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錯誤和自私基因,什麼是生命的本質?

2021-01-08 好奇心日報

《孟德爾妖:基因簡史》

內容簡介

從細胞生物到人類,跨過 40 億年的歲月,是何種力量在主宰著生命進化的腳步?人類 DNA 由 66 億個字母組成,複雜如斯,是否已經抵達進化之力的天花板?基因編輯能否使人類變得更複雜、更智慧?

隨著生命體複雜度的提高,繁衍的難度隨之提高。本書回溯生命驚心動魄的進化歷程,如偵探一般解開生命處理錯誤複製信息的精妙機制,以及解釋如何迫使自私的基因在身體裡精誠合作。

作者簡介

馬克·裡德利(Mark Ridley),任職於牛津大學動物學系,現為劍橋大學聖凱薩琳學院和牛津大學李乃科爾、奧裡爾和新學院研究員。

書籍摘錄

前言(節選)

當外星人乘坐飛船抵達地球,他們會興奮地發現:我們的地球是行星中少有的已經進化出複雜生命的星球之一。在外星人涉足的每一顆有生命的行星上,類似地球上的病毒和細菌已經司空見慣,裸露的生物分子和簡單的單細胞對於外星人來說更是再熟悉不過了,因此,他們對這些簡單的生命會簡單地表述為:「它們的基本構成為碳元素,使用 DNA ,它們以電磁輻射和化學資源為動力,會進行自我複製。」不過,宇宙中只會有一小部分星球擁有像地球這樣的生命形式 — 諸如有超級計算機般大腦的人類、張開雙翼翱翔的白天鵝以及花朵對稱、花瓣精緻、香味誘人的玫瑰等。複雜的生命形式都是由細胞組成的,每一個體的發育都是從一個細胞開始,逐漸成長為具有器官形式的成體,並可能會具有智能行為。

在感受複雜生命的旅程中,外星人會發現:與簡單的生命形式不同,那些複雜的生命形式是那樣引人入勝、妙趣無窮。浩渺宇宙中,任何一種奇觀都比不上生命形式盡全力自我繁殖的景象美妙。

外星人會問的第一個問題是,當地球上的生命複製遺傳分子時,會產生多少個複製錯誤。然後他們開始了更為有趣的報導,比如「整個複製流程使用了 DNA ,加上大約有 50 種的催化酶。它們每複製 10 億字符就會出現一次複製錯誤,不過看起來問題不大」。由此,外星人可以這樣推論,即「大型生物有 10 億個或更多長度的 DNA 密碼和每一個體有一百個左右的細胞世代,對了,它們還懂得使用性……」。還有一些看起來沒那麼明顯但很重要的結果:「但這些生命的性行為很讓我們震驚。它們只從同類中的另一半挑選配偶,剩下一半則被排除在外,與潛在的擇偶毫無關係,這是一種擇偶前的禁忌。無論如何,對於這樣的擇偶遊戲,我們要用一些大型的生命加以說明。它們可以追逐那些具有不同曲調的歌舞者,獲取編碼的那些生物,會隨著十個不同的擇偶舞曲獲取編碼 — 從 10 首不同的擇偶舞曲中每個獲取十分之一。地球生命摒除配偶十分之九的編碼所遇到的困難,與它們在產卵過程中遇到的麻煩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複雜的生命形式是大自然的傑作,我想探探其中究竟。人們對複雜生命的疑問實在是少之又少。化石遺蹟告訴我們,生命可能很容易進化,但複雜的生命是很難進化的,甚至根本沒有進化。簡單生命的誕生可能是瞬間發生的,但是進化出複雜的生命可能會遇到一些難免的困難,也許需要經歷漫長的幾個階段之後才能被進化出來。

