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太平公主,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後人一直誤解她了

2021-01-10 指點江山

都知道,武則天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一個敢跟男性爭天下的人,但她卻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

因為,在她的統治時期,沒有出現明顯的「女權主義」元素。她只是顛覆了我們的世界觀,讓我們知道世界不一定是男人主導的。所以,她的成功鼓舞了很多女性。在她的帶領下,她身邊的女性紛紛以她為偶像,學習以她的方式去爭奪自己的利益。

這其中,以四個女人的成功較為出名!

那麼,是哪四個呢?

她們分別是:武則天的兒媳婦韋皇后、武則天的孫女安樂公主、武則天賞識的才女上官婉兒和武則天的親女兒太平公主。

韋皇后是武則天第三個兒子李顯的皇后,這個女人在歷史上以陰險毒辣出名。據史料記載,她竟然無視丈夫唐中宗的存在,公然包養男寵。最可惡的是,後來的她竟然將矛頭指向了丈夫,覺得丈夫是阻止她登上大位的攔路石,想儘快除掉這個男人。

安樂公主是唐朝歷史上最美豔動人的公主,非常討她的父皇母后的歡心。他們將安樂公主視為掌上明珠,對她百依百順。同時,她還是唐朝最有野心的公主,提出了當「皇太女」的想法,以便順利登基。顯然,她是最狠毒的公主,連她的母后韋皇后想要謀害父親李顯,她不但不阻止,還表示願意相助。

此外,上官婉兒跟武則天有血海深仇,因為,她的父親被武則天殺了,可武則天偏偏很欣賞這個才女。其實,上官婉兒出身卑微,但還是被武則天評為天下才子。曾經,上官婉兒為武則天起草過詔書,自稱是「女中宰相」。但最後,卻只能認栽,抱著自己起草的詔書死去。

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一生充滿著傳奇,她的父親、母親和哥哥都是皇帝,但她卻不知足,要自己當皇帝。她參與了一個推翻武則天、擁立李姓皇帝的團夥,但最終,卻無法逃脫命運的安排。

之後,她被曾經的戰友處決了,即後來的唐玄宗。這樣的結局,讓我們會充滿了疑問。可以說,在這些女子中,太平公主無疑跟母親武則天最像。無論是出身、性格、長相、才智等,都不遜色於武則天。

可是,為什麼最後她不能像自己的母親一樣榮登大典呢?這需要從當時的環境和個人特點上尋找答案。

曾經,太平公主也是政壇叱詫風雲的人物,但最後,卻用三尺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那麼,太平公主跟她的母親相差的到底是個人的素質,還是歷史機遇呢?為何武則天是歷史上一顆明亮的恆星,而太平公主只是一顆划過夜空的流星呢?

隨著太平公主的過世,唐朝的紅妝時代也隨之謝幕。之後,唐朝進入了開元盛世,這個盛世跟這些女子的努力有關係嗎?還是說這個盛世證明了女性的個人主義是失敗的?

然而,圍繞在太平公主身上有很多秘密,正等著我們去一一揭開。儘管,大家對那個時代褒貶不一,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是一個令人嚮往、令人惋惜的紅妝時代。

那麼,歷史上的太平公主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史書對她的評價可以概括為兩個詞:「多權謀」和「頻著大勳」。

如果把太平公主放到現在,那就是一位充滿政府抱負和政治力量的女強人。其實,無論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她,都很難概括她最終的身份和形象。

那麼,太平公主一生只專注政治嗎?

並不是這樣的。

因為,太平公主的少女時期,完全是按照賢妻良母的形象進行打造的,不管是父母對她的要求還是她對自己的要求,都是這樣的標準。所以,史書介紹太平公主時,我們對她的第一印象是孝順女。根據《新唐書》記載,太平公主很小的時候,就代母親向自己的外祖母行孝心,出家做了道士。

都知道,太平公主的外祖母楊夫人出身富貴,四十歲時才嫁給武則天的父親,生了三個女兒。此外,楊夫人不僅養育了武則天,還在事業上為她保駕護航。不管是武則天進宮還是當皇后,背後都有母親楊夫人的協助。由此可見,楊夫人對武則天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公元670年,楊夫人過世,武則天突然失去了依靠,變得失魂落魄起來。之後,為了能繼續為楊夫人盡孝心,她只能讓太平公主去當道士。那時候,人們普遍相信道教是太上老君創立的宗教,比較有信任度。此外,在道教有一種說法,那就是:人過世了,如果晚輩能成為道士,便能給死者帶來福氣。

