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疑似「毒地」50年汙染史:快速城市化中的土壤修復「病態」

2020-12-01 北極星環保網

常州疑似「毒地」50年汙染史:快速城市化中的土壤修復「病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4月17日,央視曝光了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下稱「常外」)學生異常患病事件,隨後引發社會強烈關注。輿論焦點的指向是,學生的致病原因是否與僅距常外百米左右的一塊「毒地」相關。

最新的消息是,目前常外家長自發統計的學生體檢數據又有更新,截至2016年4月20日,已收到683個學生的體檢報告,其中體檢數據有異常的561人,體檢異常人數佔比上升到82%。

然而至今,上述焦點問題未得到有關政府機關和權威機構的回應和解答。這無疑加重了民眾和常外師生家長的疑慮,也進一步導致社會輿論的發酵。

中央調查組正在常州進行調查。在定論出臺前,不爭的事實是——毒地確實存在。經檢測,附近的「常隆地塊」有毒化學元素在空氣、土壤和地下水中存在。

那麼,求證毒地形成的歷史,以及當地政府的城市規劃歷史,乃至求證土壤汙染的整體治理現狀,已經超出了常外學生患病事件本身,它關乎城鎮化建設與居民生命健康的現實命題。

跑冒滴漏的「毒地」歷史

從地圖上看,與常外毗鄰的毒地位於原常州市城南工業集中區的天寧區茶山街道,北面中吳大道,南臨大通河,西接清涼路,東靠龍遊河。這塊地,總周長4公裡,總面積1平方公裡,其中廠區佔地面積約0.4平方公裡。

上述地域屬於太湖流域二級保護區。2000年3月20日開始施行的《水汙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第23條規定:「禁止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汙染物的建設項目。改建項目,必須削減汙染物排放量。」

在上述地域內,曾經長期存在原常州化工廠(下稱「常化廠」)、常州味精廠(下稱「味精廠」)、常州化工研究所實驗工廠(下稱「實驗工廠)等化工企業。

「在工廠搬遷時,我們做過該地的取樣調查,研究了該地土壤對植物、魚類、蚯蚓等生態環境的毒理,試驗結果顯示對生態有毒性。」2007年,一位曾在搬遷時取樣調查的研究人員表示。

「常州化工廠歷史上是我國重要的化工和農藥廠,其有機化工產品和農藥生產歷史達50年。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由於產品、原料、輔料等汙染物的跑、冒、滴、漏,所在範圍內的土壤已受到嚴重汙染,通過實地調查確定了研究區的主要汙染物為六六六、苯、氯苯和二氯丙烷。」2011年,一位清華大學學者在取樣調查該毒地時已經進行了披露。

上述學者研究的區域,包括常化廠、味精廠、實驗工廠三個廠區以及部分居民區,共1平方公裡,廠區面積0.4平方公裡。常化廠的氯鹼廠區於1958年搬遷至該地塊,長期生產氯鹼及其衍生產品、農藥、消毒劑及相關產品,直到2007年搬遷;常化廠樹脂廠建於1972年,產品包括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環氧系列等有機化工產品,該廠於1994年被常化廠兼併,成為常化廠的一個車間。味精廠建於1962年,主要生產味精、雞精。實驗工廠於1958年建廠,產品涉及化工、輕紡、印染等多個類別的助劑,該廠於20世紀90年代末併入常州化工研究所有限公司,更名為常州化工研究所實驗工廠,產品以紡織印染助劑為主。

上述學者的調研發現,常化廠於1958年開始研發、生產工業六六六原粉,先後在氯鹼廠區的4個不同地點修建了六六六原藥生產車間,其中最老的車間生產時間長達15年。

常化廠的六六六生產車間在生產過程中曾發生六六六原粉洩漏事故。20世紀六七十年代,常化廠的老六六六生產車間曾多次發生過工業純苯洩漏事故,最大洩漏量不超過10噸/次,洩漏的工業純苯通過明溝系統直接進入大通河。氯苯是六六六原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常化廠的六六六生產車間在生產過程中亦曾發生氯苯洩漏事故。

搬遷之後的遺毒

雖然常化廠、味精廠和實驗工廠於2007年搬離,但劇毒物質已經進入土壤。

2008年,一篇公開發表在《環境監測和毒理》雜誌上的論文描述到,這塊毒地的土壤,對不同的動植物存在毒性,且農藥廠搬遷場地的土壤汙染較為嚴重。通過化學方法分析了土壤樣品中的揮發性有機物濃度和持久性有機物,結果表明,場地土壤檢查的揮發性有機物較多,其中有多種具有強致癌性的多環芳烴類汙染物。

2011年,前述清華大學學者調研後,對毒物的監測結果如下:各主要汙染物的檢出情況為:六六六(9690毫克/千克,調查最大值),苯(1730毫克/千克),氯苯(184毫克/千克),二氯丙烷(1230毫克/千克)等。

