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代中國女性,要面對的人際關係難題太多了:總是不自覺地否定自己,無法客觀認識到生活中難免遇到的問題,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會遇到這些問題;下意識的否定自己的伴侶,總是覺得他這裡那裡不好,越看越不順眼,一場吵架在所難免,但是吵過之後什麼問題也沒有解決;沒有辦法處理好自己和父母的關係,和伴侶之間的問題會事無巨細的全盤告訴父母,無意間破壞父母和伴侶之間的關係;沒辦法正確對待別人的目光,總是妄圖討好所有人……以前苦於沒有好的辦法,我總是在忍受這些問題,下意識地逃避。讀了這本《認識你真好》之後,才意識到這些難題可以被破解,只需要我們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掌握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
《認識你真好》封面
這本《認識你真好》的作者是meiya,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心理諮詢師。作為一名當代中國女性,她也會遇到很多人際交往問題:在成為心理諮詢師以前,缺少「見好」的能力,總是能找出各種各樣的毛病;也會和伴侶吵架,獨自生悶氣;也曾經因為父母的批評而傷心難過。meiya老師運用心理學知識,結合了自身經歷、諮詢案例,從個人成長、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和人生感悟四個方面入手,深入淺出地給出了人際交往問題的解決辦法。這本《認識你真好》又有理論知識,又有案例分析,讓讀者能夠輕鬆讀懂,容易學會。
培養「見好」思維,擁有透視美與善的眼睛
「見好」就是一個人能夠看到生活中那些好的、善意的、正面的人與事。不知你是否意識到,自己總是習慣用一種批評、嫌棄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伴侶、孩子,甚至是自己。這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家庭教育有關係,老一輩的父母不會當面認可自己的孩子,習慣的做法是在別人面前貶低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是謙虛的表現,也是一種社交上的安全策略。父母的做法我們無法改變,過往的傷害已經形成,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從現在開始,可以嘗試找到孩子、伴侶或者自己身上的10個優點,學習用肯定的、善意的思維去觀察和看待事物,改進人際關係,擁有透視美與善的眼睛。
應對生活中的摩擦,學會建設性吵架
在很多夫妻的日常相處中,總是會產生一些摩擦,進而導致一些爭吵,我甚至曾經認為吵架是夫妻之間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不過,有的夫妻爭吵之後反而會更加親近,而有的夫妻之間則會因為差異吵到要離婚的地步,到底該如何合理應對生活中的摩擦呢?如何吵架才能有建設性呢?Meiya通過講述了她和丈夫大衛的一段小故事,給出了幾個建設性吵架的建議:1、談自己的情緒感受,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對方。2、學會理解、分析和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3、不爭對錯,而是真正看到並接受彼此的差異。4、懂得適時地做出妥協和讓步。5、爭吵之後願意復盤,願意一起努力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
劃分親子關係界限,實現有情感連接的獨立
Papi醬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曾經說過人生中最重要的排序:自己>伴侶>孩子>父母。這段話曾經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範圍的討論。的確,papi醬的排序與中國傳統的婚戀價值觀是相悖的。傳統的婚戀價值觀是重親子而輕親密的,很多家庭中將親子關係看得比夫妻關係更加重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喪偶式育兒」、婆媳矛盾等家庭問題。孩子不獨立,父母不放手,該離開的不離開,該連合的不連合,家庭悲劇就會不斷上演。父母與孩子都應該做到一種有情感連接的獨立——彼此獨立又飽含親情。做孩子的不要老想著靠父母解決問題;做父母的不要插手孩子的生活,也別要求他花很多時間陪伴在自己的身邊。
讀過這本《認識你真好》之後,我想起心理諮詢師胡靜老師在一堂課上說過的話「人生是很苦的,你不在這裡苦,就會在那裡苦,不如在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上吃些苦」。以前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並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現在卻對這句話有了一點理解:人際交往中難免遇到難題,這些難題會困擾你、折磨你,如果能夠花一點時間,分一點精力,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練習一些心理學技巧,就能夠順利解決這些難題。你可以選擇吃人際關係中難題的苦,也可以選擇學習心理學知識的苦,但是顯然學習一些知識,能夠讓自己更順利解決人際關係難題,是一種更有意義的苦。別再苦惱於人際關係的難題,走出舒適區,多學習一些知識,最大限度地在現實中過得自由和快樂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