所以,武則天相信了這種說法。

但是,當時的武則天已經貴為皇后,她怎麼可以出家呢?她勢必要考慮子民的感受、朝廷的感受。沒辦法,武則天只能找她的後人代替自己盡孝心。之後,她想到了自己的小女兒——太平公主。當時,小女兒還不叫「太平公主」,因為當了道士,才取了「太平」這個道號。

至此,「太平公主」這個稱呼慢慢傳開。

從這個稱呼上看,武則天和唐高宗對這個女兒十分疼愛,他們希望小女兒能像這個道號一樣,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

那麼,當時的太平公主多大呢?

雖然,中國的史書非常多,但是,卻非常吝嗇對女性的描述,留給女性的內容太少。即使是曾經坐擁天下的太平公主,對她的描述也是少之又少。因此,我們只能推測。太平公主最小的哥哥是李旦,他出生於公元662年。所以,太平公主最快也得公元663年才出生,到了公元670年,她只有7歲,完全是一個小孩子。

那麼,這樣的小孩子懂道教文化嗎?

顯然,她只是去道教走個過場,並沒有親身參與進去。作為身份高貴的公主,只要在某些重要場合出席一下,平常還是待在皇宮裡。所以,年幼的太平公主,還是在父母身邊長大的。但是,這個家她不能一直待著,到了婚配年齡,她要離家去往夫君的家,在那裡相夫教子。

那麼,她後來嫁給了誰呢?

可能大家不相信,太平公主差點嫁給了吐蕃人。吐蕃是現在西藏的前身,它跟唐朝是同一時期崛起的,並成為唐王朝的勁敵。為了能夠友好相處,唐太宗選擇了和親的方式。當時,唐朝把文成公主嫁給了他們的首領,成就了漢族藏族的一段佳話。而且,和親是中原王朝安撫周邊少數民族的一種方式,也是比較常用的方式。

當年,劉邦率軍攻打匈奴,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險些喪命。後來,他通過賄賂匈奴的王后才得到一條活路,順利回到中原。劉邦回來後,立即挑了一位公主嫁給了匈奴的單于,才贏得了他們的友情,暫時穩定了西北部的局勢。

由此可見,劉邦開創了同少數民族和親的傳統,唐朝延續了這個傳統。

這次,唐朝的和親對象是吐蕃。

吐蕃在唐朝的西北方向,隨著它的強大,唐朝開始坐立不安。到了唐高宗時期,吐蕃開始在甘肅、青海一帶蠢蠢欲動,伺機侵略我們的國土。只是,在這種地方,吐蕃並不能獲得什麼好處。於是,他們轉變了態度,直接向唐朝提出和親要求,以促進雙方關係更加友好。

那時候,唐高宗的女兒只有三個,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是蕭淑妃所生,此時早已出嫁。所以,留在皇帝身邊的只有小女兒太平公主,那時她十二三歲。按照唐朝的規定,這個年齡的女子也可以出嫁,只是皇帝和皇后都不捨得小女兒嫁到吐蕃。但是,吐蕃人卻很自信,他們早就知道了這個情況。於是,向唐高宗直接索要太平公主,只有她嫁過來,吐蕃首領才能滿意。

那麼,在國家穩定和慈母情深之間,武皇后該如何選擇呢?

武皇后想,既然吐蕃人不好拒絕,那直接讓太平公主出家當道士,反正她年幼時也當過名義上的道士。說幹就幹,武皇后立即下令給公主建造一座道觀,取名為「太平觀」,由太平公主當觀主。道觀修建完成後,公主立即搬了進去,算是兌現了兒時的諾言,成為了一名道士。

經過這樣的安排,吐蕃人沒有了辦法,只能暫停和親的事情。

太平公主雖然出家了,但這只是權宜之計,等到這陣子過去,他們會讓公主還俗的。只是,時間已經來到了唐高宗的統治後期,唐高宗的身體越來越差,而武則天開始陷入權利的爭奪中,似乎兩個人都沒有時間顧及太平公主。難道他們讓太平公主一直待在道觀中?即使他們同意,太平公主也不會同意。

