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夢話共和:袁世凱孫中山合演承平戲

2021-01-11 正解地氣

《共和之光》中的孫中山

我輩長期肅著面孔,用刻板文字寫史作文,面目可憎,味同嚼蠟,已成難改的積習。出乎意料,研究中華民國史三十多年的同道朱宗震先生,竟推出一本以較為通俗文字寫成的《真假共和—1912中國憲政試驗的臺前幕後》,給人以面目一新,別開生面之感。除卻文字新,重要的是視角和內容出新。作者深諳歷史文獻檔案,把當年登臺表演的人物重新拉到前臺,不問其素質高低、道德美醜、角色正反、言行左右,不以道德評價為第一標準,而由其人自說自話、各逞其姿,力求再現昔日場景,逼近歷史本來面目。作者在緊要處的議論和不時發出的感慨,植根於明白曉暢的敘事中,把讀者引向歷史深處,盡的點睛之妙。以下採擷書中精粹,成札記數則與讀者分享,並就正於方家。

清廷退位非一黨一人之功

民國肇建,三位政治強人共襄其事。一是激進派革命黨領袖孫中山,一是溫和派君主立憲派領袖梁啓超,一是清朝權臣領袖新政改革派袁世凱。三人合力把清王朝送進墳墓,迎來民主共和的開端。三顆政治巨星之外,在民國政壇燦爛星空中,還有次一等卻也相當耀眼的群星環繞拱峙,閃爍其間。諸如,孫中山的主要副手黃興;國民黨的實際主持人宋教仁;學問家而熱衷於非其所長的政治的章太炎;21歲的青年政論家戴季陶;懂得些許西方政治教條的多變文人章士釗;狀元實業家、君憲派張謇;第一位反正的清朝大吏且為各方接納的老練政治家程德全;被迫反正親袁無能而集權的軍人黎元洪;自恃首義功臣、八方樹敵的張振武;同盟會贛督李烈鈞;同盟會粵督胡漢民;梁啓超門生、滇督蔡鍔;同盟會滬督、掌控會黨反遭其害的陳其美。此外,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第二任總理陸徵祥、第三任總理趙秉鈞等,皆一時風雲人物。他們各倡其言,各宣其聲,各張其勢,各肆其行,風動朝野。一邊是,從臨時約法到正式憲法,從參議院到正式國會,貌似政治革新。推進民主;一邊是,從陽謀到陰謀,從明殺到暗殺,以至兵戎相見,雨血風腥,不滿三年的共和政治起伏跌宕,其實濃縮了自那以後中國人民主之夢的升沉消長,雖無望卻必爭的悲情歷程。朱宗震的《真假共和》,讓我讀出了這個歷史的必然和所以然。

長期以來,政治家和歷史家告訴人們,把清王朝掃入歷史垃圾堆的是辛亥革命,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而君主立憲派梁啓超、「竊國大盜」袁世凱與此事不相干。其實,政治家的政治定性。歷史家的歷史結論,雖簡括明晰,界限清楚,卻往往與歷史實際或實踐進程大相逕庭。誠如朱宗震所論:

晚清政局,懦弱無能的攝政王載灃代表了滿族親貴和保守派官僚的利益,袁世凱則代表了體制內在新政中發展起來的權臣勢力,而梁啓超則代表了體制外民間的和平改革派勢力,孫中山則代表了對清王朝完全失望的民間反體製革命勢力。袁世凱、梁啓超、孫中山,三個社會梯次的勢力代表,互有分合恩怨,複雜的糾結在一起,並非黑白分明,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從他們成長的經歷中也可以看到,中國社會精英階層的現代意識其實還非常薄弱,更不要說中國國民了。辛亥革命爆發後,出現了國家政治洗牌重組的局面,三股勢力合流,才得以拱倒了早已腐朽的清王朝。但是,他們如何分享變革的成果,如何規劃國家前進的方向?一時成了一個迷局,演出了民初政治撲朔迷離的一場大戲。

