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地」修復:湖南170萬畝土壤試點土方子治汙

2021-01-08 搜狐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郭榮村 發自長沙

  長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擁有實力雄厚的工業基礎,被稱為「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但由於土地大面積受到重金屬汙染,環保問題日益嚴峻,農作物也因此受到影響,「鎘大米」事件更是讓人聞之色變。

  相比「客土法」、「化學藥劑」法等其他方式治理土地重金屬汙染,施用石灰粉是目前最便宜、也最容易推廣的方式。據湖南媒體報導,長株潭3市的19個縣(市、區)一共納入試點的土地面積為170萬畝。顯然,正在進行的湖南土壤治理試點意義非凡。

  編 者 按

  7月26日傍晚,在經過了一天的暴曬之後,整個大地仍舊處在蒸籠般的高溫之中。龍老伯拿著鋤頭在自己的田頭開始忙活起來,他要為第二天的「撒石灰」工作做些準備。

  龍老伯是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黃花鎮的一位農民,今年60歲。他說,上次撒石灰還是改革開放之初,「分田到戶」的時候,中間幾十年都沒有撒過。

  在龍老伯周圍的稻田裡,晚稻正在生長,一些剛撒過石灰的地方,留下一條條白色的印跡,從稻田的一頭,延伸到另一頭。

  村民們往稻田裡撒石灰是長株潭地區(長沙、株洲、湘潭)治理土地重金屬汙染的一部分。今年上半年,湖南省農業廳印發了關於 《2014年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汙染耕地施用石灰實施方案》的通知,計劃在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汙染耕地全面施用石灰,達到提升耕地質量與修復治理汙染耕地的目的。7月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該地區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採訪,探尋該方法給當地帶來的實際變化。

  土壤修復專家、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認為,此次試點的意義重大,「這是個大文章,全國的糧食安全都盯著那兒了」。

  石灰全部免費發放

  龍老伯告訴記者,石灰有殺蟲、殺菌和疏鬆土壤的作用,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促進效果。他用手指著旁邊的稻田說,這邊鄰居剛剛撒過,還能看到葉子上白色的石灰。他計劃管理好田裡的水後,第二天一早也把石灰給撒下去。

  與以前不同的是,當時需要自己掏錢購買石灰,而這次所用的石灰全部是免費發放。龍老伯只知道有這樣一項政策,對重金屬汙染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晰,但覺得對作物生長有好處,也就格外重視。

  跟龍老伯所在的長沙縣一樣,整個長株潭地區共有19個縣市區實施了這項治理工作。其中,僅僅長沙縣施用生石灰的面積就達到41.97萬畝。

  選擇長株潭做先期試點,一個重要因素是「鎘大米」事件的曝光。據了解,該事件發生以後,湖南耕地重金屬汙染問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去年7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長株潭地區汙染耕地修復治理試點工作。

  今年3月,農業部、財政部出臺《湖南重金屬汙染耕地修復與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意見》,正式啟動該項工作。

  上述兩部門有關負責人對外表示,此舉旨在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和汙染修復治理,實現重金屬汙染耕地的稻米達標生產,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隨後,湖南省政府又做出了相關部署,湖南省農業廳發布《2014年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汙染耕地施用石灰實施方案》,開始採用撒石灰等方式,對重金屬超標的農田耕地進行治理。

  據中國株洲網報導,今年中央財政計劃安排專項資金11.56億元,支持長株潭地區汙染耕地開展修復治理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工作。

  據《湖南日報》7月10日的報導,長株潭3市的19個縣(市、區)一共納入試點的土地面積為170萬畝。

  當日,湖南省政府在長沙召開重金屬汙染耕地修復與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工作推進會,會議要求「力求通過3至5年的努力,既有效緩解重金屬對我省耕地的汙染,又探索總結出相關技術路線和操作程序,使試點成果能在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除了施用石灰以外,對汙染土地還會採用其他幾種配套措施進行綜合治理。長沙縣農業局將這種綜合措施稱為「5+1」法,該局土肥站工作人員向記者詳細解釋了「5+1」的含義:「1」就是施石灰,另外的「5」分別是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施葉面肥、深耕改土和優化水分管理。

