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通新聞網】融育才與育人 匯思政於課程——同濟大學交通...

2020-12-05 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主講2020年秋季學期開學第一課「中國道路」。

「造好中國道路、建設交通強國,是走好『中國道路』的重要支撐。同學們,用你們的才華智慧和道路自信,去構建面向全球、互利共贏的交通開放合作體系,以交通發展凝聚起『人類命運共同體』,交通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星辰大海等著你們去開拓!」這是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交通運輸部等三部委「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動計劃」總體專家組組長方守恩在全校2020級新生《開學第一課》上的殷切寄語。「既震撼又自豪!」新生郭佳欣說,「作為智能交通與車輛大類的一員,我為祖國交通運輸事業作出應有貢獻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這樣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的課程,是同濟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的一個鮮活案例。2019年,同濟大學5個學院被遴選為上海市高校課程思政領航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是其中之一,同時該學院的3個團隊和26門課程還分別獲評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團隊和領航課程。

領航學院如何引領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課程思政的航向?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緊密圍繞教育部提出的課程思政「幹什麼、怎麼幹、誰來幹」三個核心問題,率先開始了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課程思政的探索。

上海市交通運輸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發布。

課程思政「幹什麼」?立柱架梁戰略謀劃頂層設計

9月17日下午,2020年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推進會在同濟大學召開,國內首部《交通運輸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在會上隆重發布,上海課程思政改革2.0升級版揚帆再出發。《指南》由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團隊編制完成,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從總體原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體系等6個方面,首次為國內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定標準」,可謂一冊在手,應有盡有。

「交通的工程性、社會性、行業性和產業性是我們積極推進課程思政的強大動力。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新時代交通強國建設需要的不再是單一的傳統工程技術人才,而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戰略科技人才。」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吳兵道出了同濟交通人的家國情懷。3年前,正是在這樣強烈的育才與育人共識下,學院黨政班子帶領全體教師在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課程思政這個全新的領域開始了理論探究與實踐驗證。挖思政內涵、搭組織架構、編教學指南、建研究中心、立圈層模式……提出與專業認證標準融合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三維度課程思政知識體系、教學與思政融合的課程思政組織架構、「三圈層」課程思政育人模式、三方面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等一系列創新構想,清晰摹畫出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課程思政的建設藍圖。

這張藍圖中的高亮部分,是經過精密論證後設置的課程體系,是富有鮮明同濟特色的「三圈層」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我們學科對課程思政天然有需求。」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院長凌建明從知識體系角度闡述了交通學科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和基礎作用,「交通運輸行業具有交融天地、聯通萬物的宏大格局。從我們學院走出去的棟梁之才,既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匠心精神,還具備強大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更擁有戰略思維、全局意識和家國情懷。因此我們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除了要有紮實的工科基礎,還必須涵蓋戰略、政策、法規、管理、人文等諸多方面。」同濟交通人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育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情懷上下功夫等六個「下功夫」,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認證相結合,以學生為中心,以育人目標為導向,圍繞六個維度的課程思政元素,開發了社會人文、政策法制、發展理念、管理思維、責任擔當和創新實踐的六大課程群。

馬明傑(右一)等志願者在村口防控檢測點執勤。

2020年6月,通達館一樓院史館成了畢業生的新晉「網紅打卡地」。一張張青春笑臉在「思行合一,交融成藝」的院訓前留下光影,再看一眼學科創建106年來的老照片,帶著同路人的精神印記奔赴五湖四海……依託同濟大學入選全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的契機,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著力構建「以專業課程構成的核心圈、以創新實踐驅動的拓展圈,以及以文化建設為內涵的浸潤圈」構成的「三圈層」課程思政育人模式。通過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依託實踐育人平臺促進學生知行相長,以學科文化對學生進行無形浸潤,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融為一體。

楊曉光教授在日常授課中融價值引領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

優秀校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朱永靈在「同路人」學術論壇講述「港珠澳大橋的前世今生」。

課程思政「怎麼幹」?溶鹽於湯課堂教學全鏈融合

在運力緊張的前提下,如何將口罩等防疫物資高效運輸到武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如何構築疫情防控應急運輸網絡模型?怎樣運用專業知識為管理層提供疫情防控期間交通運輸的決策依據和科學支持?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時,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的《運籌學》教學團隊在開學第一課上以疫情防控中的交通運輸案例導入,將「燒腦」的專業課變身為愛國主義大課。