有一次,唐高宗在宮裡宴請宗室親人。正當宴會進行到關鍵時刻,太平公主突然降臨。太平公主身穿紫色袍子,腰間圍著玉帶,頭上戴著黑色圍巾,手上拿著弓箭。她來到父皇母后面前,深深鞠了一個躬後,說明了來意,她是來跳舞助興的。話剛說完,太平公主立馬跳了起來,她一身武官打扮把父皇母后逗樂了。他們開懷大笑,說:「你又不是武官,怎麼這身打扮?」

太平公主馬上回應:「既然我不適合這樣穿,那你們就給我賞賜一個駙馬吧!」她的父皇母后才聽明白,女兒是想嫁人了。其實,太平公主已經十七歲了,這個年齡的女子早該嫁人了。於是,他們將女兒的終生大事排在了其它事情的前面,優先處理。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太平公主是一個敢愛敢恨、大膽追求自己幸福的女子,她跟年輕的武皇后很像。

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太平公主非要打扮成武官,才能表達自己求夫君的心意呢?以前,我們看戲都是將科舉狀元作為公主的駙馬,為何太平公主不選一個文人當駙馬呢?

其實,朝廷選科舉狀元當駙馬,是宋朝以後的事情。

宋朝以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科舉成了那時候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士子們在科舉中表現出色,自然能夠平步青雲,成為萬人敬仰的人物。在這種情況下,科舉狀元自然與仕途聯繫起來,也跟美好姻緣聯繫起來。古人有一句話說的很到位,那就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但唐朝卻不是這樣的,他們崇尚武功,朝廷的駙馬都是功臣名將的後人。這些年輕人如果有幸當上駙馬,便可以被朝廷委以重任,不是擔任禁軍統領,就是擔任地方都統。所以,太平公主一身武官打扮,表明她想要一個能馳騁沙場的英雄好漢,這樣的駙馬才能保衛李家的天下。

最終,唐高宗給太平公主挑的駙馬是薛紹,他確實符合朝廷對駙馬的要求,有三個過人之處:

第一個,薛紹出身名門;

他父親也是駙馬,擔任過左奉宸衛將軍。他的母親是城陽公主,即現在唐高宗的親姐姐。所以,對於唐高宗來說,薛紹是自己的親外甥,召過來當女婿,非常合適。

第二個,薛紹的父母早逝;

薛紹的父母早早過世,太平公主嫁過去可以直接組成小家庭,不用顧及長輩的感受。這樣的情況,有利於出身嬌貴的太平公主在夫家生活。

第三個,薛紹長相俊俏。

薛紹跟太平公主從小生活在一起,他們已經適應了跟對方的相處。但是,唐高宗的這個選擇,還要徵求太平公主的意見,公主點頭才將此事辦成。

開耀元年,唐高宗給太平公主舉辦了一個盛大的婚禮,場面十分壯觀。據《新唐書》記載,婚禮的禮堂設在萬年縣,「門隘不能容翟車,有司毀垣以入,自興安門設燎相屬,道樾為枯」。

當時,長安城只有兩個直轄縣,一個是長安縣,一個是萬年縣。太平公主的禮堂在萬年縣縣衙,相當於政府辦公場所,這種待遇可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當時,公主的婚車非常豪華、龐大,根本進不去萬年縣衙門的大門。不得已,大家只能拆門,讓公主的婚車進去。

按照唐朝人的婚禮習俗,婚禮必須在晚上進行。當時,沒有路燈,為了照亮道路,只能派士兵站在路邊,舉著火炬。之後,公主從皇宮的興安門出來,一直走到萬年縣的衙門,這一路上的火炬非常多,非常壯觀。如果,此時你能從空中俯視這個場景,你就會看到一條很長很長的火龍。

之後,唐高宗看到小女兒出嫁,感慨萬千,便做了一首詩歌,叫《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其中,最後一句是「方期六合泰,共賞萬年春」。可見,唐高宗希望這場大型的婚禮能給朝廷帶來福氣,讓整個國家能延續千秋萬代。當然,這只是美好的願景。

