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給男人的忠告

2021-01-14 清靜一話吧

《智囊全集》中記錄著老祖宗曾說的一句話:「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由於其屬於暗含深意而不能單純通過內容去理解的俗語,所以很多人在剛開始知道這個俗語的時候,沒有辦法立即搞清楚它的意思。

一、「酒不護賢」的意思。

一個平時很有德行,注重修養的人,說話待人都彬彬有禮,溫柔客氣。但是。酒喝多了,就會變得脾氣暴躁,不顧形象,性格完全像換一個人,甚至酒後說胡話,跟人結下了仇恨,就有點得不償失了,所以古人說再賢能的人,喝多了酒也不行。

更可怕的是,這樣做還有可能會耽誤正事,讓原本這些人想去辦成的某些事出現泡湯了的情況。而「酒不護賢」這句話,要告訴大家的意思既如此。

尤其是對於社會上常會出現的「大人物」或者有權勢的人而言,一旦不管不顧地讓自己喝醉,那就會有在酒後出醜的可能性存在。有些「醜」出了也就出了,頂多丟人一些;但是有些「醜」一旦出了,那可能他們當時所擁有的大部分優勢就會有面臨被剝奪或者說失去的風險。

老祖宗在《智囊全集》裡說「酒不護賢」告誡那些一向表現出很正經的樣子來的人,千萬別胡亂飲酒,否則的話,後果會有多嚴重,可能誰也沒辦法預測出來。

二、「色不護病」的意思。

孟子說:「食色性也。」男人好色,是人的本性,是生命力旺盛的體現。孔子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飯和男女關係,是人生存的基本欲望。聖人也是人,不會否定人性的存在,這是肯定了人的內在的需要。

但是若某個人也像動物一樣,不注意克制自己的情慾,總是沉溺於情慾生活之中。那他的身體就只能變得一天比一天不健康,甚至到了最後,他還有很大可能要去面臨死亡這一大劫。《智囊全集》老祖宗們就是擔心後世之人會因此落得個悲慘的下場,所以才會留下這樣一句俗語來警示我們。

三、「財不護親」的意思。

人活在世,要做的很多事都跟錢財有關。比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上全都需要花錢才能去實現。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多人才會把錢財看得非常重。按理來說,親情應該算是世界上非常珍貴的一種存在了吧?親人之間既應該做到共擔風雨,也應該做到同享福樂。

可實際上呢,情況明顯沒我們想的那麼美好。很多人與自己的親人之間,只要談及錢財的事情,就會表現出如同面對敵人一般的狠戾樣子來。甚至可以說,有些人為了謀取原本不屬於他的財物,還非故意去找自己那些擁有這些財物的親人的麻煩。

尤其是在我們現代,甚至可以說得出的結論往往都很公正。可這樣又能如何呢?已經失去的親情即便說不上是再也無法找補回來,起碼也能算得上是暫時宣告破裂了吧?到時候至少有一方要為此付出較為慘痛的代價,所以才有《智囊全集》「財不護親」這樣的俗語存在。

《智囊全集》裡面老祖宗留下的話,是不是都很有道理?這些可都是千百年總結下來的經驗和教訓,極具有實用性。

很多人也是通過學習老祖宗的智慧,解決現實的難題。但是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文化流派眾多,想要學習老祖宗智慧,又該從何下手呢?

為此,明代鬼才馮夢龍收集了來自民間的各類俗語,涉及教育、生活、為人處世、家庭親情、經商等領域,組合成《智囊全集》,並做出詳細的白話文說明。

其實古人的智慧並不難學,俗語都比較通俗易懂,只要你用心體會,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幫助你的人生路越走越順遂。

曾國藩能夠在官場上站穩腳跟,憑藉的就是自己不凡的膽識智慧以及為人處世。曾國藩之所以可以這麼優秀,還得得益於馮夢龍的這本《智囊全集》。

曾國藩說:「每當夜深人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

讀過《智囊全集》的康熙,還認為它是「國之利器」,只允許內部傳閱,不可外傳。

王健林就將其列入書單,推薦給萬達高層,從古人智慧中學習職場用人訣竅,加強個人修養。

央視節目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在多次演講中提及,在他24歲時讀《智囊全集》這本書,他說道男人就應該跟曾國藩一樣讀《智囊全集》,不單單是是讀的人生經歷,更加是讀的人生智慧、人情世故。

可見,如果有一本書能讓你英明睿智,那麼智囊全集一定是你的最佳選擇。難怪有人評論這本書:十有八九向你學習,你就能安居樂業,趨利避害。

這本書記載了什麼?