學院在繪就課程思政的「規劃藍圖」後,還編制了精細化操作的「施工方案」,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從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等教學各方面科學設計課程思政體系,在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等教學各環節抓實課堂教學質量和育人質量協同提升。

「學院在2020年修訂的專業培養方案中,明確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專業知識體系,目標就是要培養『思行合一、交融成藝』,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情懷、先進的發展理念、正確的法治觀念,具備優秀的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和國際視野的綜合性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卓越人才,這就為各門課程大綱的修訂樹立了『航向標』。」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副院長肖軍華介紹。

在培養方案的統一框架下,學院的專業教師們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憲法法治精神、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等思政教育內容掰細揉碎,巧妙融入一個個專業知識點,嵌入到課程教學大綱,編織進課堂教學設計中,綜合運用案例、討論、問答、作業等教學手段,點燃青年學生心中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李興華負責的《交通運輸與人類文明》課程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唯物史觀指導下,帶領學生穿梭於古今與中外、歷史與未來交通發展的時空隧道中;葉建紅負責的《交通戰略與政策》課程以戰略思維串起回歸初心的責任擔當、綜合協同的戰略視角和精益求精的政策素養;杜豫川負責的《交通科技創新競賽》課程在第十九屆同路人交通科技大賽中特別增設「疫情之下,責任在上」專題賽道,徵集了18道疫情防控中的交通運輸問題供參賽學生研究;黃世澤負責的《電子技術基礎》期末作業請學生結合電路故障分析,暢談未來工程師應具備的職業倫理和基本素質……交通與思政不斷碰擦出火花,為學生奉上一道道富含思政營養的專業知識大餐。「感覺自己正在參與交通強國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讓我增強了把專業知識和社會現實連接起來的能力。」「覺得課堂上的案例和討論很有現實意義,促使我思考青年交通學子從哪些方面去觀察和分析交通問題。」「交通強國,必須有我。」學子的心靈感受到相同的鼓舞。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赴貴州赤水社會實踐隊成員觀測車流。  

另一方面,學院持續建設「1234」實踐育人平臺和學科文化環境,構築第二、第三課堂與第一課堂協同聯動的課程思政育人機制,將廣闊的社會天地化為育人育才大課堂。學院「同路人」系列論壇已累計舉辦478期;堅持15年組織本科生和研究生到貴州赤水開展支教和道路交通踏勘;2019年暑期社會實踐項目獲得上海市「知行杯」一等獎。

滕靖教授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線上教學。

課程思政「誰來幹」?育才育人教師全員賦能勝任

「希望你們疫情防控期間安心在家按照計劃工作和學習,以『生不滿百年,常懷千年憂』的情懷,遵守防控紀律,踏踏實實地做好份內之事。等你們重新回到熟悉的校園時,能夠說:在這一段國家受難的日子裡,我沒有浪費時光,我的人格得到了升華,意志得到了磨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楊新安通過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給予學生們莫大的精神支持和激勵。他的博士生馬明傑在師長們的教導下,關鍵時刻衝鋒在前,帶頭參加村裡的疫情防控,助力復工復產和幫困助學,榮獲「上海市2020年大學生年度人物」榮譽稱號。

在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有一個像楊新安這樣融價值引領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優秀教師群體,其中有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孫立軍,上海市教衛黨委「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朱興一,上海市「十佳好人好事」榮譽稱號獲得者周順華,優秀援藏幹部張輪,上海市教育黨史講解專家、常年堅持黨史宣講的上海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張桁嘉等。2018年,黃世澤以課程思政為主題,在卓越大學聯盟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和校內青年講課競賽中同時收穫二等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已經成為學院全體教師的職業自覺,深深融入到學院人才培養價值觀中。

