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人類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2021-01-08 冥蝶讀書

現代進化論認為:生命的種族、繁衍、生長、死亡等過程都是基因決定的。

基因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證自己的存在和延續,基因最關心的是個體的生存和繁殖。

有一些表面的利他行為,比如父母花費很大的代價養育子女等等,我們常常誤解為這是個體為了群體利益犧牲自己,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父母養育子女也是為了基因能夠延續下去,獲得進化的機會。

這個真相很殘酷,人活著似乎跟其他動物沒什麼區別,那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很多人陷入了迷茫。當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就遭到很多人的攻擊。即使是現在,也依然有很多人不認同進化論。

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人類是進化的產物,但正是由於進化,人類才產生了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可以讓人類擺脫基因的控制,幫助我們尋找人生的意義。

一、生命是如何產生的?複製基因與自然選擇

1、複製基因。

最初地球上只有巖石和一些氣體,後來出現了水,這些水匯集起來,形成了海洋。在火山、閃電以及陽光的作用下,有機物出現了。一些科學機構做過實驗,他們模擬地球最開始的條件,結果獲得了組成DNA的有機物質。美國宇航局前幾年也在火星上發現了有機物質,說明只要滿足一定條件,有機物質就會出現。

這些有機物在海洋中自由漂浮,受到太陽紫外線之類的能量影響後,會進一步結合,形成大一些的有機分子。這種結合是很偶然的,也是隨機的。在某個時刻,一個能夠複製自己的大分子出現了。這個過程當然是很漫長的,就像我們買彩票一樣,如果時間足夠長,比如說連續買兩億年的彩票,總有幾次能中獎的。對於複製基因來說,只要出現一次就夠了,因為複製出來的基因都會繼續複製自己。

基因在複製過程中一定會出錯的,當然了什麼時間出錯也是偶然發生的。就像人抄寫書本一樣,總會出現幾個錯誤的地方。於是,時間一長,原始海洋中就會出現不同種類的複製基因。這些複製基因是地球上生命的祖先,也是人類的締造者。

2、自然選擇。

原始海洋中有不同種類的複製基因,這些基因會一直複製下去,數量越來越多。基因在複製過程中需要消耗資源,但海洋中的資源是有限的。這些複製基因為了生存,不可避免的會爭奪資源。在爭奪的過程中,複製基因會互相搏鬥,當然了它們並不知道自己在進行生存鬥爭,也不會動感情。

在競爭的過程中,那些更長壽、複製速度更快或者精確性更高的基因才有機會存活。一些品種的基因可能會滅絕。而有些基因複製出錯之後,反而變得更強,這些更強的基因會自動的延續下來,並且在數量上成倍的增長。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些基因可能會採用消滅對手的方式來加強自己,將對手直接變成自己的資源。而另外一些基因可能會把自己裹在蛋白質外殼中來保護自己。經過漫長的時間之後,這些改良過的品種會被積累下來,第一批生命細胞就這樣產生了。生命細胞只是基因為了生存創造出來的容器和運載工具,也就是說生命體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

最原始的生存機器只是一層保護膜,但是競爭並不會停下來,更有效的生存機器會陸續出現,生存鬥爭會逐漸激化。生存機器的體積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複雜,數量越來越多,海洋中的原始資源被消耗完。

這時,一部分生存機器進化出了利用光合作用獲取資源的能力,地球上便出現了植物。另外一些生存機器可以直接吃掉植物來保證自己的生存,這些就是動物。隨著時間推移,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生存的技能會越來越熟練。除此以外,還有新的生存方式出現,比如細菌、病毒。

地球上的生物越來越豐富,複製基因分子之間的競爭變成了生存機器之間的競爭。為了爭奪稀有的資源,吞食其他生存機器,避免被其他生存機器吃掉,基因之間產生了合作,於是就出現了大型生物,最終誕生出了人類。

二、基因是如何控制人類行為的?

