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信仰之基 補足精神之鈣[圖]_媒體聚焦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2020-12-05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上海科技報報導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交通大學1949屆造船工程系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近日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20年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勵志講壇特邀黃旭華院士之女黃峻走進上海交大校園,圍繞「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為主題,為師生講述這段校園佳話,講述黃老科學報國的一生,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

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交大隻為「造船救國」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交通大學1949屆造船工程系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近日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20年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勵志講壇特邀黃旭華院士之女黃峻走進上海交大校園,圍繞「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為主題,為師生講述這段校園佳話,講述黃老科學報國的一生,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

交通大學的校園裡,有黃旭華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取造船繫船舶製造專業的故事。

黃旭華人生最初的理想,本是成為一名醫者。黃旭華生於1924年2月,廣東海豐縣田墘鎮人,排行老三,父親黃樹榖與母親曾慎其都學過醫,以開診所和藥房懸壺濟世,行醫助學,頗具聲望,深深影響了黃旭華。1938年,日本全面侵華進入第二年,黃旭華為了求學,翻山越嶺,整整步行4天,才找到了為躲避日寇而搬遷到揭西山區的聿懷中學。但即便是在山區的草棚子裡上課,日機也常來偵察轟炸。1939年夏天,黃旭華回到老家,正逢日機多次轟炸海豐。黃家的老屋就在海邊,黃旭華和他的兄弟妹妹站在屋頂上,一次次眼睜睜地看著天上日機五六架一群,依次從空中俯衝下來,把停泊在海邊的一艘艘漁船炸毀。這炸彈的衝擊波徹底顛覆了他的人生。父母原來指望他們聰穎的三兒子長大後子承父業,黃旭華也很想學醫,但此時的黃旭華說:「學醫只能救人,我要救國。」在日本飛機的轟炸聲,黃旭華確定了他的人生理想。

於是,黃旭華決定將自己的原名「紹強」留給自己的二哥使用,給自己起名為「旭華」,寓意為:「中華民族必定如旭日東升一般崛起,我要為中華民族的強大作貢獻。」

在理想的支撐下,1945年7月,黃旭華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交通大學造船工程繫船舶製造專業,開始毅然追尋「造船造艦」抵禦外侮的報國夢想。9月入學報到時,交通大學尚在抗戰期間內遷到重慶的九龍坡校園,隨著抗戰勝利,黃旭華隨交大全體師生遷回上海老校園上課。

交通大學擁有百餘年歷史的徐匯校園,承載著黃旭華大學時代的美好記憶。大一、大二期間,黃旭華居住在「新中院」宿舍,大四時移居到「執信西齋」。黃旭華考進交大的時候,是班上第一名。但他還是很快就感受到了學習的壓力。那時交通大學老師授課用的都是英語,教材也是外國原版的,想要找一本中文的專業教材,根本無處可覓。課堂筆記自然也是英文,甚至連試卷也是英文。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學生鍛鍊出了很強的外國科技文獻閱讀能力。多年以後,黃旭華依然強調,當初在母校培養的寬廣知識面,讓自己能夠應付後來遇到的多方面的工作需要。

在交通大學錘鍊成就初心

在校園裡流傳的關於黃旭華的諸多故事裡,還有一個「一輩子出不了名」的故事。

黃旭華在交通大學學習的4年,正是中國歷經巨變的多事之秋。交通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嚴謹的學術精神讓黃旭華夯實了堅固的技術根基和創新思維。黃旭華不僅成長為一個擁有現代造船理論與技術的專業人才,而且實現了人生思想、理想與抱負的涅槃,成為了一個錚錚的革命者,為其後來鑄造國之重器奠定了專業基礎和思想基石。當年在交大地下黨活動中的錘鍊,成為黃旭華一生革命工作的基石和指南。1958年,中國的核潛艇「元年」。就在這一年,時任上海船舶工業管理局設計二處潛艇科長的黃旭華,突然接到去北京出差的通知,走進了海軍艦船修造部和一機部船舶工業管理局聯合組建的核潛艇總體設計組,他這才知道是「天字第一號」絕密工程選中了他。

黃旭華至今記得,報到時領導找他談話說了3條:一是「你被選中,說明黨和國家信任你」;二是「這項工作保密性強,這個工作領域進去了就出不來」;三是「一輩子出不了名,當無名英雄」。

黃旭華毫不猶豫地接下了任務:「一輩子出不了名,當無名英雄」,這與「黨和國家信任你」相比,算得上什麼啊?