  長沙縣農業局還專門就此事向全縣基層幹部和農民發了一封公開信。7月26日上午,在長沙縣農業局土肥站,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這封信。信中提到,全縣重金屬汙染耕地修復治理實施措施包括:施用生石灰41.97萬畝,增施商品有機肥15萬畝,種植綠肥15萬畝,噴施葉面肥22.82萬畝,深耕改土22.82萬畝,優化水分管理22.82萬畝。

  長沙縣從5月4日開始,向各鎮村運送石灰,到5月底,全縣早稻、一季稻(一年種植兩季水稻,分早稻和晚稻;一年只種植一季水稻,即為一季稻)施用生石灰已經接近尾聲。晚稻生石灰的招標公告在5月20日開始網上公示。

  湖南省農業廳一位官員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項工作的資金主要是由財政部下撥,省裡沒有配套資金,有些縣配套了一些工作經費。

  土方子的資金成本

  廣州日之建土壤修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經理周兵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按照土壤修復的性質來分,可以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修複方式。物理修複方式通常是換土,即將原來受到汙染的土壤挖走填埋,然後換來新土,這也叫客土法;化學修復則是採用化學藥劑,改變土壤成分,或者是降低土壤裡重金屬的活躍度,使其不再遷移;第三種方式是生物修復法,這種方式國外用得比較多,主要是種植一些能吸附重金屬的作物,以達到改良土壤的功效。

  顯然,湖南用石灰來治理土壤重金屬問題,屬於化學修復法。「這種方式的可行性最高。」周兵說。

  首先是資金的成本能夠被接受。

  長沙縣農業局土肥站工作人員表示,早、晚稻生石灰的施用量是一畝50公斤,一季稻則是80公斤。而他們採購招標價是380元~390元/噸,這樣算下來,一畝地一年的費用大概是40元左右。

  也正因為如此,長沙縣40多萬畝受汙染的耕地,得以通過施用生石灰的方法來大面積治理。

  而客土法或者植物吸附法,其代價遠遠比石灰療法高。日本有客土法相對成功的案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富山縣政府開始採用「客土法」對被鎘汙染的863公頃(約12945畝)農田進行修復,這項工程一共耗時33年,2012年才舉行完工慶祝儀式。整個工程耗資3.4億美元,按照目前的匯率計算,平均每畝修復費用超過16萬元人民幣。

  植物吸附法同樣不便宜,《信息時報》在一篇文章中稱,據業內人士透露,即使採取較便宜的辦法,如植物修復法修復土壤,每畝的修復成本也達到2萬元,還需連續種植數年,總投入數額驚人。

  在周兵看來,剔除價格因素外,客土法和植物吸附法在治理農田的重金屬汙染方面,可行性非常差。「僅長沙縣就有幾十萬畝的農田需要治理,這些土往哪裡堆?又從哪裡找來新土填充?」

  而植物療法耗時很長,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在周兵看來,靠種植物去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屬,就意味著不能種糧食,而且要耗時這麼多年,肯定也難以推行。

  在操作的技術性和簡便性方面,石灰療法也佔有優勢。上面運來石灰以後,村民直接對應每畝用量去撒就行了,人人都能操作。

  上述湖南省農業廳官員表示,採取施用石灰的方法對土壤進行改良,此前各方面都提了這樣建議。「我們湖南的農業技術專家提了,農業部、財政部都提了這樣的建議。這個是傳統的、比較成熟的又是比較簡單的一種技術措施。」

  長期關注湘江流域環保問題的湖南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其他的一些治理方法,成本都很高。

  石灰療法效果待考

  上述農業廳官員對記者表示,施用石灰粉能調解平衡土壤的酸鹼度,降低重金屬鎘的活性。「效果現在還看不出來,但肯定會有效果。降低了土壤的酸鹼度,對一些確實受到汙染的地方,肯定會有好處。具體要看最後的結果。」

