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動物入藥「三問」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河南省鄭州市一家藥店的工作人員在用牛黃配藥。董亮/CFP

黑龍江佳木斯鹿場長新鹿茸的梅花鹿。CFP

「這樣下去,將來可能就只能用很有限的幾味藥,來保障13億人民的健康了。」面對中藥發展中「能用的動物藥越來越少」的現象,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顯得很無奈。

最新的研究資料顯示,中醫使用的植物、動物和礦物三大類藥物中,植物藥發展比較正常,動物藥從《本草綱目》記述種類到現在的實際應用種類,縮小得比較厲害。

「能用的」動物藥越來越少,主要在於兩個限制因素。一個是動物資源本身在減少,瀕危動物更是如此;另一個是為了保護瀕危物種,一些動物藥要限制使用。「野外資源減少、枯竭,很多動物藥材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導致我們一些傳統經典、特效的國寶級中成藥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日益喪失。」中藥協會執行副會長王瑛說,同時國內外還存在一些對中醫藥瀕危藥用資源的誇大性負面宣傳,這也增加了動物藥發展的困難。

瀕危動物需要保護,動物中藥也要發展,面對日益枯竭的珍稀藥用動物資源,如何既科學地保護動物,又合理地開發利用動物中藥?

1 問:動物藥,能不能被替代?

尋求珍稀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品,是解決動物藥源匱乏的一條途徑。動物藥能否被人工製劑或者類似產品替代,也是中醫動物入藥必須回答的問題。

著名中藥專家周榮漢介紹,目前尋求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品,一個方法是用天然的相近動物來代替。在我國,處方中含有犀牛角和虎骨的中成藥,犀牛角往往以水牛角或水牛角濃縮粉代替,內服藥中的虎骨多暫時以等量相類動物骨代替。

另一種方法是通過人工合成的非天然產品來替代。據北京中醫藥大學原校長龍致賢教授介紹,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已經開始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黃的研製,並且取得了一些成績。周榮漢教授介紹,我們現在的非天然牛黃有三種。一種是人工牛黃,是從牛黃分析結果中研究出來的,用膽紅素、膽酸加以配置,但藥效不被認可;一種是在牛體內植入塑料物體,使其產生病態而得到牛黃;另一種是體外仿生培養。

相近替代、人工合成,兩種方法存在著相同的問題,就是藥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王耀獻道出了臨床上的問題:「近幾十年來,隨著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和人工合成化,中藥的藥效也在下降。」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周超凡教授以熊膽為例解釋說,天然熊膽的成分有五大類,其中包括膽酸類,而人工熊膽的成分「熊去氧膽酸」只是膽酸類中的一種,「其中有一些藥效熊去氧膽酸是有的,有一些藥效則不具備。比如熊去氧膽酸能治療帶狀皰疹嗎?能治療痔瘡嗎?治不了。」國外一些「天然藥完全可用人工製劑替代」的言論是站不住腳的,更有一些利益集團出於商業目的來反對中藥利用天然資源。

「能替代當然是好的,但目前大部分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品都還沒有取得突破。當前的做法是,普通藥可以用替代品,精品成藥還需要使用天然的。」周超凡表示,在我國,像安宮牛黃丸、片仔癀等一些精品成藥,為了保證療效,還都是使用的天然藥源。

2 問:瀕危動物藥源,會不會越用越少?

現在我國一共記載瀕危物種358種,其中168種可入藥,佔到53%。那麼,瀕危物種入藥,會不會加劇物種的生存危機?

針對這樣的疑問,周榮漢教授解釋說,天然動物資源入藥,並不是濫用。用野生動物是一種方法,但這種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會嚴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動物入藥的開發利用,與動物保護並不矛盾。

動物保護專家黃乘明也認為,通過開發利用,可以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資源,那種「誰都不能動」的極端保護主義,在動物保護中是需要避免的。

