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嗎?古代吉祥物神獸——麒麟
「麟,龍,龜,鳳」是古代的四個吉祥物,龍在民俗中並沒有太超然的地位。在成為文化龍後,就飛龍升天,與其他幾個形象有了涇謂的分野。
中國古典《禮記》中「麟,龍,龜,鳳」,麟乃四靈之首。麟的出現,在三千年前的先民看來是件大事。《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
巧的是,歷史上第一部史書《春秋》也終結於「西狩獲麟」這一年。相傳正是孔子見麟後一聲嘆息終止了《春秋》的寫作。
孔子為什麼對麟這種動物格外敏感,並把它視為「吾道窮矣」的標誌呢?
正因為麟代表著吉祥與平安,孔老先生才對它格外敏感。孔子成為後世尊崇的聖人之後,一種與麟有關的王者之瑞的傳說也應運而生。春秋史記:「孔子生,見麟吐玉書。」據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孔府闕裡人家,並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五,徵在賢明」字樣。然後,孔子生當亂世,禮崩樂壞,這個時候出現麟,便是一種反常的現象,這才促使老先生擱筆長嘆,「吾道不繼」。
《春秋感應符》更發揮「一角」之義曰:「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惡殺,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種兆示「天下太平」的仁義之獸。所以後儒贊先王之聖明,則眉飛色舞於「麒麟在圃,鸞鳳來儀」;孔子生春秋亂世,則為魯哀公之「獲麟」而泣,以為麟出非時也。
後世,就以「麟子鳳雛」比喻貴族子孫;以「麟趾」祝頌子孫賢惠;以「麟趾呈祥」作為結婚喜聯的橫批,祝頌生育仁厚的後代;以「麟肝鳳髓」比喻極為稀有的食品;以「鳳毛麟角」稱讚和說明物品珍貴。以「麟龍協瑞」比喻和諧盛世,國富民強。
在先民的原始崇拜中,麟是一種靈物。《禮記·禮運》曰:「麟、龍、龜、鳳謂之四靈。」麟是四靈之首。麟的聲音合乎鍾呂;走路中規中矩,出行必先選擇地點;它有趾,但不踩生靈,不踏草地;它有額角,但從不用來作攻擊武器;麟清高,總是獨處,而且從不會落入陷阱或羅網。通俗地說,麟這一動物是將一切美好的東西集中於一身了,它是仁厚的化身,因而又是王者之瑞。《詩經》「麟之趾」以麟為喻,稱得上是至高至美的讚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