  從理論上講,含重金屬的土壤呈酸性,而生石灰為鹼性,施用石灰以後,確實能夠對土壤的酸鹼度進行調和。

  湖南省農業廳官方網站上一篇名為《防治土壤鎘汙染四法》的文章介紹道,施用石灰的作用:鎘的活性受酸鹼度影響明顯,pH值越高活性越弱,石灰能提高土壤中的pH值,因此能抑制鎘的活性。

  記者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大量的實驗表明,石灰對土壤重金屬活性確實能起到抑制作用。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邵樂、郭曉方等學者於2010年在農業環境科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 《石灰及其後效對玉米吸收重金屬影響的田間實例研究》的文章。

  這些學者的實驗在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某鉛鋅礦廢水汙染的農田進行,實驗結果表明,連續石灰處理和石灰後效處理均顯著提高玉米籽粒和莖葉產量,且玉米籽粒和莖葉Cd(鎘)、Pb(鉛)、Zn(鋅)和Cu(銅)的含量均有降低,但連續石灰處理效果最佳,玉米籽粒Cd、Pb、Zn和Cu的含量遠低於食品衛生標準。

  廣西大學農學院範稚蓮等學者也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研究,並發表了論文《石灰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及其對水稻效應》。稍有不同的是,這次實驗用的是不同濃度的石灰水溶液,而不是石灰粉。

  最終的結果表明,石灰水溶液可以將土壤中的Cu、Cn和Pb等重金屬淋洗出來,淋洗次數越多,土壤中重金屬含量越低。土壤中Pb的含量降幅最大,其次是Zn,最低為Cu。不過,實驗也發現,石灰水溶液濃度過高或淋洗次數過多會降低水稻發芽率和生物量,還會導致植株Pb含量升高。

  陳能場認為,中國土壤酸化嚴重,很多土壤的pH值都在5.5以下 (pH值小於7呈酸性),施用石灰的確能提高pH值,改善作物生長環境,對作物生長有好處,甚至對病蟲害的防治都有一定的效果。pH值的提高能降低重金屬的植物有效性,總體上能降低稻米中重金屬的含量。

  另一方面,陳能場也提到,具體的效果會存在一定的偶然性。進入籽粒的鎘主要在水稻生長的後期,pH值和氧化還原電位是控制鎘有效性的兩個最主要的因子,此時期的水分管理和耕田時的石灰改良pH值的效果能否到此時期發揮很關鍵。因此日本的很多研究結果認為,石灰的控鎘效果變化大,只能作為輔助措施,此外真正發揮石灰的控鎘效果,需要通過試驗計算出要達到一定土壤pH值的石灰需要量。

  陳能場還介紹說,用石灰以後,也可能出現反彈的情況。比如中和物質用完了,沒辦法持續壓住酸。還有,如果繼續用含有重金屬的水灌溉,也會反彈。

  長沙縣農業局土肥站站長肖永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長期施石灰,也會有一些負面作用,容易造成土壤板結,也可能殺死稻田裡的一些生物。

