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馬達加斯加特約記者 潘亮】在不久前落下帷幕的足球非洲杯上,首次參賽的馬達加斯加以小組第一身份出線殺入決賽圈引發關注。以瘤牛為隊徽的該球隊在比賽結束後,隊員統一將兩手放在雙耳旁伸出食指比作牛角集體彎腰前行。這套模仿瘤牛的慶祝動作成為本屆非洲杯上一道獨特的風景。要詮釋瘤牛在馬達加斯加的地位,最貼切莫過於該國貨幣:流通面值從100到20000阿里亞裡的紙幣上布滿各色風景、建築、樂器、動植物等,但只要對光觀察,會發現其中都暗藏一個瘤牛頭像的水印。可以不誇張地比喻說,馬達加斯加就是個「瘤牛背上的國家」。
平均每兩人就有一頭瘤牛
儘管狐猴是馬達加斯加最著名的「國寶級」動物,但又有哪位遊客能忽略那些在鬧市、田園、山林甚至海灘都可以偶遇的瘤牛呢?無處不在但卻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瘤牛是馬達加斯加人勞作、飲食、運輸、舉行重大儀式時必不可少的存在。原產於印度半島的瘤牛大約在公元後第一個千年間經中東、非洲被引進馬達加斯加。自那時起,這種溫順而強壯的牛就在全島繁衍開來,成了如今馬達加斯加人生活中最為倚重的牲畜和國家象徵。馬達加斯加人口約2400萬,其中有85%的人口務農,因此就不難明白該國擁有大約1200萬頭瘤牛、平均每兩人一頭的國情了。漢語稱呼這種牛為瘤牛,是因為它們的脖頸處長有一個瘤狀的凸起肉峰。這個肉峰在公牛當中尤為明顯,其內為脂肪,作用相當於駱駝的駝峰,在雨季積蓄能量以備旱季食物短缺之需。
在幾乎沒有任何機械作業的生產條件下,犁地、耕種、運貨都需要瘤牛。使用瘤牛,最常見的就是讓兩頭公牛並列,牛軛架在肉峰的前邊,然後由人指揮牛車幹活。由於馬達加斯加道路基建十分落後,並駕齊驅的瘤牛牛車直接駛進了鬧市、國道、林間小道甚至海灘,有的牛車還被車主鋪上織物、繪滿圖畫而用來運送遊客。
每當繪有當地風物、金髮女郎甚至動作片影星史泰龍的豔麗牛車馱著貨物或者一家老小在我們的越野車旁招搖而過之時,同行的遊客都不約而同地流露出羨慕之情說:特別想體驗一把這原生態的馬達加斯加式代步工具。
人生大事都靠牛撐面子
瘤牛在馬達加斯加是如此普遍又重要,令它成為衡量一個家庭財富情況的最直接標誌。這裡的人月平均收入不足400元人民幣,而一頭成年瘤牛的市價則約為3200元人民幣。因此,需要購置重要生活用品,就要趕一頭牛去集市換錢。在求婚、洗禮、成親、長者殉葬乃至男孩割禮儀式上,人們都要宰殺瘤牛作彩禮、宴賓客或者祭先祖。據說有一些民族的男子求婚時,需要向女子家裡每位男性長輩送一頭瘤牛才行。而在當地某民族每7年舉行一次的集體割禮上,更要一次性屠宰上百頭瘤牛進行慶祝,每個男孩家庭都要參與捐獻瘤牛。而瘤牛肉峰裡的脂肪,則要被混合蜂蜜烹飪,作為高貴食物獻給受割禮男孩的祖父。
一位在當地做生意的華人說,他的一個員工因為父親去世回家奔喪,居然待了兩個月之久。原因竟是因為其父生前財力豐厚,擁有數百頭瘤牛,殺牛宴客辦了50多天!對於只有一兩頭牛的貧困家庭來說,無力出牛操辦紅白喜事很沒面子。
對於瘤牛的重視甚至崇拜,令平時不經常食肉的馬達加斯加人視其為珍貴的肉食,每逢大事必殺牛食牛才有面子。對遊客而言,品嘗瘤牛並不難,當地中高檔餐廳都提供炒肉片、烤肉串、牛排等多種菜品。另外,跟當地人討論,用瘤牛打比方有時比講大道理都管用。比如導遊達姆斯就說,政府和鄉民講保護野生動物常常形同「對牛彈琴」,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瘤牛說明問題:歐洲人花50頭牛的價錢坐飛機來這就是為了看一眼狐猴,這樣一來,大家都明白保護狐猴的價值了。
瘤牛角是重要裝飾
瘤牛的興盛同時引發了盜牛的猖獗,試過打烙印、剪牛耳等方式之後,以畜養瘤牛聞名的巴拉人及安坦德羅伊人如今都喜歡將瘤牛散養在野生環境裡。而那些因為盜牛而鋃鐺入獄的人在獲釋後竟會受到不少女孩的青睞,因為他們盜牛成功被視為是一種勇敢、機智、有能力的表現。歷史上,偷牛人會有意做出蹬腿踢腳等動作,以從地面上抹去牛蹄印痕跡。而在馬達加斯加的傳統舞蹈裡,令遊客稱奇的蹺腿、彎腰掃腿等高難度動作,正是汲取了偷牛人動作而編排出來。
瘤牛死後留下的牛角,除了被很多民族用作裝點陵墓的重要元素之外,也經匠人去骨、熱壓、切割、打磨及拋光之後加工成了極具當地特色的首飾、玩具、餐具及裝飾品等。在當地繪畫、雕塑中,瘤牛也不可避免地扮演著象徵馬達加斯加文化的「重量級」動物,成為遊客馬達加斯加之行的特別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