《智囊全集》一書的目的在於"增智",圍繞"智慧"這一主題,以講故事的方法,從為官、理政、戰謀、女智、雜智五個大的方面進行了闡述,既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事例鮮活,觀點清晰,值得一讀。

比如其中一個故事:

隋唐時期有個人叫郭純。他頗有心機,趁著母親去世,玩起了花招來騙政府表彰。烏鴉雖然不討人喜歡,但是在當時"烏鴉反哺"是孝心的象徵,郭純就專門準備了烏鴉愛吃的食物,一個人在母親墳前哭前就先撒在地上,把一群烏鴉吸引過來,幾次下來,這群烏鴉就被訓練成了郭純的烏鴉。

等有人在場的時候,郭純就不撒糧食。但是烏鴉一聽他開始哭就像聽了口哨一樣,紛紛飛來,鄉親們都不知情就被他的"孝順"深深感動了,耳口相傳,很快官府人就過了給他立了孝子牌坊。

這個故事就講了市井小人的惡聰明。

直到今天,《智囊全集》上面的故事,仍然用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不論是官場、職場還是生活中,其中的智慧,都可以借鑑。

《智囊全集》版本很多,純文言文的,一般人看起來吃力。我看的這套就很好。有原文和翻譯,只要識字就看得懂。而且有馮夢龍的精彩點評,通俗易懂,看後恍然大悟。看故事,學智慧,得有高人指路啊!

