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報報導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交通大學1949屆造船工程系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近日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20年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勵志講壇特邀黃旭華院士之女黃峻走進上海交大校園,圍繞「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為主題,為師生講述這段校園佳話,講述黃老科學報國的一生,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
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交大隻為「造船救國」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交通大學1949屆造船工程系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近日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20年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勵志講壇特邀黃旭華院士之女黃峻走進上海交大校園,圍繞「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為主題,為師生講述這段校園佳話,講述黃老科學報國的一生,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
交通大學的校園裡,有黃旭華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取造船繫船舶製造專業的故事。
黃旭華人生最初的理想,本是成為一名醫者。黃旭華生於1924年2月,廣東海豐縣田墘鎮人,排行老三,父親黃樹榖與母親曾慎其都學過醫,以開診所和藥房懸壺濟世,行醫助學,頗具聲望,深深影響了黃旭華。1938年,日本全面侵華進入第二年,黃旭華為了求學,翻山越嶺,整整步行4天,才找到了為躲避日寇而搬遷到揭西山區的聿懷中學。但即便是在山區的草棚子裡上課,日機也常來偵察轟炸。1939年夏天,黃旭華回到老家,正逢日機多次轟炸海豐。黃家的老屋就在海邊,黃旭華和他的兄弟妹妹站在屋頂上,一次次眼睜睜地看著天上日機五六架一群,依次從空中俯衝下來,把停泊在海邊的一艘艘漁船炸毀。這炸彈的衝擊波徹底顛覆了他的人生。父母原來指望他們聰穎的三兒子長大後子承父業,黃旭華也很想學醫,但此時的黃旭華說:「學醫只能救人,我要救國。」在日本飛機的轟炸聲,黃旭華確定了他的人生理想。
於是,黃旭華決定將自己的原名「紹強」留給自己的二哥使用,給自己起名為「旭華」,寓意為:「中華民族必定如旭日東升一般崛起,我要為中華民族的強大作貢獻。」
在理想的支撐下,1945年7月,黃旭華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交通大學造船工程繫船舶製造專業,開始毅然追尋「造船造艦」抵禦外侮的報國夢想。9月入學報到時,交通大學尚在抗戰期間內遷到重慶的九龍坡校園,隨著抗戰勝利,黃旭華隨交大全體師生遷回上海老校園上課。
交通大學擁有百餘年歷史的徐匯校園,承載著黃旭華大學時代的美好記憶。大一、大二期間,黃旭華居住在「新中院」宿舍,大四時移居到「執信西齋」。黃旭華考進交大的時候,是班上第一名。但他還是很快就感受到了學習的壓力。那時交通大學老師授課用的都是英語,教材也是外國原版的,想要找一本中文的專業教材,根本無處可覓。課堂筆記自然也是英文,甚至連試卷也是英文。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學生鍛鍊出了很強的外國科技文獻閱讀能力。多年以後,黃旭華依然強調,當初在母校培養的寬廣知識面,讓自己能夠應付後來遇到的多方面的工作需要。
在交通大學錘鍊成就初心
在校園裡流傳的關於黃旭華的諸多故事裡,還有一個「一輩子出不了名」的故事。
黃旭華在交通大學學習的4年,正是中國歷經巨變的多事之秋。交通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嚴謹的學術精神讓黃旭華夯實了堅固的技術根基和創新思維。黃旭華不僅成長為一個擁有現代造船理論與技術的專業人才,而且實現了人生思想、理想與抱負的涅槃,成為了一個錚錚的革命者,為其後來鑄造國之重器奠定了專業基礎和思想基石。當年在交大地下黨活動中的錘鍊,成為黃旭華一生革命工作的基石和指南。1958年,中國的核潛艇「元年」。就在這一年,時任上海船舶工業管理局設計二處潛艇科長的黃旭華,突然接到去北京出差的通知,走進了海軍艦船修造部和一機部船舶工業管理局聯合組建的核潛艇總體設計組,他這才知道是「天字第一號」絕密工程選中了他。
黃旭華至今記得,報到時領導找他談話說了3條:一是「你被選中,說明黨和國家信任你」;二是「這項工作保密性強,這個工作領域進去了就出不來」;三是「一輩子出不了名,當無名英雄」。
黃旭華毫不猶豫地接下了任務:「一輩子出不了名,當無名英雄」,這與「黨和國家信任你」相比,算得上什麼啊?