「這三種物質在地下7米處,監測到的濃度都很高。六六六在深度為7米的地方濃度遠遠高於其他採樣層位,隨著採樣深度的增加,六六六檢出濃度逐漸升高,直至承壓含水層頂板;苯的分布與六六六相似。」這位學者在其論文中描述。

2012年,常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莉娜在《農業環境科學學報》發表了一篇《有機氯農藥汙染場地地下水抽水試驗》論文,她的研究範圍是常州當地的有機氯農藥廠。

陳莉娜在電話中拒絕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採訪。

延伸閱讀:

全國政協常委周健民: 應建立 「土壤清單」讓」毒地」管理有據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常外汙染地「藏毒」50年 快速城市化中的土壤修復「病態」
    搬遷之後的遺毒  雖然常化廠、味精廠和實驗工廠於2007年搬離,但劇毒物質已經進入土壤。  2008年,一篇公開發表在《環境監測和毒理》雜誌上的論文描述到,這塊毒地的土壤,對不同的動植物存在毒性,且農藥廠搬遷場地的土壤汙染較為嚴重。
  • 「毒地」潛伏隱患多 「解毒」需要開啥「藥方」?——常州外國語...
    除了被曝光的「毒地」,還有多少土地汙染問題潛伏?土地「中毒」緣何屢屢發生?「解毒」有無「藥方」?費用誰來埋單?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我們身邊還有多少潛伏的「毒地」?  因土地汙染學生疑似中毒,常州外國語學校周邊環境問題事件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經記者實地走訪調查,三個化工地塊汙染土壤在修復過程中防護不當是主要原因。
  • 含油土壤:強化生物堆修復石油汙染土壤的工程案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 本案例詳細介紹了強化生物堆技術修復某石油類汙染場地(含油土壤)的實施過程,汙染場地面積為 9300m2,修復土方量約 4650m3。經過 6 個月的修復運行,最終驗收檢測結果表明汙染區域內土壤總石油烴濃度均達到修複目標值。
  • 「毒地」修復:湖南170萬畝土壤試點土方子治汙
    當日,湖南省政府在長沙召開重金屬汙染耕地修復與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工作推進會,會議要求「力求通過3至5年的努力,既有效緩解重金屬對我省耕地的汙染,又探索總結出相關技術路線和操作程序,使試點成果能在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除了施用石灰以外,對汙染土地還會採用其他幾種配套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 Be the Solution to Soil Pollution|第一屆全國土壤修復大會隆重...
    Be the Solution to Soil Pollution|第一屆全國土壤修復大會隆重召開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當天,第一屆全國土壤修復大會在南京開幕,國內土壤修復領域知名院士、學者以及企業家共聚一堂,聚焦我國土壤修復領域的新技術、新認識和新成果,著力推動我國土壤汙染修復行業快速發展。
  • 我國土壤「亞健康」狀態嚴重 病態土壤約佔10%
    新華網西安11月24日電(記者劉彤)記者從中國土壤保健促進會了解到,由於不合理的化肥施用、水土流失等,我國目前處於「亞健康」的土壤面積已經很大,而病態土壤則佔到了約10%,加強土壤保健已刻不容緩。長期從事土壤保健研究的中國土壤保健促進會會長、陝西賽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周鋒說:「氮肥、磷肥等肥料的過量施用都會造成土壤內源汙染,帶來土壤物理性質惡化,如土壤沙化、板結、土壤自我修復能力變差等,還會引發病蟲害增加,抑制農作物對有益營養元素的吸收。」
  • 應用電動力耦合活性炭PRB技術 的鉻(Ⅵ)汙染土壤修復
    應用電動力耦合活性炭PRB技術 的鉻(Ⅵ)汙染土壤修復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 要:採用單一電動力修復技術和電動力耦合活性炭可滲透反應格柵(EK-PRB)技術,對鉻(Ⅵ)汙染農田土壤進行修復實驗.結果表明:電動力耦合活性炭(PRB)技術能有效地修復鉻(Ⅵ)汙染土壤;在同等能量利用率的情況下,汙染土壤鉻(
  • 微生物強化對石油汙染土壤的修復特性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通過實驗室模擬修復研究了接種量為103~108cfu·g-1的降解菌群在土壤中生長的溼度條件和存活狀況、對土著菌群的影響作用以及對石油烴的去除效果。結果表明:從石油汙染土壤中篩選出的石油烴降解菌群主要由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99.75%)-γ-變形菌綱(Gamma-proteobacteria,99.49%)-假單胞菌目(Pseudomonadales,99.36%)-莫拉氏菌科(Moraxellaceae,87.33%)-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87.32%)和假單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
  • 電動力學輔助植物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特徵機制與機遇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 要土壤重金屬汙染具有汙染過程複雜、危害突出和修復困難等特點,修復刻不容緩。電動力學通過改善重金屬的空間及形態分布,促進養分吸收及刺激根際分泌等作用機制,可有效提高重金屬植物吸收富集及汙染土壤修復效果。EKAPR被認為是新穎、綠色、可持續的原位重金屬汙染場地修復技術,在實現汙染場地修複方面具有較大發展前景。分析表明,現有研究工作開展較少,若干技術問題和應用挑戰仍然存在。
  • 敲響土壤修復戰鼓 第三方檢測掌舵萬億江湖,土壤修復,土十條,第...