在競爭中,為了生存和繁殖,這些合作的基因需要為生存機器制定策略。動物會一直尋找並捕獲食物,避免自己被抓住或者吃掉;氣候發生變化時,它們會想辦法保護自己;它們會尋找異性伴侶繁衍後代。一切生物包括人類的生老病死,都只是基因制定的生存策略。

基因為什麼要事先制定策略,而不是隨時指揮生存機器的行為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環境一直在變化,基因的反應在時間上是滯後的,它做不到隨時指揮生存機器。比如說樹是不能移動的,如果突然有一顆石頭砸過來,那麼這棵樹只能被砸死,基因也就死了。對基因來說,要在這種情況下生存,生存機器就必須能夠抵擋石頭的撞擊,但是被撞擊的那一刻這個功能是不存在的。

我們遇到的危險和問題都是未知的。你從一棵樹下走過的時候,樹上可能有一條蛇會攻擊你,這種情況基因是不可能事先預知的,它無法知道哪棵樹上藏著蛇,也不知道蛇會不會發起攻擊。蛇突然襲擊的時候,基因也來不及反應。基因只能預先為動物準備一套神經系統,讓神經系統執行基因的策略,讓大腦進行判斷,下達指令。也就是說,動物的行為只是在執行基因的策略。

基因設置的策略就類似程式設計師預先寫的一段程序,這段程序只是預設了一些目標和規則,就比如電子遊戲,遊戲中的人物動作只能按照程序設定運行。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程,基因為了生存機器會不斷提升和改進策略。

人類的生物行為,都是在執行基因的策略。

以衰老為例。

人體內有很多基因,每一種基因都想要讓自己複製,從而得以保存。自然選擇會清除掉那些不成功的基因,只留下成功的。

人體中有一種衰老基因,如果衰老基因讓人在兩三歲時衰老,人還沒有生育,它是沒有機會複製並遺傳給後代的,也就是說它是不成功的。如果它讓人在五十歲開始衰老,在這個時間人已經生育過後代,那它就有機會遺傳下來,它就是成功的基因。

經過漫長的進化歲月,這種會讓我們年老體衰的基因不斷積累,越來越多,我們就都得面臨衰老和死亡。也就是說,人類的衰老和死亡只是某種基因活動積累下來的副產品。你會發現,人類其實只是基因的臨時工具,只要人死在生育了足夠的孩子之後,基因就成功了,而這個人怎麼樣,基因其實是不管的。

再看養育後代。

孩子分別從父母那裡繼承了50%的基因,也就是說孩子身上有一半的基因跟父母是一樣的。對於基因來說,當然會儘可能讓自己的後代存活下去。

為什麼父母不會樂意養育別人的孩子呢?

你身上的某個基因,出現在你同胞兄弟或者兒女身上的機率是1/2,它出現在你第一代堂兄弟身上的機率是1/8,出現在第二代堂兄弟身上的機率是1/32,出現在第三代堂兄弟身上的機率已經降低到1/128。這個比例,已經和同一個基因出現在隨意兩個陌生人身上的機率接近了。在現實中,親戚關係越遠,感情就會越淡薄,和基因的相似比例是一致的。

人類社會中還有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一個家庭中如果有幾個孩子,有一個孩子,一般是小兒子常常會得到偏愛。這也是基因選擇的結果。父母所獲取的資源總量是相對有限的,在遠古的時候甚至還會面臨食物短缺的風險。基因的原則是儘可能多的讓自己的後代存活,最小的孩子是最弱小的,大一點的孩子一般很快就可以自己尋找食物,有限的食物就會優先用來餵養最弱小的孩子。這種策略形成之後,如果母親已經確定自己正在哺育最後一個幼兒,它就可以盡情傾注全部的資源,偏心就是這樣形成的。

除了偏心,我們還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女性的生育能力會突然消失,而男性的生育能力是隨著年齡逐漸降低的。從自私的基因理論來說,女性到了一定年齡不再生育,而是把資源投注在孫子輩身上,可以讓基因更加成功。畢竟年輕女性生下的後代比年老女性的後代會更加健康,更有利於基因的存活。

既然人類的衰老死亡、甚至親情都是基因保存和複製自己的需要,我們是不是只能生活在基因的安排中,任由基因來決定生活方式呢?

