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博物館裡中國古代文物展覽的評論,多來自於高校研究和行政考核人員,展覽策劃從業者則多有內部評價。展覽觀看者作為「閱卷人」,他們的評價更為少見,這可能是我這篇主題作文連載5年的原因。
2020年是博物館展覽事業極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做了許多「減法」。許多博物館經費預算被讓了出去,展覽的基數銳減,我的「十大展覽」評選大有矮子裡面拔高子的感覺,與往年手心手背都是肉難以割捨不可同日而語。
這一年,博物館與觀看者互動方式變了。宅家翻書無比舒服,「雲上展覽」層出不窮,劇院熱戲也內卷得門可羅雀,連我這個「館院常客」也懶得到現場報到,參與博物館的方式徹底變了。
這一年,博物館不再是鐵板一塊。國際博協關於博物館的定義雖然難產但不再保守,問題依然很多但曙光頻現,大家對於改革的共識更多、對於倫理的抗爭也更多了,因為多邊主義更得人心。
2020年,我著重思考什麼樣的展覽才是「好展覽」。我想「好展覽」總是以觀眾為中心、以創新為導向、以研究為基礎,那些忽視觀眾的能動性、保守固化害怕改革、研究不透地動山搖的展覽一定不會取得成功。同時,將來展覽還具有「兩型三化」的特點,即創新型、協同型,數位化、社區化和精準化。
創新型顧名思義是以破除一些觀念、思想、範式的藩籬,不斷突破自我、突破環境、突破時代。
01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
當代藝術跨界系列II·永遠有多遠
「當代藝術跨界系列II·永遠有多遠」特展籌備時間近2年,用中西古今對比的手法,展示生死觀念。這是一場古今同是的展覽,主題開放少了說教,思想深邃令人思考。
古代文物置身現當代展覽風格之中,現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古代文物陪襯,達到文物展品和當代藝術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展示效果。
徐州獅子山陶俑作為一個「集團」重現漢代生活,不再孤立為文物展示,生器與明器之間的轉換尤為明顯,打破傳統展覽的陳列視覺。
一組古籍裡提及的化學試劑和器皿,以及現今生命科學「冷凍人」藝術裝置,將古今中外對對長生不老的共同追求闡述。
期間,曾有一篇題為《固化不堪的策展模式,需要一些鬆動和策應》得到業內廣泛認可,激發策展行業熱議。相反,也有人對展覽的混搭、跨界表示質疑,認為類似做法應交由現當代美術館去實施。
兩極化評價像是「博物館定義難產」的映射,處於不同社會的不同地位,對於這兩種思潮肯定會有著不同的看法和態度。我個人認為,「永遠有多遠」特展固然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作為一種創新嘗試,更重要的是以更加堅定、更加有力的措施,為創新創造營造寬鬆氛圍,我願為之搖旗吶喊。
02
中國國家博物館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
寶雞出土青銅器以考古、周原、新發現為主題舉辦的展覽不可勝數,老調子唱久了總會乏味。
中國國家博物館「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特展,將慣以考古單位為組合的器物拆散,拋開了青銅器老生常談的功能、紋飾、鑄造等視角,將慣來只有在庫房打開蓋子才能清楚看到的銘文示人,把金文中的書法藝術、家國歷史和過去的細枝末節進行展示,是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特展外,又一個以新視角看青銅器的優秀展覽,開啟了青銅器展覽的新範式。
「宅茲中國」特展中,金文記錄當時、映照當下的鏡鑑功能,比考古類型展覽更引起共鳴。「女性視角」作為藝術史界近年的熱門主題,也通過金文、器物和背景知識展板得到展示。
展覽文字容量極大,拋開了生冷的考古詞彙之後,做到了趣味性、開放性、學術性兼顧,觀眾反響很好,拉近青銅器、博物館與觀眾之間距離。
另外,國家博物館近兩來,在陳列和燈光設計方面改革力度顯著,也為展覽增添了光彩。總之,這個展覽是國內近些年來,少有具有創新意味的青銅器展覽。
協同型就是發揮一切積極因素,在展覽的學術性和群眾性兩方面、在學術倫理和實踐創作之間,能夠均衡發展。
03
