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校師生員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踏著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激越鼓點,緊密圍繞學校「兩個偉大」宏偉目標,牢記初心使命,銳意開拓進取,推動學校各項事業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新成績。由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會同學校有關部門舉辦的「2019年度四川大學十大新聞評選」活動,經初評、網上投票、複評等環節,評選出學校2019年度十大新聞,現將結果公布如下:
1.學校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建、事業融合共進,幹部師生鬥志昂揚;全校師生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匯聚起愛國奮鬥的強大力量。
2.傳承弘揚江姐精神,「江姐紀念館」開館暨「四川大學革命英烈事跡陳列館」揭牌,以紅色文化培育時代新人,江姐精神綻放新的光芒。
3.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新增「國字號」人才71人,其中「四青人才」31人,新增「準國字號人才」103人。新增「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人,列全國高校第4位,新增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5人,列全國高校第9位;詹石窗、霍巍增選為四川大學傑出教授;馮小明院士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人才育引成效凸顯。
4.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我校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再創全國高校第一,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和經費數再創新高,牽頭獲重大項目兩項、重大項目課題經費排名全國第5;獲國家科技二等獎6項、教育部一等獎5項。我校多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系列期刊發表,原創性成果受關注。
5.學校成立醫工結合「1+3」和工業網際網路「3+1」交叉研究中心和平臺,以「醫學+」和「信息+」為代表的學科交叉融合正式啟動。
6.學校大力推進文理工醫學科內涵發展,著力打造高峰學科,全面加快「十個一流」建設。堅定落實「文優、理進、工改、醫強」的建設路徑,正式啟動了文科國家級科研平臺提升、準國家級研究平臺培育和新文科學派建設計劃,著力打造名師大家雲集、學術流派齊鳴的一流文科。啟動了理科提升計劃,重點支持原創基礎研究、高端國際合作和新特色方向的建設。
7.學校開展新時代本科教育改革與發展大討論,出臺「本科教育升級行動計劃及配套的13個實施方案,提出要進一步堅持立德樹人,更加聚焦和強化「厚通識、寬視野、多交叉」,讓百廿川大「開放、包容、厚重、大氣」的文化特質成為每一個川大學子的人生底色!
8.五屆12金,川大學子在全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表現優異;「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女子網球協會WTA女單冠軍等榮譽花落川大。
9.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成都市共建前沿醫學研究中心、技術交叉與轉化中心以及大型綜合博物館;與廈門、宜賓、雙流等共建項目啟動。
10.真情服務師生,學校設立「困難師生員工幫扶基金」、擴建校醫院、建立快遞服務中心、美化校園環境、推出公共衛生間「暖手工程」、設立輕食服務窗口等舉措廣受好評。
2019年度四川大學十大新聞
1.學校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建、事業融合共進,幹部師生鬥志昂揚;全校師生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匯聚起愛國奮鬥的強大力量。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我校全面把握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堅持統籌推進,堅持立德樹人、傳承紅色基因,堅持開門搞教育,將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有機融合、貫穿始終,扎紮實實推動主題教育落實落地,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較好實現了理論學習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幹事創業敢擔當、為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的目標,取得了讓師生員工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際成效。
9月12日,學校舉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動員大會。10月24日,學校舉辦中層正職領導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研討班。12月4日,學校召開領導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學校還在中央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第二批主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作了交流發言。
12月2日,光明日報整版報導我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中宣傳部文藝局、教育部思政司指導,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大學、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主辦的「放飛夢想」四川大學青春歌會於9月10日晚在我校望江校區體育館舉行。歌會上,數千名青年學子縱情高歌,以青春告白祖國,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最美和聲。10月27日晚,青春歌會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藝頻道(CCTV-3)播出。
9月29日上午,「我和我的祖國」四川大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升國旗儀式在學校望江校區體育中心廣場、華西校區逸夫樓前、江安校區青春廣場同時舉行,萬餘名師生代表聚集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用嘹亮的歌聲為祖國母親送上生日祝福。
