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條腿走路的恐龍,你了解多少?

2020-12-02 百度百科

四條腿走路的恐龍,你了解多少?

四條腿走路的恐龍大部分是食草恐龍,四條腿行走,就像今天的許多動物一樣。下面,和本期主題團一起看看有哪些四條腿走路的恐龍吧!

裡奧哈龍

晚三疊紀裡澳哈龍科唯 一生活在南美洲的物種

裡奧哈龍(屬名:Riojasaurus)是種草食性原蜥腳下目恐龍,擁有重型身體、龐大結實的腿、以及長頸部與長尾巴。以原蜥腳類的標本而言,裡奧哈龍的腿骨大、密度高。,

地震龍

較大的植食性恐龍之一

地震龍(屬名:Seismosaurus)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生存於啟莫裡階到提通階,約1億5400萬年前到1億4400萬年前。 尾巴比脖子略長,小腦袋,有一個腳趾長著爪子。

巴洛龍

幾乎是北美洲最高的恐龍

巴洛龍又譯「重型龍」,與近親梁龍很像,兩者的身軀很長,站立時身體的最高點都在臀部;但兩者頸部和尾巴的比例不同。

釘狀龍

正常的狀態是完全四足狀態

釘狀龍(屬名Kentrosaurus)又名肯氏龍,為劍龍科(Stegosauridae)恐龍的一屬,生存年代為晚侏羅紀的啟莫裡階,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四條短粗的小腿載著沉重的身軀行走。

似雞龍

最大型的似鳥龍

似雞龍(學名Gallimimus)是似鳥龍科下的一屬恐龍,於上白堊紀(馬斯垂克階)蒙古耐梅蓋特地層中被發現。似雞龍最長可達4-6米及體重440公斤,是最大的似鳥龍科。

梁龍

最容易確認的恐龍之一

梁龍(學名:Diplodocus),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

迷惑龍

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生物之一

迷惑龍,梁龍科迷惑龍屬,包括埃阿斯迷惑龍(A. ajax)和路氏迷惑龍(A. louisae)。 重量達30噸,據阿根廷新發現的恐龍大腿骨頭,身高為4-5.5米高,身長為35米左右。

