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大大小小的節日數不勝數,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除了春節就是中秋節最為隆重了,過了這麼多年的中秋節,它的由來你知道多少?
中秋節由來簡介: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
因我國古時的曆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
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尚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總之,根據史籍的記載,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動,日期定於農曆8月15日。因為此時正是三秋之半,故名為「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