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呂增霞 通訊員 康秀芹
作為東營市公立醫院唯一開設的獨立科室,東營市人民醫院兒外科經過三年的飛速發展,一項項技術難關被攻克、一臺臺高難手術被完成,診療水平和護理質量得到了患兒家長一致認可。同時作為東營最大的兒外科診療中心,東營市人民醫院兒外科醫護團隊,不斷學習,精益求精,請進來,走出去,積極與山東省立醫院和齊魯醫院合作,讓東營患兒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省級醫療待遇。
小兒外科疾病的臨床診斷過程常具有複雜性、疑難性、不配合性等特點,兒外科常被稱為「啞科」。而東營市人民醫院兒外科醫護團隊,憑藉紮實的功底和專業技術,能夠迅速診斷出病症所在,為患兒及時解除病痛,護佑患兒健康。
東營最大的兒外科診療中心
多項治療技術填補東營空白
東營市人民醫院兒外科創建於2017年,是東營市公立醫院中唯一開設專業治療14歲以下兒外科疾病的獨立專業科室。目前,兒外科開放床位20張,手術量約80-100臺/月,門診量700人次/月,是東營市最大的兒外科治療中心。
兒外科主任範國利介紹,目前科室有專業兒外科醫生6名,均為碩士研究生學歷,其中3人為高級職稱,1人為中級職稱,護理人員10名;科室人員梯隊建設完備,醫護人員先後到北京兒童醫院、山東省立醫院、齊魯醫院進修學習;主要開展新生兒外科、小兒普外科、小兒泌尿外科、小兒矯形、小兒腫瘤等疾病的診療工作,尤其在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鞘膜積液、隱睪等疾病的微創治療優勢明顯,在東營市處於領先水平;小兒先天性巨結腸、巨大淋巴管瘤等疾病的治療填補了東營市的治療空白。
「孕期如果發現胎兒異常,也需要兒外科醫生給予專業指導,因兒外科涉及的年齡是從胎兒期到14歲。」兒外科副主任顧濤介紹,很多媽媽在發現胎兒有結構或功能異常時,孕期已經在中晚期,這時候進行優生引產往往會十分糾結:孩子留還是不留,患兒在出生後需要什麼治療,預後會如何?本著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原則,兒外科會診時如果斷定胎兒胚胎有腫瘤,考慮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很大,或者生下來惡性程度比成人高,就不建議要,如果胎兒腹腔裡的腫瘤是良性的,並且生下來之後,通過手術或者非手術治療,孩子可以完全正常,這樣的孩子就可以留下來。比如胎兒腎積水,60%的孩子可以自愈,40%通過手術治療效果非常好。還有胎兒腸道畸形、多生指、卵巢畸胎瘤等等,出生之後手術,術後效果非常好,這些均不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
讓兒科醫生在患兒還未出生的時候就提前介入制定診療計劃,能夠對胎兒出生以後的治療有充分的準備。
孩子越小,手術效果越好
微創手術佔到80%以上
在門診,顧濤要花很長時間去解除家長的一個疑惑:孩子太小能不能耐受手術?麻醉會不會對孩子有影響?「在確診和符合手術指徵的情況下,越早手術越好。」顧濤介紹,孩子越小越早手術,癒合越快,恢復越快。而且麻醉不會對患兒大腦有刺激,現在的麻醉劑非常人性化,代謝快,麻醉手術科將劑量控制得非常精準,能做到手術即刻做完,孩子馬上就有知覺。
微創手術的運用降低了患兒手術風險、減少痛苦並讓孩子康復更快。去年東營市人民醫院兒外科手術量是700臺左右,微創手術佔到了600臺左右。微創不僅有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的優點,而且運用腹腔鏡,儘量不給孩子留下疤痕。科室引入快速康復理念,很多患兒做完手術就能下床活動,平均住院天數一般在6天左右。
隨著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下降和先天性畸形的治癒率上升,小兒腫瘤已成為兒童死亡的主要病死原因,因此對於小兒腫瘤的治療,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患兒治癒率的關鍵,兒童腫瘤總體治癒率可達70%以上。讓範國利比較痛心的是,近期發現了七例小兒腫瘤患者,由於沒有及時就診,來時病情已經危重,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
