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一家藥店的工作人員在用牛黃配藥。董亮/CFP
黑龍江佳木斯鹿場長新鹿茸的梅花鹿。CFP
「這樣下去,將來可能就只能用很有限的幾味藥,來保障13億人民的健康了。」面對中藥發展中「能用的動物藥越來越少」的現象,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顯得很無奈。
最新的研究資料顯示,中醫使用的植物、動物和礦物三大類藥物中,植物藥發展比較正常,動物藥從《本草綱目》記述種類到現在的實際應用種類,縮小得比較厲害。
「能用的」動物藥越來越少,主要在於兩個限制因素。一個是動物資源本身在減少,瀕危動物更是如此;另一個是為了保護瀕危物種,一些動物藥要限制使用。「野外資源減少、枯竭,很多動物藥材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導致我們一些傳統經典、特效的國寶級中成藥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日益喪失。」中藥協會執行副會長王瑛說,同時國內外還存在一些對中醫藥瀕危藥用資源的誇大性負面宣傳,這也增加了動物藥發展的困難。
瀕危動物需要保護,動物中藥也要發展,面對日益枯竭的珍稀藥用動物資源,如何既科學地保護動物,又合理地開發利用動物中藥?
1 問:動物藥,能不能被替代?
尋求珍稀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品,是解決動物藥源匱乏的一條途徑。動物藥能否被人工製劑或者類似產品替代,也是中醫動物入藥必須回答的問題。
著名中藥專家周榮漢介紹,目前尋求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品,一個方法是用天然的相近動物來代替。在我國,處方中含有犀牛角和虎骨的中成藥,犀牛角往往以水牛角或水牛角濃縮粉代替,內服藥中的虎骨多暫時以等量相類動物骨代替。
另一種方法是通過人工合成的非天然產品來替代。據北京中醫藥大學原校長龍致賢教授介紹,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已經開始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黃的研製,並且取得了一些成績。周榮漢教授介紹,我們現在的非天然牛黃有三種。一種是人工牛黃,是從牛黃分析結果中研究出來的,用膽紅素、膽酸加以配置,但藥效不被認可;一種是在牛體內植入塑料物體,使其產生病態而得到牛黃;另一種是體外仿生培養。
相近替代、人工合成,兩種方法存在著相同的問題,就是藥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王耀獻道出了臨床上的問題:「近幾十年來,隨著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和人工合成化,中藥的藥效也在下降。」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周超凡教授以熊膽為例解釋說,天然熊膽的成分有五大類,其中包括膽酸類,而人工熊膽的成分「熊去氧膽酸」只是膽酸類中的一種,「其中有一些藥效熊去氧膽酸是有的,有一些藥效則不具備。比如熊去氧膽酸能治療帶狀皰疹嗎?能治療痔瘡嗎?治不了。」國外一些「天然藥完全可用人工製劑替代」的言論是站不住腳的,更有一些利益集團出於商業目的來反對中藥利用天然資源。
「能替代當然是好的,但目前大部分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品都還沒有取得突破。當前的做法是,普通藥可以用替代品,精品成藥還需要使用天然的。」周超凡表示,在我國,像安宮牛黃丸、片仔癀等一些精品成藥,為了保證療效,還都是使用的天然藥源。
2 問:瀕危動物藥源,會不會越用越少?
現在我國一共記載瀕危物種358種,其中168種可入藥,佔到53%。那麼,瀕危物種入藥,會不會加劇物種的生存危機?
針對這樣的疑問,周榮漢教授解釋說,天然動物資源入藥,並不是濫用。用野生動物是一種方法,但這種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會嚴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動物入藥的開發利用,與動物保護並不矛盾。
動物保護專家黃乘明也認為,通過開發利用,可以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資源,那種「誰都不能動」的極端保護主義,在動物保護中是需要避免的。
在福建惠安縣,由於熊膽的開發利用,歸真堂的黑熊養殖已經頗具規模。目前全國養殖的黑熊已經超過了野生黑熊,並成功實現了利益的替代,從而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有效地保護了野生黑熊種群。專家告訴我們,其實在日本、韓國用於藥用的黑熊養殖場也具有較大規模。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動物藥物的獲取方式也已經實現更符合動物保護原則的無痛化方式。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高學敏認為,保護動物種群的目的,是要保證其繁衍,同時要為人類健康服務。當年中醫治療骨質疏鬆、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使用以虎骨為原料的中成藥。這些優秀品種,現在為保護野生老虎,也基本停滯了,沒法延續了。「如果每個珍稀物種像老虎這樣,自己瀕危了,慢慢中藥也就萎縮了。」沒有一個完整的措施,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也難以有效支持下去。
「像銀杏,最初是瀕危物種,但通過開發它的藥用價值,現在就不再瀕危。有些名貴藥材,比如人參,通過人工培育,使得價格大大降低,受益的是老百姓。」中國天然藥物資源專業學會專家李宜平教授解釋說,通過對珍稀藥用資源的開發利用,不但能保護這些物種免於滅絕,還能大大降低藥品的價格,普惠民眾。
3 問:動物醫藥產業,怎樣突破困局?