大戲舞臺上演的似乎是內閣更迭、政黨組合、參院彈劾、爭持駁辯,而內裡各派人等卻是運籌帷幄,機心畢露。只有孫中山堪稱豪放大度的政治家。孫中山本來認為,推進革命,實現民主憲政,應該由革命黨來完成。可是出乎意料,黃興指揮的以城市遊民為主的武漢革命軍竟是一群烏合之眾。夜襲漢口的部隊,竟然打起燈籠;稍一受挫,即狂奔逃跑。老謀深算的袁世凱,運用和戰兩手,操控政局。形勢的發展,居然有不贊成共和的袁世凱的反正,而實現了革命黨人建立共和國的理想。革命黨人既然在革命時期無法與袁世凱的軍事力量對抗,而由袁世凱迫使清廷退位,他們又能憑什麼力量與袁世凱競爭政權?孫中山顯然明了於此,既然一時不能制袁,把政權讓給他,那就只有讓袁維持一個比清王朝好一點的「小康」局面。革命黨人可以利用這個政治穩定局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到國家經濟好轉,革命黨人再來執政,進而實現共和理想政治。這當然是一廂情願。

梁啓超、袁世凱謀制孫中山

這時的梁啓超,又作何打算呢?早在維新變法失敗後,梁啓超就與袁世凱結仇。流亡日本,一度傾向革命與孫中山合作。後因政見分歧與孫反目,提倡君主立憲,反對暴力反清。他在日本努力介紹西方學說,研究中國現代化理論和步驟;提倡國民自由,去除奴隸思想;提倡中華民族的大民族主義,反對「漢民族」的小民族主義;主張鼓勵發展私人資本,參與國際競爭;主張文學和史學的現代變革,從學術史來說,同時代的中國人,沒有第二人可以和他比肩。梁啓超的基本政治主張,是和平的改革,通過開明專制(即以好的、善良的、專斷的方式運用權力),實行君主立憲。1903年後,身居海外的梁啓超與國內的張謇聯手發起君主立憲運動。1905年清朝五大臣出國考察政治,呈請慈禧太后實行兩院制,司法獨立,責任內閣制和地方自治制。殊不知,五大臣考察報告的槍手就是梁啓超。

明治維新以後「脫亞入歐」的日本。西學盛行之時,沿襲「大化改新」以來向中國學習的舊例,學西方、懂西文的日本人把西書譯成古漢語給日本人看。梁啓超只要拿來照抄,略改幾字,便可介紹給中國人。略知西學一二的梁啓超,在四億人口泱泱大國屬鳳毛麟角,可見當時中國現代人才是何等稀少。這裡,請允許我說幾句題外話。先賢有雲,十月革命(今稱十月政變)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並非直接由俄國傳入,而是以日本為中介,通過翻譯介紹日本社會主義者所寫講解馬克思主義書籍這種二傳手法得以傳人的,是當時日本社會主義思潮渠滿而溢的結果。經日本學者石川禎浩考證:始作俑者是《晨報》駐日記者、李大釗的朋友陳溥賢。李之接受馬克思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陳在資料和解釋上的幫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中評判馬克思主義學說時,幾乎完全承襲河上肇等日本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觀點,而這是由陳溥賢傳遞給李大釗的。石川說: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北京的傳播,絕非李大釗一人之功。這一論斷,當符合歷史實際。

梁啓超在武昌首義爆發後,仍然主張君主立憲。他擱置與袁世凱的往日恩怨,決心與袁合作,為袁出謀劃策。南北和議即將告成時,梁接受共和,進行組黨活動,成為其中靈魂人物。1912年2月23日梁給袁信中,詳述今後國家政治規劃,袁世凱掌握行政部門,梁啓超組黨掌握立法機關,分化革命黨人,全力對付反袁的激進派,實行開明專制,使共和僅成軀殼。梁啓超沒有說要實施政黨政治,政黨只當作開明專政的輔助手段。梁啓超在另一份政治文件《中國立國大方針商榷書》中,迎合潮流提出政黨政治主張,實行責任內閣,建立兩大健全的政黨。提出國權主義,反對民權主義,幫助袁世凱的官僚勢力反對同盟會的激進派。梁啓超政黨政治遊戲的本質:執政者是主人,人民是僕人,但在當時高唱共和的形勢下,主人要偽裝成僕人。未曾學會政黨遊戲規則的袁世凱,本是玩弄權謀高手,一經點撥,對付那些稚嫩而渙散的革命黨人遊刃有餘。就連老道的革命家孫中山,也因樸直誠信過分,被袁世凱弄糊塗了。

