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J.K.羅琳的首部魔法題材《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大約20年了,當下,由J.K.羅琳擔任編劇的《神奇的動物在哪裡》上映,除去影片製作水準本身,這個類型的回歸,更像是一部時光機,激起一種情懷,帶領觀眾回到一個魔法世界的新紀元時代。
《哈利·波特》前傳,魔法空間展示在前,戲劇性在後
《神奇動物在哪裡》是J.K.羅琳以編劇身份擔綱的第一部劇本作品,同時她也將以製片人的身份參與製作。照羅琳的說法,當她得知《神奇動物在哪裡》要成為大銀幕電影時,她的腦子裡已經對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有了一個布局。《哈利·波特》系列的影迷們把該片看成是《哈利·波特》的前傳,故事情節的發生設置在了1926年,主人公紐特·斯卡曼德自稱神奇魔法動物學家的人,影片講述的,是他完成那本後來被自己的母校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選中成為必讀教科書的著作之前發生的故事。電影的故事主線很簡單:紐特·斯卡曼德在紐約經歷了漫長的歷險。他所珍惜的魔法動物們被不小心放走,流落在了麻瓜們的世界,這將紐特·斯卡曼德捲入了魔法世界被暴露後的連環危機,而整個電影的戲劇性在於,魔法師們如何解決這種危機。
不知是不是由於羅琳第一次做電影編劇,我們能感覺到《神奇動物在哪裡》一開始的節奏是偏慢的,有一種每個人物(動物)一一登場的小說秩序感。《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一共將拍攝五部電影(原先計劃的三部曲將擴為五部),羅琳也已經寫好故事大綱。對於電影類型而言,逐一人物登場的魔法世界展示,會給人一種文戲偏多的氣質,或許又是三部變五部的計劃改變,使得電影劇情的節奏感顯得沒有那麼緊湊。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神奇動物在哪裡》是第一部沒有原著基礎的魔法類型電影,不用改編對小說家出身的羅琳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擁有更多銀幕發揮空間的同時,電影化敘事也需要專業功底。該片的笑點和淚點完成度都不錯,羅琳也曾表達過,在她的所有作品中,總是人物的關係帶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在她第一次擔任編劇的該片裡,這一點也更加被放大,只是如果節奏情緒能夠在開場時先有緊湊的戲劇性設定,也許動物們的出場會更令人目不暇接。
情懷升級,主打成人的成長和愛情
情感和冒險的結合交織,在影片的後半部完成度很高,男主和麻瓜的互動製造了許多笑點,如果說影片伊始是以《哈利·波特》的作曲《海德薇的旋律》,將情懷硬性植入,那麼劇情發展到後半部,人物關係已經自然而然將情懷升級。沒有小說基礎的《神奇動物在哪裡》出現了魔法世界裡的一個新的四人組。來到紐約不久之後,紐特就遇見了三個改變它命運的人:一位名叫蒂娜·歌德斯坦的魔法師,她的妹妹——奎妮,意外的是,還有一位不會魔法,叫雅各布·科瓦斯基的人。這四人從陌生人到摯友非常自然,在展示魔法世界,以及魔法師和麻瓜們互動趣事的同時,《神奇動物在哪裡》也傳遞出了這麼一種新的成人情懷:魔法師面對的問題其實和我們現實生活一樣,只不過他們在一個更有趣的魔法的世界裡,也許一個古怪不合群的人總是孤獨的,但你找到還有跟自已一樣的人,生活就沒那麼困難了。魔法師和麻瓜間四人友誼不是故事裡無關緊要的副產品,隱約成了一種邊緣人物的精神內核和共同的正能量價值觀,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友誼,他們才能在危機中團結在一起。羅琳一直對非主流群體很感興趣,相較於《哈利·波特》系列而言,這次「那些不被理解,融入不了這個社會的人」變成了成人。
在魔法銀幕題材中,《神奇動物在哪裡》也實現了這樣的轉變或突破: 麻瓜的表演也許比魔法師更搶戲。無論是臺詞互動,還是麻瓜自己的獨角戲,都能夠傳遞出魔法世界對邊緣人物的衝擊,加上麻瓜和魔法界產生的感情線和愛情線也處理得比較到位,對於類型片來說,類型規模宏大的同時,又能讓觀眾切身體會到影片細膩的情緒,是一種很好的處理手法。相信很多人關心電影結尾那一場「麵包店重逢」的戲,在續集的呈現會是如何,麻瓜的飾演者丹·福勒在採訪中說:「最後是非常神奇的一幕,兩個人在麵包店裡面重逢,我自己做了一些魔法動物形狀的糕點,也不知道自己有這個記憶,包括身上和脖子上的咬痕,又遇到這個心愛的女生,一切像一場夢一樣。」
情懷定格在這饒有趣味的一幕,《神奇動物在哪裡》這個結尾,似乎讓續集已成功了一半。
電影幕後科普
1關於續集
大衛·耶茨(導演):預測要拍5部,接下來幾部是同樣的演員和同樣的劇組。
埃迪·雷德梅恩(主演):我知道下一部還會是我來演,再往後的還沒有確定。
2關於電影裡面只有兩個《哈利·波特》情節設計的考慮?