針對中藥事業發展的現狀,房書亭會長說:「現在能用的藥在減少,產業也在萎縮。」
「為解決資源問題,發展動物醫藥產業,開展人工養殖、繁育和替代品研究是有效途徑。」王瑛表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的野外資源也得以保護和恢復,像梅花鹿、黑熊的養殖,有的已經完全解決了商品問題,也取得了成功的案例。」
資料顯示,在中國,動物藥中只有少數幾種如梅花鹿、黑熊、烏雞、白花蛇等進入規範化、規模化生產。但只有美洲大蠊通過了國家GAP(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認證,大部分動物藥還面臨「弱、小、散、亂」的問題。對此,周榮漢呼籲,對那些藥用動物的養殖企業,國家要予以支持,在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動物藥用資源,實現產業化。
周榮漢舉例說:「梅花鹿,它也是一級保護動物。現在吉林提出,以鹿養鹿,獲取鹿胎、鹿茸,把野生的梅花鹿換成家養梅花鹿,建立國家標準的家養梅花鹿飼養規範。如果有人問,你的鹿怎麼證明它是家養的而不是野生的?我可以給他提供充分的證明,包括種源登記,還有一個條碼也就是防偽條碼,耳朵上放一個晶片,都可以查出來,它確實是家養的。」
專家呼籲,為了與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相協調,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藥用動物養殖的準入制度和評價體系,從而確保人工養殖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有效地保護動物,同時實現祖國傳統醫藥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發展。(本報見習記者 陳 恆 本報記者 郭麗君)
鏈 接
一些常見的動物中藥
蛇蛻:又名蛇皮、蛇衣、龍衣。祛風,定驚,解毒,退翳。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翳障,喉痺,疔腫,皮膚瘙癢。《綱目》:今人用蛇蛻,先以皂莢水洗淨,纏竹上,或酒、或醋、或蜜浸,炙黃用。或燒存性,或鹽泥固煅,各隨方法。
蟾蜍:俗稱癩蛤蟆。以其耳後腺及背上隆起的疣粉分泌的白色漿液,經加工、乾燥成塊狀入藥。蟾酥有解毒、消腫、止痛、強心之功。《綱目》: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溼氣,殺蟲,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
鹿茸:含有內分泌素鹿茸精等,有增強人體機能的作用。《綱目》: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健筋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
蟋蟀:利尿,破血,利咽。《綱目拾遺》:性通利,治小便切。以乾燥全體入藥。
蜣螂:又名推糞蟲、屎殼郎等。以其乾燥體入藥。《本草經疏》:蜣螂,治小兒驚癇瘛瘲,腹脹寒熱。(張春雷整理)
「這樣下去,將來可能就只能用很有限的幾味藥,來保障13億人民的健康了。」面對中藥發展中「能用的動物藥越來越少」的現象,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顯得很無奈。
最新的研究資料顯示,中醫使用的植物、動物和礦物三大類藥物中,植物藥發展比較正常,動物藥從《本草綱目》記述種類到現在的實際應用種類,縮小得比較厲害。
「能用的」動物藥越來越少,主要在於兩個限制因素。一個是動物資源本身在減少,瀕危動物更是如此;另一個是為了保護瀕危物種,一些動物藥要限制使用。「野外資源減少、枯竭,很多動物藥材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導致我們一些傳統經典、特效的國寶級中成藥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日益喪失。」中藥協會執行副會長王瑛說,同時國內外還存在一些對中醫藥瀕危藥用資源的誇大性負面宣傳,這也增加了動物藥發展的困難。
瀕危動物需要保護,動物中藥也要發展,面對日益枯竭的珍稀藥用動物資源,如何既科學地保護動物,又合理地開發利用動物中藥?
1 問:動物藥,能不能被替代?
尋求珍稀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品,是解決動物藥源匱乏的一條途徑。動物藥能否被人工製劑或者類似產品替代,也是中醫動物入藥必須回答的問題。
著名中藥專家周榮漢介紹,目前尋求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品,一個方法是用天然的相近動物來代替。在我國,處方中含有犀牛角和虎骨的中成藥,犀牛角往往以水牛角或水牛角濃縮粉代替,內服藥中的虎骨多暫時以等量相類動物骨代替。
另一種方法是通過人工合成的非天然產品來替代。據北京中醫藥大學原校長龍致賢教授介紹,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已經開始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黃的研製,並且取得了一些成績。周榮漢教授介紹,我們現在的非天然牛黃有三種。一種是人工牛黃,是從牛黃分析結果中研究出來的,用膽紅素、膽酸加以配置,但藥效不被認可;一種是在牛體內植入塑料物體,使其產生病態而得到牛黃;另一種是體外仿生培養。
相近替代、人工合成,兩種方法存在著相同的問題,就是藥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王耀獻道出了臨床上的問題:「近幾十年來,隨著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和人工合成化,中藥的藥效也在下降。」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周超凡教授以熊膽為例解釋說,天然熊膽的成分有五大類,其中包括膽酸類,而人工熊膽的成分「熊去氧膽酸」只是膽酸類中的一種,「其中有一些藥效熊去氧膽酸是有的,有一些藥效則不具備。比如熊去氧膽酸能治療帶狀皰疹嗎?能治療痔瘡嗎?治不了。」國外一些「天然藥完全可用人工製劑替代」的言論是站不住腳的,更有一些利益集團出於商業目的來反對中藥利用天然資源。
「能替代當然是好的,但目前大部分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品都還沒有取得突破。當前的做法是,普通藥可以用替代品,精品成藥還需要使用天然的。」周超凡表示,在我國,像安宮牛黃丸、片仔癀等一些精品成藥,為了保證療效,還都是使用的天然藥源。
2 問:瀕危動物藥源,會不會越用越少?