在福建惠安縣,由於熊膽的開發利用,歸真堂的黑熊養殖已經頗具規模。目前全國養殖的黑熊已經超過了野生黑熊,並成功實現了利益的替代,從而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有效地保護了野生黑熊種群。專家告訴我們,其實在日本、韓國用於藥用的黑熊養殖場也具有較大規模。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動物藥物的獲取方式也已經實現更符合動物保護原則的無痛化方式。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高學敏認為,保護動物種群的目的,是要保證其繁衍,同時要為人類健康服務。當年中醫治療骨質疏鬆、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使用以虎骨為原料的中成藥。這些優秀品種,現在為保護野生老虎,也基本停滯了,沒法延續了。「如果每個珍稀物種像老虎這樣,自己瀕危了,慢慢中藥也就萎縮了。」沒有一個完整的措施,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也難以有效支持下去。

「像銀杏,最初是瀕危物種,但通過開發它的藥用價值,現在就不再瀕危。有些名貴藥材,比如人參,通過人工培育,使得價格大大降低,受益的是老百姓。」中國天然藥物資源專業學會專家李宜平教授解釋說,通過對珍稀藥用資源的開發利用,不但能保護這些物種免於滅絕,還能大大降低藥品的價格,普惠民眾。

3 問:動物醫藥產業,怎樣突破困局?

針對中藥事業發展的現狀,房書亭會長說:「現在能用的藥在減少,產業也在萎縮。」

「為解決資源問題,發展動物醫藥產業,開展人工養殖、繁育和替代品研究是有效途徑。」王瑛表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的野外資源也得以保護和恢復,像梅花鹿、黑熊的養殖,有的已經完全解決了商品問題,也取得了成功的案例。」

資料顯示,在中國,動物藥中只有少數幾種如梅花鹿、黑熊、烏雞、白花蛇等進入規範化、規模化生產。但只有美洲大蠊通過了國家GAP(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認證,大部分動物藥還面臨「弱、小、散、亂」的問題。對此,周榮漢呼籲,對那些藥用動物的養殖企業,國家要予以支持,在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動物藥用資源,實現產業化。

周榮漢舉例說:「梅花鹿,它也是一級保護動物。現在吉林提出,以鹿養鹿,獲取鹿胎、鹿茸,把野生的梅花鹿換成家養梅花鹿,建立國家標準的家養梅花鹿飼養規範。如果有人問,你的鹿怎麼證明它是家養的而不是野生的?我可以給他提供充分的證明,包括種源登記,還有一個條碼也就是防偽條碼,耳朵上放一個晶片,都可以查出來,它確實是家養的。」

專家呼籲,為了與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相協調,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藥用動物養殖的準入制度和評價體系,從而確保人工養殖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有效地保護動物,同時實現祖國傳統醫藥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發展。(本報見習記者 陳 恆 本報記者 郭麗君)

鏈 接

一些常見的動物中藥

蛇蛻:又名蛇皮、蛇衣、龍衣。祛風,定驚,解毒,退翳。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翳障,喉痺,疔腫,皮膚瘙癢。《綱目》:今人用蛇蛻,先以皂莢水洗淨,纏竹上,或酒、或醋、或蜜浸,炙黃用。或燒存性,或鹽泥固煅,各隨方法。

蟾蜍:俗稱癩蛤蟆。以其耳後腺及背上隆起的疣粉分泌的白色漿液,經加工、乾燥成塊狀入藥。蟾酥有解毒、消腫、止痛、強心之功。《綱目》: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溼氣,殺蟲,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

鹿茸:含有內分泌素鹿茸精等,有增強人體機能的作用。《綱目》: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健筋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

蟋蟀:利尿,破血,利咽。《綱目拾遺》:性通利,治小便切。以乾燥全體入藥。

蜣螂:又名推糞蟲、屎殼郎等。以其乾燥體入藥。《本草經疏》:蜣螂,治小兒驚癇瘛瘲,腹脹寒熱。(張春雷整理)

「這樣下去,將來可能就只能用很有限的幾味藥,來保障13億人民的健康了。」面對中藥發展中「能用的動物藥越來越少」的現象,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顯得很無奈。

