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5 15: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幸福吉祥」之地不能忘卻的紀念
「勃利」,滿語為幸福吉祥之意。然而,在20世紀30至40年代,這方「幸福吉祥」的土地卻遍布著侵華日軍的累累罪行。
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5周年紀念日前夕,記者來到位於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的侵華日軍勃利密塞。
勃利密塞位於勃利縣城西3000米處的山坳中,是日軍侵華時期一個重要的空軍彈藥庫,主要供應侵華日軍東北及華北戰場上所需的航空器材與彈藥。密塞從1934年開始修建,由12個洞庫、17個野庫及一條鐵路專用線組成。
為修築軍事物資儲備庫,侵華日軍誘騙無數中國勞工,他們在這裡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最後仍面臨被屠殺的命運。
這是勃利密塞一處洞庫的內部場景。新華社記者 劉赫垚 攝
記者來到勃利密塞當天,室外氣溫為24攝氏度,可一走進洞庫卻不禁打起寒戰。「洞庫內氣溫常年保持在6攝氏度,不管外面氣溫如何變化都不受影響。」跟隨記者一同進入洞庫的勃利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副主席劉友昌說。他曾隨勃利縣委宣傳部參與密塞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站在入口處向裡看,50米長的洞庫黑暗幽深,仿佛沒有盡頭。牆壁上滲出的水珠在穹頂懸掛的白色燈泡照射下,反射出細微的光。回音隨著人在洞庫內位置的變化產生不同層次的響聲,到處彌散著潮溼發黴的氣味。
「為防止勞工逃跑,一來到這裡,他們就會被剃掉眉毛,以方便辨認。有的勞工因為過度勞累病死了,活著的在工程完成後也大多被殺害。」 勃利縣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李詩濤說,他曾尋訪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了解到這些鮮為人知的秘密。「被剃光的眉毛是他們恥辱的記號,更是我們前行道路上不能忘卻的痕跡。」
這是勃利密塞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野庫內部場景。新華社記者 劉赫垚 攝
2009年,勃利密塞被評為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2017年,勃利密塞展覽館正式開館,這裡保存著大量文字、圖片及實物等展示內容,「展館和遺址充分發揮了罪證展示、教育基地、國防基地、歷史研究、學術交流等專題功能,為研究日本侵華史、揭露日本軍國主義戰爭罪行提供了鮮活證據。」李詩濤說。
展覽館內,「勞工苦難」板塊展現了當年為侵華日軍修建物資儲備庫的勞工們的悲慘結局。被草草掩埋的勞工屍骨,在地壟溝因勞累、飢餓而死的勞工掩埋地,物資儲備庫修建完工後被集體槍決的「萬人坑」等照片一次次衝擊著觀眾的視線和心靈。
「死了卷席頭,扔到溝裡頭。一年不到頭,骨頭成山頭。」這是勞工命運的真實寫照。
這是勃利密塞一處被炸毀的野庫殘骸。新華社記者 侯鳴 攝
在勃利密塞一處建築物外牆上,「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幾個紅色大字十分顯眼。戰火早已熄滅,但眼前的斷壁殘垣無時無刻不在警示後人牢記歷史,珍惜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勃利:「幸福吉祥」之地不能忘卻的紀念》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