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報》報導 打造國內頂尖、國際著名的日本綜合研究平臺和政策智庫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宣告成立
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國際研討會召開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40周年,對於中日兩國來說,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重要年份。6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行成立儀式,同時召開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的國際研討會。來自中日兩國近100名特邀嘉賓,及200餘名各界人士參會,結合中日兩國當前的局勢和世界發展趨勢,重點圍繞「新時代背景下中日關係的新格局」、「一帶一路」倡議與中日合作、亞洲整合與人才培養、中日經濟法務交流等主題進行討論,探索解決共同面臨問題的對策,暢談兩國和平和共同繁榮的願景。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和過程
上海交通大學與日本的淵源頗深,一直以來重視與日本的交流和合作以及日本研究。早在清末維新時期,蔡元培先生就在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開設了日本文獻講讀等課程。被稱為近代出版業鼻祖的張元濟先生在二十世紀初擔任南洋公學校長並主持譯書館,翻譯出版了卷帙浩繁的《新譯日本法規大全》,為變法自強運動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藍本。
在改革開放時代,上海交通大學與日本的交流與合作活動日益頻繁。日本天皇夫婦於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際訪問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與日本學界、企業界長期進行共同研發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上海交通大學與日本的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名古屋大學、神戶大學、一橋大學、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等高校以及很多日本著名跨國企業都已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交大凱原法學院、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外國語學院以及一些工科學院也都聚集了不少留日歸國學者。東京審判研究中心多次舉辦研討會和論壇,在國際社會以及學術界引起了高度關注,產生了相當大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從2010年開始,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定期舉辦中日講座和研討會,每年派遣學生到東京進行專業實習。這些都構成本校開展日本國別研究的優越條件。
由於國內近年來對於促進中日兩國友好交往和加深對日研究的呼聲不斷增強,上海交通大學決定整合各個學院的既有資源創立學校層面的跨學科日本研究中心,旨在提高研究水平、進一步加強兩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公共外交。在籌建階段,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就被寄予厚望、賦予重託,順利通過了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的認定。經過2017年11月27日校長辦公會決定,日本研究中心宣告成立,從2018年3月開始對外活動活動,並在6月23日正式舉行成立儀式。成立儀式由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主持。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姜斯憲在成立儀式首先致辭。他指出,上海交大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在中日教育交流與合作方面成果顯著,是中日兩國和平友好關係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學校將以成立日本研究中心為契機,促進中日兩國加深相互理解、爭取合作共贏,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華日本學會常務副會長高洪對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學在日本研究和中日關係研究方面具有優良傳統,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以後,將為這個優良傳統的繼續發揚提供新的推動力量。他堅信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將與學術同行開展密切的合作,為豐富中國的日本研究寶庫做出新的貢獻。
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片山和之對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以及紀念研討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片山和之表示,1992年他曾陪同日本天皇夫婦訪問上海,並參觀了上海交通大學,那次訪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達了對中日關係未來發展的美好願景,並希望以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40周年為契機,推動中日兩國高校、中國與日本各界之間的交流。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法學教授季衛東表示,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宣告成立,這是一種機緣巧合,也是一種使命召喚。中心將加強「海派日本研究」,發揚光大南洋公學編譯《新譯日本法規大全》以及鄧小平提議定期召開「中日經濟知識交流會」的傳統,進一步加強經貿和政法的對話機制,同時促進東亞的公共外交。通過兩國高質量、高層次的對話推進前瞻性、原創性、建設性的研究,從兩國共同應對的問題切入,通過跨學科、跨國界的合作方式儘快形成一批優秀的研究成果。
隨後舉行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各位領導嘉賓為中心揭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在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榮譽顧問及顧問聘任儀式上為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日本亞洲調查會會長五百旗頭真頒發榮譽顧問證書;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徐學敏代表學校與神戶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籤訂合作協議。據悉,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將在已有的日本研究和中日關係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東亞乃至世界巨變的現實,嘗試進行理論和方法論的創新,弘揚「海派日本研究」的特色風格。新設立的日本研究中心還將把建設中國一流的智庫型研究機構作為長期目標。
打造綜合型、跨學科、國際化頂尖日本研究智庫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將依託交大優勢學科資源,整合學校法學院、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及相關工科院系的既有研究領域,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目標,組建跨學科綜合研究平臺,突出法律、國際化、跨學科綜合研究以及高端人才培養等主要特色。其中,法律特色涵蓋企業法務、城市法制、海洋法權等,國際特色注重與歐美、東南亞等其他國家的日本研究進行交流互動,跨學科綜合研究涵蓋法律、經濟、科技、政治等多個領域。加強日本研究人才的培養,推動中日兩國在學位教育和高端培訓項目等方面的合作。