其實,我們都比較喜歡成雙成對的事情,特別是喜事,經常會湊成「好事成雙」。所以,在太平公主出嫁的時候,皇宮裡還有一件喜事,那就是太平公主的哥哥娶親。當初,李顯的原配夫人因為得罪武皇后,被活活餓死。現在,貴為太子的李顯必須迎娶正室,才能為李家傳宗接代。

接下來,我們試著總結一下太平公主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她是皇帝的女兒,生活肯定跟政事密不可分。所以,不管她是出家當道士,還是出嫁為人妻,都必須遵從父母的意見,符合父母的政治利益。

第二,在少女時期,她可以盡情享受一切,包括來自父母的關心愛護,這是她最開心的階段。

第三,作為在皇室長大的公主,雖然對政治有一定的敏感度,但她還是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婚姻上,希望能找到如意郎君寄託終身。

第四,太平公主跟武皇后一樣的聰明勇敢,她們都敢於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管世俗的眼光。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她們,畢竟她們手裡有權利。

現在,這個聰慧又勇敢的太平公主,經過自己的努力,嫁給了一個年輕有為的少年。如果政局能如此穩定下去,那這對小夫妻會無比幸福的生活下去,過著讓旁人羨慕不已的生活。事實也是這樣,婚後的生活非常甜蜜,公主與駙馬相處融洽,他們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

如果一切可以這樣發展下去,那他們的孩子會沿著他們的生活軌跡,到了適婚的年齡,找一個門當戶對的王子或公主,再組建自己的家庭,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太平公主和薛紹駙馬,也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

然而,這個公主不是一般的公主,她不會過普通公主那種平平淡淡的生活。她可是武則天的女兒!武則天走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她的女兒太平公主也一樣。此時,正尋找自己人生的突破,慢慢偏離原先設定好的人生軌跡。

幾年以後,太平公主參與到了爭權奪利中,使她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整個人生軌跡都被調整了。

其實,太平公主非常有名,但她跟很多唐朝公主一樣,無法在史書中找到閨名。

臺灣學者雷家驥根據《代皇太子上食表》中的一句話,推斷了太平公主的名字。那句話的內容是「伏見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嬪公族」,因此,雷先生覺得太平公主應該叫「李令月」。這個名字可以跟武皇后的小兒子李旦名字聯繫起來,一日一月剛好組成了一個「瞾」字,成了武則天自己的名字。

所以,從孩子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武皇后的野心。

只是,筆者並不認可雷先生的說法。這一句文言文的正確讀法,應該是這樣的:「伏見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嬪公族」。

為什麼呢?

第一,唐朝的公主給皇帝上表,只需要稱自己為「妾李氏」,不用說明自己的姓名;

第二,「令月嘉辰」是我們常用的說法,比較固定,它的意思是好月份的時辰,不能分開;

第三,後半句的說法比較符合唐朝人的習慣。所以,把「月令」提前,當作太平公主的名字是不恰當的。

由此可見,太平公主跟她的母親一樣,是一個無名英雄。

參考資料:

【《新唐書·列傳第八》、《資治通鑑·唐紀·則天順聖皇后》、《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