現在我國一共記載瀕危物種358種,其中168種可入藥,佔到53%。那麼,瀕危物種入藥,會不會加劇物種的生存危機?
針對這樣的疑問,周榮漢教授解釋說,天然動物資源入藥,並不是濫用。用野生動物是一種方法,但這種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會嚴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動物入藥的開發利用,與動物保護並不矛盾。
動物保護專家黃乘明也認為,通過開發利用,可以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資源,那種「誰都不能動」的極端保護主義,在動物保護中是需要避免的。
在福建惠安縣,由於熊膽的開發利用,歸真堂的黑熊養殖已經頗具規模。目前全國養殖的黑熊已經超過了野生黑熊,並成功實現了利益的替代,從而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有效地保護了野生黑熊種群。專家告訴我們,其實在日本、韓國用於藥用的黑熊養殖場也具有較大規模。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動物藥物的獲取方式也已經實現更符合動物保護原則的無痛化方式。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高學敏認為,保護動物種群的目的,是要保證其繁衍,同時要為人類健康服務。當年中醫治療骨質疏鬆、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使用以虎骨為原料的中成藥。這些優秀品種,現在為保護野生老虎,也基本停滯了,沒法延續了。「如果每個珍稀物種像老虎這樣,自己瀕危了,慢慢中藥也就萎縮了。」沒有一個完整的措施,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也難以有效支持下去。
「像銀杏,最初是瀕危物種,但通過開發它的藥用價值,現在就不再瀕危。有些名貴藥材,比如人參,通過人工培育,使得價格大大降低,受益的是老百姓。」中國天然藥物資源專業學會專家李宜平教授解釋說,通過對珍稀藥用資源的開發利用,不但能保護這些物種免於滅絕,還能大大降低藥品的價格,普惠民眾。
3 問:動物醫藥產業,怎樣突破困局?
針對中藥事業發展的現狀,房書亭會長說:「現在能用的藥在減少,產業也在萎縮。」
「為解決資源問題,發展動物醫藥產業,開展人工養殖、繁育和替代品研究是有效途徑。」王瑛表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的野外資源也得以保護和恢復,像梅花鹿、黑熊的養殖,有的已經完全解決了商品問題,也取得了成功的案例。」
資料顯示,在中國,動物藥中只有少數幾種如梅花鹿、黑熊、烏雞、白花蛇等進入規範化、規模化生產。但只有美洲大蠊通過了國家GAP(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認證,大部分動物藥還面臨「弱、小、散、亂」的問題。對此,周榮漢呼籲,對那些藥用動物的養殖企業,國家要予以支持,在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動物藥用資源,實現產業化。
周榮漢舉例說:「梅花鹿,它也是一級保護動物。現在吉林提出,以鹿養鹿,獲取鹿胎、鹿茸,把野生的梅花鹿換成家養梅花鹿,建立國家標準的家養梅花鹿飼養規範。如果有人問,你的鹿怎麼證明它是家養的而不是野生的?我可以給他提供充分的證明,包括種源登記,還有一個條碼也就是防偽條碼,耳朵上放一個晶片,都可以查出來,它確實是家養的。」
專家呼籲,為了與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相協調,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藥用動物養殖的準入制度和評價體系,從而確保人工養殖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有效地保護動物,同時實現祖國傳統醫藥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發展。(本報見習記者 陳 恆 本報記者 郭麗君)
鏈 接
一些常見的動物中藥
蛇蛻:又名蛇皮、蛇衣、龍衣。祛風,定驚,解毒,退翳。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翳障,喉痺,疔腫,皮膚瘙癢。《綱目》:今人用蛇蛻,先以皂莢水洗淨,纏竹上,或酒、或醋、或蜜浸,炙黃用。或燒存性,或鹽泥固煅,各隨方法。
蟾蜍:俗稱癩蛤蟆。以其耳後腺及背上隆起的疣粉分泌的白色漿液,經加工、乾燥成塊狀入藥。蟾酥有解毒、消腫、止痛、強心之功。《綱目》: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溼氣,殺蟲,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
鹿茸:含有內分泌素鹿茸精等,有增強人體機能的作用。《綱目》: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健筋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
蟋蟀:利尿,破血,利咽。《綱目拾遺》:性通利,治小便切。以乾燥全體入藥。
蜣螂:又名推糞蟲、屎殼郎等。以其乾燥體入藥。《本草經疏》:蜣螂,治小兒驚癇瘛瘲,腹脹寒熱。(張春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