《智囊全集》上下兩冊價格才75元,卻能帶給你生活中問題的解決方法,讓你獲得古人的智慧和思維,受益終身,不管自己讀還是送朋友都是最好的選擇。

相關焦點

  • 老話說「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啥道理?男人早動少吃虧
    在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的積累當中,沉澱下來許多優秀的文化瑰寶,俗語作為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寶貝,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不得不讚嘆,老祖宗擁有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智慧,他們將自己的經歷改編成一句句俗語,熟讀俗語,能夠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和諧,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通暢。
  • 俗語「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下一句才是重點,老祖宗的忠告
    在民間流傳的眾多俗語中,有一句俗語非常有用,它就是「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這句俗語是老祖宗給後人的忠告,如果能做到這幾點的話,對人的身體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這句俗語有著怎樣的說法。在了解這個俗語之前,我們先要弄明白「更」的意思,這個「更」是古代的一種時間單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小時,不過「更」相當於兩個小時這樣子。
  • 老祖宗智慧:「餓死不打親戚工」,後半句更扎心,男人一定要牢記
    這其中,社會上流傳廣泛的俗語習語,更是祖宗智慧的結晶。常言道:「不聽老頭子的話,吃虧在眼前。」為什麼要聽老頭子的話呢?老話不是聖人說的大道理,不是哪個家族的理論思維,是老祖宗口傳的民間智慧,俗語智慧。雖不見於史書,但老人言深邃,反映的都是社會現實。就像老頭子所說的「餓死不打親戚工」,是什麼意思?這下半句又是什麼意思呢?以下是我給大家的答案。
  • 農村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句更加經典,老祖宗給老實人的忠告
    農村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句更加經典,老祖宗給老實人的忠告烏龜是一種非常可愛的生物,但是因為它膽子特別小,遇到一點碰撞就連忙把頭縮進烏龜殼裡,被人們叫做縮頭烏龜,用來形容那些遇到事情只知道逃避的人。其實除了膽子小,在人們的印象中,烏龜還是一種非常長壽的動物。
  •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俗語文化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幾千年來,雖然我們國家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還是很多人是沒條件接受教育的。所以古人們為了指點下一代,為了將自己積累下的經驗傳遞給後人,也就總結出了這些民間俗語。所以要想理解俗語的全部內涵,就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則俗語叫做"餵狗別餵飽"。
  • 俗語說「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來自老祖宗的忠告
    這句話應該很多人聽過,相比上半句,下半句才是經典。作為老祖宗的忠告,如果學到其中的意思,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很多人家都會養狗,但是農村和城市不一樣,農村養狗主要是讓狗看家護院,防止家裡被人偷,而城市養狗一般都是寵物狗,平時帶出去溜溜,算是一個玩伴。這句俗語裡的狗主要是指的農村地區。那麼為何這麼說呢?主要有三點原因。
  •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更經典,可能你還不知道!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更經典,可能你還不知道!從我們古代到現在,很多人在講述一些事情的時候都會用到一些成語,這就是為了體驗文化的一種傳承。之後經過了改變之後就成為為我們現在知道的這些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更經典,可能你還不知道!其實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於這些俗語有一些不同說法和看法,這些俗語能夠體現的出是我們生活當中的一些趣事和一些具有一定道理的含義。這些俗語更加貼近我們現實的生活,這些都是老祖宗們留下來的一些寶貴的財富。這些俗語蘊含的道理也是令人警醒。
  •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我國的歷史很悠久,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的。這些俗語,經過了人們的口耳相傳,傳承到了現在。
  • 深挖俗語:你只知道「千年王八萬年龜」,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
    和成語有本質上的區別,成語是由古代文人創造出來的,而俗語是由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俗語的魅力在於說了前半句你可能不知道後半句是什麼,但是如果你把整個句子都知道了,那你就會發現說的真的是太貼切了。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我們只知道前半句的俗語。深挖俗語:你只知道「千年王八萬年龜」,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
  • 它的後半句你聽過嗎?古人忠告要牢記
    俗語「烈女怕纏郎」咋解釋?它還有後半句,祖宗的勸誡早知曉為好民間俗語一直以來就成為了社會上廣為流傳的一種獨有文化,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是覺得這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登堂入室」,語言粗鄙好像就不能夠代表整個的中華文化,可他們能夠長時間流傳下來,這對於他們來說本來就是一種肯定。
  • 俗語:「腿軟不同房,肉軟不吃涼」,老祖宗所言極是,太精闢了
    俗語:「腿軟不同房,肉軟不吃涼」,男人需注意,莫要吃虧文/婉清中國發展了5000年就有著5000年的文化底蘊,這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而這也是我們國人驕傲之所在,其實說起文化,但並不僅限於一些國粹經典,很多流傳於民間的俗語也是文化寶藏,值得我們好好保護和傳承。
  • 俗語「戌時不貪食,子時不貪色」,老祖宗的勸誡,很多人卻在做!
    從古至今,我們流傳下來不少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口語化,對仗也不夠工整,但是讀起來卻膾炙人口,蘊含的道理更是豐富無窮。俗語並非只是餬口編造的,它是古人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在現代仍然實用。就是這些從古流傳下來的俗語,給予我們不少的指導意義,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讓我們有了一些思考。
  • 農村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識人智慧
    在古代的時候,大家都比較的迷信,很多人都講究看面相,大約從公元前1600年開始,古人就來時對這方面有這方面有研究了,而且從古至今有關於面相的也誕生了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說並沒有根本的科學依據,但是它也是人們根據日常生活來的總結,所以也有其存在的道理,大家了解的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的後半句,也就證實來古人的智慧無窮。古代的時候人們把看面相的人都稱之為相識,最早的相士記載是在公元557年到581年的《周書》中,當時只是一些簡單的體現,並沒有形成一種體系。一直到了公元581年開始才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 俗語「面不仰臥,腿不張胯」是什麼意思?古人的忠告字字在理!
    俗語的隨意性和通俗性雖深受世人喜愛,卻並不能成為它廣泛流傳於民間的根本,它最受人們喜愛的地方還在於它的說理性。俗語本是為了總結生活經驗而被創作而出的,因此它貼近生活,所述內容也是至真至理,雖歷經千百年的時間推移,很多真理依然還很實用,就像今天要分享的這句俗語,它不僅體現了老祖宗的智慧,更是為我們展示了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小細節,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這句經典俗語吧!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道
    簡單舉個例子來說,我每次回農村老家都會學到一兩句俗語,前兩天回家就學了這麼一句——「好馬不吃回頭草」。俗語作為文化遺產,雖然沒有史書典籍深奧,但是通俗易懂有趣味,能夠豐富人們的生活。這句話聽著有點粗俗,但其中道理卻很讓人受用。
  • 「龜背蛇腰不可交」,後半句是精華,道出老祖宗識人術
    古時候人們總結了許多有關識人術的俗語,來教你如何社交。俗語是一種和人們日常生活比較貼切的文化,它也是過去人們平常生活的產物,在以前科學技術等都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時候,俗語在人們的平常生活中作用很大。俗語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深受人們的推崇,千百年來一直盛行於世,且經久不衰。這些老祖宗傳下的文化財富,句句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給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多的指導意義。
  • 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傳承中,俗語因為它通俗易懂的藝術特點,被老祖宗們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一代一代的傳承並發揚下去。俗語的涵蓋面很廣,包含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是他們根據生活現象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
  • 「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更經典,道出了成功的精髓
    導言中華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數不勝數的歷史塵煙間,大家的老祖宗用她們的聰明智慧,匯總了諸多蘊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老少配,好馬不回頭」「盆友妻不可欺,盆友夫不能扶」「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 俗語:求人如吞三尺劍,後半句也是經典,老祖宗說出了人心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我們的古人也留下了很多智慧,大都在一些俗語或者是諺語中,比如這一句「求人如吞三尺劍,靠人如上九重天」,求別人幫忙就像吞一把三尺長的劍一樣痛苦,依靠別人就像登上天一樣困難 。蘇東坡又問:「她自己不就是觀世音菩薩嗎?」佛印禪師回答說:「求人不如求已呀!」《論語》中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人生在世,貴在自立,此為古今中外之通理。這句話的下半句就是:求人如吞三尺劍,靠人如上九重天!曾國藩曾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是啊,最後能靠的就是自己。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沉澱,能夠流傳到現在的俗語和古籍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句話,叫做「好馬不吃回頭草」,吃回頭草的馬不是好馬,但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更經典的,它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