我在本書中的觀點是,產生複雜生命形式的主要困難在於準確地複製所有的基因。同時,我們需要比簡單生命更多的 DNA 來編碼複雜的生命形式。人類就是複雜生命的代表 — DNA 約由 66 億個字母構成,基因編碼約有 10 萬個。相比之下,細菌的 DNA 是 200 萬~ 300 萬個字母長,基因編碼只有 2000 ~ 3000 個。隨著 DNA 長度的增長,複製錯誤也會變得越來越多,這就像抄寫不同長度的書面文本。一個抄寫員如果抄的是標語,抄錯了一句也並沒什麼大不了,他只需要立即扔掉重新寫一張。但是如果抄的是《聖經》,在抄寫員大約一年半的工作時間內,想要不出任何錯誤就比較難了。

想要進化出複雜的生命,就需要有一種類似挽救「抄寫錯誤」的機制來處理 DNA 的複製錯誤。最早的生命形式可能每 100 字母中就會出現一個複製錯誤,但是細菌出現時已將這個比例減小到了 10 億個字母出現一個錯誤。這種巨大的進步得益於對 DNA 原版的複製(它是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防錯分子)以及一種校對和修復錯誤的分子機器。不過這可能已經是細菌提高自身複製精度的極限了。這項基本的 DNA 複製機制從那時起一直在生命中運轉著,人類產生的複製錯誤也與細菌差不多。不過,我們的總錯誤率要比細菌高得多,因為我們使用了更多的 DNA 編碼。我們的DNA 分子的長度要比細菌長 1000 倍,並且每個 DNA 已開始每一個世代複製 100 次,而細菌每代只複製一次。增長的複製次數讓我們的總錯誤率上升了 10 萬倍,細菌每 1000 個子代才會犯一次的錯誤,我們的每一個後代都會犯 100 次。人類在 DNA 複製中犯下如此多的錯誤,怎麼還能存在於世呢?這似乎是一個悖論。關於這個問題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也許可能是因為性。性可以將錯誤集中在某些子代身上,從而使其他後代相對無錯。有性的生命形式可能比自我複製的生命形式在進化上更複雜。

在解決複製錯誤問題的同時,性別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在無性繁殖的生命形式中,親本的每一個基因都被傳給了子代: 100% 的基因都是由所複製的親本提供。而人類,以及所有通過性行為誕生的複雜生命形式中,父母中的某一位傳給後代的基因大約只有 50% 。

基因傳遞從 100% 到 50% 的減少可能是一個艱難的進化步驟。當每一個基因的遺傳機會被削弱到一半時,自然選擇會偏愛「自私的基因」,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用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kwins)的著名表達表明:這些基因能擾亂系統,同時讓自己被傳遞的概率超過 50% 。在這些「自私的基因」被馴服時,才可能進化出複雜的生命。

與本書相關的兩個大主題都與錯誤有關。第一種錯誤是在複製 DNA 時被動複製錯誤 — 突變錯誤。第二類是主動的,即自私基因因其不合作和顛覆行為進而危害個體。這兩種錯誤都威脅著複雜生命的存在,它們還與自己的解決方式有關。在複雜的生命中,解決複製錯誤的主要方法是有性生殖。但是地球上的複雜生命使用了一種特殊的遺傳方式 — 孟德爾式的有性生殖。 150 年前,格雷戈爾先生在布魯恩(現捷克共和國境內)的聖湯瑪斯修道院的豌豆園中描繪了這種遺傳方式。孟德爾遺傳學說設想的,是阻止自私基因的破壞行為。

在進化意義上,基因只是憑藉著被遺傳時發生的概率在進化,因為(被遺傳的)的幸運基因是隨機(抽籤)抽出來的。孟德爾遺傳的一個基本特性是,你無法預測一個特定基因是否會被遺傳。如果可以預測哪些基因在後代中生存,哪些物種將死亡,自然選擇就不可能帶來複雜的生命形式。註定死亡的基因會反叛,整個系統就會崩潰。上帝也許會通過擲骰子決定物理定律和化學定律,而不需要在生物進行自我複製繁殖的簡單階段擲骰子。但是,複雜生命的進化需要一個具有像擲骰子那樣,有確定的隨機方式的遺傳機制。

