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評論《地心引力》:中國天宮一號拯救美國太空人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地心引力》很有可能成為比這屆威尼斯競賽片都要精彩的電影

連接太空站的繩索,如同連接母體的臍帶,太空人一次次想抓住繩索,又一次次被迫切斷繩索,也象徵著一次次的生命之始。

《地心引力》Gravity

導演: 阿方索-卡隆

編劇: 阿方索-卡隆/若納斯-卡隆

主演: 喬治-克魯尼/桑德拉-布洛克

類型: 劇情/科幻/驚悚

觀影反應:

媒體首場放映,整整推遲了三十分鐘開始,原定時間9點放映,記者們在放映廳外苦苦等候,工作人員卻在9點之後才放人進入,發放3D眼鏡後,工作人員還要求記者們試戴,有問題的再進行調換,然後才開始放映。如此準備不足,除了一貫悠然自得的義大利媒體之外,其他媒體都有抱怨,但電影節方面似乎不以為意。

好在影片的觀影效果極佳,全片人物幾乎都在失重狀態中,險情不斷,令觀者不禁屏息揪心。喬治-克魯尼飾演的角色非常幽默,部分臺詞也引起歡笑。影片結束後贏得熱烈的掌聲。

有趣的是,根據鳳凰娛樂義大利特約翻譯的描述,義大利普通影院中的3D場並不多,很難得見到如電影節發放的這種比較高級的紅色3D眼鏡。

預測:

開幕片不參與威尼斯競賽,但是有望衝擊明年的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等獎項。

打分:8

劇情:

在美國太空站,一個男太空人Matt Kowalsky和女同事Ryan Stone出艙修復望遠鏡時,衛星爆炸的碎片撞到了太空站,除了出艙的兩人,其他人全部喪命。之後,漂浮在外、毫無憑藉力的兩人要想方設法地回到地球,他們遭遇了重重險情,Matt為了Ryan自我犧牲,讓Ryan登上了一個廢棄的俄羅斯空間站,並憑此再借力靠近中國的天宮一號,期間的各種故障讓Ryan近乎絕望自殺,但憑藉著瀕死前看到Matt的幻象,她振作起來,找到方法登上了天宮一號,並最終返回地球。

評論:

阿方索-卡隆在《地心引力》中的表現無疑是優異的,全片兼具實驗性和娛樂性,敘事簡潔有力,內涵豐富,加上充滿說服力的3D特效和壯麗的宇宙奇觀,可以說,既是一部驚險刺激的科幻驚悚盛宴,又是創作難度極高的水準之作,彌補了威尼斯今年整體片單的勢微。

《地心引力》中,導演一直保持有條不紊的節奏,絲毫沒有拖泥帶水,每一次轉折都具備邏輯性,總能在最絕望的時刻吊起觀眾的胃口。相對於敘事的簡潔,該片的視覺呈現卻非常複雜,開場是一段大約12分半的超長鏡頭,描繪的是宇宙失重狀態,隨著鏡頭的反覆旋轉,地球與太空的反覆變位,敘事層層推進,人物性格與人物關係也逐漸清晰,在近年的電影中甚是罕見。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出現了多次女主角的主觀鏡頭,使得觀眾的失重感更加強烈,這無疑是一部為觀眾體驗大費苦心的作品。

片中的失重狀態無疑對於演員是極高的考驗,電影的後半部分幾乎是桑德拉-布洛克的獨角戲,這個人物從比較脆弱的狀態中逐步回神,勇敢求生,一步步踏上回歸地球之旅,其中細節的把控,身體語言的運用,無疑是「衝奧」級別的野心演出。相比之下,喬治-克魯尼的戲份雖少,但作用強大,作為一個自信幽默的太空人,永遠攜帶著音樂旅行的他,更像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自由詩人,以他的堅持、毅力和犧牲影響並激勵了自己的同事。

對於中國觀眾而言,《地心引力》最值得一提的是「天宮一號」的出現,這個來自中國的太空實驗室是女主角的救命稻草,換言之,中國的科技成果客觀上拯救了美國航天員,這或許會讓看多了「美國人拯救世界」的中國觀眾為之振奮。導演設置中國空間站的原因也許在於,當代幾個大國中,也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這幾個國家有或曾經有過自己的太空站,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與不少經典的科幻之作一樣,《地心引力》在講述單一事件的同時隱藏著博大的人類命題。該片選在世外之處回溯生命的伊始,展現生命的狀態,「失重」成為離開俗世、回歸原始的一種表現方式,並從宇宙的角度反觀地球這個人類生存的地方,以宏觀的角度令人思索人類的存在價值。連接太空站的繩索,如同連接母體的臍帶,太空人一次次想抓住繩索,又一次次被迫切斷繩索,也象徵著一次次的生命之始。