彎龍

既能四肢步行,也能雙足步行

彎龍體形龐大,與禽龍極為相似,頭骨小,前肢短,後肢長,可四足行走。大部分時間都用四肢著地,吃長在低處的植物,但它也能用後腿直立起來去吃長在高處的植物或躲避天敵。

作者:宿命殊途同歸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恐龍兩條腿比四條腿跑得快?兩條腿的人卻跑不贏動物?
    陸地上短跑速度最快的動物是獵豹,長跑最快的是它的獵物瞪羚,這兩種動物都是四條腿奔跑的,比兩條腿跑步的人要快得多。獵豹追捕瞪羚但是你知道嗎?生活在史前時代的恐龍,卻是兩條腿的比四條腿的跑得快。食肉牛龍被稱為白堊紀獵豹,它的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裡,食肉牛龍長著一雙大長腿,兩個前肢卻小得可憐,比知名的短手怪霸王龍還要小,是典型的兩足恐龍。
  • 江蘇漁民捕獲「六角恐龍魚」 身上六隻腳四條腿
    食品夥伴網訊  據貴州衛視報導,日前江蘇漁民抓到一條怪魚,俗稱"恐龍魚"。該魚全身精黃,腮上有六隻腳,身上還長著四條腿。    記者看到,這條"恐龍魚"兩邊突出有羽狀鰓,腮上有六隻腳,腳上還有棕毛,而讓人驚訝的是魚身上還長著四條腿。
  • 巴彥淖爾驚現四條腿的雞!
    說到雞,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都說一隻小雞一張嘴,兩個翅膀兩條腿,那麼大家見過四條腿的雞嗎?近日,巴彥淖爾市五原縣一居民家的雞就長了四條腿。據了解,這隻四條腿的雞,除了兩條腿之外,雞屁股的位置還長出兩條腿,多餘的兩條腿耷拉著,比前面的兩條腿又細又短,走起路來不會著地。
  • 狗狗後腿時不時三條腿走路
    狗狗時不時三條腿走路,可能是其中一條腿疼、無法著地,所以狗狗只能三條腿走路。狗狗的其中一條後腿受了外傷,鈣質不足,有關節炎等等,都容易出現走路一瘸一拐的情況。那麼我們下面就來說說,狗狗出現這個情況的時候,主人應該怎麼辦。
  • 進化之謎:恐龍怎麼學會四條腿走路?
    曾經,所有的恐龍都用兩條腿昂首闊步地行走,不過為了增加穩定性,有些恐龍偶爾會在休息或奔跑時四條腿全用上。這樣經過漫長的進化,恐龍漸漸變成了四足動物。然而有個問題值得人們思考,在演化過程中,恐龍的前肢比後肢短,它們是如何擺弄自己的小短手,使身體保持平衡的呢?它們是用前肢的「指尖」還是「手掌」著地呢?
  • 為什麼吃肉的哺乳動物都是四條腿跑,吃肉的恐龍就都是兩條腿跑?
    哺乳動物本來就是四足行走,人們都知道;而恐龍本來就是二足行走——儘管這有些令人意外。印象中,恐龍既有四足行走,也有二足行走,而且多數是四足行走。那些著名的腕龍、劍龍、甲龍、角龍,都是四條腿,只有暴龍、迅猛龍是之類的是兩條腿,或者更有見識的,還知道禽龍回和鴨嘴龍,它們大多數時候也都是四肢著地,只在奔跑的時候偶爾二足著地。
  • 兩條腿走路的恐龍,你認識嗎?
    兩條腿走路的恐龍,你認識嗎?用兩條腿走路的恐龍是直立行走的,它們的奔跑速度可是很快的。下面,和本期主題團一起看看有哪些用兩條腿行走的恐龍吧!非洲獵龍一種大而靈巧的獸腳類恐龍非洲獵龍(學名Afrovenator)是獸腳亞目斑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非洲北部。非洲獵龍是身長達到八米的食肉恐龍,具有5釐米長的牙齒和帶鉤的鋒利爪子。
  • 面試官:一隻羊四條腿,十隻羊多少腿?博士回答:40隻,慘遭淘汰
    面試官在最後突然說到,最後一個問題:一隻羊四條腿,十隻羊多少腿?這個問題乍一聽非常的簡單,好像是沒有什麼彎彎繞繞的坑讓人往裡頭鑽,麗麗鬆了口氣,這麼簡單的問題自己怎麼可能會答錯呢。第一個回答問題的應聘者是和麗麗一樣普通院校畢業的本科生,他想都沒想直接回答道:「一隻羊4條腿,十隻羊就是40條腿。」
  • 新研究:鱷魚祖先用兩條腿走路
    來源:南方都市報古生物學家一項新研究表明,在韓國發現的化石腳印顯示,生活在1億多年前的一種遠古鱷魚用兩條腿走路,而不像現代鱷魚用四條腿走路。研究人員據此推斷,這種遠古生物應該用兩條腿走路。研究人員最初認為這些足跡可能是恐龍留下的,比如一種在6600萬年前活躍在地球上的有翼恐龍。但金敬洙說:「它們可能與很多恐龍一樣移動,但這些腳印不是恐龍留下的。恐龍與它們的鳥類後代用腳趾走路,但這種鱷魚用腳後跟走路留下清晰而狹窄的印跡。」
  • 四川宜賓現"六角恐龍魚" 頭生6隻角身長4條腿(圖)
    實習記者 甯立 攝  頭上長著6隻角,身下還有4條腿,這是魚嗎?4月6日,記者看到這種出現在宜賓的「六角恐龍魚」。  「六角恐龍魚」的頭部相對寬而扁平,眼睛滴溜滴溜的,非常機靈。腦後凸出的羽狀腮呈齒狀橫置,腮上共有6隻「角」,這些「角」狀的腮從小魚體側到頭頂向上高高豎起,「角」上還帶有漂亮的「鬃毛」狀羽。
  • 遼寧先患甲溝炎再患囊腫 術後三條腿走路 東北虎「明明」尋求名醫
    【遼寧先患甲溝炎再患囊腫 術後三條腿走路 東北虎「明明」尋求名醫】「明明」是丹東市現存唯一的東北虎,14歲的它相當於人類80歲左右的年紀,是一頭真正的「老」虎了。近日,網友發現它在籠子中行動時只用三條腿走路,左前肢一直懸空。 經了解,老虎「明明」由於長期在籠中生活,加之年事已高運動少,患上了甲溝炎。今年又得了關節囊腫。它接受過兩次手術,雖然術後傷口已經癒合,但仍不時出現三條腿走路的情況。