在細菌出現和人類出現之間的某個時刻(也許在簡單蠕蟲的階段)上帝必須開始採用隨機方式。生命開始使用一個隨機化的遺傳系統,從這個時刻之後的複雜生命形式,親代都必須使用隨機化的孟德爾式過程來將基因傳遞給子代。

孟德爾遺傳理論闡釋了複雜生命的基因是怎麼遺傳的。其中綜合了性別、生殖和基因的可能性而不是某種特定的基因遺傳。孟德爾本人是一位奧古斯丁修士,我喜歡把機會機制想像成一個略似修道士的形象 — 孟德爾妖,他是親本體內基因的國王,他會決定這些基因是否會在下一代遺傳,與哪些其他的基因被遺傳給下一個世代。孟德爾與近現代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Clerk Maxwell)幾乎是同時代人,著名的(或相當著名的)「麥克斯韋妖」(Maxwell’s demon)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孟德爾的思想發表於 1866 年;五年後,麥克斯韋妖面世了。麥克斯韋妖是一個假想的妖怪。假設一個容器分成了兩個部分,只允許分子在一個方向上的快速移動流動,可以(很容易地)使容器的一部分熱而另一部分冷。

麥克斯韋妖是一個反隨機化的妖怪,他反對分子的隨機運動,並產生了一個更有序的容器狀態,也就是說,它有一個熱的一半和一個冷的一半,而不是恆溫。相比之下,孟德爾妖是一個更現實的,它是一個隨機化的,通過反抗自然選擇的破壞力來創造有序的狀態(也就是複雜的生命)。

複雜的生命依靠孟德爾妖,而且複雜生命也許在 10 億或 20 億年前孟德爾妖聚集之時才開始進化。麥克斯韋妖可能違反了物理學定律,難以發現規律。孟德爾妖則是規律的強化者,它將生物學規律重新導向一個更有創造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方向。孟德爾妖並不深奧。熟悉 UNIX 計算機作業系統的人能看出這兩個妖怪與計算機任務中「守護進程」的類似之處。道德哲學家可能會想到幸福論(endemonism),他們將行為是否促進幸福作為評判標準。古典主義者可能會想到歐盟的奧波維亞,這意味著幸福或好運。異教徒可能會想到幸運女神。孟德爾妖是基因公正性的執行者,我們的生存離不開它。

本書旨在探索一些生命深層次的、具有普遍性的特徵。其中一些特徵,如性,是眾所周知的存在主義謎題,還有一些其他問題,如決定遺傳基因如何傳遞的生殖細胞減數分裂,都提出了深刻但少有人知的構成主義謎題。減數分裂是一個決定性的細胞分裂,它讓每個基因的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五十。減數分裂使基因的數量減少一半。那麼為什麼它不是通過減少基因數量而是通過加倍呢?為什麼惡魔只在基因數量減少的兩個階段中起作用呢?事實證明,減數分裂製造的「複製煙霧彈」是迷惑自私基因的小技巧。因而我們將性和遺傳過程,理解為促使複雜生命進化的根本屬性。

理解深刻又普遍的生命屬性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這也吸引我們預測地球上將會被發現的其他複雜生命形式 — 包括地球上的未來生命,以及在宇宙中獨立進化出的生命。我們可以預測,所有的複雜生命形式都會使用類似有性繁殖和孟德爾遺傳的隨機化程序。

