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各種文明的興起都是從原始社會開始的,在最先出現人類的石器時代,人們通過血緣關係或共同崇拜某種自然現象而建立原始部落,本能的聚集在一起。為了彼此區分,每個部落根據各自的信仰,把崇拜的動物或植物作為本族的標記,自此圖騰就出現了。
對圖騰的崇拜,每種文明、各個部落之間都有著相關的傳說或記載。對如今不同國家和地區來說,中國人的圖騰是龍,俄羅斯則對熊圖騰崇拜有加。在中國有記載的文獻中,匈奴有狼圖騰,商一族的圖騰是種叫天命玄鳥的神禽,後世有人研究說是燕子,真實性就不得而知了。
隨著歷史的變遷,原始社會的圖騰文化逐步孕育出多種神獸,它們各司其職,有著呼風喚雨的能力,除大家熟知的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外,麒麟、貔貅、龍之九子等古代神獸我們也常有耳聞,每個歷史時期,由於各種神獸的形象相近而且並不固定,致使很多人分不清楚,以下就拿具有代表性的麒麟、貔貅(pí xiū)、狻猊(suān ní)三種神獸為例,看看它們究竟有何卻別。
先說神獸麒麟,自古麒麟就被稱為「仁獸」,據說只要麒麟出現,就會有聖人降世,或代表著太平盛世的到來,所以在中國古代流傳著很多聖人、帝王與麒麟的故事,相傳孔子出生時就出現了麒麟。在清朝一品官員的補子上,繡的便是麒麟,地位僅次於紋龍繡鳳的皇親國戚的補服。此外民間還有「麒麟送子」的傳說。由於麒麟性善,它的圖案在今人穿戴的配飾中也很流行,除了麒麟送子特殊的寓意外,單獨佩戴麒麟時最好不要做壞事,否則「仁獸」會懲罰你的。
貔貅,又名天祿、闢邪,和鳳凰一樣有雌雄之分,另有一角或二角之說,具體並不統一。貔貅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瑞獸,和麒麟相比,貔貅的脾氣就很差了,由於生性兇猛,古代將士手持的盾牌經常繪有貔貅的圖案,除此之外,貔貅還被賦予了生財,闢邪的寓意。
作為「龍生九子」中的狻猊,據說喜煙好坐,在古代,它的形象經常出現在香爐和古典建築的飛簷上。在北京故宮太和殿的飛簷上,有著現今保存數量最多的「脊獸」,狻猊就位列第七(騎鳳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
由於這三種神獸外形相似,所以平時很難加以區別,不過這裡也有一個小竅門,可以很快認出它們的真身。不管這三大神獸再千變萬化,只要記住「麒麟有蹄,貔貅有翅」這兩點就不會再把它們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