最新的研究資料顯示,中醫使用的植物、動物和礦物三大類藥物中,植物藥發展比較正常,動物藥從《本草綱目》記述種類到現在的實際應用種類,縮小得比較厲害。

「能用的」動物藥越來越少,主要在於兩個限制因素。一個是動物資源本身在減少,瀕危動物更是如此;另一個是為了保護瀕危物種,一些動物藥要限制使用。「野外資源減少、枯竭,很多動物藥材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導致我們一些傳統經典、特效的國寶級中成藥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日益喪失。」中藥協會執行副會長王瑛說,同時國內外還存在一些對中醫藥瀕危藥用資源的誇大性負面宣傳,這也增加了動物藥發展的困難。

瀕危動物需要保護,動物中藥也要發展,面對日益枯竭的珍稀藥用動物資源,如何既科學地保護動物,又合理地開發利用動物中藥?

1 問:動物藥,能不能被替代?

尋求珍稀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品,是解決動物藥源匱乏的一條途徑。動物藥能否被人工製劑或者類似產品替代,也是中醫動物入藥必須回答的問題。

著名中藥專家周榮漢介紹,目前尋求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品,一個方法是用天然的相近動物來代替。在我國,處方中含有犀牛角和虎骨的中成藥,犀牛角往往以水牛角或水牛角濃縮粉代替,內服藥中的虎骨多暫時以等量相類動物骨代替。

另一種方法是通過人工合成的非天然產品來替代。據北京中醫藥大學原校長龍致賢教授介紹,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已經開始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黃的研製,並且取得了一些成績。周榮漢教授介紹,我們現在的非天然牛黃有三種。一種是人工牛黃,是從牛黃分析結果中研究出來的,用膽紅素、膽酸加以配置,但藥效不被認可;一種是在牛體內植入塑料物體,使其產生病態而得到牛黃;另一種是體外仿生培養。

相近替代、人工合成,兩種方法存在著相同的問題,就是藥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王耀獻道出了臨床上的問題:「近幾十年來,隨著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和人工合成化,中藥的藥效也在下降。」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周超凡教授以熊膽為例解釋說,天然熊膽的成分有五大類,其中包括膽酸類,而人工熊膽的成分「熊去氧膽酸」只是膽酸類中的一種,「其中有一些藥效熊去氧膽酸是有的,有一些藥效則不具備。比如熊去氧膽酸能治療帶狀皰疹嗎?能治療痔瘡嗎?治不了。」國外一些「天然藥完全可用人工製劑替代」的言論是站不住腳的,更有一些利益集團出於商業目的來反對中藥利用天然資源。

「能替代當然是好的,但目前大部分天然動物藥的替代品都還沒有取得突破。當前的做法是,普通藥可以用替代品,精品成藥還需要使用天然的。」周超凡表示,在我國,像安宮牛黃丸、片仔癀等一些精品成藥,為了保證療效,還都是使用的天然藥源。

2 問:瀕危動物藥源,會不會越用越少?

現在我國一共記載瀕危物種358種,其中168種可入藥,佔到53%。那麼,瀕危物種入藥,會不會加劇物種的生存危機?

針對這樣的疑問,周榮漢教授解釋說,天然動物資源入藥,並不是濫用。用野生動物是一種方法,但這種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會嚴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動物入藥的開發利用,與動物保護並不矛盾。

動物保護專家黃乘明也認為,通過開發利用,可以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資源,那種「誰都不能動」的極端保護主義,在動物保護中是需要避免的。

在福建惠安縣,由於熊膽的開發利用,歸真堂的黑熊養殖已經頗具規模。目前全國養殖的黑熊已經超過了野生黑熊,並成功實現了利益的替代,從而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有效地保護了野生黑熊種群。專家告訴我們,其實在日本、韓國用於藥用的黑熊養殖場也具有較大規模。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動物藥物的獲取方式也已經實現更符合動物保護原則的無痛化方式。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高學敏認為,保護動物種群的目的,是要保證其繁衍,同時要為人類健康服務。當年中醫治療骨質疏鬆、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使用以虎骨為原料的中成藥。這些優秀品種,現在為保護野生老虎,也基本停滯了,沒法延續了。「如果每個珍稀物種像老虎這樣,自己瀕危了,慢慢中藥也就萎縮了。」沒有一個完整的措施,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也難以有效支持下去。

「像銀杏,最初是瀕危物種,但通過開發它的藥用價值,現在就不再瀕危。有些名貴藥材,比如人參,通過人工培育,使得價格大大降低,受益的是老百姓。」中國天然藥物資源專業學會專家李宜平教授解釋說,通過對珍稀藥用資源的開發利用,不但能保護這些物種免於滅絕,還能大大降低藥品的價格,普惠民眾。

3 問:動物醫藥產業,怎樣突破困局?

