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只是為了生存嗎?不僅如此,動物必須在生存和繁衍中做出抉擇

2020-12-05 科學信仰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動物為了適應環境而做出改變,最終,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的基因延續了下去,其餘則被自然所淘汰,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動物不斷變異和進化,生命形式變得越來越複雜,隨著演化等級的提升,越來越高等的生命逐步形成,最終成就了人類。

那麼動物的演化只是為了生存嗎?事實上似乎並非如此,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存在著兩個基本需求,一個是生存,另一個則是繁衍,而二者的排序是存在著先後的,生物首先要生存,而後才考慮繁衍。邏輯上雖然如此,但與事實並不相符,因為在自然界之中,很多生命形式的演化過程,或者說演化結果並不符合生存優先的原則,而這些違反生存優先原則的演化在鳥類之中最為常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雀了。

發育良好的雄性孔雀的尾羽可以達到2米左右,當孔雀開屏之時,人們都會駐足觀看,從美學的角度來講,雄性孔雀真是一種十分完美的生物,可以我們卻忽略了一點,就是這長長的尾羽對於孔雀本身來講並沒有什麼用。

如果只是沒有用也就罷了,這個東西其實是很礙事的,對於體型本就不太大的孔雀而言,帶著2米長的尾巴生活會有諸多不便,活動能力大打折扣是毫無疑問的。這就十分奇怪了,孔雀為什麼要在漫長的進化之路上花費大量的時間進化出這樣一種不利於生存的特徵呢?顯然,原因就是繁衍。對於一個生命體而言,出生、吃飯、死亡這整個過程實際上沒有任何的意義,如果說生存的目的只是為了生存,那實在是太空虛了。所以生命體生存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繁衍,將基因傳遞下去,從而保證物種的延續。

生存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物種的延續,所以動物演化的過程除了要考慮生存的需求以外,還必須要考慮繁衍的需求。

對於自然界之中的絕大多數動物而言,生育的選擇權都掌握在雌性的手中,所以雄性如果想要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就必須要獲得雌性的青睞,要獲得雌性的青睞就必須要滿足雌性的喜好,而雌性孔雀恰恰就喜歡這龐大、笨拙但卻十分漂亮的尾羽,於是雄性孔雀為了爭奪繁衍的權利,開始了華而不實的演化競賽,尾羽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長、越來越礙事,果然,擁有更大更漂亮尾羽的雄性孔雀獲得了雌性的眷顧,於是基因得以傳承,而尾羽較小的基因則逐漸被淘汰了。

相似的例子在自然界之中比比皆是,比如很多頭上長角的食草動物都是孔雀的難兄難弟。

雄性麋鹿頭上如同兩個大盤子一般的大角,對於生存沒有任何幫助,反而讓自己更容易卡在樹木之間。

有人可能會說雄鹿頭上的角是一種防禦武器,這種說法站不住腳,它頭上的角就算是再長大一倍,能防禦誰呢?作為食草動物,它仍然是食肉動物的捕獵對象,它唯一能做的就是逃跑,而不是防禦,而角越大,越不利於逃跑。有人又會說雄鹿的角是為了和其它雄鹿進行打鬥,是的,可打鬥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為了爭奪雌性,為了爭奪繁衍的權利,所以本質上還是為了討好雌性,為了繁衍。

只不過一為了繁衍而進化,卻可能給生存帶來危機,無論是雄鹿的角,還是孔雀的尾羽都是生存的障礙,隨著角和尾羽的增大,繁衍機會上升的同時,生存機會將隨之降低,所以生物必須要在生存和繁衍之間做出抉擇。

雌性為什麼一定要讓雄性在演化之路上做出抉擇呢?雌性為什麼都喜歡這些不利於生存的花架子呢?

這個問題即使是達爾文也沒有想明白,不過現代學者認為這些花架子標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雄性基因的健康程度,試想一下,帶著如此沉重的負擔,還能夠很好的存活下去,這充分說明了雄性擁有著健康的身體,而健康身體的背後是優異的基因,這很可能就是雌性動物能夠準確選擇到優質雄性的奧秘所在。

只不過這種花架子競賽如果不斷持續下去,則可能給整個物種的存續帶來災難。關於生存和繁衍,與其說是抉擇,不如說是平衡,只有平衡好生存與繁衍的關係,一個物種才能真正走向良性發展,代代傳承下去,不斷延續並向更高級的生命形式演化。

