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家長,尤其是很多當爸爸的,總喜歡給孩子講道理,把自己的一些人生經驗傳授給孩子。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教育,如何培養寶寶成為「人上人」,變成了每個父母最大的目標,家長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要對孩子耳提面命一番,孩子鞋帶系不好,會被媽媽說成獨立性差,將來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自理,如何跟其他人競爭?
孩子喜歡玩遊戲,會被父母說成是玩物喪志,將來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容易受到誘惑。
但是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卻發現孩子只是左耳聽右耳冒,自己就只是在浪費口舌,孩子全然沒有受教,這讓家長氣不打一處來。
爸,你別像唐僧一樣行不行?
莉莉的孩子聰明可愛,長得漂亮,性格也好,從小就備受家人朋友喜愛,父母對她也是給予了厚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莉莉是初中老師,平時面對的學生正處於青春叛逆期,所以莉莉對她的學生們也要求比較嚴格,經常給他們講大道理,約束規範同學們,這也是為了他們好。
莉莉的發點是好的,但是久而久之,莉莉就養成了愛講大道理的職業病,上到對老公的日常行為規範,下到對孩子的教育。
莉莉的孩子有點難以接受媽媽帶來的大道理,孩子只要一犯錯誤,莉莉就喋喋不休,開始講一些大道理。
面對一知半解的孩子侃侃而談大道理,莉莉希望通過這種語言環境的教育能端正寶貝的三觀言行,給他講各種人生的經驗,殊不知已在孩子的心裡埋下了厭煩的種子,莉莉的孩子開始越來越叛逆和反感,疏遠父母,經常故意做一些莉莉不讓做的事情來表達抗議。
但是莉莉卻覺得自己做的很對,但每次講完孩子都是一臉埋怨,還說家長像唐僧太墨跡。
這讓莉莉感到很傷心,並且不知道自己要怎麼做,孩子才能明白。
我們要知道,枯燥的給孩子講大道理,看似有用,實則適得其反,把孩子推得更遠了。莉莉對此也很無奈,一方面生氣孩子的不聽話叛逆,一方面也開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為什麼孩子聽不進去自己的「道理」?
1. 高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從寶貝兩歲至三歲到青少年青春期結束,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是一個遞增的過程。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不能聽懂家長講的大道理,都是正常的現象。而家長「枯燥的大道理」正是起到了「添油加醋」,「火上澆油」的作用。
家長要理解不同年齡孩子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我們要給予孩子充分理解並正確引導,改變原有的教育方法,與孩子一起慢慢摸索更適合自己,更適合自己寶貝的教育方式,不停磨合,不停改變。
2. 太過於乏味
枯燥的大道理讓孩子覺得素然無味,不像兒童故事那樣充滿趣味性。而這種毫無趣味的大道理,會讓孩子覺得無聊,聽不進去。
孩子的注意力都很短,不易集中,當家長們說起這些無趣的道理更加會讓寶貝分心,眼睛會不自覺的被旁邊更有趣、顏色更鮮豔、聲音分貝更高的事物吸引。
家長們可以稍加潤色,增添一些趣味性,或者改變原有的溝通方式,加上一些輔助工具等就能更吸引寶貝的注意,同時還能增加一些親自互動。
3. 孩子天性沒長性
對於孩子來講,大道理一般都很深奧難懂,而父母為了能加深孩子記憶,便會反覆強調,不斷提醒。
第一遍第二遍的時候,孩子還會覺得很新奇,等父母重複的次數多了,孩子便會感到厭煩,覺得家長過於「墨跡」,過於「嘮叨」。
家長要知道,孩子天性沒有長性,我們家長如果不停的嘮叨,那孩子最終還是聽不進去家長所講的道理。
其實有些時候,家長不用反覆的去講同一個道理,與其這樣,還不如多講幾個類似的故事進行類比,既能加深孩子印象,又能進行親子互動。
家長如何巧用技巧,讓孩子消化自己的「道理」!
