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無疑是太陽和向日葵的愛情結晶,唇齒與手指的默契配合,讓這溫暖熱情的果仁瞬間迸出又隨即粉碎,只留下質樸的香氣和空虛的果殼。」
「陽光以最明亮最透徹的方式,與鮮嫩的魚肉交流,這是人與上天和大海的約定。」
如果你沒有看過當下話題性極高的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你一定不會明白,這兩段文藝範十足的文字換成了大白話,其實就是「嗑瓜子」和「曬魚乾」的意思。近日,這套正在熱播的美食紀錄片,不僅讓吃貨們口水直流,其中那華麗的解說詞更是引發了新一波的造句模仿潮流,「舌尖體」悄然走紅網絡。5月24日,針對網絡體被人們熱捧的現象,記者採訪了語言文字專家和熱衷於這些網絡體的年輕人。在他們看來,網絡的發展為語言創新提供了無數種可能,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網絡體就有著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網友集體模仿「舌尖體」
只要仔細地看一集《舌尖上的中國2》,你就會發現,這套紀錄片中的解說詞,確實運用了了獨特的文字來進行表達,讓人印象深刻。除了開頭記者列舉過的幾個句子,還有人們常說的雨後春筍,也在片中被描述成「春雷喚醒土壤中的聲明,這是大自然發出的信號」。如此文藝範兒十足的金句,引得觀眾們在網絡上紛紛發出感慨:「這簡直就是高考滿分作文的節奏!」
於是,一大批網絡語言愛好者加入了這次「舌尖體」的造句熱潮中來。日前,南寧網友「白花花銀子」就在她的朋友圈裡來了這麼一段:「又到了收穫的季節,夏季,剛沐浴完畢的女孩兒,水嫩的肌膚,血液36度配上微醺的夏風,正是最美好的滋味。對於蚊子阿山來說,這也正是它一年中享受大自然最寶貴饋贈的時刻……」看完這段,記者讓她說讓人聽得懂的話,她打出一個笑臉的表情回覆:「不就是被蚊子咬了個大包嘛!」
像「白花花銀子」這樣的「造句黨」,網絡上還有很多。在他們的筆下,很多稀鬆平常的事情如吃泡麵、賣油條、打遊戲等,經過一番改造套進了「舌尖體」的模板之後,頓時變得很有喜感。他們在網絡上發表的寥寥數十字、上百字,或是調侃瑣碎生活,或是描述家常美食,或是追憶至真親情,或是普及歷史常識……細細品讀,讓記者也不得不佩服創作這些文字的網友們的語言天分。正如「白花花銀子」所說,她在遣詞造句是也花了一些心思,為的是與身邊《舌尖2》的愛好者們互動交流,絕不是隨意亂寫惡搞。
語言流行也有審美趣味
「網友們的造句都很棒,可以看得出,這些人要是沒有些文字功底,還寫不出『舌尖體』這樣的句子來呢。」廣西大學文學院教授覃鳳餘最近也關注到了「舌尖體」的走紅,她很佩服那些網友們的造句,「即使是換做我,也沒法輕易下筆,得好好琢磨一番才能寫出來。」
覃鳳餘認為,網友們對「舌尖體」的模仿調侃,首先多少都是基於對片中解說詞魅力折服的表現,受到了既有厚度也有韻律的美妙詞語感染。試想,當「嗑瓜子」被表述為「溫暖熱情的果仁瞬間迸出又隨即粉碎,只留下質樸的香氣和空虛的果殼」這樣的語句,誰能不心動?假如把解說詞換成大白話鋪滿整個螢屏,那會讓人覺得無趣。
「無論是之前的流行過的『甄嬛體』、『伊琍體』,還是現在的『舌尖體』,其實都體現了一種語言的美感。」覃鳳餘表示,語言的流行和時尚的流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要是美的東西,大家都會接受並爭相模仿,並逐漸流行開來。「舌尖體」的文化底蘊較強,能給人帶來文字的藝術享受。相比之下,網絡上曾經曇花一現的那些過分矯情和無病呻吟的語句,則會被淘汰掉。覃鳳餘告訴記者,在語言的規範性上,解說詞和網絡句還是在常規語言的邏輯體系裡運行,並沒有新奇的詞彙,一般都能獨立成章,只是辭藻有些華麗,這展現的不是對母語的惡搞和汙染,而是傳承與發揚,是漢語言藝術魅力生機勃勃的表現。