中心將整合現有資源(企業法務研究中心、亞洲法律研究中心、海洋法治研究中心、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的日本研究機構等),建設一個國內頂尖、國際著名的日本綜合研究平臺和政策智庫。特別注重研究和借鑑日本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在五個方面推動日本研究向縱深發展。一是推動國際化的日本研究。除中日兩國互相認識之外,還要積極吸納其他國家的日本研究的成果,力求從第三方的立場對日本有更客觀的觀察和更立體的理解。二是推動跨學科的日本研究。除政治外交領域外,關注法治、經濟、社會、科學技術、企業、城市防災、醫療養老、海洋開發、「一帶一路」等中日共通的課題,使用最新研究材料和手段,充實日本研究的內容。三是推動實務化的日本研究。借鑑日本已有經驗,探索中國目前所面臨課題的解決方法,特別是注重吸取日本自二戰以來至今的發展改革經驗。四是推動對話式的日本研究。溝通交流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關鍵詞,在達成新的共識和形成新的秩序方面,對於今日的亞洲來說有著重大意義;未來,中心將發揮中日兩國間地域對話交流平臺的作用,並已經將其應用到中日企業法務論壇中。五是推動人才培養指向的日本研究。在中日兩國溝通交流內容不斷細化的背景下,培養兩國間溝通交流人才的措施顯得十分必要,中心將在促進學生交換、研究交流合作和暑期學校的同時,爭取設立雙學位教育項目,並開展面向企業家和專業人士的高端培訓,加強企業法務等中日政經法交流人才的培養。
在具體管理上,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將採用主任責任制,組織架構由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委員會、「中心之友」團隊和全職或兼職研究人員組成。將以中日兩國需共同應對的問題為導向,取以項目帶組織、跨學科、跨國界的網絡式合作方式開展研究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中日雙方社會各界的關注。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獲悉這一信息時很高興,並欣然接受邀請出席了成立儀式和紀念研討會。他表示,中日的合作與發展離不開兩國學術、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的交流,希望中心能夠架起一座中日交流合作的橋梁,為兩國友好關係的發展奠定基礎。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發表講話。他表示,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是維護和發展中日關係的法律基礎,它不僅對中日兩國世代友好有著重要意義,對亞太地區的和平繁榮,進而對世界和平繁榮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趙啟正對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希望中心以「海派日本研究」為切入點,為促進普通人民之間的互信互助、中日兩國多層次的溝通交流貢獻力量。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緝思以「世界政治潮流與中日關係」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世界正發生深刻的變化,受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中日和平友好關係的建立與維護至關重要,促進中日雙方共同繁榮是兩國的共同追求。最後,他對本次活動的順利舉行表示衷心祝賀。
領銜獨具特色的「海派日本研究」
所謂「海派日本研究」,是上海交通大學校友、著名政治家汪道涵提出的命題。他是上海日本研究的熱心倡導者和支持者之一。汪道涵曾表示,上海的日本研究要始終站在時代前沿,發展有海派特色的日本研究;要兼收並蓄,博採眾家之長,又要注意搜集和了解第一手資料,做到「道聽途說不說,人云亦云不雲」。要從世界格局的變化和日本本身的發展變化中去把握大的方向,勇於創新,努力提高日本研究的水準,把日本研究作為一個大課題來對待,對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要有個了解,同時也要注重縱向的發展,善於把握日本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脈搏。「海派」和上海城市精神即「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密切相關,成為學術文化領域中一股既浸潤著中國傳統的古典、精緻,又兼容著國際大都市時尚和風範的潮流。
「海派日本研究的主要特徵是中西合璧、面向太平洋,從而形成視角的多元性、思想的包容性,這意味著要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大格局中定位日本。上海是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心、也是長江流域的龍頭,海派研究勢必更多地關注企業、貿易、金融、航運、城市治理等現實問題,更具有技術性和專業性。把地球與地方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全球本土化』,讓不同文明和文化和諧共處的『多元文化』,這就是海派日本研究的風格。」季衛東介紹說,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將憑藉位於上海的獨特地域文化特色,致力於光大「海派日本研究」的風格,堅持海納百川、周流不息的特色和包容性,側重法政高端對話、經濟深度合作、科技共同創新、城市新型治理、海洋開發政策這五個維度的實證分析和交流,推進前瞻性、原創性、建設性的研究。
作為獲得教育部認定的日本國別研究基地,中心將建立中日交流人才資料庫、中日經濟法規資料庫兩個資料庫;在已經具備規模的歷史資料系列出版物之外,計劃再出版一套關於現代日本的多視角研究叢書、一套東亞共同體思想的翻譯叢書、一份日本研究期刊;還計劃在已經召開的涉日研討會的基礎上,每年舉辦一次中日高端論壇,在政治、經濟、法律、國防等重要領域推動兩國各界精英的對話,開展公共外交,並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方式促進多樣化的溝通。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心將加強人才培養方面的兩國合作,通過學位教育和高端研修項目造就中日雙方需要的一批俊彥之士,為二十一世紀中日兩國溝通、理解以及合作培養一批傑出人才作為橋梁和紐帶。
專家學者為日本研究中心發展獻智
上海交通大學重視與日本的交流合作,與日本大學和企業合作進行研究開發取得了豐碩成果。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40周年,活動當天,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國際研討會召開,研討會分別由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顧鋒以及日本原駐華大使、日本日中關係學會會長宮本雄二,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季衛東主持。日本亞洲調查會會長五百旗頭真、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分別做基調演講。此次研討會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日本研究中心承辦,專家學者圍繞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框架下亞洲經濟、政治、法律的發展歷程,新時代全球治理的制度設計和知識創新,「海派日本研究」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復興與中日教育合作的前景四個主要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拓寬和加強了中日兩國理解和交流,建立兩國學界、企業界交流新通道,對構建良好中日關係,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並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