1. 別長篇大論,要言簡意賅
有些父母願意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來教育孩子,覺得我是你爸媽,都是為了你好,你就應該聽我的,張口就是人生哲學大道理,其實孩子聽不懂,也不理解,這樣做這是在浪費口舌,浪費雙方的時間。
所以,家長們不要長篇大論,要言簡意賅,要懂得孩子的想法,用孩子的思維來教育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自己消化家長所講的道理。
2. 儘量用最簡單的語言
孩子一犯錯,家長就說個不停,這是中國現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普遍現象。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應該換位思考,想一想孩子為什麼對自己所講的道理熟視無睹。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我們應該儘量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教導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在他們的理解範圍內接受家長所給予的教育。
家長注意講道理不是不講理,我們要關注孩子的能力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本癥結,多了解孩子是怎麼想的,如果用長篇大論來讓孩子聽不懂的話,這是不合理不科學的。
3. 讓道理帶點趣味性
家長應該拿出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態度,來使枯燥的大道理變得充滿趣味性。潤色過的大道理也可以變得栩栩如生,這樣道理不僅好玩有趣,也充滿教育意味。
當道理帶了一些趣味性,不僅孩子愛聽,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反應也是高興的。
只是需要辛苦爸爸媽媽拿出當年寫作文做作業的勁頭,來充實故事,讓道理變得趣味,從而能讓孩子更好的融入進去。
在給孩子講道理時,這些點一定要避諱!
1. 不要強制孩子聽
想讓孩子整理屋子,就要讓孩子體會雜亂無章的苦惱。想讓孩子知道金錢的重要,就要讓孩子知道賺錢的不易。
成長的腳步只有踏在真實的生活中才會堅實而有力量,有些後果孩子一定要自己去承擔才會從中吸取教訓。
所以家長不要重複的跟孩子講:你要這樣做才能怎樣怎樣。家長要給孩子分析某件事情的利弊,把選擇的權利交到孩子的手裡,這不是放任,而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從而他們也會更加尊重自己。
如果我們強制讓孩子聽自己的大道理,那麼孩子就會帶有情緒,帶有情緒之後孩子還怎麼能聽進去呢?
2. 照顧孩子的情緒
家長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當孩子顯現出一些缺點的時候,家長不要急著發表一些長篇大論來討伐他們,要試著去走進他們的心裡,站在他們的視角去看問題,可能孩子心中已經有了改變的態度。
家長所需要做的就是打消孩子的疑慮,給孩子有力量的鼓勵,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隊友,是自己身後最堅實的力量,這樣孩子才能勇往直前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們要照顧孩子的情緒,當我們對孩子說教時,我們要學會適可而止,當感覺孩子不對勁時我們就要停止了,因為如果再繼續講下去的話,孩子是更不能接受的。
3. 別提起孩子痛處
家長在給孩子講道理時,一定不要提起孩子的痛處,因為如果我們總用孩子犯下的錯誤來舉例的話,這只會讓孩子更加聽不進去,大多數的孩子都不願意聽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
我們可以適當的舉一些正面的例子讓孩子反思自己的錯誤,但是我們不要說的太過於直白,因為這樣直戳孩子的痛楚的話,孩子當然會聽不進去家長的一些說教。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確實是一件正確的事情,但是如果方法用的錯誤的話,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几乎時時刻刻都在擔心,但是這種擔心一旦通過嘴巴說出來就變成了嘮叨。
家長時時刻刻的鞭策,對孩子來說是種苛責,家長可以試著減少某句話的使用頻率,要試著相信孩子,衡量世間對錯的尺子,早已存在在他們胸間。
講道理是一種我們所提倡的正確教育方式,但是要使用得當,講有趣又有意義的道理故事,而不是空談千篇一律的說辭,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思想。
教育方式千萬種,選擇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