「現在普遍重視中老年人的查體,對孩子的查體卻不重視,其實孩子的查體非常簡單,從六個月開始,每年做個B超,查個血常規就可以。」範國利說,雖然小兒腫瘤的發病率並不高,但是現在發現的多是晚期,治療起來非常困難,預後也不好。
小兒抗病能力差,病情變化快,急重症會很快危及患兒生命。曾有一個隱睪的患兒,來就診時已經7歲,早已喪失生殖能力了,一旦發現睪丸發育,一定要及時就診,不要道聽途說,不要等到孩子兩三歲再來看。範國利強烈呼籲,對待小兒疾病,一定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三歲女童腸穿孔
有些玩具孩子玩不得
玩具是孩子成長的好夥伴,好的玩具可以起到益智、陪伴孩子的良好作用。但有些玩具,其中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稍不注意就會傷害孩子,輕者讓孩子受傷,重者甚至可以危及孩子的生命。
3歲9個月的女童小洋(化名),因陣發性腹痛12小時急症到東營市人民醫院兒外科就診。入院後經X線檢查發現腹部消化道異物影。在與患兒家屬溝通後,初步判斷患兒吞食了6枚玩具巴克球——磁力球。入院後患兒持續腹痛,因磁力球相互吸引,隨時可能引起腸穿孔等併發症。與患兒家長溝通後決定立即急症手術治療。
手術過程中經過認真仔細查找發現六枚磁力球。腸管已出現4處穿孔,清理腹腔內液體及膿苔,將小腸穿孔處修補。術後給予補液對症處理,恢復良好。
顧濤介紹,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們尚處於探索階段。尤其是3歲以下還在用嘴巴探索的孩子,像磁力球這種色彩鮮豔奪眼球的小東西,不但極具誘惑力,而且就和自己平時吃的糖果或者是巧克力豆一樣。只要稍不注意,孩子就會接二連三的吃下去。磁力球是有磁力的,當吃進去多個後,就會相互吸引,由於人體腸道是呈摺疊排列的,當磁力球位於不同層疊的腸道內時,它們就會相互吸引並將之間的腸壁拼命擠壓,從而造成腸壁缺血壞死、腸穿孔,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他呼籲,儘量避免幼兒接觸磁力球等危險玩具,一旦誤吞及時就診最關鍵。家長在購買磁力球玩具時,一定要多注意,儘量避免讓幼兒接觸到,一旦發現孩子誤吞了磁力球,要第一時間到醫院就診,不要抱著僥倖心理等待磁力球自行排出。
從細微處尋找疾病的「證據」
精心護理,護佑患兒幼小心靈
在兒外科就診的患兒多是嬰幼兒,由於沒有其他的自主表現形式,哭鬧是患兒最常見、可能也是唯一的自我表達方式,尤其是急腹症的患兒——他們只能用聲嘶力竭的哭喊表達疾病帶來的痛苦,家長也多是急躁狀態。
顧濤往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撫家長,在安撫家長的同時,也對家長進行引導、對患兒病情進行了解,因為在急躁的狀態下,很多家長往往遺忘孩子疾病的時間點、特點、細節,這些重要的「證據」是醫生們對孩子病情了解的重要途徑。觀察患兒的每一個表現細節和留意家長的每一句描述,都對兒外科每一個醫務人員觀察力、細心、耐心都提出了極高要求。
患兒的護理又和成人有所區別,每個患兒從入院到出院要關注他的點點滴滴,如體溫是多少度、躺成什麼體位、吃飯吃什麼吃多少、糞便什麼顏色量有多少等等,每一個細節護士們都已經爛熟於心,住院期間,她們會一遍一遍、一次一次反覆向家長講解疾病知識、護理要點。為了消除患兒恐懼感,不給他們留下心理陰影,做手術前,醫生會在手術等候區準備很多玩具,安排爸爸媽媽抱著孩子拿著玩具先熟悉環境,在家長懷裡睡去,做完手術後,又在家長懷裡醒來。
今年暑假還未來臨時,東營市人民醫院兒外科預約手術量已達百餘臺。範國利說,眾所周知,兒科及外科都是高風險科室,家屬關注度特高,容易焦慮、擔心,對治療效果要求高,對併發症及副反應不易接受,容易出現醫療糾紛及投訴。兒外科成立三年來,患兒家長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不斷上升,至今,沒發生一例醫療糾紛及一例有效投訴。未來,兒外科將加大引進人才力度,不斷提高技術,將專業細分化、精細化、專業化,將業務做強,服務入心,牢記兒醫人「呵護兒童健康 承載生命重託」的神聖使命,為廣大患兒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