袁世凱、孫中山合演承平戲

1912年秋,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北上,袁口蜜腹劍,投孫之好,會談中盡力附和孫的革命主張和政治見解,儼然一位民主共和擁護者。兩人談農民問題時,孫說一定要實現「耕者有其田」,袁滿口贊成。此前,孫與章太炎私下談論平均地權綱領,比耕者有其田方案要溫和得多,尚且在社會上引發強烈反對,袁世凱竟能如此,不能不使孫中山驚訝不已,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孫中山告訴《亞細亞報》記者:「袁公經驗豐富。足以當此困境,故吾謂第二期總統非袁公不可。」記者黃遠生問:「究竟先生對於袁總統之批評如何?」孫答:「他是很有肩膀的,很喜歡辦事的,民國現在很難得這麼一個人。」又問:「他的新知識新思想恐怕不夠麼?」孫答:「他是很清楚的。」再問:「他有野心沒有?」孫答:「那是沒有的。」孫中山告誡激進人士:「袁總統可與為善,絕無不忠民國之意。國民對袁總統萬不可存猜疑心,妄肆攻訐,使彼此誠意不孚,一事不可辦,轉至激迫袁總統為惡。」袁世凱攢足了面子,迎合孫中山之請,頒令特授孫中山「籌劃全國鐵路全權」。在總統府盛大宴會中,袁敬酒高呼「中山先生萬歲」,孫則回以「袁大總統萬歲!中華民國萬歲!五大民族萬歲!」此後,孫中山一再向外界宣示,支持袁世凱競選正式總統,袁長於練兵,希望袁任總統十年,練兵500萬,而自己十年內修鐵路20萬裡,使國家統一富強。孫中山希望袁世凱的權力相對集中,以求有一個經濟發展的穩定局面。黃興應袁世凱邀到北京會談,袁商請黃興擔任總理一職。黃興此時與孫中山一樣,對政治消極,堅拒總理職務,表示追隨孫中山發展實業,盡力於社會事業。袁摸到孫、黃政治底線後,便請黃興在趙秉鈞、沈秉堃兩人中選擇一總理人選。國民黨方面開會議定以趙秉鈞出任總理,並公推黃興向袁世凱面陳此議。

參議院以絕對多數,通過袁世凱對趙秉鈞出任內閣總理提名。袁、黃事先協商時,黃提議總理和全體國務院加入國民黨,袁也在內閣會議上建議閣員考慮此議。趙內閣通過後,國民黨由黃興出面,一一延攬國務員加入國民黨,湊成一個不執行國民黨政策的國民黨內閣。當時,孫中山、黃興都曾勸袁世凱加入國民黨,袁世凱未允。袁後來寫信對柏文蔚(皖督)說:加入甲黨,即與乙黨為敵,加入乙黨又與甲黨為敵,實在不敢以一己之故,而造成國家紛擾。說的何等超然!質樸熱誠、天真率直的黃興,誠心誠意調和黨派分歧,用和平手段對待政府,以期國家建設的理想前景。孫中山返回上海,在國民黨歡迎會上宣稱:袁世凱思想很新。手腕稍舊,要想治理民國,一定要具有新思想、舊經歷、舊手段的人,袁世凱正好適合。今日的內閣,已是國民黨內閣,民黨和政府的調和,可以說已經達到成功。從今以後,國民黨的同志應該全力支持贊助這個政府。黃興回到南京後,也宣布「南北統一,大功已竣,各國務員又加入本黨,切望諸君扶助政府,建設一切。」日後,革命黨人譚人鳳對孫、黃北上的政治判斷錯誤,深表遺憾地說:「昔人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二語,可為黃、袁二人持贈。經此一番款洽,遂皆人其彀中。孫有願袁為十年總統之宣言,黃對於同人亦改變論調,袁其真有魔術歟?何被弄於股掌之上而不悟也?怪哉?」

其實,在孫、黃聯袂盛讚袁世凱這齣承平大戲之前,袁世凱侵蝕《臨時約法》,破壞共和制度的一幕幕惡劇已經上演。6月,唐紹儀內閣風潮,袁世凱挑戰責任內閣權力;7月,陸徵祥內閣風潮,袁世凱挑戰參議院權力;8月,首義三傑之一的張振武被袁世凱、黎元洪合謀殺害,袁世凱挑戰司法權力與公民權利。張被殺三天前,同盟會與其他五個黨派合組國民黨,宣諸中外。袁世凱已經把共和制度一步步地摧毀了,而宋教仁主持下的同盟會,國民黨本部卻軟弱得令人吃驚。當章太炎倡言「革命黨消」、章士釗鼓吹「毀黨造黨」(毀革命黨同盟會,造議會黨國民黨)之際,似乎只有激進派的一位年輕代言人戴季陶,敢冒與袁世凱決裂之險,在《民權報》連續著文,痛揭「袁世凱之罪狀」,指斥「袁世凱想當皇帝,以及專制黨之想擁護袁世凱當皇帝」,袁已變成「國民公敵」。歷史學家固然不必因袁世凱帝制自為而否定其促成清廷退位的作用,也不要以為戴季陶代表了正確的社會發展之路。歷史發展的道路是曲折複雜的,各色人等為善為惡,各有各的存在價值。袁世凱及其集團的政治素質,是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中養成的,不能說變就變。問題在於,革命黨人多數閉目塞聽,或見怪不怪,沒有像戴季陶那樣迅速地作出清晰明快的判斷。戴季陶批袁勇氣可嘉,卻沒有回答袁何以能夠如此?此時,他還缺乏對中國社會歷史生活複雜性、矛盾性的深層次認識和完善的政治思想。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地位的變化,他貌似成熟卻更加落伍,很快就沒有能力適應中國發展的需要,放棄了對民主的追求。