但是地球的複雜生命的其他特徵可能更像是一個意外,比如性別。

性別是複雜生命的一個普遍特徵,與性和孟德爾遺傳學密切相關,但它的存在可能是一個偶然。包括人類自身的複雜生命形式細胞,細胞內會有兩套獨立的基因。孟德爾妖只讓其中一套運行良好。之所以每個細胞有兩套基因,是因為大約20億年前的一次偶然的細胞合併事件。兩個簡單的細胞合併成一個細胞,於是將兩套基因就合併到一個細胞中了。擁有兩套基因的細胞面臨的難題,就如同兩家企業合併後很難去統一它們的管理層。通常情況下,企業合併後,兩家企業中的一個管理團隊會提出辭職,這與人類兩性的生殖細胞很類似。男性會將精子中的一組基因射出,女性把它保留在卵子中。這種機制長期運行的後果是巨大的,精子因為排除了所有的潛在麻煩基因,精子的尺寸已經萎縮;卵子卻會一直保持大個頭,甚至不斷增大。精子在變小,數量卻比卵子多很多,這是交配市場供求關係的經濟學基礎。因此,所有的現代男性女性差異(在進化過程中)都可以追溯到過去的一次細胞偶然合併事件。如果複雜的生命不是通過細胞融合而發展的,今天的生物將不會有性別。對於外星人朋友來說,性別將是地球上複雜生命的最令人困惑的特徵。如果他們已經閱讀了我們的 DNA 並發現了代碼中隱藏的細胞融合事件,他們才可能理解它。

複製錯誤和自私基因是本書的兩大主題。第一章和第二章解釋了複雜生命的悖論、地球上複雜生命的歷史以及複雜性的基因數標準。第三章到第四章是關於生命如何進化以處理被動複製錯誤,第六章到第八章是關於為了處理「主動自私」基因,生命是如何進化的。我用第三章到第八章的理論來看待人類在當前和最近的過去(第九章)和更複雜生活的可能未來的演變(第十章)。一些新興的生殖和遺傳技術,如基因治療和長期保存年輕時的配子,在複雜生命的宏大歷史進程中具有新的意義。它們可能是自從35億年前細菌進化以來的第一個新的誤差減少機制。目前,由於複製錯誤率太高,某些複雜的生命已經滅絕。如果降低複製錯誤率,可能會使智力或社會組織中出現具有超過人類複雜性的生命形式演變。另一種方法是,允許結合靈活的生命形式進化,超過人類複雜性的生命將包含了幾個物種的 DNA 密碼,但是每一代只使用這些物種中的一種。一種靈活的生活形式可能包含魚、樹、鳥和人的 DNA 密碼。一個人也許有機會在生命的早期選擇最好的成長形式,同時關閉所有其他形式的代碼。我會在書的末尾討論這些想法。