如導演所言,電影表達的是關於「重生」的兩重意義,一個是困境的重生,太空人在困境中要與己抵抗,如果輸給自己,就會選擇放棄和死亡,但最終掌握命運的還是自己;另一個是死後的重生,一方面Matt看似犧牲了,但實際上在關鍵時刻喚醒了瀕死的Ryan,在Ryan的心中以另一種方式重生,另一方面,Ryan借著救生艙成功落到海中,最後海水進入艙內,出現很多氣泡,是比喻人類的一種進化,因為人類最初本就是從水裡的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的,影片的結尾,Ryan從海中緩緩爬到陸地,適應了一下,最終爬起來直立行走,整個過程如同人類進化、生命演變的縮影。

不過,導演在某種程度上僅僅做到了呈現這些生命內涵,而未提出更大膽的宇宙概念,這或許是它與《普羅米修斯》等敢於顛覆人類起源的科幻佳作所不同的地方。

主創解讀:

阿方索-卡隆:為了儘可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我查詢了很多太空人的資料,並與之做交流,獲取了不少信息。女主角的獨角戲難度很大,所以我更關注細節,關注她每一個呼吸節奏。

對於特效而言,電影最大的挑戰是表現失重的狀態,並將其呈現給觀眾,除了讓演員儘可能忘記重力的感覺,我們也用了很多CG動畫技術,使之合成更真實。

喬治-克魯尼:為了飾演太空人角色,我練了很久瑜伽,也使身形改變了很多,這些都很值得。我認為沒有壞劇本,之所以有爛片,是因為它的拍攝理念和對電影的認知不如劇本。

桑德拉-布洛克:為了飾演這個角色,聽了很多安靜的古典音樂,練習了一些經典慢舞,本來我是一個想到哪兒做到哪兒的人,但這些音樂讓我更加放鬆,更接近太空人的狀態。

相關焦點

  • 《地心引力》現天宮神舟 導演:不是討好中國觀眾
    五年前,中國「天宮一號」還沒上天,導演就確定將它納入故事背景中。   【中國元素】 我還加了一雙中國網球鞋   記者:電影中出現的天宮太空站和神舟飛船成了關鍵因素。這樣設置是討好中國觀眾嗎?   卡隆:不是這樣的。拍攝前我和很多太空人、太空專家有過討論,當時我們也為影片畫好了地圖。這個設置可是五年前,那時候中國票房還沒爆發,好萊塢對中國也沒這麼瘋狂。
  • 影評:《地心引力》除了故事都無可挑剔
    由好萊塢大導阿方索·卡隆執導,奧斯卡影后桑德拉·布洛克和金球獎影帝喬治·克魯尼主演,被譽為「年度逆天神片」的好萊塢年度科幻大作《地心引力》昨天登陸奧斯卡院線,引發影迷狂歡。  昨天下午,東方今報電影評審團聯手奧斯卡大上海影城,邀請10名讀者觀看了3D杜比全景聲版的《地心引力》。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這是結束了長達7年太空之旅返回地球的中國天宮一號。  北京時間4月2日上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天宮一號謝幕了,而中國航天已進入空間站時代。
  • 天宮一號:終眠於人類起源之地?
    1979年,美國「天空實驗室」空間站燒毀在大氣層中,殘骸隕落於西澳大利亞。2001年,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燒毀在大氣層中,終了於著名的太空飛行器墳場,南太平洋。人類與太空對話的歷史上不乏這樣攫掣人心的時刻,它們是一代又一代人類社會的共同記憶——這一次,主角是中國的「天宮一號」空間站。它又會落到哪裡呢?
  • 英媒:中國天宮一號失控即將墜毀砸向人類!官方回應有常識很重要!
    就在印度為了能夠成功將他們的「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送上天,而將發射時間由3月份延遲到10月份的時候,咱們中國的首個空間目標對接飛行器「天宮一號」已經在太空中待了6年,並且成功完成任務準備回家了。
  • 「天宮一號」失控撞地? 航天專家:不會危害地面
    中新社發 秦憲安 攝   「天宮一號」不會失控墜地  ——航天專家接受《科技日報》獨家專訪  最近,部分外媒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當作炒作目標,稱其已經失控並將撞向地球,對地面環境及安全造成威脅。這一論調並非首次出現。
  • 好萊塢電影裡中國形象的演變:從邪惡到正面(圖)
    《地心引力》現最牛中國元素天宮一號  20世紀80年代前:  落後和殘忍的反面形象  從1929年到上世紀80年代,「傅滿洲博士」成了銀幕上的「中國代言人」。  而1958年的《六福客棧》,中國人被塑造成了需要被解救、指引的毫無信仰的民族。甚至到了2005年的《面紗》中,中國人一樣是愚昧的、遠離文明和開化,更談不上什麼教養。
  • ...在空中翱翔了2377天後,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重新投入...
    2012年6月24日 ——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 2012年6月18日14時許,在完成捕獲、緩衝、拉近和鎖緊程序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緊緊相牽,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取得成功。 18日17時04分,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飄」進天宮一號,太空從此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之家」。
  • 記者獨家視角: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謝幕,來數一數它的功績(視頻來源:科普中國)央視網消息:今天8時15分左右,我國首個空間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從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到今天回到地球,天宮一號經歷了近7年的飛行,比它的設計壽命2年超出了兩倍多。