  「石灰不能長期打,最多期限是兩到三年。」他說,原來計劃明年和後年都要施,但具體怎麼布置,現在還說不定。

  對於治理效果,肖永生說,目前還沒有結果,要到晚稻收穫以後才會有評估出來。他還表示,其他治理方式,比如植物療法,目前還沒有考慮到。

  劉帥也說,治理效果要等到秋收結束以後,要進行檢測、對比,才能出結果。

相關焦點

  • 常州疑似「毒地」50年汙染史:快速城市化中的土壤修復「病態」
    常州疑似「毒地」50年汙染史:快速城市化中的土壤修復「病態」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4月17日,央視曝光了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下稱「常外」)學生異常患病事件,隨後引發社會強烈關注。輿論焦點的指向是,學生的致病原因是否與僅距常外百米左右的一塊「毒地」相關。
  • 永安市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作
    這般如詩如畫意境,是永安市大力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作的一個縮影。2018年,永安市被列入國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區域,通過實施水環境治理、地質災害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等10個試點項目,城鎮汙水處理率達95%、村鎮垃圾收集處置率達90%,林分改造面積718萬畝,閩江幹流和二級以上支流水質優良比例等5個生態效益指標達100%,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一幅嶄新的生態畫卷在燕城大地徐徐展開。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 山東廣星化工集團有機微肥掀起「土壤革命」
    耕地修復刻不容緩   近日,財政部、農業部發布消息稱,今年國家啟動重金屬汙染耕地修復綜合治理工作,並先期在湖南省長株潭地區開展試點。兩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旨在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和汙染修復治理,實現重金屬汙染耕地的稻米達標生產,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 常外汙染地「藏毒」50年 快速城市化中的土壤修復「病態」
    搬遷之後的遺毒  雖然常化廠、味精廠和實驗工廠於2007年搬離,但劇毒物質已經進入土壤。  2008年,一篇公開發表在《環境監測和毒理》雜誌上的論文描述到,這塊毒地的土壤,對不同的動植物存在毒性,且農藥廠搬遷場地的土壤汙染較為嚴重。
  • 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進度如何?看這裡
    1月5日,韶關市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廣東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情況,以及韶關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技術和工程治理創新研討會籌備情況。  試點工程緊緊圍繞韶關市「北江和東江源頭重要水源涵養區」和「南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生態功能定位,針對北江流域、東江流域和擬建的南嶺國家公園區域,構建「兩江一公園」系統保護修復格局,積極開展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工程、土地整治與土壤修複利用工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和流域水環境保護及治理工程,集中解決一批對區域生態功能具有顯著影響的突出生態問題,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
  • 「毒地」潛伏隱患多 「解毒」需要開啥「藥方」?——常州外國語...
    除了被曝光的「毒地」,還有多少土地汙染問題潛伏?土地「中毒」緣何屢屢發生?「解毒」有無「藥方」?費用誰來埋單?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我們身邊還有多少潛伏的「毒地」?  因土地汙染學生疑似中毒,常州外國語學校周邊環境問題事件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經記者實地走訪調查,三個化工地塊汙染土壤在修復過程中防護不當是主要原因。
  • 探索適合蒙山森林生態系統修復模式 臨沂全面實施森林質量提升試點...
    數據顯示,2019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市新造林13.7萬畝,有林地面積582.3萬畝,森林覆蓋率23.06%。 蒙山林業生態區域作為臨沂林生態核心區,既是省級林長示範點,也是林長科技創新示範區,還是市林業局「縱向抓攻堅」2020年森林質量提升任務所在區。
  • 西湖區農村治汙:告別「放任自流」
    最近一年,家門口添了不少治汙「利器」——在山聯社區的西北角,建起了淤泥處置中心,髒兮兮的汙泥變成了肥料;散落在周邊三個村社的37個農村生活汙水集中處理設施,讓管網裡的生活汙水變成了汩汩清水,實現再利用。不僅陳杏虎,在西湖區三墩、轉塘、雙浦等廣大農村,村民們再也不擔心家門口流出的生活汙水影響環境了。