題圖來自:flickr

相關焦點

  • 《自私的基因》:人類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真相很殘酷,人活著似乎跟其他動物沒什麼區別,那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很多人陷入了迷茫。當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就遭到很多人的攻擊。即使是現在,也依然有很多人不認同進化論。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人類是進化的產物,但正是由於進化,人類才產生了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可以讓人類擺脫基因的控制,幫助我們尋找人生的意義。一、生命是如何產生的?
  • 《自私的基因》:帶你從頭認識這個世界
    這些故事只不過是用來說明在個體水平上,我所講的利他性行為以及自私性行為是什麼意思。本書將闡明如何用我稱之為基因的自私性這一基本法則來解釋個體自私性和個體利他性。> 這種錯誤解釋的根源在於我已提到過的,生物之進化是「為其物種謀利益」或者是「為其群體謀利益」這一錯誤概念。這種錯誤的概念如何滲入生物學領域是顯而易見的。
  • 雌性螳螂《黑貓警長》-基因自私
    在交配結束時,雄性被雌性吃掉以補充能量和養育下一代。01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似乎不能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相反,我們能聞到生命遺傳的意義——基因自私。為了確保我們的基因能活下去,活得好並能遺傳下去,我們是自私的。一個極端的例子,膜翅目,就是我們熟悉的螞蟻蜂。他們典型的行為表現出自私或利他主義。
  • 《自私的基因》闡述「性活動」背後的意義
    伴隨著人類一路成長下來的,是體內的基因。作為人類的我們,會認為個體才是世界的主宰,而其實,我們只是基因延續的機器。基因為了完整的保存,需要尋找各類的載體,動物、植物和病毒,都是如此。簡單的複製,保存完整度最高。有性生殖,基因一半來自父體,一半來自母體,加大錯誤的概率。而為什麼基因還願意選擇進行有性生殖呢?
  • 人類首次找到水稻「自私基因」 中國科研成果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
    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6月8日,農業領域迎來一項重大科技進展:繼老鼠、線蟲之後,又一物種的「自私基因」被找到——水稻!找到它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領銜的科研團隊,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植物領域找到「自私基因」,這將挑戰孟德爾遺傳規律,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難題。
  • 生命的本質特徵與新課標生命觀念
    生命的本質特徵有很多,主要有七個生物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尤其是蛋白質和核酸生物有共同的結構基礎,絕大多數含有細胞結構,病毒無細胞結構但也離不開細胞生物有共同的自我更新機制,也就是新陳代謝,包括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都以ATP作為直接能源物質生物有有共同的自我複製能力,分子複製,細胞分裂
  • 生物學新增複製因子:基因之外,「謎米」或人性都不如信息
    【前文勘誤】《基因決定我愛你?除了基因還有什麼在代際傳遞》一文中的「虎奶奶曾經教給過虎媽媽」,應為「虎姥姥(或外婆)曾經教給過虎媽媽」,致歉。上文中,華南虎野化「基因猶在,而野性盡失」這麼一個現象,已經暴露了生物學單純用基因遺傳來解釋哺乳動物行為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可是生物學理論卻對除了基因複製以外的動物代際傳遞現象茫然無措。
  • 《黑貓警長》裡的雌螳螂-基因的自私性
    01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似也不能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反而從中我們能嗅出生命傳承的意味-基因的自私。我們為了保證我們的基因能夠活下去,活得好並傳下去,我們會有自私的行為。一個極端的例子,膜翅昆蟲,就是我們熟悉的螞蟻蜜蜂。他們的典型行為無不透露了利己或利他的自私性。
  • 原來蜜蜂不是那麼的無私,被"自私基因"驅使的蜜蜂們
    蜜蜂與同類群居在一起,從而保障它們共同的基因能夠生存。蜜蜂有固定的永久的家,稱為蜂巢。一個蜂巢可能包括多達6萬隻蜜蜂。其中包括一隻蜂后,上千隻工蜂和幾百隻雄蜂。蜜蜂是最常見的群居性昆蟲,其社會行為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重點內容。
  • 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我科學家發現:打破經典遺傳規律
    據《科技日報》11日報導,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水稻自私基因,並由此破解水稻雜種不育的機理。這是科學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發現,證實了植物界同樣存在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非經典遺傳現象。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
  • 生物學巨擘:利他主義銘刻在我們基因中