草根文化的又一次狂歡
精讀這些有趣的「舌尖體」文字,不免使人聯想到,近年來,網上不少新銳文體你方唱罷我登場。肉麻臺詞聽了讓人「有想撞牆衝動」的「瓊瑤體」,嗲不死你嘔死你的「蜜糖體」,酷似老外說漢語說不利落的「梨花體」……相比之下,「舌尖體」總算還能帶給人些許精神上的養分。
這次突然走紅的「舌尖體」,是不是也會和其他的網絡文體一樣,註定是曇花一現的命運呢?擔任多年高中語文教師、有著豐富語言文字研究經驗的洪珏認為,網絡文體其實就是一種「集體的狂歡」,它對於網友們意義在於「參與感」。「網友們模仿這些,一分錢稿費也拿不到,但是卻在參與之中找到了歸屬感,滿足了表達欲。這種一呼百應的感覺,應該會比看電視本身還要快樂。」
事實上,網絡空間中從不缺乏語言的天才,也從不缺乏人們對於新鮮事物的熱捧。這些像模像樣、惟妙惟肖的網絡文體造句,除了能給人們帶來一種無釐頭的娛樂感之外,也不免令有心者對於語言表達如何追求雅致,產生了思考與借鑑。洪珏告訴記者,語言的發展,從大俗到大雅,都有著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今網絡上流行的各式文體造句,看似草根文化,其實將來也有可能發展為約定俗成的一種語言模式。就像有網友用「舌尖體」描述的家常美食那樣,「這一碗代代心傳的疙瘩湯,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
來,一起玩壞「舌尖體」
「舌尖體」之買油條:
在距離家鄉數千公裡的北京,四川保姆小張今天起得特別早。連日來她注意到附近的早點攤子的老闆換成了一個山東的小夥子。油條,中國人最熱愛的早點之一,據傳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寡淡的小麥粉與濃烈的熱油碰撞,平凡的食材造就非凡的味道,配上一碗現磨豆漿,就是帶給人們一天活力的完美早餐。
「舌尖體」之送白菜:
「和平又瞞著志國偷偷給她媽拉去50斤過冬大白菜。無論腳步走多遠,只有童年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半生操持的賈家,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娘家。有酸爽香脆的醃酸菜作伴,再寡淡的冬日也不會湮滅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情,也成為全球和氏宗親對於祖先的共同味覺記憶。」
「舌尖體」之炒股:
「收盤了,股民小劉合上電腦,用滾燙的開水泡製一碗騰著熱氣的老壇酸菜面。中國股民更偏愛拉上窗簾,在黑暗中享受這獨特美食。兩廣一帶的股民口味清淡,他們往往不加料包,由臉頰自然淌下的熱淚補充恰當的鹽分。他們相信,用這種方式,能夠抹平買在頂部和賣在底部帶來的大部分憂傷。」
「舌尖體」之喝咖啡:
做完最後一道數學題,起身泡一杯咖啡。望著窗外最明亮最透徹的陽光,握著手中微燙的咖啡,唇舌磨合間,熱氣繚繞中,享受著獨特的美味,這是給辛勤勞作的人們,最好的饋贈。
「舌尖體」之高考:
1000個孩子就有1000種未來,中國高考源遠流長。從隋唐到如今,選拔人才的方法仍然遵循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傳統方式,祖先的智慧,西方的融合,教師的心訣,學生的領悟,成績的每一次發榜,無不師生揪心,榮辱與共……(南國早報記者 劉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