    這份歷時三年打磨的治理計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土壤汙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2030年全國土壤汙染質量穩中向好,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並且落實到具體數字:2020年受汙染土地(包括耕地和其它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2030年達95%。
  • 土壤修復刻不容緩 監測檢測儀器少不了
    土壤汙染相對嚴重土壤修復刻不容緩土壤汙染被稱為「看不見的汙染」,土壤汙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汙染物和有機汙染物兩大類。無機汙染物主要包括酸、鹼、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汙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以及由城市汙水、汙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
  • 土壤重金屬汙染現狀及其治理進展
    2.2 重金屬汙染在土壤中的特點在土壤環境中重金屬汙染特點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土壤環境中重金屬自身的特點,二是區別與水體和大氣等介質中的特點。如華南地區受到砷、汞等重金屬汙染較為嚴重;東北地區如吉林、遼寧等老工業基地,受到鉻、砷、汞等重金屬汙染較為嚴重;西部地區如雲南等地受到砷、汞、鎘等金屬汙染物較為嚴重。3.3 土壤重金屬汙染治理相對複雜一旦土壤遭受重金屬汙染以後,是難以輕易降解的,而耕地如果遭受重金屬汙染,基本無法恢復。與此同時,由於土壤之中富含膠體,使重金屬不斷富集,長此以往,重金屬汙染會越發嚴重。
  • 河南省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疑似汙染地塊布點採樣方案(試行)
    為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目標和任務,按照《關於印發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系列技術文件的通知》(環辦土壤〔2017〕67號)《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技術規定(試行)》(環辦土壤函〔2017〕1896號),以及《全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2019年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做好河南省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疑似汙染地塊布點
  • 中國農業土壤中四環素類抗生素汙染現狀及來源研究進展
    農業土壤四環素抗生素汙染已成為當前農業環境汙染及生態安全研究的熱點之一,為更確切全面地評估四環素抗生素對中國農業土壤的汙染和危害,文章對該物質在農業土壤中的汙染現狀和來源分析進行綜述,旨在為中國農業土壤抗生素汙染防治和環境風險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 鴉片戰爭及城市化造成的汞汙染,均被中國南海珊瑚「記錄」
    鴉片戰爭及城市化造成的汞汙染,均被中國南海珊瑚「記錄」 趙永新 楊保國/人民日報 2016-06-08 11:04 來源
  • 「毒地」實名舉報人周建剛: 兇險到甚至寫好了遺書
    2015年5月,他等來了養豬場汙染物送檢樣品的檢測結果,報告令他大吃一驚,樣品中含有35種有機成分,其中80%屬於高致癌物質,且含量超過國家規定的土壤致癌物質標準的幾千倍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了幾萬倍以上,而這些填埋物周圍的土壤及地下水會受到汙染,對周圍居住人口造成極大的損害。
  • 祝學軍:在土壤保育和修復上多下功夫
    各級政府要加強履行土壤保護的神聖職責,強調各級領導幹部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強化區鎮政府各職能部門在土壤保護工作中的協同配合,進一步鞏固地方上土壤保護的工作框架,明晰牽頭部門、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明確地方負責人、土壤管理部門負責人保護耕地數量、質量的職責,將土壤質量指標前後對比納入離任審計考核指標;嚴格落實土地承包經營者的責任,籤訂落實最嚴的耕地保護責任和措施。
  • 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汙染及其防控對策建議
    我國農作物和食品中化學農藥殘留問題嚴重,農業部曾對全國50多個蔬菜品種、1,293個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蔬菜中農藥殘留合格率不到80%,甚至衛生部、農業部明文規定禁止使用的高毒農藥都有相當比例的檢出。
  • 「土十條」的新意味 -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
    在公眾的矚目與期盼中,2016年5月底,《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亦稱「土十條」)由國務院正式印發。「土十條」出臺的更深一層意義則在於,它與「大氣十條」(即2013年9月印發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十條」(即2015年4月印發的《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組合為治理大氣、水、土壤三個主要環境要素的完整政策矩陣;環保部亦調整機構設置,近日公布了新設置的大氣環境管理司、水環境管理司、土壤環境管理司的職能。
  • 昨日,矽肥暨土壤調理劑聯合會成立,搶灘萬億修復市場
    1月9日,在華中農業大學召開的「2017年農田重金屬土壤修復暨矽肥企業G20圓桌會議」上,「中國矽肥之父」、河南省矽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蔡德龍主持成立了「矽肥暨土壤調理劑企業聯合會」,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家企業成為聯合會首批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