針對中藥事業發展的現狀,房書亭會長說:「現在能用的藥在減少,產業也在萎縮。」

「為解決資源問題,發展動物醫藥產業,開展人工養殖、繁育和替代品研究是有效途徑。」王瑛表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的野外資源也得以保護和恢復,像梅花鹿、黑熊的養殖,有的已經完全解決了商品問題,也取得了成功的案例。」

資料顯示,在中國,動物藥中只有少數幾種如梅花鹿、黑熊、烏雞、白花蛇等進入規範化、規模化生產。但只有美洲大蠊通過了國家GAP(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認證,大部分動物藥還面臨「弱、小、散、亂」的問題。對此,周榮漢呼籲,對那些藥用動物的養殖企業,國家要予以支持,在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動物藥用資源,實現產業化。

周榮漢舉例說:「梅花鹿,它也是一級保護動物。現在吉林提出,以鹿養鹿,獲取鹿胎、鹿茸,把野生的梅花鹿換成家養梅花鹿,建立國家標準的家養梅花鹿飼養規範。如果有人問,你的鹿怎麼證明它是家養的而不是野生的?我可以給他提供充分的證明,包括種源登記,還有一個條碼也就是防偽條碼,耳朵上放一個晶片,都可以查出來,它確實是家養的。」

專家呼籲,為了與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相協調,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藥用動物養殖的準入制度和評價體系,從而確保人工養殖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有效地保護動物,同時實現祖國傳統醫藥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發展。(本報見習記者 陳 恆 本報記者 郭麗君)

鏈 接

一些常見的動物中藥

蛇蛻:又名蛇皮、蛇衣、龍衣。祛風,定驚,解毒,退翳。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翳障,喉痺,疔腫,皮膚瘙癢。《綱目》:今人用蛇蛻,先以皂莢水洗淨,纏竹上,或酒、或醋、或蜜浸,炙黃用。或燒存性,或鹽泥固煅,各隨方法。

蟾蜍:俗稱癩蛤蟆。以其耳後腺及背上隆起的疣粉分泌的白色漿液,經加工、乾燥成塊狀入藥。蟾酥有解毒、消腫、止痛、強心之功。《綱目》: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溼氣,殺蟲,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

鹿茸:含有內分泌素鹿茸精等,有增強人體機能的作用。《綱目》: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健筋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

蟋蟀:利尿,破血,利咽。《綱目拾遺》:性通利,治小便切。以乾燥全體入藥。

蜣螂:又名推糞蟲、屎殼郎等。以其乾燥體入藥。《本草經疏》:蜣螂,治小兒驚癇瘛瘲,腹脹寒熱。(張春雷整理)

