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臺灣之艋舺:聲色犬馬華西街(圖)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舌尖上的臺灣之艋舺:聲色犬馬華西街(圖)

舌尖上的臺灣之艋舺:聲色犬馬華西街。圖片來源:東南網

  說到艋舺,就讓人想起聲色犬馬的華西街;走到華西街,就會看到臺灣底層民眾生活的縮影。這條華西街,我來過無數次,但這一次,我要用嘴和鼻子、用腸胃來感受這一條街。

  萬華街區古早名叫艋舺,因河港口岸匯集往來商賈而名盛一時。在臺灣朋友的口述中,我看到了一番如秦淮河畔燈紅酒綠綺香弄影的奢靡影像,他說,這裡以前是臺灣最繁華的公娼聚集地,這裡有臺灣最早的寺廟龍山寺,這裡還有以前民進黨經常靜坐抗議的街邊公園。

  草根生活的聲色犬馬

  這條夜市,是臺灣最古老的夜市。它與其它夜市不同,它有草根味,很濃、很淳。

  華西街夜市最出名的美食是蛇,有蛇羹、蛇肉,大多賣蛇的店家門口還會擺上幾瓶自製的蛇鞭酒。這酒有來頭,據說當年在這裡買春的客人千金散盡,必來吃一杯蛇鞭酒,酒肉穿腸後,方精神抖擻歸家去,繼續那三千煩惱絲的平凡生活。後來,鹿鞭、牛鞭大餐也盛行起來,但終歸後來者,不能居上。

  為了討恩客歡心,從前的店家還會奉上血淋淋的殺蛇表演,在客人飽食之前增加一點血腥的刺激,這也成了臺灣絕無僅有的一景。但這樣的表演太過不人道,在文明的進程中漸漸被淘汰了。吃客開始帶著一點憐憫之心,品嘗這碗中的美食。

  夜市的盡頭,是一排低矮的二層小樓,便是古早前的娼寮。在陳水扁主政時代,臺灣廢除了公娼,娼寮也隨之走入歷史。月黑風高下,小樓影影綽綽,這裡曾經發生的悲歡離合,都埋葬在了故事裡。

  小街街頭,有一家蛇肉館,館裡坐著一名帶擴音器的男子,用沒有感情的聲音叫著:「蛇羹蛇肉,來一碗!」兩年前,他這樣叫著;兩年後,我再來,他還是這樣叫著。

  這樣千篇一律的吆喝聲,似乎誓與小街共存亡。

  廉價美食 品味人生苦辣酸甜

  臺灣所有夜市的共同點,就是人聲鼎沸,仿佛2300萬臺灣人,都加入了這徹夜不眠的狂歡。

  因為身處艋舺,華西街夜市的海鮮多而便宜:深海旗魚串,12元(新臺幣,下同)一串,還買十送一;無刺蝨目魚肚,湯多內滑,70元一份;蚵仔湯,蚵仔肥大,湯新鮮爽口,要價才60元一份;魚頭藥膳,濃香撲鼻,也不過百來元一份。

  這樣的物價,放在廈門也不過如此,而這是寸土寸金的臺北呀!品嘗著作料十足、湯水濃稠的魚頭湯,我卻操心著老闆的生計。

  不單吃的如此,這條街上還有許多匪夷所思的便宜服務,挽面、按腳、刀療,以及內容不堪入目的鑰匙扣,和各種創意包裝的「小雨衣」。

  在夜市的地下街,甚至還有幾間茶座。渾濁的空氣,簡陋的舞臺,便宜的茶水,一個半老的歌女穿著色彩粉嫩的家居服,拿著麥克風用滄桑的歌聲唱著一曲《舞女》。聽者陶醉,連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也一樣痴迷在歌聲裡。