大衛·耶茨:這一部的主題是整個貫徹到後面續集的,這部電影主要是關於局外人刻劃,很多生物都是局外來的,在下一部裡面他們會跟《哈利·波特》有更多聯繫。
大衛黑曼:我們下一部裡面也會出現鄧布利多,我們隨著電影越來越多,後面幾部出來可以看到有更多可以跟之前《哈利·波特》世界相聯繫的地方,而且我們看這部電影感覺整個故事,整個角色,無限想像力,讓大家又回到當年看哈利·波特的時代。
3和《哈利·波特》風格的區別
大衛·耶茨:羅琳寫的劇本裡面會包括很多不同的元素,比如喜劇元素、感情戲、比較暗黑的、恐怖的元素,把浙西而元素整合在一起是最大的挑戰,比如在一個戲劇性重的情節之前,可能會有一些很喜劇感的節奏來平衡,我們在剪輯時候也很注重也一點,最重要是平衡。這部電影跟之前的《哈利·波特》系列非常不一樣,有很多新的角色,這部電影更像是面對成人的電影,裡面的角色都是成人,不再是小孩。
4和《哈利·波特》的共同點
大衛·黑曼:像《哈利·波特》系列裡面一樣,而且所有角色都有邊緣人的感覺,我覺得我們大家可能有的時候總有一種邊緣人孤獨的感覺,羅琳在裡面體現這種價值觀,其實現在也是普世的,要接受不同的人,做一個好人,要忠誠。
5關於動畫特效
大衛·黑曼:我們並不是用動作捕捉來做,純是動畫來做。這次有一個技術進步,讓我們的演員可以有更多的空間,他們不是對著空氣演戲,比如我們的毒角獸,其實對著一個真的毒角獸在演戲,毒角獸房間那麼大,裡面有3個人,像埃迪跟雷鳥對戲的時候也能摸到雷鳥。
6關於生物種類
大衛·黑曼(製片人):整個背景裡面有40到50個生物,主要的關鍵生物是七個,從箱子裡面出來的有四到五個。
7關於動物設計
大衛·黑曼:生物用了九個月時間做出來,像皮克特做了250個不同版本,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設計,基本上都經歷了15到20次稿子的修改,整體的設計稿和電影修改經歷三次大的修改。這些設計動物的靈感來源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真實世界,因為我也希望能夠讓我們所有的神奇生物看上去可信的,儘可能真實的,我們不想把它變成一個特別大的奇幻巨製。
8你們要的「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說
和動物性交那場戲
我覺得這兩部戲裡面所演的角色都有一個共同點,社交方面比較擅長和女性打交道。關於舞蹈方面,我和舞蹈家進行了請教一,在網上看到一些動物求偶的視頻學習,我們在合作之前看了很多鳥的求偶的叫聲和行為,我們做了很多的研究,後來發現它們毫無用處,最後舞蹈家往我的手機上發了五到六個可選的視頻,大家所看到的這個已經是最不丟人的一個,如果看到其他幾個視頻,估計我的演藝事業就此終結了。那場戲花了兩晚上才拍攝完成。
最愛「護樹羅鍋」
因為護樹羅鍋很需要愛,經常想抱著男主,這也是我最喜歡的神奇動物;我喜歡比較小的魔法,比如燒飯時候用的魔法,做蘋果餡餅的魔法,還有我們變身的魔法。
CGI技術對演技的影響
我剛開始接觸這部電影的時候內心有點牴觸,因為我覺得CGI不是我特別想去做的事情,但是我後來發現大衛·耶茨這個導演非常好,給了很多讓我們可以發揮的東西,包括剛剛談到的這些道具,還有我一直要做的小木偶,那個是不存在的,跟它們建立互動是非常大的挑戰。但是演起來是非常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