  • 天宮一號完美回家 殘骸墜入南太平洋
    專家表示,此次天宮一號再入堪稱「完美」,落區也正處於太空飛行器扎堆墜入的太平洋「太空飛行器墳場」區域。經計算預測,8噸左右的天宮一號,或將產生1-1.5噸左右的殘骸墜入大洋。  落區位於「太空飛行器墳場」區域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天宮一號殘骸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 天宮一號究竟發生了什麼?
    【文/觀察者網風聞社區】最近(準確地講,是2018年4月2日0815時間),中國第一個實驗太空艙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進入近地軌道7年以後,終於「回來」了。你的名字傳誦千秋,你的功勳永垂不朽儘管天宮一號已化為傳奇逝去,但是此前圍繞於其的風波卻並未平息。
  • 冷知識|天宮一號將墜落,然而為何有些飛行器「久飛不墜」?
    冷知識|天宮一號將墜落,然而為何有些飛行器「久飛不墜」?4月1日發布的最新消息,預計天宮一號北京時間2018年4月2日將再入大氣層燒毀。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官網的文章所述,像天宮一號這類進入軌道衰減期的太空飛行器,在各種阻力和太陽活動作用下,機械能逐漸減少,飛行軌道高度逐漸降低。進入稠密大氣層後,在氣動熱、力、減速過載等綜合作用下,艙體會劇烈破壞解體。若太空飛行器再入飛行時間較長,氣動力/熱對太空飛行器損毀充分,能到達地面的殘留物碎片就會所剩無幾。
  • 外交部: 目前沒有發現天宮一號器件對地面造成損害
    會上,耿爽在回應有關天宮一號器件是否會對地面造成損傷的問題時稱,據中方有關部門監測分析,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於北京時間4月2日上午8時15分左右再入大氣層,再入地點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這個表述應該是相當明確的。據我了解,目前沒有發現對地面造成損害。
  • 天宮一號太空實驗揭秘:首次實驗「尿變水」
    「因為要與天宮一號的對接,必須精確到秒。」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說。  神九發射窗口每天都有一個  究竟哪一天最適合?還要看老天臉色。有的太空飛行器一天之內有多個發射窗口,有的則需等幾天或更長時間。據了解,神九的發射窗口每天都有一個。
  • 體重8噸 「天宮一號」是「小胖子」
    張厚英說,「天宮一號」高約10米,直徑大約3.35米,長4米,內部大約有個15立方米的單人小公寓。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指揮張厚英講述幕後故事  「本月27日至30日期間,『天宮一號』就要擇機發射了。
  • 天宮一號掉哪兒各國都沒猜準 有必要打撈嗎?
    歐洲航天局3月31日的預測認為,天宮一號再入時間是美國東部時間4月1日下午7時25分左右(北京時間4月2日晨),再入位置位於北緯43度到南緯43度的「任意地點」,很有可能在西南歐上空。北美防空司令部表示,「天宮一號」預估會於4月1日上午墜落,大概位置為北緯33.8度、東經115.8度,這裡正好是安徽省與河南省的交界處。
  • 地心引力:有硬傷,可是還是很好看
    真實世界中,美國最後一艘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已經退役,執行的最後一次任務國際空間站建設任務STS-135。而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最後一次維護任務STS-125則是由「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2009年5月11號執行完畢。也就是說,《地心引力》的背景是一個虛構的近未來: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已經建成;美國太空梭沒有退役,繼續執行太空任務;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壽命也被繼續維持。
  • 天宮一號墜落會有大碎片到地面傷人嗎?概率非常小
    參考消息網4月1日報導美媒稱,中國一座8.5噸重的空間站正墜向地球,引起這個星球上約75億人中某些人的擔憂。但北京30日表示,這座空間站不大可能造成人身傷亡。
  • 天宮一號到底有多牛!
    天宮一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第二步的重點階段,在軌飛行期間,它驗證了多項空間站建設的關鍵技術,為打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2011年發射後,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飛船完成了無人交會對接,和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飛船完成了有人交會對接。 對接之後,當然也不能各自為政,需要統一管理和控制,所以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連成的組合體,也要驗證空間站組合體的管理技術。 形成組合體後,生命保障就成了最關鍵的問題。
  • 外國專家稱,「天宮一號」上的有害物質將撞擊地球!
    一種被稱為聯氨的有毒化學物質在「天宮一號」中國太空站上向地球發射,令人震驚地宣稱。儘管中國官員聲稱自己控制了空間站,但新的計算結果顯示,天宮一號可能會在3月份的某個時候撞上地球。但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份非營利性航空公司的報告顯示,太空實驗室可能會在重返大氣層時釋放致命的有毒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