三、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人類這個生存機器的特殊之處在於,我們擁有自我意識。我們可以思考和做出決定,這些決定可以違背基因的策略,我們也因此可以去定義自己的人生。

自我意識產生後,生存機器就從基因那裡獲得了解放,變成有判斷能力的決策者,人類也就可以拒不服從基因的命令,比如,基因希望我們生孩子,但是人類可以採取避孕措施來對抗基因的命令。

在自我意識的作用下,人類產生了一種新的複製基因,這種複製基因就是我們的文化。

文化通過我們的自我意識進行傳播,它通過模仿進行複製,比如說一首歌、一本書的內容或者一個信仰。這種文化基因的複製傳播跟基因的複製很類似。對人類來說,文化的複製比基因複製更加重要,比如說孔子的基因傳到現在已經所剩無幾,但是孔子的思想卻能夠一直保存到現在。

基因在複製自己的時候是盲目的,無意識的,完全按照進化機制進行,只關注眼前利益。但是人類有預見能力,能看到長遠的利益。我們可以控制那些由基因控制的自私行為,表現出真誠無私的利他行為。比如人類可以控制對野生動物的獵殺行為,保持生態環境。而沒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常常會無限繁殖之後摧毀整個生態,比如新聞上經常出現的某個地方兔子泛濫,導致生態崩潰。

道金斯說:人類完全沒有必要絕望,良好的教育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我們雖然生來是自私的,但是人類可以通過教育,把利他主義灌輸到人們頭腦中。我們通過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理解基因的內在動機,這樣我們可以有機會去打亂它們的計劃,而這是其他物種不可能做到的。

比如說同卵雙胞胎如果放在不同的家庭撫養,性格也會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為基因的表達會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同樣的基因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功能,塑造出性格截然不同的兩個人,

從自私的基因角度來說,人生沒有意義。但是人類的自我意識,讓我們可以定義自己的人生。對於每個個體來說,你可以像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那樣,將關注他人,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力量作為人生的意義,你也可以像陶淵明那樣享受生活,你還可以把撫養孩子當做自己人生的意義。總之,人生的意義使我們自己賦予的。