  • 內蒙古阿拉善7年「修復」約8萬畝梭梭林
    內蒙古阿拉善7年「修復」約8萬畝梭梭林 2015-03-25 17:32:5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敲響土壤修復戰鼓 第三方檢測掌舵萬億江湖,土壤修復,土十條,第...
    廣東生態修復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介紹說,該方案宏觀管理的思路沒有問題,例如計劃建立土壤汙染監測網絡、對農用地按汙染程度進行分類管理、強化未汙染地保護等都很好。但是整體的目標和具體計劃難以掛鈎,是否能達到治理目標,單從文字上看很難判斷。他說,汙染水平的判斷遵循什麼標準,什麼叫「安全利用」,是否按計劃執行就能達到90%的安全利用率,其實都沒有說明。
  • 微耕機一天能打多少畝地?多時15畝,少時2畝,這種土壤翻得最少
    摘要:3種土壤的翻地技巧,應對農村土地微耕機翻不動的情況,值得收藏。文/田俊超白微耕機一天翻地的畝數,要看地的情況,人的體力來說。工作的時間長,中間沒有休息,一天翻一晌地的有。身體不好,地也不好翻,一天翻個三畝地,也正常。
  • 江蘇環保「綠島」建設讓中小企業「共享治汙」
    疫情暴發以來,不少中小企業、個體經營戶生存艱難,面臨「治汙要賠、不治要停」的兩難。今年以來,江蘇按照「集約建設,共享治汙」的理念,啟動「綠島」建設試點,建設可供多個市場主體共享的環保基礎設施,實現汙染物統一收集、集中治理,破解中小企業治汙與發展難題。
  • 湖南黃金茶全國推廣100萬畝 為世界奉獻「一杯好茶」
    為世界奉獻「一杯好茶」黃金茶全國推廣100萬畝華聲在線3月30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尚武)黃金茶——這種利用古老茶葉種質資源,培育的地方珍稀茶樹良種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包小村今天宣布:省農科院茶葉所培育的黃金茶系列良種,在全國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推廣速度居全國第一。據省茶葉研究所提供的數據,今年湖南黃金茶種苗銷往外省接近1億株。近幾年,重慶、江西、四川、貴州、湖北等省市每年從湖南購買大量黃金茶種苗。僅湖北恩施,黃金茶已擴種10萬畝。
  • 上半年湖南「天敵治蟲」超110萬畝
    40億頭赤眼蜂,叫害蟲知道厲害上半年,湖南「天敵治蟲」超110萬畝,全年可達250萬畝華聲在線6月29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尚武 通訊員 陳凱軍)疫情發生以來,「天敵治蟲」加速推廣,綠色生產漸成主流。
  • 北京市果園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項目年度任務順利完成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3日訊  北京市果園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項目年度任務順利完成。5萬畝果園採購10萬噸有機肥,覆蓋13個區271個經營主體。一是制定市區兩級實施方案,組織召開工作動員會10餘次,確保順利實施。
  • 含油土壤:強化生物堆修復石油汙染土壤的工程案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 本案例詳細介紹了強化生物堆技術修復某石油類汙染場地(含油土壤)的實施過程,汙染場地面積為 9300m2,修復土方量約 4650m3。經過 6 個月的修復運行,最終驗收檢測結果表明汙染區域內土壤總石油烴濃度均達到修複目標值。
  • 「灣長制」今年將擴大試點範圍 儘快形成標準體系
    會議提出,今年是「灣長制」試點工作的關鍵之年、深化之年,要擴大試點工作範圍,儘快形成在全國全面建立實施「灣長制」的意見和配套制度標準體系。為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加快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2017年初,國家海洋局印發相關意見,成立「灣長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在浙江、秦皇島、青島、連雲港、海口一省四市先期開展了「灣長制」試點工作。
  • 土壤修復刻不容緩 監測檢測儀器少不了
    眾所周知,土壤對於農作物來說十分重要,可以說是,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基本都是通過土壤來培育的,跟據原國土部和環保部的聯合調查,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因此,保障土壤不被汙染或檢測土壤汙染狀況很重要,不僅僅是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也為了我們賴以生存地球家園的環境質量。
  • 「毒地」實名舉報人周建剛: 兇險到甚至寫好了遺書
    【面對面】周建剛:「毒地」舉報   一次寫下遺書的「毒地」舉報。  一場出價高達十倍的買賣。  上萬噸危險垃圾來自哪裡,養豬場地下暗藏怎樣的秘密 ?  2015年5月,他等來了養豬場汙染物送檢樣品的檢測結果,報告令他大吃一驚,樣品中含有35種有機成分,其中80%屬於高致癌物質,且含量超過國家規定的土壤致癌物質標準的幾千倍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了幾萬倍以上,而這些填埋物周圍的土壤及地下水會受到汙染,對周圍居住人口造成極大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