政黨風雲中的宋教仁

1912年,政黨運動蜂起。章太炎聯合程德全於1月3日最先成立中華民國聯合會,繼得袁世凱支持改組為統一黨,後又合併數黨為共和黨,用以反對同盟會一黨專制,淪為袁世凱御用工具。此外,有民主黨、進步黨、統一進步黨以及社會黨、中華民國工黨……名目繁多,時起時消,分合無常。中國政界向以士大夫出身居多,現代政治意識少而又少,多半停留在尋找做官門徑。趙秉鈞說:「我本不曉得什麼叫做黨,不過有許多人勸我進黨。統一黨也送什麼黨證來,共和黨也送什麼黨證來,同盟會也送得來。我也有拆開來看的,也有撂開不理的。我何曾曉得什麼黨來。」於此可知,那時政黨的本色。民初的政黨組織,多半是士大夫的朋黨組織形式,套上了現代政黨概念。

各色政黨湧起之時,同盟會怎麼辦?在孫中山、黃興不理黨務,汪精衛、吳稚暉等標榜「不做官,不當議員」之後,宋教仁擔任總務部主任幹事,實際掌控黨權。宋執意消除同盟會內革命情結,從事合法議會活動,與袁世凱分享政權甚至獨佔政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一可求組織一健全國會,一可求組織一有力政府。國民黨成立後,同盟會本部得意地宣稱:「自斯而後,民國政黨唯我獨大,共和黨雖橫,其能與我爭乎?」宋教仁並不知道2月間梁啟 超致袁世凱信中所擬對付同盟會的策略,國民黨的競爭對手不僅是議會中的黨派,而且主要是袁世凱的軍政官僚集團及其武裝力量。宋教仁把議會政黨力量對比等同於政權實力對比,在判斷上犯了嚴重錯誤。孫中山針對當時的政治局面,主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避免政治衝突,似乎不無合理之處:如果你要和平,就不必向袁世凱挑戰,你要向袁世凱挑戰,就不可能有和平,而要準備以武力對付武力。宋教仁之所以是一個歷史悲劇人物,就在於他既不打算革命,又要向袁世凱挑戰,並且沒有看清隱藏在袁世凱背後的暴力。1920年代,大革命時期,戴季陶批評宋教仁:「用丟了革命性和主義的一群政治勢力集團為基礎,去與反革命的官僚妥協,以圖短時期內掌控政權。公平的批判起來,革命黨的第一個罪人實在是桃源漁父。」這話雖然說的有點過分,把過錯全部推到宋教仁一個人身上,但宋確實負有主要責任。

客觀地考察歷史,人們應該看到,共和制度雖好,但在當時中國遠未達到可以操作的階段。中國社會還很落後,先進人士向西方學習剛剛開始。士為四民之首,他們的行為方式還沒有改變,官僚派、立憲派、革命派,基本上還是士大夫階層的分裂。即使先進人士思想很新,對民主理論與實踐理解透徹,如果億萬民眾沒有覺悟,依然是阿Q式的國民性,少數精英也決定不了中國命運。稍有民主意識的革命黨人,其實仍舊保持著權威主義的專制習慣,在野倡亂時高唱民主,上臺後立即厲行專制獨裁。

1912年,共和運動在迷茫中匆匆走過。進入1913年,宋教仁期望主導正式憲法的制訂,循著議會政治的和平軌道執掌政權。袁世凱已經不願意接受一個總統受制於國會的國家體制。宋、袁兩方都提高了對政權的要價。以推翻清王朝為目標而暫時妥協的兩個政治集團,已經失去調和的空間,雙方矛盾日益激化。《真假共和》下卷,將會給我們展現這一不可避免的決裂過程和結局。