此後30年,對父母而言,黃旭華只是一個會按月給他們寄生活費的神秘的北京信箱號碼。此後30年,黃旭華和所有的「小學同學、中學同學、大學同學,都沒有聯繫了」,「他們不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他們」,黃旭華說。此後60年,黃旭華只做了一件事:為國家設計最好的核潛艇。
直到1985年,《解放軍報》發表了一篇報導《騎鯨蹈海賴神將》,這是中國研製新潛艇第一次見報,當時還沒有提核潛艇。但黃旭華當時意識到,保密的門在放開,應該找機會回趟家了。1986年11月,黃旭華到大亞灣核電站出差,終於回了趟老家。這是他30年後第一次回家。但母親已經習慣不過問他的工作。
1987年,作家祖慰在《文匯月刊》第二期發表長篇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講述了一位核潛艇總設計師為中國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30年的事跡。黃旭華把這期《文匯月刊》寄給母親,文章全篇沒提「黃旭華」3個字,但寫了「他的妻子李世英」。黃旭華母親意識到,被家人誤解為忘記養育自己親生父母的「不孝」兒子,原來是在為國家做這個事。雖然她也相信自己的兒子不可能不要家,但對他30年不回家難免也有一點埋怨。此時她激動地把子女們找過來,講了這麼一句話:「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這個事傳到黃旭華這裡,黃旭華哭了,為了母親和弟妹們對自己的理解。
說起父母親,黃旭華總是眼眶溼潤。好多人問過黃旭華:忠孝不能兩全,你是怎麼理解的?黃旭華總是回答: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兩把椅子的故事
在交通大學的校園裡,還有一個「兩把椅子」的故事。
201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學紀念建校120周年大會現場,92歲的黃旭華學長作為校友代表發言,他輕輕地推開了學校為他演講準備的座椅,堅持站立著向大家講述心中的「交大精神」,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黃旭華深情回顧當初選擇交大的原因,回顧老師們的辛勤教誨,感謝在母校打下的堅實基礎;回顧響應國家戰略進行科學研究的艱苦歷程,分享「用十年時間搞出『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尖端課題時的喜悅與自豪」,強調「此生屬於祖國,此生屬於核潛艇,獻身核潛艇事業,此生無怨無悔」,並衷心祝願交大的師生,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絕不等待,只爭朝夕,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2017年,黃旭華光榮當選為「全國道德模範」,和600名全國道德模範代表一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接見。看到黃旭華年事已高,習近平總書記主動移開椅子,一再邀請黃旭華坐在自己身邊,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總書記的舉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更體現了對共和國大國功臣的無上褒獎。
「我永遠感謝母校的培育」
黃旭華和母校的故事,總是說不完。
1996年,上海交通大學迎來百年校慶之際,黃旭華欣然回校,以《發揚母校優良傳統,把青春獻給祖國的核潛艇事業》為主題,與母校師生座談交流。黃旭華深情地表示:我永遠感謝母校的培育,感謝母校給了智慧和為祖國為人類服務的本領。是母校的榮譽和祖國的重託,激勵著我勤奮工作,開拓向前!
201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湖北校友會在武漢成立,黃旭華當選為名譽會長。在當年的湖北校友代表座談會上,黃旭華感嘆道,「感謝母校的培養,是交大給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就了我們今天的成績!」而後,黃旭華幾乎每年都參加湖北校友會年會,並與校友們分享自己的經歷與體會。新春佳節,學校領導也時長與湖北校友會代表一起看望黃旭華,介紹學校近期的發展狀況,聽取他對母校建設的建議。
2011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學紀念建校115周年之際,黃旭華院士欣然回到母校參加慶祝活動,並在校慶大會上獲得了學校頒發的「傑出校友卓越成就獎」。
黃旭華深情回顧了自己在交大的學習生活,並分享了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研製的艱辛歷程。他表示,正是母校給予他的智慧和能力,正是母校培育他的百折不饒的意志品質,支撐他在偏僻的葫蘆島隱姓埋名十餘年,為中國的核潛艇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當黃旭華以顫抖而堅決的語調說出「此生屬於祖國,此生屬於核潛艇,獻身核潛艇事業,此生無怨無悔」時,全場掌聲雷動。
黃旭華說:「我們的人生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個是痴,一個是樂。痴,是痴迷於核潛艇,獻身於核潛艇,無怨無悔;樂,科研生活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我們是樂在其中,苦中有樂,苦中求樂,樂是人生的主旋律。」
黃旭華還語重心長地對交大學子提出了殷切希望:第一需要有扎紮實實的知識基礎,而且面要廣;第二,要有思想準備要自力更生,爭取外援可以不放鬆,但是立足點是我們自己;第三,創新的道路不可能平平坦坦的,往往是要經歷不少個反反覆覆,要有這個思想準備;第四,科學發展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2013年10月,上海交大船舶與海洋工程系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在閔行校區舉行。黃旭華欣然回到母校,參加紀念活動,出席海洋強國戰略論壇,與來自國內外的院士、專家、學者、校友和在校師生1000餘人齊聚一堂,共話海洋強國戰略。上海交通大學正以「大海洋格局」規劃學科發展,逐步形成海洋工程技術與海洋科學交融的學科格局,致力於為建設海洋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2016年4月9日,由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工程院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聯合發起的「院士回母校」活動在交大舉辦,黃旭華作為主講嘉賓在活動中與交大學子和校友們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報國經歷。演講中,92歲高齡的黃旭華侃侃而談,與交大學子分享他那段隱秘而偉大的經歷,「最困難的是國內缺少相關的技術人才,我們當時甚至都不知道核潛艇是什麼,完全是從一窮二白起家的。」在沒有外援、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黃旭華帶領團隊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終於攻克了核潛艇關鍵技術,成功造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2017年10月25日,何梁何利基金2017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黃旭華院士獲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黃旭華院士曾於1995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黃旭華院士滿懷深情地回顧了核潛艇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的歷程,表示將繼續為核潛艇研製事業發揮餘熱,貢獻力量,同年輕人一起創造新的輝煌。
「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成就」,2019年11月1日,「國之脊梁,交大之光」黃旭華專題展在學校新圖書館揭開序幕。黃旭華1945年入學時的新生錄取名單、就讀時的成績單,黃旭華主要參與研製的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長徵一號」模型,以及各個時代的照片……都是彌足珍貴的展品。黃旭華學長隱功埋名三十載,終生報國不言悔,用實踐證明,國家的崛起和強盛,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也引領著交大師生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奮鬥,「人生無捷徑,堅守成大器」。他的愛國精神、奮鬥精神、科學精神,正激勵著全體交大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