相關焦點

  • 李隆基上位後,太平公主被處置?太平公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待遇?
    在李顯死了以後,李旦當上了皇帝,不過這個李旦跟李顯半斤八兩,都是個沒本事又懦弱的人,在政治上沒有什麼才能,平庸得不行。所以當時朝廷上大部分的權利都是由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掌握,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因為有武則天女人稱帝的先例在前,太平公主想爭一爭這個權利也是可以理解的。
  • 李隆基將太平公主滿門抄斬,卻放過了她的兒子,到底是何原因?
    唐朝的歷史雖然說是輝煌的中國史,但是在這裡面卻伴隨著眾多的權力鬥爭,今天說的是就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以及其兒子之間的糾紛。 ,在他的眼中,這個國家早晚就是自己的,所以不容得別人和自己分享權力,但是對於他的姑母來說,她就想要和自己母親武則天一樣,君臨天下,所以這兩者的矛盾由此就開始逐漸的上升到了一個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上了。
  • 太平公主:這個公主不「太平」
    而4年的道觀生活也深深影響了她以後的生活。被母親武則天親手毀掉的幸福婚姻俗話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然而在唐朝並非如此,唐朝皇帝的女兒也愁嫁。儘管李氏是皇室,但是在五姓七望等豪門大族眼裡仍算不上什麼。五姓七望等大族根本就瞧不上李姓,不屑於皇家聯姻。
  • 她是《大明宮詞》裡的太平公主,為何一直沒有大紅大紫
    她曾在89版《紅樓夢》中飾演紫鵑,在91年的《三國演義》中飾演貂蟬,最經典的角色的98年《大明宮詞》中的太平公主。陳紅飾演的太平公主雖沒有周迅的靈氣,但是陳紅版的太平公主上線時間已經過了少女時期,有網友評論覺得陳紅當年的太平公主是至今為止我見過最美的東方公主,這個美不僅僅是顏,還有氣質。
  • 權傾一時的太平公主,最後的真實結局是什麼?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小女兒,一生受到父母以及兄長們的寵愛,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女人之一。1武則天在位時,太平公主雖然也會參與政事,但是由於畏懼武則天,故而比較收斂,最多也是到處購置家產。期間有記載的建樹,也只有關於她自衛剷除來俊臣一事。
  • 太平公主死後,李隆基將她的兒女大多處死,為何獨留下她的兒子?
    太平公主她該死嗎?當然該死!她的八個子女也該死嗎?依她親侄子唐玄宗的邏輯,被殺的都該死,赦免的就不該死。這個太平公主唯一倖存下來的兒子,就是題主說的薛崇簡。一,先說說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知名度之高,應該排上中國古代公主前五。
  • 太平公主死後,李隆基處死她的兒女,為何單獨留下薛崇簡?
    雖然是高宗與武則天的女兒,但太平公主在歷史上,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留下,甚至出生日期都是推斷出來的,這就是封建社會女性地位的真實寫照,那時拍馬屁的史官太少,沒人關注領導的女兒。我們從具體事件中來看太平公主的機靈與謀略。
  • 斬草不除根,李隆基滅了太平公主一家,獨留了她的兒子薛崇簡
    不過太平公主並不灰心,因為她知道自己哥哥的能力,但是她卻忽略了自己侄兒李隆基的本事,最終在和李隆基的鬥法中,太平公主完敗,而她也在政變失敗後被賜自盡。 在太平公主死後,李隆基對她的後代自然要個大清算,肅清薛家成為了李隆基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李隆基也確實這樣做了。 太平公主的後代大多也都被李隆基處死了,為何說是大多而不是全部呢,這是因為李隆基還唯獨留下了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
  •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交惡內幕:一個女人權力欲望太強,不是好事情
    文/馮玄一史書上沒有記載太平公主的名字,我們只知道她姓李,出生後封太平公主。她的媽媽是武則天,爸爸則是唐高宗李治。她的兩個哥哥李顯和李旦都是皇帝。太平公主遺傳了她媽媽武則天的性格,聰明能幹,計謀過人,有很強的權力欲。她一直想要成為她母親那樣的女強人,甚至想要稱帝,當第二個武則天。
  • 武則天女兒太平公主,位高權重,為什麼沒鬥過李旦兒子李隆基?
    唐朝的太平公主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公主,她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從武則天時代開始一直到李隆基登基後雙方撕破臉,太平公主活躍在政壇幾十年的時間,曾經一度權傾朝野。 可最終她還是在與李隆基的爭權中失敗,下場很慘。
  • 身為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權勢滔天,為何不能稱帝?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最出名最繁盛的當屬唐朝。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唐玄宗創造了「開元盛世」,他們都讓唐朝走向了世界最前端。唐朝最與眾不同的就是武則天的統治時期了,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稱帝的女皇,她殺伐決斷不輸男人。為當時的女性帶來了極強的自尊心和極高的地位。這樣一位雷厲風行的女帝,想來她的子女也不會是平庸之輩。