9月30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和國家第六個烈士紀念日,學校在江安校區川大英烈碑前舉行「做新時代紅色傳人」暨緬懷革命先烈活動,深切緬懷曾經在川大學習和工作過的革命先烈,重溫革命先烈們的豐功偉績,追思革命先烈們的光輝足跡,引導師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涵養家國情懷,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10月1日,我校廣大幹部師生紛紛通過不同方式收看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現場直播。學校在望江校區匯文樓演播廳、江安校區水上報告廳、華西校區多功能演播廳及各校區學生食堂、教學樓多媒體教室設置播放點,同步直播國慶慶祝大會、閱兵式、群眾遊行等盛況,吸引了近萬名學子自發集中觀看。
2.傳承弘揚江姐精神,「江姐紀念館」開館暨「四川大學革命英烈事跡陳列館」揭牌,以紅色文化培育時代新人,江姐精神綻放新的光芒。
11月14日是我校校友、著名紅巖英烈江竹筠(江姐)犧牲70周年紀念日,學校舉行「江姐紀念館」開館暨「四川大學革命英烈事跡陳列館」揭牌儀式。數百名川大師生齊聚在江姐曾經學習生活過的地方,循先輩足跡、銘歷史印記,深切緬革命英烈的英勇事跡,傳承弘揚優良革命傳統,共同參加了一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專題活動。
由我校師生自創自導自演的校園精品原創舞臺劇《江姐在川大》公演廣受好評。該劇以革命英烈江姐在四川大學求學期間的學習、生活、革命經歷為主線,以今天川大「江姐班」學生對江姐精神的追尋為輔線,著力呈現一個始終不忘初心使命,青春鮮活又剛強堅毅的江姐形象。截至12月,該劇已公演七場,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人民網、光明網等主流媒體紛紛對該劇進行了報導。
3.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新增「國字號」人才71人,其中「四青人才」31人,新增「準國字號人才」103人。新增「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人,列全國高校第4位,新增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5人,列全國高校第9位;詹石窗、霍巍增選為四川大學傑出教授;馮小明院士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人才育引成效凸顯。
2月,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下發《關於印發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入選人員名單的通知》,我校華西醫院鄧洪新研究員、華西醫院陳茂教授、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黃燦華教授、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彭勇教授、化學學院汪秀麗教授、水利水電學院戴峰教授6人入選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華西醫院周總光教授入選國家教學名師;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潘傑教授、輕紡與食品學院黃鑫研究員、水利水電學院劉建鋒研究員、高分子研究所鄒華維教授4人入選青年拔尖人才。
2019年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名單正式公布,我校共有9人獲準。
9月23日,「宜賓五糧液集團-四川大學高端人才專項基金」籤約儀式在宜賓舉行。宜賓五糧液集團捐贈1億元助力四川大學高端人才隊伍建設。
我校正式發文決定聘任學校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詹石窗教授、歷史文化學院霍巍教授為四川大學傑出教授,他們將在校內與兩院院士享有同等待遇。四川大學傑出教授(文科)是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其崗位職責是帶領本學科方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建設一支國內外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團隊。
11月18日,何梁何利基金2019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我校馮小明院士因其在催化不對稱有機催化合成研究領域的傑出成就與貢獻,榮獲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的化學獎。
4月29日,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及歐萊雅中國共同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10位在醫學、生物學、地球科學、航天科學等科研領域中表現卓越的女性獲得這一獎項。我校化學學院劉小華教授是四川省唯一一名上榜人員。
9月19日上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清華為2019年「天府友誼獎」獲得者頒獎。「天府友誼獎」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設立的對四川作出傑出貢獻外籍專家的榮譽獎勵。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全職高端外籍教授MartinTravisDove獲得了此項殊榮。
4.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我校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再創全國高校第一,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和經費數再創新高,牽頭獲重大項目兩項、重大項目課題經費排名全國第5;獲國家科技二等獎6項、教育部一等獎5項;我校多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系列期刊發表,原創性成果受關注。
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發布的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青年和西部項目的立項名單中,我校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55項,繼2018年我校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排名全國高校第一後,2019年我校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再創佳績,繼續保持全國高校第一。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的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申請受理期項目評審結果中,我校共有502個項目獲得立項資助,比2018年集中申請項目獲準數增加22項,項目獲準數和經費數均排名全國第十,創歷史新高。其中獲重大項目5項、重大項目課題經費排名全國第5。
