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我科學家發現:打破經典遺傳規律

2020-11-22 觀察者網

據《科技日報》11日報導,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水稻自私基因,並由此破解水稻雜種不育的機理。這是科學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發現,證實了植物界同樣存在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非經典遺傳現象。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

萬建民介紹,所謂自私基因,是指雙親雜交後,父本或母本中能控制其自身的DNA片段優先遺傳給後代的、具有自私性質的基因;這不符合經典的「父、母基因均勻傳遞」的孟德爾遺傳規律。2017年,《科學》曾報導小鼠和線蟲自私基因的非孟德爾遺傳現象,但植物中的相關報導迄今尚未見到。

萬建民表示,秈稻和粳稻雜交比目前的雜交稻能進一步提高單產15%—30%,但秈粳雜種會有近50%不結實,使其增產潛力嚴重受限。為此,萬建民團隊以亞洲栽培稻粳稻品種和南方野生稻為研究材料,系統解析了野生稻與栽培稻間雜種不育問題和遺傳特性:其不育性受水稻自私基因位點qhms7的控制,並發現其包含三個緊密連鎖的基因ORF1、ORF2和ORF3。其中ORF1基因功能未知;ORF2基因的毒性蛋白起殺配子作用;而ORF3基因的解毒蛋白則保護配子,使攜帶ORF3基因的花粉可育。這就破解了自私基因在維持植物基因組的穩定性和促進新物種的形成中的分子機制,探討了毒性—解毒分子機制在水稻雜種不育上的普遍性。在此基礎上,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具毒性功能的自私基因進行編輯刪除,創製能實現秈粳雜種優勢的水稻新品種。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找到水稻「自私基因」 中國科研成果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
    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6月8日,農業領域迎來一項重大科技進展:繼老鼠、線蟲之後,又一物種的「自私基因」被找到——水稻!找到它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領銜的科研團隊,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植物領域找到「自私基因」,這將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難題。
  • 人與黑猩猩基因差多少? 探秘生物進化與遺傳規律
    南方網訊  人和黑猩猩的基因差異只有0.75%,這0.75%導致了二者決然不同。同類生物的遺傳為什麼各不相同?什麼原因導致了它們進化得不一樣?科學界對此一直沒有好的解釋。加拿大學者向培健將部分動物、生物、微生物的基因組序列進行對比,以期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看看究竟是哪些基因及其功能的不同,導致了它們的進化及遺傳差異。
  • 科學家發現全新動物:三性別 遺傳規律令人大跌眼鏡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十分獨特的蠕蟲,它們的遺傳方式與「普遍規律截然不同」。這類線蟲是一種「三性別」生物,既有雄性、雌性,還有雌雄同體的情況。不過,它們最特殊的還要數繁殖方式。雌雄同體的線蟲既能自體繁殖,也能和雄性或雌性線蟲進行異體繁殖。而在異體繁殖時,產生的後代均為雄性,這無疑與正常的遺傳規律大相逕庭。
  • 複製錯誤和自私基因,什麼是生命的本質?
    第二類是主動的,即自私基因因其不合作和顛覆行為進而危害個體。這兩種錯誤都威脅著複雜生命的存在,它們還與自己的解決方式有關。在複雜的生命中,解決複製錯誤的主要方法是有性生殖。但是地球上的複雜生命使用了一種特殊的遺傳方式 — 孟德爾式的有性生殖。 150 年前,格雷戈爾先生在布魯恩(現捷克共和國境內)的聖湯瑪斯修道院的豌豆園中描繪了這種遺傳方式。孟德爾遺傳學說設想的,是阻止自私基因的破壞行為。
  • 新黑洞的發現打破規律,科學家稱它不該存在,這是怎麼回事?
    新黑洞的發現打破規律,科學家稱它不該存在,這是怎麼回事?2019年科學家公布了第1張黑洞的照片,讓我們首次看清了黑洞的真實面目,一則關於黑洞的研究報告出現,顛覆了我們對於黑洞的認知,科學家更是表示這樣的黑洞在宇宙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 新研究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新聞...
    新研究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 對此,深圳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文章通訊作者徐訊博士表示,本次研究成果有兩個重要意義:首先,這標誌著生命科學產業已經從單個樣本的檢測和診斷,正式進入了基因大數據時代;其次,也驗證了基於大人群的精準醫學研究已成為新的科研模式,對基因組學大數據研究具有開創性價值。
  • 科學家發現動物和植物的「雜交體」
    海葵看上去頗似獨特的水下植物,但長期以來被歸類為掠食性動物。從基因角度來講,它們的基因組結構類似於人類基因,是一種半植物半動物的生物,同時,它們還呈現出類似植物的特徵。進化生物學家認為,海葵基因包含的元素類似於果蠅和其它動物,暗示著這種基因調控類型存在於大約6億年前,其歷史可追溯至蒼蠅、海葵、人類的共同祖先物種。然而該項研究負責人維也納大學發展生物學家烏利齊-泰克努(Ulrich Technau)發現,海葵在基因表達調控方面,比脊椎動物更接近於植物。