  • 深宮計:編劇啊,你讓太平公主贏一次吧,她都貢獻那麼多表情包了
    故事主要講的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扳倒了韋後之後,兩派爭權奪利。太平公主作為目前的反派大boss,要在朝廷和後宮兩個戰場廝殺。在朝廷撕李隆基,在後宮撕李隆基的妻子王蓁。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看過陳紅和周迅演繹過的太平公主,和李少紅導演的《大明宮詞》不同,這個版本的太平公主,主要的特質就是……兇。
  • 雍姬:救了父親,害了丈夫,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誤解了上千年
    雍姬者,雍家人的老婆,史書上雖然沒有明說她長得如何,但據我猜想,應該是個很漂亮的女人。當然,她之所以名傳千古,跟相貌無關,而是關鍵時刻的一次重要選擇,雍姬的選擇是,救了父親,害了丈夫,順便還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誤解了上千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故事就得從春秋小霸,了不起的鄭莊公薨掉以後講起了。
  • 宮心計2深宮計:太平公主與皇兄李旦當真兄妹情深?
    在熱播的《深宮計》中,皇帝李旦明明知道太平公主的勢力很大,卻還是和太平公主相處的十分融洽,甚至有點放縱太平公主,無論公主做錯什麼事情,他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難道他當真和太平公主兄妹情深嗎?這一點我們還要回看歷史來尋找答案,讀懂了李旦這個人,就知道他們兩個人的關係是不是真的那麼好!
  • 福禍盛唐(三章)李旦的政治智慧卓越,是剿滅太平公主的幕後主謀
    但相對於對唐朝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父母和兒子,李旦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不強。他雖在兩次登基稱帝,卻並沒能做出出色的政績,所以在史書上的評價並不高。很多人認為他是過渡性的皇帝,向來謹小慎微,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才華。可是分析他第二次登基後的所作所為,卻發現李旦並不是傳說中的那麼平庸,而是有著極為深沉縝密的心思。他的這一特質與唐高宗李治很像,表面上的態度都是演戲給朝廷看,而暗地裡的安排才顯露出其腹黑的一面。
  • 丈夫兒子都對她冷言冷語,又被後人辱罵千年,呂后是不是被誤解了
    歷史上有很多被誤解的女強人,她們的手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被扣上了"紅顏禍水,女主篡位"的帽子,西漢皇后呂雉就是其中之一。她雖然是西漢初年的掌權者,可是她的人生卻充滿了苦難,丈夫不僅不愛她,還在她身上施加了很多痛苦,兒子也不理解她,公開指責她是一個惡毒的女人,她也因為自己的殘忍被後世罵了幾千年,可是追根究底,她只不過是一個可憐的女人罷了。
  • 福禍盛唐(次章)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爭權,其子薛崇簡為何強烈反對
    太平公主把持朝政,是李隆基當太子後面臨的最大威脅。這個威脅一直持續到他登基稱帝後,使他只能當個沒有實權的空頭皇帝。雙方為了爭奪朝政主導權而發生政治鬥爭,甚至秘密組織軍隊發動政變,欲致對方於死地。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太平公主最為看重的兒子,薛崇簡卻是站在母親對立面的。他強烈反對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爭權,支持李隆基當太子和皇帝,這在太平公主的陣營中完全是個異類。
  • 西施是後人杜撰還是歷史上確有其人?一件文物的發現給出了答案
    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有關女性的事跡在史書上的記載並不是很多,但是總有那麼幾個人給中國歷史和後人留下了一些色彩。其中歷史上的四大美女可以說是流傳非常廣的。不過在這幾人當中卻有這樣一位,眾人對她對名字都耳熟能詳但是歷史對於她卻並沒有留下多少描述,這個人就是西施。
  • 和珅被殺,豐紳殷德怎樣報復十公主?看過他才知道一個男人的惡毒
    歷史的茫茫數千年,有忠志之士如屈原,留下楚辭為後人讚嘆,也有臭名昭著的大貪官和珅,令人感慨。正與惡的對決裡,歷史只會讓正義的人閃閃發光。乾隆時期,和珅備受寵信。待到和珅的長子豐紳殷德到成婚的年紀,乾隆還把自己非常喜歡的十公主賜嫁給他。和珅從一個大臣搖身一變,成為皇親國戚,這也致使後來他被判處死刑之後,他的兒子開始作惡之路。和珅被殺,豐紳殷德怎樣報復十公主?看過他才知道一個男人的惡毒。
  • 太平公主終覆滅,李隆基正式稱帝,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
    宋王李成器繼續留在長安,太平公主前往蒲州的決議不變。雖然太平公主對李旦的這個決定極度不滿,但是她也只能聽從皇帝的命令,動身前往蒲州。不過,太平公主在長安的勢力,卻絲毫沒有受到削弱,朝中依舊遍布她的黨羽。而且東宮的太子詹事崔湜,太子中允等,也都是太平公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