  • 「什麼動物早上四條腿?」:7歲孩子的腦筋急轉彎,充滿人生智慧
    於是我問他:「那你覺得是不是同一個太陽呢?」孩子想了想回答:「我覺得應該是的。」我問為什麼。孩子說:「我沒學過。但如果不是同一個太陽,那應該會有很多個太陽才對。」我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繼續跟孩子討論,因為如果再繼續討論下去我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學過的知識——畢竟太陽系的說法,我也只是從書本、網絡等地方了解到的。
  • 面試官:一條狗四條腿,十條狗多少腿?博士生高情商回答被錄取
    好在莉莉在之前的時候就已經了解過了這位面試官,人家都說這個面試官不是省油的燈,所以莉莉在前往這家企業面試的時候,查看了很多很多的書籍,以及各種各樣的腦筋急轉彎。但是沒有想到這一次面試官面試的這個問題違反了常態,更重要的是這個問題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簡單,實際上也是非常簡單,竟然一個坑都沒有。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面試官提問的這個問題吧。
  • 研究發現鱷魚祖先1億年前兩條腿走路,與成年人的腿一般長
    古生物學家一項新研究表明,在韓國發現的化石腳印顯示,生活在1億多年前的一種遠古鱷魚用兩條腿走路,而不像現代鱷魚用四條腿走路。研究人員據此推斷,這種遠古生物應該用兩條腿走路。現代鱷魚通常趴著移動身體,留下的足跡一般距離比較寬。然而,在韓國發現的這組鱷魚足跡距離較窄。研究人員最初認為這些足跡可能是恐龍留下的,比如一種在6600萬年前活躍在地球上的有翼恐龍。但金敬洙說:「它們可能與很多恐龍一樣移動,但這些腳印不是恐龍留下的。
  • 肉食性恐龍是怎樣捕食獵物的
  • 「四條腿的雞」不僅僅是個笑話
    19日家中室友做飯時候發現這隻雞有四條腿,田小英稱不敢食用這隻雞,打算扔掉。專家表示,飼料中重金屬超標或是遺傳都有可能導致雞變成畸形,但四條腿雞可以食用,對人體無害,只是感官上不太舒服。(3月21日《瀟湘晨報》)  相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四條腿的雞確實罕見,這也難怪長沙市民田小英被嚇得不輕。
  • 福建省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及人類為什麼研究恐龍呢?
    福建發現的恐龍腳印11月7日,福建省恐龍資源聯合考察隊在上杭縣龍翔大道旁一個不起眼的小山坡進行勘探時,從坡面覆蓋的紅褐色風化土層下,意外發現了一枚三趾型恐龍足跡。馬門溪龍馬門溪龍是中國發現的最著名的大型恐龍,它長著長長的脖子和尾巴,以柱子一樣的四條腿走路。馬門溪龍看上去似乎笨笨的,缺乏自衛能力,其實它有自己的殺手鐧,那就是長在尾巴末端的尾錘!
  • 非洲出土2.45億年前化石 疑為恐龍祖先
    ,其要比目前已知的最古老恐龍大1000萬歲。該新發現或將改寫恐龍的進化史。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據報導新發現的恐龍名為Asilisaurus,體長1公尺至3公尺,重30公斤,牙齒為三角形,具有類似於鳥喙的嘴巴。研究顯示,Asilisaurus生活在三疊紀(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中期,距今約2.45億年,屬於目前已知的西裡龍(silesaurs)家族中的一員。
  • 恐龍家族體型最小的種類,跟鼠類差不多大小,進化過程接近人類
    鼠龍曾被認為是遠古恐龍界中體型最小的恐龍,屬於恐龍界的「小老鼠」。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鼠龍剛孵化的時候以四足行走,但這種恐龍隨著逐漸長大,它的身體質量中心會隨著生長而改變,運動方式從四條腿爬行變為雙腿步行。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都是四肢行走的?
    引言:雖然人類已經發現了很多種類的恐龍化石,而且對這個物種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關於恐龍還是有很多未知的原因等待我們去探索,例如恐龍的行走方式。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我們所看到的肉食性恐龍都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都是四肢行走,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