未了的話

1912年,反清革命中湧現的精英們,還來不及深入研究共和制度的各種深層問題,就要面對創建共和體制的種種挑戰。他們秉持初步的民主理念,設計民主共和國的制度框架,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制訂《臨時約法》等憲法性文獻;以臨時參議院作為民意機構,革除若干專制弊端,樹立一些民主新風;促成結社風行、政黨林立的局面。這些舉措,對於沿襲兩千多年帝王專制制度的中國來說,無疑是極可寶貴的始創之功。然而,民主共和能否確立,關鍵在於廣大民眾是否真正覺醒到自居主人的地位,在於精英人士是否真正懂得民主真諦和民主實踐操作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是白忙活。

摘自:《博覽群書》2008年第11期 作者:陳鐵健

相關焦點

  • 看了孫中山先生的輓聯,再看袁世凱死後輓聯,評價天壤之別!
    在我國輓聯文化史上,孫中山先生大概創下了一個前無古人的記錄。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59歲。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停放於中央公園,先後有數十萬人前往祭悼。據統計,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僅北京一地就收到了6萬副輓聯,此外全國各地紛紛舉行追悼會或悼念活動,每一場活動輓聯在幾十、幾百副不等,加上海外發來的輓聯,總計不下10萬件。
  • 袁世凱為什麼能從孫中山手裡拿到總統?我們分析孫中山的性格
    袁世凱身為北洋軍閥首領,其實力自然不用多說;但孫中山先生在人心這方面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那麼為何,袁世凱能從孫中山先生手中奪取大總統一職呢?我們來具體分析分析(當然要客觀)。
  • 革命的剪刀:袁世凱辮子究竟是如何剪掉的?
    關於袁世凱最終傾向共和的心路歷程,徐世昌曾這樣說:袁氏世受國恩,在本人不肯從孤兒寡婦手中取得,為天下後世詬病……所以,最初他在表面上維持清室,其次始討論君主、民主,又其次乃偏重民主,最後清帝退位而自為大總統。……不料南方先選舉孫中山為總統,項城的總統且由孫中山推薦,非項城所逆料也。辛亥革命之後,既有的政治格局被打破,群龍無首,各種政治勢力競相角逐。
  • 張作霖拜見袁世凱,拿走袁家一塊金表,讓袁世凱小看一大截
    可是,一代梟雄袁世凱,只因棋盤上有一層金銀財寶的迷霧,便棄之而去。「一生奮鬥只為錢」,胡秉宸有雲。百年一遇的世世代代,功名利祿在人們的追求中始終佔著上風,沒錢沒權是不可的,有錢沒權是很難周全的,有權沒錢是很難實現的。可是不知何時起,耽擱錢財也成了保命的手段。曾經有一次袁世凱因為如此小看一個人,那這個人是怎麼「貪財」的?
  • 金一南:百年滄桑,從東亞病夫到民族復興
    早晚讀書講師金一南今天我非常榮幸能夠給一個非常宏大的題目,做一個闡釋:百年滄桑,從東亞病夫到民族復興。近代中國歷經苦難,我們沒有勝過,我們一敗再敗。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南京條約的籤訂,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兩。第二次鴉片戰爭接著又失敗,對方都是很少的兵力。
  • 走向共和:一隻鸚鵡拉的粑粑顏色不對,為什麼讓李鴻章驚慌失態?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1期:《走向共和》是一部歷史劇,前後幾十年,囊括了晚清到民國的一系列大事件。1840年,西方列強用洋槍大炮,強行打開了腐朽的滿清王朝大門,使得東方大國開始真正接觸到西方強國。實際上,我們稱呼甲午中日戰爭,日本稱呼為甲午日清戰爭,原《走向共和》劇本寫的是日本徵討中國策,一字之差,意蘊不同。第三件事,在劇本中寫的是翁同龢和閻敬銘關於「恢復制錢」的爭鬥,在電視劇中變成了張之洞的南洋跟北洋之爭。這一段顯然是劇集處理得更好,畢竟《走向共和》前一段,南洋和北洋就互相爭鬥,都想壓過對方一頭。
  • 孫中山曾建議列強佔領、監管中國五年?
    附文「孫大炮」考文 | 楊津濤孫中山為什麼被稱為「孫大炮」,其原因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出自唐德剛《袁氏當國》一書。該書稱:袁世凱聽了孫中山的鐵路計劃後,「背後語人,就說孫文是個『大炮』」「中山的『大炮』的諢名,據說就是袁世凱叫出來的」。至於「孫大炮」一詞的內涵,今人亦多認為名副其實。
  • 閻錫山連蔣介石都不放眼裡,為什麼看到袁世凱,就像老鼠見到貓?