相關焦點

  • 全球僅存十大珍稀動物:中國珍稀動物上榜
    &nbsp&nbsp&nbsp&nbsp2016年5月5日,全球僅存十大珍稀動物:中國珍稀動物上榜。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很多的珍稀動物,有很多野生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近日,動物協會盤點了全球僅存十大珍稀動物,中國的的幾種珍稀動物都排在其中,下面小編帶你看下全球僅存十大珍稀動物。
  • 可入藥的動物膠不只驢皮膠
    事實上,阿膠自古所用的動物皮,除了驢皮外,還有牛皮、豬皮。為何現在的阿膠特指驢皮膠?阿膠的原料究竟經歷了哪些變遷呢?《神農本草經》記載:「阿膠,味甘,平。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一名傅致膠。」
  • 穿山甲入藥絕非傳統|中國傳統文化MOOC課程(2)
    其中,6月5日,穿山甲升為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穿山甲,是全球最為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的數據顯示,它也被認為是全球非法走私量最大的哺乳動物。「對於野生資源枯竭、商品匱乏、存在明顯安全性、倫理等問題(如化石類、人類胎盤類、動物糞便類等),以及基礎研究薄弱的品種從藥典中退出或不再增加收入本版藥典。」
  • 保護野生動物 請摒棄穿山甲入藥
    這是一種常年生活在丘陵、山麓、平原的潮溼地帶,以白蟻與其他昆蟲幼蟲為主食的動物。它沒有鋒利的牙齒、沒有堅硬的利爪、甚至沒有敏捷的聽力。一身鱗片也只是用來自保的工具。它就是穿山甲——一種喜歡獨居、卻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
  • 保護珍稀動物 百度百科成野生動物大百科全書
    過去幾年裡,已經退休的於鳳琴依靠微薄的積蓄兩下東北、三下兩廣、四下江西、五下天津,行程兩萬多公裡,走訪了30多處溼地,調查了30多家鳥類市場,為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資料,解救了4萬多隻鳥類。在於大姐的感召下,有2000多名志願者不計個人報酬參與到動物保護事業當中。
  • 雙語:珍稀動物黑犀牛「飛往」新家(圖)
    在這些離奇的照片中,這頭重達2200磅的食草動物蒙著雙眼,吊在直升機上,穿越青山綠水。   Another picture shows the rhino floating through the clouds.
  • 4月8日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
    什麼是珍稀動物?現存的珍稀動物有哪些?我國又有哪些珍稀動物呢?珍稀動物是在自然界較為稀有和珍貴的動物。國際上各個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珍稀動物滅絕的問題。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珍稀動物越來越多,常見的如陸生物類:大熊貓、丹頂鶴、灰鶴、東北虎、麋鹿、華北虎、金絲猴、大緋胸鸚鵡、大天鵝、白腹錦雞、金雕、孔雀雉等。水生物類:大鯢、揚子鱷、白鰭豚。其它:黑軟殼龜、角龜、印度鱷、菲律賓鱷、中國短吻鱷、中國大蠑螈、日壁虎、耶羅島大蜥蜴、印度蟒等。今天我們重點討論下我國的三種珍稀動物:華南虎、楊子鱷、種和大熊貓!
  • 祁連山區發現珍稀野生動物 網友亮回復:想問土撥鼠最後領盒飯了嘛
    虎撲6月10日訊 近日,在祁連山區發現珍稀野生動物。新聞發出後引起了網友熱議,詳細內容如下:近期,在祁連山北麓的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出現了成群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野驢等覓食、追逐活動的景象。
  • 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 網易雲音樂聯合多家公益機構發起「拾魚」公益...
    4月8日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來臨之際,網易雲音樂聯合野生救援、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三家知名公益機構共同發起「拾魚」動物保護公益活動。活動邀請楊宗緯、銀臨、楊和蘇三位知名音樂人擔任公益守護大使,分別演唱《穿山》《孔雀辭》《豹雪》三首公益主題曲;並通過《不打擾,是你最好的溫柔》主題H5生動講述國家保護動物穿山甲、綠孔雀、雪豹不容樂觀的生存境況,以幫助大眾了解野生動物生存現狀,呼籲善待和關懷動物,以綿薄之力守護物種延續。
  • 廈門動物工作者人體彩繪呼籲「保護珍稀動物」
    廈門靈玲動物王國開展「保護珍稀動物」主題宣傳活動。 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4月8日電 (楊伏山 陳美林)適逢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來臨之際,廈門靈玲動物王國動物工作者,以人體彩繪史前動物世界的方式,呼籲遊人「保護珍稀動物」,文明出遊。
  • 十堰賽武當發現珍稀動物中華鼯鼠(高清組圖)
    原標題:十堰賽武當發現珍稀動物中華鼯鼠(高清組圖) 十堰賽武當發現珍稀動物中華鼯鼠 (中廣網發 葉桓 攝)  在十堰賽武當金頂,筆者一行三人發現並拍攝到了珍稀動物中華鼯鼠。早就聽說十堰賽武當多次出現過珍稀動物中華鼯鼠,只是很少有人到他的影像。
  • 比大熊貓還珍稀的動物,四種瀕危動物,最後一種全球僅存一隻!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但是,地球上還有比大熊貓更加珍稀的動物,特別是最後一種,全球只剩下一隻了。比大熊貓還珍稀的動物,四種瀕危動物,最後一種全球僅存一隻!一、達爾文狐。一種體型很小的狐,截止2012年年底,全球總數量大約在320隻左右,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為極危動物。