今年6月,2019年同濟大學教學成果獎揭曉,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報送的「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提升的有效路徑和實踐研究」獲得一等獎。該課題聚焦課程思政中教師這個關鍵因素,結合學院教師在專業教育中開展思政教育的歷史傳承和實踐經驗,提煉出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的形成機制,以培養一支具備過硬政治素養和課程思政勝任力的優秀教師隊伍。學院配套開展師德師風考核評價、專技崗位聘任管理、人才培養貢獻評價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從制度層面保障教師投入課程思政無後顧之憂,激勵廣大教師以高尚情懷感染學生,以敬業奮鬥鼓舞學生,以自身垂範和教學能力提升課程思政質量。

此外,學院還於今年3月成立了全國高校首家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該中心成立後,將專業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優秀校友、模範人物等都納入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和教學中心協同承擔課程思政領航學院建設職責,推進專業課思政內涵凝練、培養方案修訂、課程群與課程鏈建設、課程大綱修訂、思政案例總結、教師勝任力提升、教學方法研討等全鏈條的建設。通過合理規劃、科學設計、統籌協調,思政研究中心深度參與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推進,成為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開展思政教育與研究的「助推器」和「加油站」。(作者:王映)

來源:http://www.zgjtb.com/2020-09/29/content_250096.htm

相關焦點

  • 西南交通大學:交通+建築,新突破!
    項目的成功獲批,充分展示了西南交通大學在交通綜合體建築設計與規劃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業界影響力。該項目由西南交通大學作為主持單位,聯合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共同申報,西南交通大學研究單位總體負責,同濟大學研究單位主要負責交通綜合體站城集聚和站城融合的研究,東南大學研究單位主要負責交通綜合體全程出行鏈和活動鏈的研究,項目研究周期為四年。
  • 西安交通大學MBA辦學30周年紀念大會暨學科高峰論壇舉行
    三十載為國育才鑄華章,管理人砥礪奮進譜新篇。9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學MBA辦學30周年紀念大會暨學科高峰論壇在西安舉行。來自國內知名高校商學院院長、業界企業家、各地校友代表、高校MBA聯合會主席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領導班子成員、師生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2020年是西安交通大學MBA辦學三十周年。
  • 2018年「同濟大學追求卓越獎」揭曉
    曾任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擔任國家督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員、土木工程學科評議組共同召集人、住建部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鋼結構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監事長等社會職務。龔沛曾:為培養卓越人才而不懈進取
  • 90項國家級及以上大獎,2020這一年,北京交通大學十分「耀眼「!
    印發《北京交通大學課程分級及課程編號管理辦法》,建設本研一體化教務系統。出臺《北京交通大學本科生修讀輔修學士學位管理辦法》,推進輔修學士學位制度。繼續實施"3+1+2"產學聯合人才培養,選拔學生6人。制定《北京交通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管理辦法》,自2020級起實行全員導師制。推行秋、春、夏三學期運行制,夏季學期安排實踐教學、境外訪學交流等,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
  •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公布!同濟54門課程上榜!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公布!同濟54門課程上榜!同時,本科生院對標教育部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要求,結合同濟大學一流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了「2020-2022年同濟大學一流本科課程體系建設規劃」,擬通過三年左右時間,共建設700門同濟大學一流本科課程。其中,線上一流課程200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200門、線下一流課程100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00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00門。
  • 滿幫集團研究院聯合同濟大學中國交通研究院等機構共同發布《中國...
    1月6日,記者從滿幫集團獲悉,近日,滿幫集團研究院聯合同濟大學中國交通研究院脈策數據科技、新馳諮詢、長安大學運輸工程學院等機構共同發布《中國城市物流競爭力報告(2020)》。  報告以城市為單元,重點研究中國物流發展的整體格局和演變特徵,通過構建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對全國302個直轄市和地級市(自治州、盟)的城市物流競爭力進行量化評價,重點分析了城市物流發展的區域特徵、城市類型及典型案例。  《中國城市物流競爭力報告(2020)》的年度主題為:「雙循環」新格局下的內陸樞紐崛起。
  • 臺灣交通大學與陽明大學宣布合併
    中新社臺北9月18日電 臺灣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18日分別召開校務會議,表決通過了兩校合併的計劃書。陽明大學當日在官方網站發布新聞稿表示,兩校校務會議皆以超過三分之二的票數通過合併計劃書,通過的計劃書將送交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審核。
  •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社會實踐總結大會舉行
    12月11日下午,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社會實踐總結大會在陳瑞球樓舉行。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校黨委組織部、校黨委宣傳部、學指委、研究生院、教務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發展聯絡處、校友總會辦公室、地方合作辦公室、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相關單位的負責人、各院系領導、參與社會實踐的師生代表約260人出席了總結大會。
  • 探索課程思政,深化三全育人,高等職業教育金融管理專業建設結碩果
    三湘都市報通訊員 吳瑩 繆學梅 記者 楊斯涵 黃京按照職業教育和人才成長規律以及職業升遷規律,在人才培養中充分體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提升」的要求,樹立課程思政育人理念,做到既立德又樹人、既育人又育才,實現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的有機結合。