在2019年舉行的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校共獲得6項獎項,其中牽頭的4項是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此外,我校參與的2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我校獲獎數並列全國高校第8,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數(通用)排在全國高校第6。
在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評選中,我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有6項成果入選,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項。我校牽頭獲得一等獎項目數排名全國高校第四。
10月31日,四川省第十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頒獎大會在新華賓館召開。頒獎大會上,我校共有72項成果獲獎,142位老師獲得表彰,成果總數和獲獎人數均繼續穩居全省第一。
3月25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舉行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表彰為四川省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經四川省科學技術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省政府批准,2018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287項,其中:一等獎34項,二等獎81項,三等獎172項。四川大學2018年度共榮獲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30項,其中一等獎9項(牽頭7項),包括自然科學類一等獎2項(全部牽頭)、科技進步類一等獎7項(牽頭5項)。此外,我校特聘院士楊偉榮獲四川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
2019年,我校多項高水平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系列期刊發表,原創性成果受關注。
Nature官網報導以《生物材料研究的世界引領者》為題報導我校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取得前沿科研成果。
Nature主刊在線發表了題為「Off-targetRNAmutationinducedbyDNAbaseeditinganditseliminationbymutagenesi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由我校華西第二醫院郭帆研究組、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楊輝研究組和中科院上海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的李亦學研究組合作完成。研究通過混合細胞和單細胞水平的全轉錄組RNA分析,發現DNA編輯中的單鹼基編輯工具存在顯著的RNA脫靶效應,首次證明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單鹼基編輯工具均存在RNA脫靶,並且ABE7.10還會導致大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
12月2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分子研究所夏和生教授(夏和生教授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四川大學為該論文第一單位)與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王振華博士合作撰寫的題為「Piezoelectricitydrivesorganicsynthesis:Ballmillingallowsforsolvent-freemechanoredoxcatalysis」的perspective評述論文(Science,2019,366,1451-1452)。
華西醫院麻醉與危重急救研究室柯博文研究員課題組在英國皇家化學會創辦的國際權威綜述學術期刊ChemicalSocietyReviews(影響因子40.182)上發表題為「Clickandrelease:bioorthogonalapproachesto「on-demand」activationofprodrugs」的封面論文。
5.學校成立醫工結合「1+3」和工業網際網路「3+1」交叉研究中心和平臺,以「醫學+」和「信息+」為代表的學科交叉融合正式啟動。
在學校123周年校慶期間,學校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和優勢,聚焦「醫學+」和「信息+」雙引擎,正式揭牌成立了促進醫工結合的「三中心、一平臺」和新工科的「工業網際網路研究中心」。「醫學+信息」中心將落實新型網際網路醫療、遠程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醫療服務模式創新;「醫學+材料」中心將開展新型醫用材料研發與轉化應用;「醫學+製造」中心將聚焦高端診療設備研發、設計和製造;5G醫學轉化應用平臺通過與企業深度融合發揮其創新主體作用,推動醫工融合項目轉化應用。
新成立的工業網際網路研究中心將瞄準學科發展前沿,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共性技術。緊跟行業產業發展需求,力爭與本行業領域的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在支撐新工科人才培養方面,形成明顯的學科特色,產生較大影響力,得到行業和企業的高度關注和充分認可。
6.學校大力推進文理工醫學科內涵發展,著力打造高峰學科,全面加快「十個一流」建設。堅定落實「文優、理進、工改、醫強」的建設路徑,正式啟動了文科國家級科研平臺提升、準國家級研究平臺培育和新文科學派建設計劃,著力打造名師大家雲集、學術流派齊鳴的一流文科。啟動了理科提升計劃,重點支持原創基礎研究、高端國際合作和新特色方向的建設。
2019年,學校舉辦文理工醫高峰學科論壇,大力推進「十個一流」和「12個一流學科(群)」的建設。經過全校上下的努力,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國際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各學科(群)對標對表,縱橫比較,找差距補短板,不斷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各學院和職能部處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服務,針對「雙一流」建設中的最突出的問題出臺政策,改革體制機制,積極為「雙一流」建設提供人財物的支撐。
7.學校開展新時代本科教育改革與發展大討論,出臺「本科教育升級行動計劃及配套的13個實施方案,提出要進一步堅持立德樹人,更加聚焦和強化「厚通識、寬視野、多交叉」,讓百廿川大「開放、包容、厚重、大氣」的文化特質成為每一個川大學子的人生底色!
