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前幾天發現了這個相當優秀的小遊戲,運用game theory來分析信任與欺騙,共贏與剝削的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並給出了合理的模型與較為完善的解釋——一方面說明了社科的實用性及其魅力,另一方面則讓我覺得遊戲亦是教育與思考的載體。
從簡單的「投幣」模型與不同的人物行為模式「模型」推導出信任是如何進化的,人群的心態是如何改變的,在不同情況下信任會有如何處境、人群的整體心態有會如何表現——我覺得這就是科學的美,知識的美,也是遊戲的智慧與意義。
作者鳴謝了開源程序,也就是遊戲本身內容究竟有多少工作量?先從理論說。以沙盒推演理論證明更加直觀。以佛丁的玩法舉例說明了重複實驗帶來的變化。人是環境動物,笨蛋,玩家要叫他們換一個更準的狙擊手麼。非零和遊戲的game theory,零和遊戲的電競論。一切平衡都是利益的博弈。沙盒模擬出遊戲本身能證明的結論寫在簡介裡。人物卡不要跟玩家身邊的朋友對應,人會改變。從來如此,便對麼?零和博弈是電競遊戲的基礎,玩家寫一個非零和玩電競,那環境不都變成複讀機復讀鴨復讀鵝了麼。(可以有N%以下的平局市面上所有電競跟某些火爆桌遊不要出現在評論裡。
1. 人生談模式,人性本善本惡論都不是什麼確定的理論,小編更喜歡白紙論跟環境突變型動物。那麼人生來不是小粉紅,不是老油條,是複讀機。那正常人為什麼不是複讀機,廢話,玩家平時玩的遊戲不是零和麼!人生複讀機汙染進化論,老油條的複讀機是老油條,小粉紅的複讀機是小粉紅,誒?黑幫老大的複讀機是小粉紅還是老油條?(想不明白就想想玩家二周目比賽時的策略吧)汙染論結束。突變論,福爾摩斯不是一天人生,複讀機被汙染成老油條被汙染回來複讀機,突變論結束。(還要提醒注意,非零和)。
2.理論談模式,0失誤是複讀機,10失誤是寬容複讀機,以上是老油條,50%是腦中風無視一切理論。50以上是神經病,(不就是反過來了麼)。非零和時,雙贏獲利少就都是老油條。反之,以上理論。在汙染論的情況下,一根筋存在吃人效果。這個理論插入的很突兀。但是理論汙染論跟人生汙染論區別不大,不多說。
3.遊戲談,沙盒模擬遊戲在遊戲性上本來就尷尬,需要從易用性做遊戲性補償。比如(史詩)戰爭模擬器。小編們看看遊戲裡有什麼補償,一次進十輪,拆開程序分解實驗步驟,兩個模式,一條主線(不能跳步)。簡單且易用ui,魔性表情,耐聽bgm(不可調整大小),淘汰率調整,重複實驗,按輪實驗。大概就這些?
4.綜合談模式,小編們今天學到了,放屁,玩家根本沒學到。小編們玩遊戲為什麼非得學到什麼?從來如此,便對麼?那麼反之呢?玩家,小編,所有人是複讀機麼?這個遊戲好處在於給玩家了平臺,給玩家了沙盒。給玩家了道理,給玩家理論。這個遊戲值得五星麼?並不值得。它沒做到這個遊戲的最好,所以小編不給五星。遊戲從基礎,從角度,從易用性,從流程很好,值得推薦。
玩完之後忽然想起來兩句話:從來如此,便對嗎?-魯迅。人類的本質就是複讀機。----guna。本作的作者確實用「game theory」這個既定的道理來將抽象的「信任」以一個遊戲的方式努力的展現給玩家。但我個人覺得,作者在結尾說的一點確實對:人是會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