相關焦點

  • 雌性螳螂《黑貓警長》-基因自私
    母螳螂一直是兒時的噩夢,只有那時候中的五集展現了這一幕——螳螂新娘吃掉了愛她的丈夫。在交配的那一刻,她會用鐮刀扣住雄螳螂,從一開始就吃掉雄螳螂。為什麼要從頭開始吃?因為在交配過程中,即使頭部被吃掉,雄螳螂也絲毫不會放鬆,相反,沒有中樞神經系統來抑制頭部,他工作更努力。
  • 《自私的基因》闡述「性活動」背後的意義
    伴隨著人類一路成長下來的,是體內的基因。作為人類的我們,會認為個體才是世界的主宰,而其實,我們只是基因延續的機器。基因為了完整的保存,需要尋找各類的載體,動物、植物和病毒,都是如此。簡單的複製,保存完整度最高。有性生殖,基因一半來自父體,一半來自母體,加大錯誤的概率。而為什麼基因還願意選擇進行有性生殖呢?
  • 自私的基因告訴人類除了生存就是交配,還能有別的事情嗎
    無論用什麼樣的藝術方式,其實還是那點事,一旦站在哲學的高度,我連提筆的興趣都沒有了。所有人都是基因的奴隸,一切生物的一切行為都是基因控制的,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除了生存就是交配,還能有別的事情嗎?有時候我也在想,也許發達國家的人不想生育,也是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至少我用思想控制自己的行為,對基因設定的程序說不。還有更多人不想結婚,不想交往異性,終生獨身,難道就是錯誤的嗎?
  • 《自私的基因》:帶你從頭認識這個世界
    自然選擇的最初形式不過是選擇穩定的模式並拋棄不穩定的模式罷了,這裡面並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地方,事物的發展只能是這樣。> 我們認為,總的說來,進化在某種含糊的意義上似乎是件「好事」,尤其是因為人類是進化的產物,而事實上沒有什麼東西「想要」進化。進化是偶然發生的,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儘管複製因子(以及當今的基因)不遺餘力地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 複製錯誤和自私基因,什麼是生命的本質?
    這種巨大的進步得益於對 DNA 原版的複製(它是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防錯分子)以及一種校對和修復錯誤的分子機器。不過這可能已經是細菌提高自身複製精度的極限了。這項基本的 DNA 複製機制從那時起一直在生命中運轉著,人類產生的複製錯誤也與細菌差不多。不過,我們的總錯誤率要比細菌高得多,因為我們使用了更多的 DNA 編碼。
  • 原來蜜蜂不是那麼的無私,被"自私基因"驅使的蜜蜂們
    蜜蜂家族的成員們蜂后是蜂群中最大的蜂,但是儘管它是蜂后,它卻不是領袖,它只是一個產卵機器工蜂保持整個蜂巢運轉,它們各自做什麼工作是由它們的年齡決定的。它們共同的目標就是整個群落的生存。自私基因生存所有群居昆蟲的行為都相當複雜而又有秩序。它們的群落就像時鐘一樣精準運轉。工蜂和兵蜂可能看起來並不自私,但是它們卻毫不猶豫地按照基因指示行動。它們天生就是為了成功地幫助整個蜂巢生存,從而把整個蜂巢親屬的基因傳遞給下一代。
  • 人類首次找到水稻「自私基因」 中國科研成果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
    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6月8日,農業領域迎來一項重大科技進展:繼老鼠、線蟲之後,又一物種的「自私基因」被找到——水稻!找到它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領銜的科研團隊,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植物領域找到「自私基因」,這將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難題。
  • 《黑貓警長》裡的雌螳螂-基因的自私性
    雌螳螂一直是童年的夢魘,那時候只有5集的《黑貓警長》播放了這一幕-螳螂新娘吃掉了和她相愛的丈夫。雄螳螂與她在交配的一剎那,她會一鐮刀把雄螳螂扣住,一邊做,一邊從頭開始吃雄螳螂。為什麼要從頭開始吃?01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似也不能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反而從中我們能嗅出生命傳承的意味-基因的自私。我們為了保證我們的基因能夠活下去,活得好並傳下去,我們會有自私的行為。一個極端的例子,膜翅昆蟲,就是我們熟悉的螞蟻蜜蜂。他們的典型行為無不透露了利己或利他的自私性。
  • 基因治療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這是科學家首次嘗試在人體內直接進行基因編輯。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12月19日宣布,已批准美國火花基因療法公司的Luxturna基因療法,用於治療特定遺傳性眼疾的兒童和成人患者。這是第一種治療遺傳性疾病的基因療法在美國獲準上市,此前獲批上市的基因療法主要用於癌症治療。  該療法在美國獲準意義重大,它標誌著人類正式向自己的基因「動刀」。
  • 混種交配:改變人類基因 影響人類進化
    2015年7月,一隻雜交珊瑚表現出比相互交配的母種更為優異的特性,它可以在繁忙的航道中生存下來,而它的母種則無法生存。在過去的五年裡,研究人員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現代人與人類祖先之間發生過單個混種交配事件。2015年6月,研究人員宣稱,在羅馬尼亞發掘出一具4萬年前的骨骼,基因分析顯示這具骨骼具有迄今為止最大比例的尼安德特人基因。這個「綠洲人」繼承了尼安德特人6-9%的基因。
  •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的實際意義
