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腦極體
減肥,早已成為國民級的社交話題。
如果在見面時寒暄一句「你最近好像又瘦了」,不管對方是真瘦、假瘦,你都會立刻贏得對方的好感。如果你們還能開誠布公地聊下各自的體重以及最近嘗試的減肥方法,那無疑代表你們的社交關係更近一步了。
當減肥成為如同一日三餐一樣的生活常態的話,它就真的正在變成一個現實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那些真正肥胖的人,也困擾著那些擔心自己發胖的人。
要知道,我們國家從忍飢挨餓到今天肥胖率高發,不過才四十年時間。短短幾十年時間,我們已經從心理和意識層面認識到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意識到肥胖會帶來巨大的社交壓力,但我們身體卻又很誠實地在攝入過多的食物,隨即多餘的熱量轉化成惱人的脂肪堆積在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讓我們真是一邊享受又一邊羞愧。
現在,這種「天人交戰」的焦慮感,通過大眾娛樂媒體和消費主義社會的極度渲染而不斷放大。減肥,通常商家包裝成「瘦身」或「輕體」,就從一件個人自我管理的事情,搖身一變成為一眾商家追捧的財富盛筵了。
(數據來源:艾媒數據中心)
據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功能型瘦身食品市場規模達1945.3億元,預計2023年增長至4020.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9.9%。
這才是真正是商機無限啊!
但凡有點閱歷的人,都能數出不下十種減肥方法。簡單粗暴一點的如各種減肥藥、減肥茶以及藏密排毒之類的各種偏方;想省力氣的則有針灸、按摩、甩肉機、束腰束腿帶、外敷瘦瘦包這類的物理療法;還有很多人迷信的那種帶點營養科學原理的減肥飲食法,諸如生酮飲食、原始人飲食、高脂飲食等等方法。
當然,最大多數人信奉的還是「管住嘴,邁開腿」這種樸素的節食健身的減肥方法。不過這種方法如果很容易做到或見到效果,也就不會有前面這千億規模的減肥產業了。
最近在我的社交圈裡開始悄然流行一種「蛋白棒」的新型減肥飲食法,主打「輕體代餐」的理念。為早日實現減肥大計,身邊很多人早已躍躍欲試準備下單。不過作為一名從事硬核科普的媒體人,我們仍然不希望身邊的親朋好友和忠實的讀者們為這些新型的概念「交稅」。
是時候來一場徹底的清算了。我們不僅要扒下「蛋白棒」這類代餐的底細,還要跟「減肥大業」做一次「立場」上的交割。希望我們能有一次愉快的知識旅程吧。
「越界」的蛋白棒,請如實招來
想知道蛋白棒看起來為何如此有吸引力,就要先看看它有什麼原理。
這類蛋白棒通常是由高蛋白、低脂、無糖或者代糖以及高纖維的食物原料組成。1、無糖的蛋白棒基本只有很低的卡路裡,吃進去意味著身體從中得不到什麼熱量;2、粗纖維加上飲水,在腸胃中反應後又能造成一種飽腹感(不過這種飽腹感可能會因人因時而異了)的假象,讓身體誤以為吃飽而停止進食的欲望;3、高蛋白含量又能補充人體所需的一部分蛋白質攝入,補充因為缺少糖分攝入而帶來的肌肉消耗;4、代糖的添加劑又能增加蛋白棒的口味,既有了美食的口感,又沒有多餘熱量攝入,讓蛋白棒吃起來更容易接受。
你看,又不多攝入熱量,又避免飢腸轆轆之苦;又能減輕體重,又能補充營養;既能減肥,還能享受美食味道;是不是一舉多得?這時候放一個推廣連結,再給你一個買一送一的優惠,你是不是都有下單購買的衝動了。
且慢。我們來認真捋捋這個背後的問題。
這種蛋白棒代餐食物到底能不能像它說的快速減重?確實可以的。
參考一家蛋白棒品牌提供的方法,一個人要求一開始每天只能吃6根蛋白棒(每根10-15元),按一根120大卡的熱量,一天攝入熱量還不到1000大卡,而一個正常成人一天需要2000-3000大卡的熱量。即便後面推薦一天正常一餐再配幾根蛋白棒,熱量攝入也還是低於正常所需。
熱量攝入不夠自然就會從你的身體裡找熱量。一開始身體會消耗肝臟的糖原,與水結合變成身體需要的熱量,水的消耗才是立即減重的關鍵;如果此後熱量長期攝入不足,身體就會開始消耗你的肌肉蛋白,再然後才可能是消耗脂肪,而這個時候身體基本已經出現各種危險信號警告,大部分人此時基本就會放棄低熱量飲食了。