    換句話說,「自私的基因」如何能解釋生命的自我犧牲行為?90高齡的生物學巨擘、普立茲獎得主威爾遜挑戰「自私的基因」觀點,推出新書《創世記:從細胞到文明,社會的深層起源》,繪製38億年進化史的全新圖景,探尋演化過程的關鍵動力,闡釋利他主義如何塑造了當今的生物世界。威爾遜認為,自私的基因成就個體,利他的基因創造文明。自生命誕生之時起,生命之間的合作就已開始。
  • Mrc基因對DNA複製的作用
    (封面圖片:DNA複製叉的穩定。在本期封面文章中,Lou等科學家提供了有力證據證明了Mrc1與DNA領頭鏈的複製酶、解鏈酶的獨特相互作用。) 酵母Mrc1基因是多細胞動物Claspin的一種同源基因(ortholog),Mrc1基因不但是正常的DNA複製叉(replication fork)的一個中心組成部分,同時也是S期檢查點的一個重要調節子。
  • 自私的基因告訴人類除了生存就是交配,還能有別的事情嗎
    所有人都是基因的奴隸,一切生物的一切行為都是基因控制的,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除了生存就是交配,還能有別的事情嗎?有時候我也在想,也許發達國家的人不想生育,也是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至少我用思想控制自己的行為,對基因設定的程序說不。還有更多人不想結婚,不想交往異性,終生獨身,難道就是錯誤的嗎?為什麼六十多歲的人還要鬧離婚呢?
  • 人文與科學之間湧動著基因和算法:人文主義是種宗教嗎?
    基因決定論將摧毀人人平等的生物學基礎。理察·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把基因決定論推向了一個高潮:「人類除了是暫時倖存於世的機器之外,什麼也不是,像汽車那樣,是為他人的利益而前進的......大千世界真正的統治者是構成我們基因的DNA,這些基因倖存了幾百萬年,是人體內唯一的永恆的部分,他們成功的秘密是『冷酷自私』」。基因決定論最大的惡果是打破了人類個體平等和群體平等,為天然人際歧視找到了最堅實的物質基礎。
  •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課後習題及答案 3.3DNA的複製
    第3章 基因的本質第3節 DNA的複製練習與應用(P56)一、概念檢測1.DNA複製是在為細胞分裂進行必要的物質準備。據此判斷下列相關表述是否正確。(1)DNA複製與染色體複製是分別獨立進行的。15NB.含有15N的大腸桿菌佔全部大腸桿菌的比例為1/2C.含有15N的大腸桿菌佔全部大腸桿菌的比例為1/4D.含有15N的DNA分子佔全部DNA分子的比例為1/8二、拓展應用1.雖然DNA複製通過鹼基互補配對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複製的準確性,但是,DNA平均每複製109個鹼基對,就會產生1個錯誤。
  • 【文獻】Nature :揭示流感病毒基因複製的重要機制
    Walker,Loïc Carrique博士和Jeremy R.針對二聚體結合面的關鍵胺基酸殘基的突變會抑制病毒基因的複製,並且是特異性地抑制vRNA的合成。這些結果表明流感病毒RNA聚合酶的二聚體結構是病毒基因複製所不可缺少的。Ervin Fodor課題組此前曾經報導流感病毒的基因複製需要通過一個游離的聚合酶來激活【11】。作者推測游離的聚合酶就是通過與包裝在RNP裡的聚合酶形成這種二聚體,從而激活病毒基因的複製起始。
  • 基因解碼 為健康成功幸福人生導航
    人生活具有多方面的要素,看起來顯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是這些活動的本質要素是人。其中決定人的各種活動的基礎的是的人基因信息。人的基因信息一個方面具有自我複製的功能。正是基因信息的自我複製功能,使得人類社會不斷繁衍;也是因為自我複製功能,使得來自父母、形成每一個個體的基因信息得以穩定、持續地指揮控制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命活動按照即定的程序進行,同時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呈現出多樣化的變化特徵。基因信息在體內信息傳遞流按照從基因到構成人體的組成物質,再到物質的功能屬性和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屬性,構成了人體的生命活動。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一文看懂「基因剪刀」是什麼?
    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佩爾尼拉·維通斯塔夫斯戴德(Pernilla Wittung Stafshede)是這樣評價她們的基因技術的:「這項技術能夠讓你在任何希望的地方切割DNA,這給生命科學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在過去,人們若要發現生命的內部運作原理,就必須得修飾細胞中的基因,但這是一項耗時、困難、幾乎不可能的工作。
  • 數字生命——除過動物植物細菌和病毒的,第四種「奇特」生命體!
    如果有人告訴你無聊的數字可以像動物、植物、細菌和病毒一樣有「生命」,也可以複製和進化,你一定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然而,目前許多科學家認識到,數字是沒有DNA的生命,是除動植物和微生物之外的第四個生命體。數字生命的誕生託馬斯·雷是德拉瓦大學的教授和博物學家。他一直在尋找是什麼創造了地球上的生命。
  • 基因擴增儀原理類似於DNA的天然複製過程
    上海皓莊儀器有限公司皓莊(LNB)品牌基因擴增儀PCR儀之PCR技術闡述DNA的半保留複製是生物進化和傳代的重要途徑。因此,通過溫度變化控制DNA的變性和復性,並設計引物做啟動子,加入DNA聚合酶、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體外複製。  但是,DNA聚合酶在高溫時會失活,因此,每次循環都得加入新的DNA聚合酶,不僅操作煩瑣,而且價格昂貴,制約了PCR技術的應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