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儉叔。上次講了《軍爭篇》的前一部分,主要是「軍爭」是必要的,有難度的,也是有危險的。這次就該說「軍爭之法」了。軍爭,意為兩軍爭奪取勝的有利條件,那麼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孫同學的「軍爭之說」又能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孫武同學原文: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來來來,看這,先翻譯幾個詞,「謀」是圖謀、謀劃;「豫」通「與」,參與;「鄉導」即嚮導,熟悉本地情況的帶路人;「分合」指分散和集中兵力;「徐」是舒緩;「掠鄉分眾」是掠取敵鄉糧食、資財要兵分數路;「廓」同「擴」,開拓;「權」是秤錘,用來稱東西的輕重,這裡借指衡量,權衡利害。
這段話除了軍事論述外,還挺有文學美感、藝術氣息,好好翻譯一下: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戰略意圖,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熟悉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布,不能行軍;不使用嚮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必須依靠詭詐多變來爭取成功,根據是否有利於來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變換戰術。所以,部隊行動迅速時就像疾風驟起;行動舒緩時,就像林木森然不亂;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不動;軍情隱蔽時,如烏雲遮蔽日月;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奪取敵方的財物,擄掠百姓,應分兵行動。擴展自已的領土,權衡利害關係,然後見機行動。懂得以迂為直方法的將帥就能取得勝利,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孫同學對待結交盟國也是持謹慎態度的,並不是不管是誰,只要結交的越多就越好,首先考慮的就是弄明白諸侯列國的意圖,不知道其意圖的,就不去結交,這和「知己知彼」的思想貫之如一。「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把自然界的幾種事物完美無缺的用到軍隊的素質上,生動形象,這樣的軍隊頗有以一敵百的氣勢和能量。「掠鄉分眾」,說的是要掠奪敵鄉糧食,在「兵聖」看來,打仗就是打仗了,我們自已軍隊先填飽肚子再說,哪管什麼仁義道德,這和以前說過的《作戰篇》中的「因糧於敵」一脈相承。
「軍爭之法」在本篇中涉及這幾個因素:知道諸侯列國的謀劃(因為孫同學所處的年代是春秋列國爭霸時期),別被人當槍用了還不自知;「軍爭」很可能要行軍,要對地形有了解;「軍爭」要有嚮導,可以獲得地利;用兵分分合合,變化不定,怎麼有利怎麼來;軍隊行動需要快時就像疾風,需要穩固時就不動如山,需要什麼狀態就達到什麼狀態;(在敵國)沒吃的了該搶就搶,地盤也是。最後總結為:率先掌握迂直之計的,就能取得勝利,這就是「軍爭之法」。以上這些因素都是為迂直之計服務的。
好了,這次「軍爭之法」就說完了,關於迂直之計,和曲線救國意思差不多,只要有一定實力做基礎,對同樣的問題可以換一種思路,換一種解決方法,結果可能會柳暗花明,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謝謝各位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