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說的是啥意思?
在我國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民俗、俗語,雖說今天有很多民俗、俗語都消失了,但卻還是有一部分保存了下來,比如說我們今天要講的「正月佔歲」的習俗以及與之相關的「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的俗語。
「正月佔歲」的習俗在很多地方的農村還都保留著,具體來說就是根據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這幾天的天氣情況去判斷新的一年莊稼收成的好壞,如果這幾天都是大晴天,那麼新的一年就會風調雨順,但是如果這幾天天氣不好,那新的一年就會有災荒出現。
而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中的每一天又都對應了不同的事物,比如說正月初一對應的是雞,所以這一天又被稱為雞日;正月初二這天對應的是狗,所以這一天又被稱為狗日或是犬日;正月初三這天對應的是豬,所以這一天又被稱為豬日。
正月初四這天對應的是羊,所以這一天又被稱為羊日;正月初五這一天對應的是牛,所以這一天又被稱為牛日;正月初六這天對應的是馬,所以又被稱為馬日等等,所以才會有「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的說法。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對應呢?這是因為相傳女媧在造人之前,分別先造出了上面提到的這六種牲畜,所以古時候把這六天稱為畜日。
此外,古時候農村在「畜日」時還有一些與之對應的習俗,下面我們來簡單了解下:
正月初一雞日時是人們是不能吃雞的,而且這天只能說一些吉利話。此外,很多地方在這一天不可以掃地、不能動刀剪、不能洗衣服,甚至不可以倒馬桶,總之要讓家裡那些經常被用到的器物好好的休息。
正月初二這天是不能吃狗肉的,這一天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而且一定和丈夫一起回去,還得帶上紅包好禮品。正月初三這天不能殺豬,而且通常也不會到外面去給人拜年,不過這個習俗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堅持了。
正月初四這天是不可以殺羊的,而且這一天還要準備接灶王爺,通常是在下午四點鐘接,古時候做生意的人還會在這天請夥計們吃飯,並給他們發紅包、
正月初五這天不能殺牛,而且在這一天還要迎財神,這時候就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些祭品,如糕點、水果、香燭等。此外,這一天又被稱為「破五」,大家要打掃衛生,把那些「窮土」給掃出門。正月初六這天不能殺馬,而且還要把廁所給打掃乾淨,通過這樣的方式祭祀廁神。
需要說明的是「正月佔歲」的習俗其實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是一種比較迷信的做法,莊稼收成的好壞和正月初的那幾天的天氣是沒什麼關係的,這只是傳統勞動人民一種美好的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