此後30年,對父母而言,黃旭華只是一個會按月給他們寄生活費的神秘的北京信箱號碼。此後30年,黃旭華和所有的「小學同學、中學同學、大學同學,都沒有聯繫了」,「他們不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他們」,黃旭華說。此後60年,黃旭華只做了一件事:為國家設計最好的核潛艇。

直到1985年,《解放軍報》發表了一篇報導《騎鯨蹈海賴神將》,這是中國研製新潛艇第一次見報,當時還沒有提核潛艇。但黃旭華當時意識到,保密的門在放開,應該找機會回趟家了。1986年11月,黃旭華到大亞灣核電站出差,終於回了趟老家。這是他30年後第一次回家。但母親已經習慣不過問他的工作。

1987年,作家祖慰在《文匯月刊》第二期發表長篇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講述了一位核潛艇總設計師為中國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30年的事跡。黃旭華把這期《文匯月刊》寄給母親,文章全篇沒提「黃旭華」3個字,但寫了「他的妻子李世英」。黃旭華母親意識到,被家人誤解為忘記養育自己親生父母的「不孝」兒子,原來是在為國家做這個事。雖然她也相信自己的兒子不可能不要家,但對他30年不回家難免也有一點埋怨。此時她激動地把子女們找過來,講了這麼一句話:「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這個事傳到黃旭華這裡,黃旭華哭了,為了母親和弟妹們對自己的理解。

說起父母親,黃旭華總是眼眶溼潤。好多人問過黃旭華:忠孝不能兩全,你是怎麼理解的?黃旭華總是回答: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兩把椅子的故事

在交通大學的校園裡,還有一個「兩把椅子」的故事。

201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學紀念建校120周年大會現場,92歲的黃旭華學長作為校友代表發言,他輕輕地推開了學校為他演講準備的座椅,堅持站立著向大家講述心中的「交大精神」,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黃旭華深情回顧當初選擇交大的原因,回顧老師們的辛勤教誨,感謝在母校打下的堅實基礎;回顧響應國家戰略進行科學研究的艱苦歷程,分享「用十年時間搞出『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尖端課題時的喜悅與自豪」,強調「此生屬於祖國,此生屬於核潛艇,獻身核潛艇事業,此生無怨無悔」,並衷心祝願交大的師生,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絕不等待,只爭朝夕,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2017年,黃旭華光榮當選為「全國道德模範」,和600名全國道德模範代表一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接見。看到黃旭華年事已高,習近平總書記主動移開椅子,一再邀請黃旭華坐在自己身邊,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總書記的舉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更體現了對共和國大國功臣的無上褒獎。

「我永遠感謝母校的培育」

黃旭華和母校的故事,總是說不完。

1996年,上海交通大學迎來百年校慶之際,黃旭華欣然回校,以《發揚母校優良傳統,把青春獻給祖國的核潛艇事業》為主題,與母校師生座談交流。黃旭華深情地表示:我永遠感謝母校的培育,感謝母校給了智慧和為祖國為人類服務的本領。是母校的榮譽和祖國的重託,激勵著我勤奮工作,開拓向前!

201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湖北校友會在武漢成立,黃旭華當選為名譽會長。在當年的湖北校友代表座談會上,黃旭華感嘆道,「感謝母校的培養,是交大給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就了我們今天的成績!」而後,黃旭華幾乎每年都參加湖北校友會年會,並與校友們分享自己的經歷與體會。新春佳節,學校領導也時長與湖北校友會代表一起看望黃旭華,介紹學校近期的發展狀況,聽取他對母校建設的建議。

2011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學紀念建校115周年之際,黃旭華院士欣然回到母校參加慶祝活動,並在校慶大會上獲得了學校頒發的「傑出校友卓越成就獎」。

黃旭華深情回顧了自己在交大的學習生活,並分享了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研製的艱辛歷程。他表示,正是母校給予他的智慧和能力,正是母校培育他的百折不饒的意志品質,支撐他在偏僻的葫蘆島隱姓埋名十餘年,為中國的核潛艇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當黃旭華以顫抖而堅決的語調說出「此生屬於祖國,此生屬於核潛艇,獻身核潛艇事業,此生無怨無悔」時,全場掌聲雷動。

黃旭華說:「我們的人生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個是痴,一個是樂。痴,是痴迷於核潛艇,獻身於核潛艇,無怨無悔;樂,科研生活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我們是樂在其中,苦中有樂,苦中求樂,樂是人生的主旋律。」

