推,豬和羊雖然也在院子裡,但是大多都在院子較遠的角落裡,離人就稍微遠了一點,所以就排在雞和狗後面,而牛馬都有單獨的牛棚和馬廄,距離主人的居室就更遠了,所以就排在了最後。
當然這種排法還有一種傳說,那就是女媧用泥巴造人之前,在初一造出了雞,初二造出了狗,之後就是豬羊牛馬,最後到了初七才造出了人,所以正月初七就是人類的誕生日,也就是人的生日,民間也把這一天叫做「人日」。
由於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所以在民間,這一天要有吃「七寶羹」的習俗,就是用七樣東西做成的羹,其中就有芹菜和蔥蒜等,芹菜和蔥預示著勤快和聰明,蒜預示著精於算計等,人們認為正月初七吃過「七寶羹」之後就可以趕走不好的運氣,這樣一年就會有好運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