相關焦點

  • 面對安全和屢見的危險,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生息而選擇後者
    但到了 旱季(7月-9月),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非洲角馬不得不離開這裡,它們聚集起來,數量多達1萬頭,成群結隊地去尋找食物;每天要走48千米!另一種食草動物,非洲大羚羊,也吃這種草,只是只吃已經長老了的草。這樣的,這些動物能夠在同一地方,在相互不爭奪食物的情況下和平共處。 角馬每年的遷徙時間都有所不同,其實就是跟著降雨走。
  • 動物活著的目標是什麼?研究發現,繁衍後代是它們的目標之一
    或許有的人會認為,人的存在就是為了創造出價值,創造出財富,成為有能力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的人;還有的人會認為,錢財對人類來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且人類一生都在為後代操勞。因此,有些人會選擇成為丁克族,但他們一生為事業所奉獻出的時間精力也是在為人類的源遠流長,且一直流傳下去的文化做出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稱之為「繁衍」。
  • 人性二元論—人類的社會屬性,成就人類的生存與繁衍
    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人必須是社會性的動物,人必須在社會中生產和生活,形成各種各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樣的人才能算作這是人類,社會就是人類的一個最基本特徵。有人認為人的社會屬性不是先天的, 而是在後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尤其是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我們從以上人的生存和繁衍的需求可以看出對於我們形成社會的需求是包含在我們基因裡面的,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東西,而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人類協作共生的需求和人類情感的需求,這兩種需求就直接要求人必須形成一個社會群體才能整體繁衍人類的後代,才能保證人這個種群的連續性,因此社會屬性的根源在於人的生存本能的需求中
  • 具有保護色的動物在生存競爭中具有優勢,為何沒有綠色的兔子呢?
    而處在食物鏈中下層的動物,則會想方設法地提升自己的生存的能力,這種生存能力更多的是傾向說最大程度地降低來自捕獵天敵的傷害,同時儘可能地提高自身繁衍能力,從而維持著個體的生存資本和種群的穩定。對於處於食物鏈底層的動物來說,還有一項特殊的本領,那就是偽裝。偽裝的最大意義,就是使自身處於比較難被天敵發現的狀況,或者能夠在被天敵發現後順利爭取逃脫時間。
  • 細數自然界為了生存而發生的各種殘酷現象!
    神奇的大自然有很多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情,很多動物都有著奇特的行為,比如馬站著睡覺、冷血動物的冬眠等等。歸根結底,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自然進化的結果!為了適應環境,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它們進化出了各種各樣奇特的行為,甚至有些動物會作出一些殘酷的事情!
  • 為什麼南極沒有北極熊,北極熊可以在南極生存嗎?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在恐龍時代早期地球上只有一塊超級陸地,被一片超級海洋包圍著,後來這塊超級大陸分為兩塊:北方大陸和南方大陸,前者包括今天的歐亞(除印度次大陸外)和北美,後者包括今天的非洲、印度次大陸、大洋洲、南極洲和南美洲。北極熊是從古代棕熊演化而來的,它們都屬於真獸亞綱的食肉目熊科。
  • 狗可以在沒有人類的世界中生存嗎?
    狗狗在帶給我們歡樂與友愛的同時,你有考慮過狗是否可以在沒有我們的情況下生存?如果我們人類不給它們提供食物、住所和愛,我們的狗能否生存?它們能在沒有人類的世界中獨自生存嗎? 在考慮這些問題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狗的歷史。狗何時以及如何被馴化?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在開始我們就分析了一下哺乳動物的演化史,其中獸孔目下的真犬齒獸類演化出的最原始的哺乳動物,當然哺乳動物只是真犬齒獸類的一個演化支,除了哺乳動物,它還有兩個演化支,即三瘤齒獸類和三稜齒獸類,只不過,這兩個演化支一個在侏羅紀早期滅絕(三稜齒獸類),一個在白堊紀早期滅絕(三瘤齒獸類),最後只剩下了哺乳形類。
  • 人類繁衍依賴結婚那其它動物都是怎樣繁衍的呢?
    其實對於其他動物而言,不同種類的動物都歌各自有他們自己獨特的相處和繁衍方式,而且不同種類動物它們的繁衍方式和雌雄相處方式也大為不同,或許是他們沒有像我們人類一樣完備的智慧,他們大多的繁衍方式,都只是依賴於生理上的刺激,但對於很多動物而言。他們似乎也是有智慧在裡面的,對很多動物而言雌雄雙方還是會共同撫養下一代成長,只是它們與我們人類的方式不不大相同。
  • 動物交配不只是為了繁衍,更多是為了高興,看完才知不簡單
    動物交配不只是為了繁衍,更多是為了高興,看完才知不簡單其次,人類發情時,對異性的敏感部位、生殖器,是異常興致和強烈的想身體部位接觸碰、觸摸的,在所有的動物中,只有我們人類知道兩性交配可以生殖繁衍的生理奧秘