  • 交通學院舉行「三全育人」與課程思政建設研討及工作推進會
    為切實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和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學院建設,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於日前開展了「三全育人」與課程思政建設研討及工作推進會。學院黨委書記吳兵介紹了我校在2019年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系列中的立項情況,並從頂層設計的高度,介紹了交通學院開展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學院建設的政策背景和總體框架,動員全院教師以立德樹人的責任感積極投入課程思政建設。副院長肖軍華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以專業認證標準為導向,詳細解析了基於交通運輸類課程思政知識體系而確立的學院課程思政整體規劃、設計原則和推進策略。
  • 上海交通大學舉辦中日青年精英夏令營
    9月14日,中日青年精英夏令營開放日暨東京大學·大阪大學宣講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凱原法學院東方會堂舉辦。中日大學生、高中生代表及專家學者就「我看中國、我看日本」「中日友好與自身的關係」等專題進行同臺交流,開展熱烈討論。
  • 軟科:上海最好的十所大學,其中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一
    根據軟科的排名榜,上海最好的十所大學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紐約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東華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怎麼樣?交通大學的三個源頭之一
    北京交通大學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北京市、中國鐵路總公司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國立交通大學」(位於臺灣新竹)同出一脈,而北交大是「交通大學」的三大源頭之一,前身是清政府創辦的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是中國近代鐵路管理、電信教育的發祥地。
  • 目前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的歷史變遷,有同濟大學和大同大學的血脈
    五大交通大學交通大學是明末中日甲午戰爭後,由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清朝直隸總督王文韶在上海組建後來的國立交通大學,在民國時期被譽為「東方的MIT",解放後交通大學主要分為5大知名高校,最出名的是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還有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和遠走臺灣省的新竹交大。
  •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成立_媒體聚焦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和過程上海交通大學與日本的淵源頗深,一直以來重視與日本的交流和合作以及日本研究。早在清末維新時期,蔡元培先生就在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開設了日本文獻講讀等課程。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學在日本研究和中日關係研究方面具有優良傳統,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以後,將為這個優良傳統的繼續發揚提供新的推動力量。他堅信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將與學術同行開展密切的合作,為豐富中國的日本研究寶庫做出新的貢獻。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片山和之對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以及紀念研討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
  •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上海交通大學考研信息網-研究生...
    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碩士生港澳臺地區招生簡章   上海交通大學建於1896年,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全國最早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併後,新的上海交通大學學科結構合理、師資力量雄厚、
  • 西安交通大學深圳校友慶祝交大MBA辦學30周年
    ;同時自98年以來,西安交通大學在深圳為深圳經濟特區的建設和發展培養了近3000名碩士、博士,西安交大弘揚西遷精神,不僅為中國西部建設和發展培養大量人才,亦為中國改革開發的前沿陣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大量培養、輸送人才,這是西安交通大學的使命擔當。
  • 上海交通大學強基計劃,生物醫學科學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有124年的辦學歷史,歷史底蘊是它最寶貴的財富之一。由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和同德醫學院於1952年合併成立的上海第二醫學院。後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進一步與上海交通大學強強聯合,成為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 西南交通大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案例又獲新榮譽
    近日,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指導下,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長安大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統戰工作研究分會、陝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主辦的「築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質量」學術論壇在西安舉行。
  • 西南交通大學以信息化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西南交通大學堅持以學生成長和發展為中心,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思政、課程教學、教育服務、質量評價等深度融合,帶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努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加強課程思政教學「雲指導」,開設「雲端講壇」工作坊,圍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等專題開展在線指導,增強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