  • 世界五大珍稀動物,國寶上榜!
    世界五大珍稀動物,國寶上榜!你喜歡動物嗎?你想了解一些有關珍稀動物的知識嗎?本文盤點了世界上這五大珍稀動物,最後一個真的是聽都沒聽過!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它們是一種喜溼性動物。麋鹿又名「四不像」麋鹿,是世界珍稀動物,屬於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像。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性好合群,善遊泳,喜歡以嫩草和水生植物為食。
  • 動物園變身珍稀動物科普課堂!
    動物園變身珍稀動物科普課堂!五大洲珍禽異獸在長隆等你來「上課」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黎存根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勃每年11月是全國「野生動物宣傳月」。11月5日起,作為 " 廣東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將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珍稀動物十大科普課堂,以動物科普為主題打造4大系列體驗活動,讓小朋友在輕鬆遊玩之餘,學習豐富的動物科普知識。
  • 保護珍稀瀕危動物 共建美好地球
    本期自然教育課堂,將帶大家一起走近那些珍稀瀕危動物,了解它們,保護它們。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由於物種自身的原因,不受或受到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或其它因素的影響。中國是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分布大國。,研究員盧向東生動形象的向大家介紹了丹頂鶴、揚子鱷、朱䴉、白鰭豚等珍稀動物,呼籲大家行動起來,保護珍稀瀕危動物。
  • 中國珍稀動物大盤點
    中國珍稀動物大盤點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中國的珍稀動物都有哪些吧!麋鹿中國特有的溼地鹿類「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溼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於歐洲,最後僅剩18頭,被養在英國烏邦寺,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
  • 同為珍稀動物,為什麼金絲猴名氣比大熊貓小?
    這句話講的是如果山裡面沒有老虎的話,那麼猴子就會稱霸,因為猴子憑藉著不可思議的智慧對其他動物進行統治。人類和猴子同屬於靈長類動物,智慧的力量在人類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國境內分布著多種不同的靈長類動物,其中有一種十分珍貴稀有的猴子相信大家都聽過它的名字,它就是金絲猴。說到金絲猴很多90後朋友就會想起小時候看的動畫片裡出現的金絲猴形象,卻不知道原來金絲猴也是珍惜的國家保護動物。
  • 金雕黑鸛等珍稀野生動物在沙坡頭保護區頻頻「出鏡」
    記者今天從寧夏林草局獲悉,近期,大量珍稀野生動物頻繁亮沙坡頭自然保護區,尤其是隨著紅外相機、視頻監控設備的普及使用,一些平時罕見的珍稀鳥類成群出現在「鏡頭」當中。金雕(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鵝喉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雀鷹(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沙坡頭管理局的監測數據顯示,截至5月10日,通過對監測記錄、回收數據資料分類整理共計發現68種陸生野生動物
  • 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現身」甘肅安南壩
    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現身」甘肅安南壩● 5月13日,紅外相機拍到的珍稀野生動物雪豹。5月以來,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人員在保護區斯班泉、黃羊溝等飲水池一帶增設監測樣線2條,架設紅外相機30餘臺,設置觀測點位6處,對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進行常態化監測。6月9日,監測人員從取回的紅外相機中發現大量野生動物活動照片和視頻,其中有雪豹和數量較多的野駱駝種群活動的圖像。在回收的其他紅外相機中還發現了大量巖羊、赤狐、鵝喉羚、猞猁等野生動物。
  • 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丨珍稀鳥類知多少?
    每種都是又美又颯又珍稀。4月8日是「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一提起珍稀野生動物,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是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和「水中貴族」中華鱘,可其實中國還有很多有點高冷,不常出現在鏡頭前的珍稀鳥類,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盤點一下那些遊走在瀕危邊緣的珍稀鳥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