也就是說,短期內按照蛋白棒的方法嚴格飲食,你的體重自然會很快降下來,但主要減少的是水分和肌肉。
其實呢?一個人短期內只要節食,或者嚴格控糖、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也可以很快瘦下來,只不過是要忍受飢餓折磨,或者因為營養攝入不足而出現一些健康問題。
但蛋白棒不是解決了飽腹感和優質蛋白補充問題麼?那麼我天天吃、堅持吃,不就可以取得減肥的最終勝利嗎?但這同樣有問題。
且不說這種蛋白棒中所含的蛋白質如商家宣傳的多麼「高級」,但是人體如果長期處在這種高蛋白的攝入過程中,就會加重肝臟和腎臟的負擔增加致病風險,反而得不償失。另外,過分改變飲食結構,會導致腸道內微生物菌群的平衡打破,對我們的代謝產生嚴重影響。此外,如果身體長期得不到碳水化合物轉化成的糖分,就會因為蛋白質消耗中出現酮類的積累,嚴重的話會出現糖尿病人會出現的酮中毒現象,這就更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後果了。
顯然,商家也不會公然宣傳讓你以後只吃蛋白棒就能維持生存,何況你的身體也會自然而然想要攝入一些真正提供熱量的食物。也就是基本上你再加入佐餐後,就會很快恢復正常的熱量供應,你的體重很快又將恢復如初。而且經過這種節食之後,你的身體會以更加「節能」和「高效」的方式積累脂肪,以避免下一次這樣的「饑荒」。
簡單來說,蛋白棒短期內減重有效,長期來說難以奏效。
從原初上說,蛋白棒主要的使用者是那些熱衷健身增肌的人群,通過攝入足夠蛋白質來補充因為熱量需要和肌肉損傷而消耗掉的肌肉蛋白。
當然,蛋白棒想 「跨界」來加入減肥大業中來,更多是為了擴大受眾市場,收割更多減肥產業的暴利而已了。
當然我們可以這樣算一筆帳。如果你實在管不住自己的熱量攝入,不僅在一日三餐中熱量超標,而且還時不時加些高熱量的下午茶和宵夜,那你可以把這筆錢省下來買這種蛋白棒。當然前提是它真的在口感和飽腹感上代替那些「貨真價實」的食物。
減肥、瘦身:不過是我們繳納的焦慮稅
如果看過《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這本暢銷書的話,我們會獲得一個基本的洞見——儘管我們已經生活在不需要過多原始生存本能來發揮作用的現代文明社會,但是生存本能仍然會牢牢控制著我們的身體、情緒和想法。
這幾乎是我們眾多的痛苦和焦慮的來源,讓我們以吃飯為例。
理智上,我們都知道冰箱裡食物充足,國家社會也難以再有糧食短缺危機,我們也知道自己吃下過多食物會轉化成身體的脂肪,但是只要飢腸轆轆,只要美食放到眼前,除非動用強大的意志力,我們幾乎很難抵禦這些食物和熱量的誘惑。
同時,我們的身體並不知道下一頓是否還有如此豐富的熱量攝入,因為它一直按照上百萬年中人類長期面臨的食物匱乏壓力,以此來進行熱量的儲備,因此身體會高效地將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
這種原本讓那些「喝涼水都胖」的生存優勢,在一個食物豐裕但對肥胖空前不友好的現代社會中,一下子變成了生存劣勢。
現代社會的食品加工業和健康瘦身產業,正是一對看似矛盾實則合謀的商業「陰謀」。現代食品加工業以高油、高糖、高鹽、高熱量的完美配方,來充分滿足人類的這一原始生存本能,而現代的健康產業又通過「知識」科普、娛樂引導、話題壓力、「快速見效」等方法提供一整套「瘦身等於健康、美麗和成功」的符號學說和解決方案,來製造人們對克服生存本能的焦慮。
顯然,這兩大產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只要你想到在大眾傳媒廣告當中,那些身材纖細的明星、模特形象所指代的價值取向,以及在我們日常溝通中對於「胖紙」的滿滿惡意,就能理解「一邊忍不住這些高熱量美食的誘惑,一邊又通過吃藥、催吐等方式來減肥」的這些人面臨的壓力了。
當洞悉「減肥」產業的實質之後,我們其實可以完成一次「立場」上面的理智切割,那就是將「健康和減肥瘦身」做一次切割。
首先,減肥瘦身,從長時間跨度來看,本身就是一件不成立的事情。那些易胖體質的人無論多麼努力的減重,一旦恢復正常飲食就會恢復如初。
其次,減肥瘦身並不等於健康。一方面,過度的瘦身已經脫離健康這件事情本身,而變成一種強烈的心理需要和強大的社交貨幣,成為許多人獲得額外社交獎勵和心理滿足的補償性功能。另一方面,肥胖確實會帶來一系列身體基礎疾病,但是身體健康的指標不完全由體重來決定。錯誤的減肥瘦身反而會帶來其他的健康風險。