  • 《自私的基因》:人類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現代進化論認為:生命的種族、繁衍、生長、死亡等過程都是基因決定的。基因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證自己的存在和延續,基因最關心的是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有一些表面的利他行為,比如父母花費很大的代價養育子女等等,我們常常誤解為這是個體為了群體利益犧牲自己,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父母養育子女也是為了基因能夠延續下去,獲得進化的機會。
  • 動物的共同特點有哪些?以昆蟲為例,繁衍和生存也不容易
    細心的人們發現,動物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雖然有的差異性很大,但是也有很多共同點。農耕子今天以昆蟲為例來分享一些有趣的現象,對於交接動物的特性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動物是順應天時地利熱存在的一個個群體,離不開食物源、水源地、棲息地,對於環境有一定的選擇性和適應能力,具有繁衍後代需求和種群特性等。
  • 面對物種生存抉擇,斑馬魚選擇了交配
    導言:面對選擇時,動物和人類都會做出行為決定,這些決定不僅受到環境挑戰的控制,還受大腦內部驅動力的調節,但我們對這些選擇的生物學原理知之甚少。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和諾華生物醫學研究所(Novartis Institutes of BioMedical Research, NIBR)的科學家們研究了斑馬魚物種生存的關鍵決定,讓它們在交配和躲避威脅之間做出選擇。這項研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
  • 為何動物都將它作為生存的終極目標?
    近年來,有一個詞被越來越頻繁的提起,它便是「功能性滅絕」,簡單來說,就是瀕危物種因為生存環境被破壞,如果不進行人工幹預培育的話,那麼,在自然條件下,是很難再進行繁殖的,這就等於它們沒有辦法再進行後代繁衍,等到僅剩下來的死亡後,這種生物也就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
  • 適者生存,狗狗為何脫離狼性,親近人類是為了生存,別自戀了
    ,進化並不是為了能夠適應生活,而是為了迎合人類,從而確保自己的生存。在達爾文的進化解釋中提到,自然界的野生動物基本不會出現這些進化症狀,比如除了大象之外,很少野生動物的耳朵是耷拉著的。寵物們出現的皮毛顏色更是顯得不合常理,在自然界裡,各種生物為了能夠躲開天敵而對自己進行偽裝,而寵物卻是更加希望能夠讓人類找到自己,從而躲避其他危險。
  • 為了抱得美人歸,有的動物不要命地走進了演化的死胡同
    除了因適應環境而發生的演化以外,必然還存在某種神秘力量主宰著我們。而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中,就揭示了這另一種演化力量——性選擇(Sexual selection)。想要將自己的基因遺傳給後代,個體需要的不僅僅是保住自己小命的生存能力。
  • 為了繁衍後代,這些長相奇特的動物連免疫力都不要了
    一方面,這要歸因於它們的怪異長相;另一方面,它們的繁衍方式也令人稱奇。和雌性相比,雄性簡直就是一個小不點。在異性相遇後,雄性會「掛」在雌性的身上,將兩者的組織融為一體,甚至共享血液循環,完全依賴雌性提供營養。科學家們也管這種現象叫做「性寄生」(sexual parasitism)。對於雌性鮟鱇魚來說,它們對此倒並不介意——在深海中,兩條異性「金風玉露一相逢」的可能性本就不大,寄生反而能提高繁衍的成功概率。
  • 它為了生存四處漂泊,一不小心竟跨越了大西洋
    鵜鶘並不俯衝入水,它們只是靜靜地遊蕩在水面,待到魚群遊近,就猛地將大嘴兜進水中。圖片:Heather Paul / Flickr體型最小的褐鵜鶘確實有空中俯衝捕食的習性,但它們入水後的捕食策略也和同類們相似,更多的是依靠大嘴猛兜,這樣的捕食策略決定了它們只能捕食表層水面的魚類維生,為了適應這種淺水環境
  • 貓和老虎是近親,它們是怎麼一步步演化成如今的樣子?
    貓科的演化大約在1億年時,此時雖然還是恐龍統治的天下,但哺乳動物已經出現了,只是因為恐龍佔據了生物圈絕大多數的生態位,以至於哺乳動物只能生活在樹上或者地下,在夜間時活動。大約在6500萬年前,隨著一個直徑超過10公裡的小行星撞入地球,恐龍的霸主之位也隨之消失,地球生物在恢復的過程中,空缺了大量的生態位,哺乳動物抓住機會繁衍了起來。大約在2500萬年時,此時的地球環境逐漸變得寒冷、乾旱,原本的森林逐漸被草原以及沙漠取代。而就在此時,貓科動物也開始出現了。
  • 性選擇如何影響物種生存能力?這種動物生殖器越大,滅絕越快
    動物世界中的「性選擇」案例屢見不鮮,我們在欣賞性選擇為雄性個體帶來的絢麗裝飾、體型變化亦或是奇特的生殖器官時,有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這個過程對於整個物種的生存有著怎樣的影響?在今天的《自然》期刊中,美國科學家通過研究一類名為介形蟲的動物發現,雄性個體生殖器更大的物種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滅絕速率也遠快於其他介形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