面向新時代、新使命、新要求,學校開展本科教育改革與發展大討論並制訂川大本科教育2.0行動計劃。通過歷時半年的調研、研究、討論,匯聚了全校師生智慧,明確了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秉承「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校訓,致力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蘊、紮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學校將進一步堅持立德樹人,更加聚焦和強化「厚通識、寬視野、多交叉」,真正讓一百二十多年學校形成的「開放、包容、厚重、大氣」的文化特質成為每一個川大學子的人生底色!大討論形成的《四川大學關於新時代本科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及13個實施方案,將全面指導我校下一階段本科教育改革與發展。
8.五屆12金,川大學子在全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表現優異;「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女子網球協會WTA女單冠軍等榮譽花落川大。
10月12日-15日,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在浙江大學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大賽期間相關活動。我校榮獲全國金獎2項、銀獎4項,連續五年榮獲「先進集體獎」,首次獲得「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先進集體獎」。在已經舉辦的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我校累計獲得「12金」的戰績,位列全國第三。
由教育部、人民日報社共同指導,人民網、光明日報社教育部、《大學生》雜誌、中國大學生在線聯合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推選展示」活動評選出「第十四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10名。我校水利水電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劉燚同學獲此殊榮。
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來臨之際,由共青團中央主辦的「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選活動結果揭曉,我校化學工程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第十八屆研究生支教團羅傑同學獲此殊榮。
在WTA(國際女子職業網聯)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公開賽女單決賽中,我校公共管理學院2017級學生王雅繁逆轉戰勝美國新秀肯寧,摘得個人職業生涯首個巡迴賽單打冠軍。
9.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成都市共建前沿醫學研究中心、技術交叉與轉化中心以及大型綜合博物館;與廈門、宜賓、雙流等共建項目啟動。
11月29日,我校與武侯區共建面向新經濟的技術交叉與轉化中心項目啟動儀式在望江校區舉行。該項目是我校和武侯區協同創新的重要載體,建成後將圍繞學校優勢學科領域,聚焦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等三大新經濟領域,搭建以「工業網際網路研究中心」為代表的新工科平臺,引導成都新經濟產業發展需求直接進入學校前端科研環節,形成新經濟與新工科相結合的從應用研發到成果本地轉移轉化的研發轉化全流程,大力推動更多成果在本地落地轉化,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9月29日,四川大學博物館群項目正式開工。四川大學博物館群由成都市與川大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則,充分發揮市校雙方資源優勢,依託現有的川大博物館和川大自然博物館,以「四區一帶」,即綜合博物館區、小型博物館區、研學博覽區、博覽文創拓展區,以及濱江博覽文創帶為主要內容,目標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世界級大學綜合博物館群落。
8月4日,我校與廈門市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共建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研究院。經過3個多月籌備,11月28日,該項目正式動工。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研究院項目選址廈門市集美新城,總投資約28.9億元,總用地面積約10.5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6.35萬平方米,規劃床位1000張。建設內容包括綜合性醫院、大型醫療設備用房、教學與科研用房、華西廈門研究院等部分。
9月23日,四川大學宜賓園區開園儀式在宜賓舉行。四川大學宜賓園區首批入駐的機械工程學院、建築與環境學院等30餘個團隊將緊密對接宜賓市「8+2」產業布局,在高端製造、環境保護、新興材料、城鎮化發展、建築規劃設計等方向開展科研合作,把學校教育、科技和人才資源與宜賓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助推宜賓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7月29日,四川大學—雙流區人民政府校地合作共建籤約儀式在雙流區會議中心舉行。根據協議,雙方將本著「加強協作、優勢互補、互相支持、互惠共贏」的原則,夯實校地協同,推進建立利益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在川大江安校區推進重點項目及周邊配套建設。同時還將在華西醫院深度領辦雙流區第一人民醫院,華西醫院託管雙流華西國際醫院,華西第二醫院與雙流區婦幼保健院建立跨區域專科聯盟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10.真情服務師生,學校設立「困難師生員工幫扶基金」、擴建校醫院、建立快遞服務中心、美化校園環境、推出公共衛生間「暖手工程」、設立輕食服務窗口等舉措廣受好評。
長期以來,學校高度重視師生員工的生活,用真心真情關愛師生員工。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圍繞師生關注的突出問題抓整治整改,專門設立了「困難師生員工幫扶基金」,擴建校醫院,建立望江校區快遞服務中心、在食堂設立輕食服務窗口、推出公共衛生間「暖手工程」等貼心舉措受到了廣大師生員工的廣泛好評。
目前,校醫院擴建一期工程已經竣工並交付使用。此次擴建後,校醫院新增醫療用房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大大地改善了校內醫療衛生條件。此外,校醫院改擴建二期工程也已立項,完成後將增加4個科室,改建新建31間標準病房,新增44個床位,為全校師生員工提供更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
我校望江校區快遞服務中心也已開始試運營。嶄新醒目的LOGO、統一的員工形象、寬敞明亮的環境,便捷的服務手續,給領取快遞的老師和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校還通過「暖手工程」解決廣大師生職工反映的在公共衛生間洗手沒有熱水的問題。目前已經在望江校區工學圖書館、東三教、明德樓、教師餐廳等場所的公共衛生間試行安裝了35臺熱水設備。本學期內,學校還將在三個校區教學區域陸續安裝300餘臺熱水設備,全面將學校公共衛生間打造成「有溫度的衛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