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發生選舉舞弊,引起民眾包圍並焚燒警局及警車的中壢事件
臺海網4月13日獨家專稿(作者 王豐 臺灣著名傳記作家) 發生於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的中壢暴動事件,是國府撤退臺灣二十八年後,爆發的最大規模群眾反政府暴動場面。從中壢暴動到一九七九年的高雄暴動,臺灣的黨外異議份子不僅展開了有組織的南北串聯,在意識型態上,這批政治人物開始零零星星,猶抱琵琶半遮面地鼓吹「臺獨」,並逐步匯聚一股暗流。從中壢暴動為起點,「臺獨」份子以合法掩護非法,披著民主的外衣,假民主之名,行鼓吹「臺獨」之實,逐步集結同夥,以議會鬥爭、街頭遊擊戰為兩面戰術手段,與蔣經國領導的國民黨政府,進行了為期十一年的世紀大鬥法,直至蔣經國故世,「臺獨」份子更形囂張。
接位路荊棘遍布
一九七七年下半年,是臺灣政治發展極具關鍵性的一個時期,因為,蔣經國要在未來的半年時間裡,順利完成接班「憲法」程序,坐上第六任「中華民國總統」寶座。國民黨黨內,正為如何順理成章提名蔣經國為第六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人選,殫精竭慮,絞盡腦汁,希望營造最自然,最冠冕堂皇的情境,讓蔣經國能姿態優雅,水到渠成地浮上檯面。
另方面,一九七七年底正逢臺灣舉行五項公職選舉,將選出新的縣市首長、民意代表。許多黨外異議人士在島內南北各地鼓動風潮,處處與國民黨當局唱反調,攪得蔣經國焦頭爛額,疲於奔命。為了穩操勝券,國民黨黨內打從那年上半年開始,就為了黨內候選人的提名事宜大傷腦筋。許多敏感地區,推舉黨內候選人,時時暗潮洶湧,處處激流險灘,充滿了派系角力與黨內鬥爭的痕跡。能夠先讓一九七七年年底的地方首長選舉安然過關,第二步,才可以在一九七八年五月讓蔣經國風風光光地登上「中華民國總統」寶座,正式完成蔣介石生前未完成的父子權力交接。
好事多磨,蔣經國的「總統」之路,一路遍布荊棘。
地方首長選舉當中,臺灣北部的桃園縣,是最讓國民黨主席蔣經國擔心的一個縣份,也是黨內眾所矚目的縣份,它的重要性不亞於臺北縣市。桃園縣境內,有「中山科學院」──默默負責研製原子彈和尖端武器裝備的秘密基地,是蔣介石生前最看重的一個軍事科技單位;桃園縣境還有「陸軍總部」,重兵駐守的陸、空軍事基地,以及先前與美國中央情報局合作的一些神秘單位……;更具象徵意義的是,位於桃園大溪的慈湖陵寢,更是蔣介石身後長眠,靈柩安厝之地。如此莊嚴的靈寢重地,如此神秘的軍事基地,如此重要的情報重鎮,又與臺北僅只一河之隔,假使桃園縣在縣長選舉中「淪陷」──國民黨推舉的候選人落選,不光是國民黨顏面無光,蔣經國顏面掛不住,當局更擔心在黨外異議人士,以及「臺獨」份子的推波助瀾下,平添政治動蕩不安的變數。
桃園縣長選舉起波瀾
那年選舉前,國民黨黨內桃園縣最有可能被提名的兩個黨員,一是臺灣省議員許信良,一是調查局桃園調查站出身的歐憲瑜,在國民黨中央開會討論是提名許信良或者歐憲瑜之時,由於兩人各有優缺點,當即陷入兩難。許信良習慣打著藍旗反藍旗,不但在省議員任內經常藉著質詢問政,讓臺灣省政府主席和官員下不了臺,而且接連於那年四月出版《風雨之聲》,八月又出版《當仁不讓》不斷藉著發表爭議性言論,譁眾取寵,吸引民眾關注。在各級黨部的眼裡,許信良是一個長著反骨的難纏投機人物,被認為對黨的忠誠度有問題,可是,黨政軍機關在地方上的民調則顯示,許信良民意支持度頗高。
相對而言,歐憲瑜雖然並不顯眼,民意支持度似乎不如許信良遠甚,但是,歐憲瑜的優點是服從組織,從不曾有反黨言行,忠誠度與配合度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