減肥不等於健康,健康則要比減肥更加重要。對於那些整天焦慮自己過於肥胖或者害怕自己變胖的人來說,則意義重大。
與其關注我們能否減掉那些超標的體重或多餘的脂肪,不如關心我們如何獲得更為健康的身體,而其中有一些要點和誤區需要了解。
「管住嘴與邁開腿」的終極奧義:與減肥達成和解
不可否認,肥胖與健康風險的關係非常明顯,肥胖會直接增加人們患上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慢性病的風險。其中特別注意的是要區分兩種不同的肥胖身材。一種是腰粗臀小腿細的蘋果型身材,一種是腰細臀大腿粗的梨型身材。
不管是從審美直覺上,還是從實驗研究上,蘋果型身材的健康風險要遠遠超過梨型身材。我們也必須承認商業社會渲染出的「細腰蜜桃臀」的追求和對「遊泳圈」的鄙視是有著現實的生理基礎的。根據研究,腰部肥胖的人更容易引發身體發炎,導致細胞端粒變短,這正是引起身體導致一、二型糖尿病的主要根源。
面對這種真正由肥胖導致的健康問題,那麼合理的解決方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而這裡面也並不需要任何額外的「減肥秘笈」,就是要回歸一開始提到的大多數人也都認同的「管住嘴,邁開腿」的基本常識。
不過,這裡不再要求我們對「減肥」有深深的執念,也不要在意一時的體重的增減,也無需動用巨大的意志力來短期達成效果。
第一個要擺脫的誤區是,運動鍛鍊不一定會減肥,但運動鍛鍊一定能增強人的身體素質。從一系列研究來看,運動中的耗能非常慢也比想像中要少,當時消耗掉的熱量很容易在後面的一日三餐或者運動完的補充熱量中攝入。而且習慣長期鍛鍊之後,身體消耗脂肪的效率還會降低,需要各種專業訓練來改變身體的代謝,才會增加脂肪的消耗。簡單來說,運動不一定會減肥,但是仍然要長期堅持。
第二個要擺脫的誤區是,飲食就控制好熱量攝入就行。這正是各類減肥飲食方法,包括上面蛋白棒這類代餐方案的問題。要麼一些極端的代餐會帶來身體危害,要麼一些嚴格限制熱量的食物只能短期見效。
但「管住嘴」的含義不只是控制熱量,還在於食物種類的選擇。研究表明,增加對抗炎症食物如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魚類、牛奶、雞蛋的攝入,增加對抗氧化反應食物的攝入如水果、胡蘿蔔、西紅柿、土豆以及綠色蔬菜的攝入,這些平常的食物就能滿足我們的營養和健康所需。而像導致胰島素抵抗的各類含糖飲料和加工食品,則要堅決拒絕,以及導致細胞端粒變短的加工肉類、精加工麵食、Omega-6多不飽和脂肪酸以及酒精等要嚴格控制攝入量。
從以上兩個解決方案裡,我們看到並不需要特別與我們的贅肉做直接正面的鬥爭,也就不用加入商業的「減肥大計」當中。只要將時間放長,將日常生活的飲食、運動習慣培養起來,個人的健康就將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如果這種常識能夠很容易見效,那就不會出現這樣幾千億產值的減肥瘦身的消費市場了。在這場理智與本能、個人意志與社會輿論的「天人交戰」之中,個人理智和意志往往就是那個最容易戰敗的一方。
在這個一切求當下滿足、求立即見效的消費時代,「我要的現在就要」成為絕大多數人的選擇,所以一旦聽到商家有立刻解決問題的方案之後,人們大概率會直接掏錢來獲得這種「特效」的結果。這篇長文,大概就像堂吉訶德手持長矛衝向風車怪一樣,最後落得人仰馬翻,功虧一簣。
最後我只能語重心長的強調一個事情。這次兩會的最後,總理在答記者問中指出,我國目前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其中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
這意味著他們每天基本還要為生計發愁,而那些能夠消費起蛋白棒的人們,其實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一批人了。所以,與其每月花費上千塊繳納這筆昂貴的「焦慮稅」,不如每頓飯減少點主食攝入,平時少買點下午茶夜宵,這樣不僅健康,而且真的非常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