遼寧省博物館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稱得上是書畫展裡的最佳方案。起初,為這樣一個「不可能團聚事件」捏一把汗,開展後認為遼博聚焦文學流變、其人其物、家國情懷,大量「非文物「作為引線,將文物比作珍珠進行串聯,拉開引線和珍珠之間的距離。
一方面強化引線的可讀性、趣味性,弱化了珍珠的光彩,讓懂得珍珠美的專業觀看者充分欣賞,讓知道珍珠罕見的一般觀看者見到真容,讓尋求知識的學生和家長看得懂背景內涵,所有觀看者在展覽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再因為看不到文物、看不懂內涵而焦慮,真正做到了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都看得懂,解決了書畫文物展長期存在的曲高和也高擁擠不堪的問題,找到了一條雅俗共賞的中國特色書畫展覽之路。
展覽現場人流量比較平均,既沒有明星文物前的「堵點」,也沒有展板前的空閒,處理好了學術性和群眾性之間關係,這一點尤其難能可貴。
另外,遼博控制學生研學團組,展廳不再成為雜亂無章的語文課堂,一舉解決了書畫展廳的擁擠問題。我覺得,此展是上海博物館「中日書法珍品展」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後,又一個不錯的書畫展,是一條適應我國書畫展覽的正確方案。
04
上海博物館
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
「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最早按計劃開幕的特展之一,從文明角度呈現江南區域歷史時期的特質,是國內博物館少見的文明展。
通覽整個展覽,有一個強烈的感受,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是一個活生生的江南文人,每一組展品背後都是一個仿佛能夠觸手可及的江南風尚,江南文明就是由這些人和風尚組合起來的,這就需要高超的協同能力。
在同一個展櫃裡,蘇州孫策、孫堅墓地出土的五聯罐,能聯想到三國時期孫權政權的智慧;朱然墓出土的越窯青瓷卣形壺,能展示三國時期武將的驍勇善戰;錢鏐銀簡講述著吳越國帝王世家的自然信仰;合肥包綬墓出土的影青鏤空香薰,簡約的釉水上布滿了歲月痕跡,體現了名臣的清廉堅守……同櫃文物內涵的協同,透物見人、透物見史、透物見文明,匯聚成了江南文明的整體形象。
數位化就是運用「大雲物移智鏈」和VR、AR等手段,不斷破除信息煙囪,不斷增進人物交互,更好再現文物內涵。
05
湖南省博物館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有時感嘆,若將經典重來一遍該是多麼幸運。在疫情將世界按下慢進鍵之後,我們終於有時間這樣做了。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許多人認為是當今國內博物館最好的基本陳列,幾十年的學術研究和展覽復盤,讓其堪稱獨一無二的經典。
我看過三版「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這最新一般儼然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不僅將博物館建築、文物、展廳和觀眾有機組合在了一起,更以其前衛、個性、豐富和充滿活力的數位化手段,引領著整個博物館的內容與形式設計,乃至會在當下帶動整個行業審美風格的轉變。
整個展覽在5200餘平方米的三層展廳空間中,始終以軑侯利蒼一家的生活為主線,「驚世發掘」講述他們如何從歷史中走來,「生活與藝術」把文物還原到他們家私密的會客廳、宴會廳、衣帽間裡,「簡帛典藏」解讀他們一家的文化素養與精神生活。
「永生之夢」,展示T形帛畫、墓坑影像還原、井槨、四重套棺和辛追遺體,邀請觀看者參加他們的葬儀,層層遞進,從肉身的由生向死,到考古發掘的由死而生,整個展覽為我們呈現著漢代社會生死輪迴間不滅的精神信仰。
展覽細節也像是觀看一場演出——漆盤狸貓圖案的動畫展示、T形帛畫的局部分解視頻、黑黃紅三色氛圍基調、追光燈漸次照亮的奏樂俑群、3D墓坑藝術渲染——並不像別的展覽中那樣冗長乏味、俗不可耐,都在輕鬆愉悅中實現了展品信息的深層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