黃旭華還語重心長地對交大學子提出了殷切希望:第一需要有扎紮實實的知識基礎,而且面要廣;第二,要有思想準備要自力更生,爭取外援可以不放鬆,但是立足點是我們自己;第三,創新的道路不可能平平坦坦的,往往是要經歷不少個反反覆覆,要有這個思想準備;第四,科學發展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2013年10月,上海交大船舶與海洋工程系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在閔行校區舉行。黃旭華欣然回到母校,參加紀念活動,出席海洋強國戰略論壇,與來自國內外的院士、專家、學者、校友和在校師生1000餘人齊聚一堂,共話海洋強國戰略。上海交通大學正以「大海洋格局」規劃學科發展,逐步形成海洋工程技術與海洋科學交融的學科格局,致力於為建設海洋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2016年4月9日,由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工程院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聯合發起的「院士回母校」活動在交大舉辦,黃旭華作為主講嘉賓在活動中與交大學子和校友們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報國經歷。演講中,92歲高齡的黃旭華侃侃而談,與交大學子分享他那段隱秘而偉大的經歷,「最困難的是國內缺少相關的技術人才,我們當時甚至都不知道核潛艇是什麼,完全是從一窮二白起家的。」在沒有外援、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黃旭華帶領團隊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終於攻克了核潛艇關鍵技術,成功造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2017年10月25日,何梁何利基金2017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黃旭華院士獲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黃旭華院士曾於1995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黃旭華院士滿懷深情地回顧了核潛艇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的歷程,表示將繼續為核潛艇研製事業發揮餘熱,貢獻力量,同年輕人一起創造新的輝煌。