    1、HGP對人類疾病基因研究的貢獻  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是人類基因組中結構和功能完整性至關重要的信息。對於單基因病,採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選克隆」的全新思路,導致了亨廷頓舞蹈病、遺傳性結腸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單基因遺傳病致病基因的發現,為這些疾病的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奠定了基礎。
  • 男性不讓精子延續基因,女性不讓卵子成為受精卵,人類將會怎樣?
    最近關於生不生孩子的問題討論得很激烈,之前有標榜女性自我覺醒不生孩子的觀點,如馬伊琍的:「卵子的使命不是成為受精卵」,而是「讓那顆卵子成為自己」。近日有男性不延續基因,如李健的:「沒必要延續自己的基因,沒什麼了不起的,也不是什麼瀕臨滅絕的物種,沒必要延續自己。
  • 基因解碼 為健康成功幸福人生導航
    基因解碼,將人類的探索活動轉向個體自身佳學技術醫學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黃家學 博士基因是什麼,基因是生命之源、是人們生活的基礎,基因決定了我們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甚至決定了我們的一切。每個人有23對46條染色體,染色體上承載著一個個基因,其中23條來自父親23條來自母親。
  • 人類基因組計劃:解讀基因的奧秘
    又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生老病死?追本溯源,這些生命的奧秘都蘊藏在人類基因組這本天書當中。正如同著名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杜伯克所說:「人類的DNA序列是人類的真諦,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與這一序列息息相關,包括癌症在內的人類疾病的發生都與基因直接或間接有關…」人類基因組計劃揭示生命奧秘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繼曼哈頓原子計劃
  • 生物學巨擘:利他主義銘刻在我們基因中
    出版方供圖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已經眾所周知,但為何椋鳥的密集鳥群和螞蟻的社會分工都體現了高度的群體合作?為何我們體內的正常細胞不會像細菌那樣無限繁殖?如何理解英勇戰死沙場的烈士?
  • 饒毅:中國的人類基因研究為什麼弱?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國家派到美國學習自然科學的兩位生物學者,一位來自教學最優單位北京大學、一位來自研究最優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對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的基本詞彙都不理解,在1979年還在琢磨「限制性內切酶」是什麼意思,而於1970年和1971年發現這些酶的美國和瑞士科學家已獲1978年的諾貝爾獎。此後,中國一大批學生和學者發奮努力,學習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
  • 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我科學家發現:打破經典遺傳規律
    據《科技日報》11日報導,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水稻自私基因,並由此破解水稻雜種不育的機理。這是科學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發現,證實了植物界同樣存在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非經典遺傳現象。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
  • 基因缺陷會導致什麼病?嬰兒基因缺陷病
    同時她也在微博中呼籲大家進行癌症基因測試,並改善生活方式,建立更長遠、更健康的人生。越來越多明星給孩子做天賦基因檢測人類基因組包含30億個鹼基、約25000多個基因,蘊含人體全部的遺傳密碼。基因檢測,可以破譯許多你百思不得其解的生命問題。比如,您會經常有這樣的疑惑。
  • 腫瘤基因檢測有什麼意義?
    基因檢測(即分子靶標檢測)是以研究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細胞分子生物學上的差異為基礎,篩選和鑑定與疾病密切相關的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作為藥物作用的靶點,通過靶向給藥實現有效的靶向治療及個體化治療。腫瘤基因檢測的意義在於:1發現家族性易感基因,做到零級預防,做到不發生或延緩臨床前期症狀的出現。2有利於腫瘤選藥。現在很多靶向藥是要做基因檢測的,比如EGFR基因。
  • 破譯人體密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意義及其對生物學研究的影響
    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在設法對人類基因組進行詮釋,並揭示它對於人類自身有哪些意義。」   以前是分子生物學家、現在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計算機專家的格雷格·舒勒正在編寫一個長度為674行的程序以便對鹼基字母的重疊部分進行重新分析。在對多餘的基因序列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他突然發現:人類基因組計劃破譯的 DNA鹼基字母數量早就在今年3月9日突破了20億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