  • 全球首次!澳科學家發現「聰明」基因 可左右人類記憶
    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的「聰明」基因。研究人員表示,和人類智力有關的基因多達成千上萬個,不可能有某一個特定基因能夠左右整個人的智力。長久以來,雙胞胎研究和家庭研究一直表明,人在認知方面的聰明才智是遺傳的。不過,人的智商究竟和哪些基因有關,卻一直是個謎團。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蚊子性別基因
    有望將雌蚊變為雄蚊從而控制疾病傳播   埃及伊蚊   圖片來源:Dylan Becksholt/Alamy 本報訊 著名作家Rudyard Kipling曾寫道,一些物種的雌性比雄性更加致命——對於埃及伊蚊(也被稱為黃熱病蚊子)而言這是千真萬確的。
  • 《自私的基因》:帶你從頭認識這個世界
    我節選搞的太多了,這還是我很認真控制自己!經典節選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訂精裝版)理察·道金斯52個筆記序言> 雖然黑猩猩和人類的進化史大約有99.5%是相同的,但人類的大多數思想家還是把黑猩猩視為畸形異狀、與人類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人類自己看成通向全能上帝的階梯。
  • 中國學者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首次獲得遺傳增強的「超級」幹細胞
    但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生殖細胞,打造出這些遺傳增強的「超級人類」被倫理所禁止。而在倫理許可的幹細胞中,中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首次人工改造出遺傳增強的「超級」幹細胞。這類幹細胞或將在治療人類疾病中展現身手。
  • 日科學家發現雜交蟬遺傳證據
    日科學家發現雜交蟬遺傳證據 2018年05月03日 15:55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日科學家發現雜交蟬遺傳證據
  • 雌性螳螂《黑貓警長》-基因自私
    01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似乎不能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相反,我們能聞到生命遺傳的意義——基因自私。為了確保我們的基因能活下去,活得好並能遺傳下去,我們是自私的。一個極端的例子,膜翅目,就是我們熟悉的螞蟻蜂。他們典型的行為表現出自私或利他主義。
  • 科學家發現恐懼原因:不是她膽小是基因作怪
    科學家發現,人體內某種個別基因的變異會直接影響大腦,使大腦產生焦慮、害怕的化學反應。   基因 德國波恩b學研究人員測試96名女性的「驚嚇反應」。他們把電極附著於測試對象眼肌周圍,結果發現,當人們受驚嚇時,情緒會自動應激,眼睛不停眨動。
  • 科學網—專家稱轉基因技術不會改變農作物遺傳規律
    轉基因技術能夠解決人類面臨的食物短缺、能源危機、資源匱乏等問題,但由於需要評估轉基因品種表現性狀和遺傳變異效應,大眾質疑聲不絕於耳。在轉基因問題採訪中,科學家和傳播專家多次強調,媒體報導和網站上的一些傳言,不論在轉基因還是其他科學問題上,都不能成為證據,除非它們是來自專業科學雜誌上正式發表的論文。
  • 《自私的基因》:人類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另外一些生存機器可以直接吃掉植物來保證自己的生存,這些就是動物。隨著時間推移,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生存的技能會越來越熟練。除此以外,還有新的生存方式出現,比如細菌、病毒。地球上的生物越來越豐富,複製基因分子之間的競爭變成了生存機器之間的競爭。為了爭奪稀有的資源,吞食其他生存機器,避免被其他生存機器吃掉,基因之間產生了合作,於是就出現了大型生物,最終誕生出了人類。
  • 孩子的智商,遺傳爸爸的基因多,還是媽媽的多?科學家給出解釋
    到底這些遺傳基因爸爸和媽媽誰的更強一些?科學家們為此做出了解釋。根據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完全繼承於母親的基因,而父親在這一方面是沒有什麼作用的,之所以會這麼說,科學家們是根據染色體的組成來推理的。大家知道,智商這個基因它是存在於人體的X染色體內,X染色體媽媽有兩個,而爸爸只有一個,因此孩子的智商高不高?則要看媽媽的智商遺傳基因強不強了。
  • 科學家發現首例動物體內自製胡蘿蔔素現象
    外面吃不到 我就自己造  ——科學家發現首例動物體內自製胡蘿蔔素現象  動物體中需要保護視覺和皮膚健康、促進骨骼生長和維持其他重要生理機能的多種物質,胡蘿蔔素是構成這些物質的基礎。常見的蔬菜胡蘿蔔內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它是讓胡蘿蔔自身呈桔黃色的原因,也是構成維生素A的基礎。
  • 600多種植物「癌症」病原機理首次揭示
    中國農科院農產品(000061,股吧)加工研究所戴小楓研究員領銜的有害生物防控創新團隊,經過多年對涉及8科、600多種寄主植物的大麗輪枝菌作跟蹤研究,首次揭示了這一被稱為植物「癌症」病原的真菌是如何引起寄主落葉、直至減產絕收的,為生物防治該菌、阻斷棉花等作物黃萎病蔓延提供了新的靶點。
  • 我國科學家揭開水稻雜種優勢的遺傳之謎
    我國科學家揭開水稻雜種優勢的遺傳之謎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09-09   今日/總瀏覽:1/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