  就讓我們,一起,暫且忘了俗世的煩憂。

  導報駐臺記者 林靖東 文/圖

相關焦點

  • 最生猛的也是非華西街莫屬了
    這裡也是我夜市之行的第一站,因此很多臺灣特色都在這裡先吃為快了。乘坐捷運至雙連站,步行可達。【艋舺夜市】艋舺夜市似乎在遊人的口碑中不算太好,近了大家去寧夏夜市或者西門町,遠了去士林、師大,或者直接去世貿、信義掃貨,艋舺夜市也就比較尷尬了。
  • 艋舺最後的蛇肉專賣店「熄燈」(看臺灣)
    圖為民眾參加華西街的告別蛇肉活動。  張良一攝  在臺灣電影《艋舺》裡,有這樣一個鏡頭讓很多觀眾記憶深刻:在故事發生地——臺北龍山寺周圍,許多店鋪都掛著賣蛇肉、蛇湯的招牌,儼然是一個吃蛇的集散區。
  • 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電影《艋舺》「艋舺」當地人讀作「Monga」,指的是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的獨木小舟。因為平埔族以捕魚為生,還將特產番薯順著淡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交易,後來漢人便將他們獨木舟聚集的地方也稱作了「艋舺」。電影裡的「艋舺」是個宗教信仰、各式建築極為多樣又魚龍混雜的江湖之地。《艋舺》的故事不算很豐滿,但是導演鈕承澤卻將它拍得很飽滿,暗黃的懷舊色調,八十年代的臺灣,背景中傳統的閩南民居,日治下遺存的氣息,繁華的高樓大廈之外的另一面:幫派的恩怨情仇、底層的市井生活一一展現出來。
  • 駐臺記者推薦:到臺北必去的,華西街夜市
    ,就讓人想起聲色犬馬的華西街;走到華西街,就會看到臺灣底層民眾生活的縮影。萬華街區古早名叫艋舺,因河港口岸匯集往來商賈而名盛一時。在臺灣朋友的口述中,我看到了一番如秦淮河畔燈紅酒綠綺香弄影的奢靡影像,他說,這裡以前是臺灣最繁華的公娼聚集地,這裡有臺灣最早的寺廟龍山寺,這裡還有以前民進黨經常靜坐抗議的街邊公園。
  • 龍山寺隔壁街就是著名的艋舺夜市了
    第一次去臺灣,竟然只去了臺北!很多人表示了驚訝。可是臺北想要逛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啊。在小清新的臺北,走著走著就發現了她小清新了另一面,而我,則沉浸在她的方方面面……象山的迷幻夜色;誠品的文藝生活;國父紀念館與中正紀念堂的莊重;大學校園的書生氣;還有夜市令人垂涎的小吃……這些都是臺北,可臺北不止這些。
  • 黑道中人談《艋舺》 臺灣黑幫的隱秘史(圖)
    第1頁:灰狼就是竹聯幫大佬 第2頁:《艋舺》之黑幫符號 重拾那段義氣的歲月  我們找到跟鈕承澤素有交情,在臺灣影劇圈浸淫多年的劉序浩來解畫,曾是散打冠軍的他,在成長歲月裡也混過黑幫,在他眼中,《艋舺》與臺灣黑幫的確有些「隱秘」關聯,又有些出入。
  • 想像你現在就是艋舺的角頭兄弟,在臺北的八大胡同吃點江湖味道
    這句是臺灣電影「艋舺」裡的對白,「三小」是臺語的「啥玩意」,而「拎北」就是臺語的「你爸」也就是「你老子我」的意思。這種臺式江湖味的說話語氣對在艋舺長大的人來說,應該是從小司空見慣了。人說「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清代臺灣的三大城市。艋舺,發音為「MOUNGAR」,是臺灣原住民語的「獨木舟」的意思。
  • 臺灣美食攻略:臺灣旅遊必去夜市之臺北華西街夜市
    這是第23篇文章臺北華西街夜市位於龍山寺附近,長度有352米,是臺灣第一座觀光夜市,也是一條將接到加頂蓋的半室內夜市,所以不論晴雨夜市內都是燈火通明。百年之前,「一府二鹿三艋胛」的風光使得這裡成為臺北市最具歷史性的名街。
  • 全方位解讀《艋舺》:近年最出色的臺灣黑幫片
    這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娛論:祭奠殘酷而壯美的烈火青春][我來說兩句] 第1頁:《艋舺》江湖雜談 第2頁:《艋舺》主創說法:重現80年代繁華   《艋舺》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
  • #臺灣夜市百選# 002艋舺華西街夜市 必吃美食攻略
    Flickr CC授權作者LWYang臺北萬華區的華西街早期有「蛇街」的稱號,店家還會當場表演殺蛇剁鱉來招攬生意,不過近年來不再以殺蛇作為噱頭,改為專賣蛇湯及一般料理為主,現在來到華西街,看人家賣蛇料理,看個趣味也很有意思。
  • 去臺灣旅遊,逛華西街夜市,吃美食
    記得去臺灣旅遊的某一個夜晚,公事辦完,在臺北的幾位好友提議,到華西街吃夜宵。乍一聽這個耳熟能詳的地名,心裡咯噔了一下:「可去得?」一絲疑慮寫在臉上,他們見狀大笑:「走吧,我們就是去逛逛夜市,『chu』東西,吃東西啦。」
  • 此地是電影《艋舺》的取景地,特色小吃應有盡有,是吃貨的天堂!