「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成就」,2019年11月1日,「國之脊梁,交大之光」黃旭華專題展在學校新圖書館揭開序幕。黃旭華1945年入學時的新生錄取名單、就讀時的成績單,黃旭華主要參與研製的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長徵一號」模型,以及各個時代的照片……都是彌足珍貴的展品。黃旭華學長隱功埋名三十載,終生報國不言悔,用實踐證明,國家的崛起和強盛,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也引領著交大師生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奮鬥,「人生無捷徑,堅守成大器」。他的愛國精神、奮鬥精神、科學精神,正激勵著全體交大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成立_媒體聚焦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在改革開放時代,上海交通大學與日本的交流與合作活動日益頻繁。日本天皇夫婦於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際訪問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與日本學界、企業界長期進行共同研發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上海交通大學與日本的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名古屋大學、神戶大學、一橋大學、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等高校以及很多日本著名跨國企業都已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 突破2021:上海科創6大期待[圖]_媒體聚焦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上海樹圖」破區塊鏈上隱私難題區塊鏈瓶頸技術難題有望在2021年「跨前一步」——提高共識算法,為打造高效區塊鏈系統貢獻從「0」到「1」的創新之光。——龍凡 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院長,畢業於清華大學姚班,被稱為區塊鏈前沿領域「華人四傑」之一區塊鏈就是「挖比特幣」?殊不知,這裡是未來信息科技發展的必爭之地。在區塊鏈的技術創新中,中國的千萬技術人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位於徐匯西岸AI TOWER裡的樹圖研究院,更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 上海交通大學主題微電影《心之所向》首發[圖]
    新華網客戶端報導 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學推出主題微電影《心之所向》。微電影以「我和我的學校」為主線,講述了一代代交大人用行動點亮明燈,把奮鬥精神薪火相傳的成長故事。
  • 首屆上海交通大學-大阪大學學生論壇舉辦
    上海交通大學積極進行交流方式的變革探索,做到跨國文化交流不斷線。11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學與大阪大學線上舉辦了第22屆兩校學術研討會,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大阪大學副校長河原源太、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張玉萍通過視頻致辭祝賀,兩校科研團隊按學科設分會場進行了深入交流。11月28日,首屆上海交通大學-大阪大學學生論壇通過線上會議方式舉辦。
  • 上海交通大學強基計劃,生物醫學科學介紹!
    生物醫學科學專業是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在國內首先設立的新專業,與相關專業相比,如「基礎醫學專業「,具備「穩基礎,站位高,學制短」的優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有124年的辦學歷史,歷史底蘊是它最寶貴的財富之一。由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和同德醫學院於1952年合併成立的上海第二醫學院。後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進一步與上海交通大學強強聯合,成為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 黃旭華與母校交通大學的「校園故事」
    2020年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勵志講壇特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之女黃峻走進交大,圍繞「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為主題,為師生講述這段校園佳話,講述黃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科學報國的一生,傳承科研報國的模範精神,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
  •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本科生開學典禮舉行
    央廣網上海9月1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上午,上海交通大學舉行2020年本科生開學典禮。校黨委書記楊振斌,校長林忠欽及全體校領導,導師代表、學生代表及全校4000多名2020級本科新生,在閔行校區霍英東體育中心等20多個會場及線上平臺,以青春告白祖國,以誓言開啟未來,共同見證大學生涯開始。
  •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成立—新聞—科學網
    打造國內頂尖、國際著名的日本綜合研究平臺和政策智庫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國際研討會召開 6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行成立儀式,同時召開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的國際研討會。來自中日兩國近300多名特邀嘉賓及各界人士參會,重點圍繞「新時代背景下中日關係的新格局」、「一帶一路」倡議與中日合作、亞洲整合與人才培養、中日經濟法務交流等主題進行討論,探索解決共同面臨問題的對策,暢談兩國和平和共同繁榮的願景。
  •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20長三角一體化與社會組織創新...
    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公益發展研究院主辦,上海長三角社會組織發展中心協辦。會議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大背景下,圍繞社會組織創新發展的目標、模式和路徑等重要議題,從理論和實務角度進行深入探討。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黨委書記姜文寧、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副處長高延坤致辭。
  • 《大國之基》立足中國現代化獨特性,聚焦鄉村振興戰略與策略
    《大國之基》一書聚焦鄉村振興戰略與策略諸問題,從幾個層次展開作者關於我國現代化實踐路徑的思考。書中的討論,對於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大國之基》,賀雪峰著,東方出版社出版釐清鄉村振興起點現代化建設一頭連著鄉村,一頭連著城市,正確處理城鄉關係是關鍵。
  • 習近平要求廣大幹部夯實「四基」
    要教育引導幹部加強黨性修養、築牢信仰之基,加強政德修養、打牢從政之基,嚴守紀律規矩、夯實廉政之基,健全基本知識體系、強化能力之基。  加強黨性修養、築牢信仰之基  理想信念不是拿來說、拿來唱的  理想信念不是拿來說、拿來唱的,更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只有見諸行動才有說服力。
  • ...如何給學生烙下同樣的精神印記?上海交大發布微電影《心之所向》
    來源/校方供圖一所學校,一段光陰,你會遇到哪些人,會經歷怎樣的事,又如何在不知不覺中被賦予同一種精神印記?新年第一天,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主題微電影《心之所向》,延續著錢學森、黃旭華、王振義等大師前輩的足跡,交大人在實驗室、在操作臺、在病房裡,在每一個平凡崗位上,共同唱響《唱支山歌給黨聽》《我們都是追夢人》,講述「我和我的學校」成長故事。媒體與傳播學院2020級研究生許左在交大「遇見」了學長錢學森。「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讓我的同胞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 上海交通大學舉辦中日青年精英夏令營
    開放日上,還舉辦了東京大學和大阪大學的宣講,兩所名校師生就學校概況、大學課程、大學生活以及留學政策等進行介紹,吸引了諸多對中日文化交流、赴日留學感興趣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參加。此次開放日活動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外國語學院、凱原法學院承辦,並得到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留日分會、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上海分會、中等日語課程設置校工作研究會的有力支持。
  •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上海交通大學考研信息網-研究生...
    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碩士生港澳臺地區招生簡章   上海交通大學建於1896年,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全國最早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併後,新的上海交通大學學科結構合理、師資力量雄厚、
  • 軍報:精神「缺鈣」會得「軟骨病」 就會出各種問題
    對一名共產黨員、革命軍人來說,「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立根固本,就是要堅定這份信仰、堅定這份信念、堅定這份忠誠。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是革命軍人的靈魂,是克敵制勝、拒腐防變的決定性因素。「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一名革命軍人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前進方向,就有了自覺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的強大動力。
  • 湟中上新莊鎮:「精準宣講」讓「精神之鈣」入腦入心
    湟中上新莊鎮:「精準宣講」讓「精神之鈣」入腦入心 2020-03-17 12: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展眾家之長 上海教衛系統激活優勢資源學好「四史」
    「真理之甘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  位於國福路51號的一棟三層小樓,曾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首譯者陳望道老校長的寓所,2018年起成為《共產黨宣言》展示館。
  • 權威媒體紛紛聚焦大阪「朱䴉文化展」
    由陝西省政府新聞辦、陝西省友協、陝西省林業局、漢中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友好之輪 和美世界——朱䴉文化展」昨天(6月26日)在日本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開幕。海內外各大權威媒體紛紛聚焦被譽為"東方寶石"的朱䴉,對中日韓朱䴉相關資料第一次在日本展出進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