    閻錫山連蔣介石都不放眼裡,為什麼看到袁世凱,就像老鼠見到貓? 袁世凱是近代非常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訓練了新軍,廢除了科舉制度,同時通過和平的首段結束了清朝幾百年的統治,但是後來他又決心恢復帝制,背叛了和孫中山的約定,他的功過有非常大的爭議,最後他的行動也以失敗告終。
  • 孫中山和上海,不得不說的往事
    梅屋莊吉製作的孫中山半身像上海是孫中山革命生涯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2020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本次展覽在緬懷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不朽功勳的同時,也揭示孫中山與上海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深刻關係。上海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生涯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它是孫中山先生的人脈淵藪、革命基地、廣闊舞臺和溫馨家園。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並非袁世凱而是李鴻章!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56期:繼續回歸劇情,我們把時間線往前倒,在《走向共和》第一集中,袁世凱從朝鮮跑回北京,求見李鴻章。在門口接見袁世凱的就是馬三俊,袁世凱還親切地稱呼他是「三俊兄弟」,足可見馬三俊在李鴻章府上的地位。
  • 和孫中山離婚後,盧慕貞祝願各尋良人,自己卻悄悄守候了他一輩子
    儘管盧慕貞搬到丈夫親手設計的房子裡住,但一天之內也只有當孫中山進來的時候,才能看見他的背影。甚至當長女孫中山出生時,孫中山也正忙於寫一本八千多字的《上李鴻章錄》,以尋求富國救民之道。而盧慕貞卻從不抱怨,她雖不識大字,卻明白自己的丈夫在做大事,自己能做的,就是操持家事,盡力為孫中山解除後顧之憂。
  • 漢川布衣自薦民國總統 百年前主張火葬
    撰立國「奇書」,百年前就主張火葬   百年前,向巖先生所著《新中華民國》究竟是怎樣的一部「奇書」。昨日,記者有幸在向虎雛教授家中「細品」此書。  反對袁世凱,以非常之舉警醒世人  近百年前,向巖先生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自薦總統」的呢?向虎雛先生為記者作了這樣的解讀:  武昌首義後,革命風暴席捲全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施展兩面手法,挾制清帝退位,孫中山妥協,讓出臨時大總統職務。
  • 系列談之十:孫中山先生國家統一思想與祖國寶島臺灣的密切關係
    時因革命黨人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而爆發的「二次革命」受挫,中山先生從上海南下廣州指揮「討袁」,途中與胡漢民一同路過日本在臺灣短暫停留。中山先生受到臺灣同胞熱烈歡迎,為臺灣同胞和有關友人留下「博愛」、「同仁」等墨寶,還會見了臺灣和大陸在臺的一些革命黨人,指示他們繼續開展鬥爭。1918年6月上旬,中山先生第三次到臺。
  • 餘齊昭:關於孫中山合影照片真假辨析
    一種是比較明顯的張冠李戴,常見的如把李善蘭誤認為左宗棠、把朱啟鈐誤認為袁世凱,前人研究早有定論。另一種則是比較隱蔽的,往往將不同時間和場合的圖片重新剪輯組合。本文作者系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孫中山研究專家、原中山大學孫中山紀念館負責人,著有《孫中山文史圖片考釋》等著作,對孫中山相關圖片有多年的研究,本文就是她對幾則常見孫中山合影的具體辨析。
  • 袁世凱像「L.GIORGI」籤字版飛龍銀幣亮相全國文物藝術品交易會
    民國初期,政局異常混亂,尤其在袁世凱稱帝失敗之後,繼任者無一能掌控局面,總統似走馬燈般更換。在這段時期內,各個造幣廠為了應對時勢變化,試製或發行了各式人像幣章。今天便帶大家認識一枚民國人像銀元名品:洪憲紀元袁世凱像飛龍紀念「L.GIORGI」籤字版銀幣樣幣。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復闢帝制,廢除共和政體,改中華說明:民國為中華帝國,廢除民國紀年,改民國五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是年設計鑄造了袁世凱像中華帝國洪憲紀元飛龍銀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