    艋舺夜市不同與其他夜市的地方,是其他的地方目標人群是年輕群體,而艋舺透著一股老態龍鐘的味道,來逛的話都是老年人,賣的東西,也是各種古董一樣的玩具擺件。各種青銅佛像,八卦鏡,地攤上遍地都是。按摩店,也充滿著老臺灣的味道,透著昏暗紅色燈光。走出華西街夜市,一轉就是露天的艋胛夜市。
  • 夜市特輯 華西街夜市*艋舺夜市
    店名:漢記剝骨鵝肉地址:臺灣臺北市萬華區華西街28號◎實實在在的一座鵝肉小山,這肉給的量真的令人甘心,不因有名而坐地起價,每一塊肉都完整的去骨,帶著微厚的鵝皮及微鹹的湯汁,沾上店家特調的甜辣醬
  • 《艋舺之江湖再現》8月21日上映 最燃黑幫片再度來襲
    網易娛樂8月17日報導 由恆業影業、這樣影業、新片場影業、王佩影視出品的動作冒險電影《艋舺之江湖再現》正式官宣定檔,將於8月21日在愛奇藝平臺獨家上線。延續《艋舺》IP電影原班人馬實力加盟2010年,臺灣的鈕承澤導演集結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嶽、柯佳嬿等當紅偶像拍攝電影《艋舺》,講述了一段臺灣的幫派往事,但在黑道紛爭的故事下,表達的卻是最真摯的友情和愛情。影片中人物內心的掙扎與矛盾讓觀眾感懷,更讓觀眾動容,一度被稱為近十年最優秀的熱血青春片之一。
  • 再訪臺北艋舺龍山寺,「單身狗」必拜的臺灣最靈驗的「月老」
    但為時尚早,先去艋舺龍山寺看看去吧。其實前日晚上已經參拜過艋舺龍山寺,今天想再瞻仰下著名古寺白天裡的神採。龍山寺也因為電影《艋舺》而出名,這裡是電影中趙又廷和兄弟們拜把子的地方。四根方方正正的長石柱,構成了主門和左右側門,鑲金嵌花的廊簷,雙層「斷簷升箭式頂蓋,頂端,雙鵰龍,以騰躍之勢,對峙於一顆白裡透紅的寶珠兩側,成雙龍護珠之態。本寺總面積約1,800坪,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中國宮殿式建築物。自中軸由外而內,依續是山門、廟埕、前殿、中庭、大殿、後庭、後殿,兩旁有左右護院,又稱左右護龍或東廂西廂,上有鐘鼓樓。
  • 臺北華西街刈包店獲米其林肯定 紅到國外
    臺北華西街夜市是臺灣的第一座觀光夜市,國內外遊客眾多。這裡有多家老字號的店鋪,出售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小吃,其中包括有「臺式漢堡」之稱的刈包。而當地一家刈包店最近獲得米其林美食評比的肯定,還吸引外媒法新社前往採訪報導。
  • 《艋舺》裡趙又廷阮經天拜把子的龍山寺,居然是求姻緣最靈的寺廟
    龍山寺,位於 臺北 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亦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是 臺北 著名的文化古蹟,與 臺北 101、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 臺北 旅遊之四大勝地;這裡也是 臺北 香火最旺的寺廟,與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 臺北 三大廟。
  • 臺灣的小吃---深圳商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焦桐(臺北)·飲食關鍵詞 臺灣小吃大抵以寺廟為中心而發展。先民移墾臺灣,往往是獨自漂洋過海,離鄉背井的人不免缺乏安全感,加上當時醫療水平低、治安不靖,更強化了神鬼崇祀的心理。他們通過祭品,祈求神鬼庇佑,香火漸旺,廟埕乃成為市集,廟前小吃歷代相傳,蒂固為人心依賴的老滋味,爐火旺盛。 小吃幾乎都是路邊攤起家,即使已經拓展為頗具規模的店面,猶帶著路邊攤性格。
  • 隱藏在臺北的百年古寺,設計精美,因一部電影《艋舺》而世人皆知
    臺灣的寺廟讓人印象深刻,不同於大陸的古樸幽居,這裡的寺廟華麗輝煌,與其說是寺廟,更像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艋舺,因以之命名的電影廣為人知,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毫不誇張地說,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
  • 他是艋舺中「灰狼」原型,現在致力於祖國的和平統一
    《艋舺》是在2010年上映的一部臺灣電影,電影一上映之後就打破了臺灣多項紀錄,創造了臺灣本土電影史上的單日票房冠軍。雖然導演鈕承澤想一再強調自己拍的是一部青春動作片,但是不可否認,電影裡有很多的幫派故事是從真實事件中受到的啟發。而從電影中,也向人揭示了「艋舺」這片曾經臺灣最熱鬧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