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相似的人總會遇見
相似的人總會遇見,就像我和範姐。
我倆第一次見面,是在朋友的辦公室。
當時,範姐剛辭去了在濟南的穩定工作,為的是把老父親四十幾年養蜜蜂、做蜂蜜的手藝傳承下去。要傳承,首先要賣貨。從來沒做過生意的她,只能到處推銷她家的蜂蜜。
範姐個頭不高、圓圓的腦袋、圓圓的眼睛,笑起來像個孩子。雖說正是創業維艱的時候,但她眼中看不到焦慮,反倒是雲淡風輕地和我聊著養蜂、放蜂的事兒。
養蜂人要逐花而居,隨花期在江南江北不斷遷徙;範姐的父母之前為了養蜂,就一直過著不斷漂泊的生活,直到上了年紀,才漸漸減少了出遠門放蜂的次數,改為在近處的山區放蜂。
蜜蜂是特別神奇的動物,號稱「一王座天下,出入百萬兵」;蜜蜂是有靈性的動物,很少迷路,會自己回「家」;蜜蜂也是特別敏感的動物,環境的一點小變化都會對這些小傢伙產生很大影響。
初次見面並沒有聊太多,但我深深感受到範姐對蜜蜂的那份不同尋常的感情。
她說:我不會做生意,只想把蜂蜜做好,「因為我是『蜂二代』,是蜜蜂養活了我。」
02探訪蜂場
終於等到春暖花開,我們迫不及待地前往範姐家位於山東省鄒城市郊的蜂場。
雖說車上有導航,但範姐還是怕我們迷路,特意到城區接應我們。
來到蜂場,看著幾十個蜂箱一溜排開,小蜜蜂們漫天飛舞,不斷拍打的翅膀發出輕微的嗡嗡聲。
我遠遠站著,心裡有些打怵:這些小嗡嗡,誰知道它們的小心思,會不會一不小心惹到它們,就忽然失控炸毛?網上不是常有被蜂群蟄死蟄傷的新聞麼?
範姐看出我的緊張,笑著說:現在是蜜蜂的繁殖期,它們都在忙著工作,顧不上蜇人。更何況蜜蜂一輩子都在不停地扇動翅膀工作,採花粉、採花蜜、飼養小蜂、餵養蜂王……只要不是踢翻了蜂箱或者傷到蜜蜂,通常它們都不會攻擊人類。
範姐的爸爸範伯,此時正在蜂箱前忙碌。從十七歲就開始養蜂的他,已經和蜜蜂打了四十年的交道。
初春時節,早晚溫差依然比較大,低溫容易對蜜蜂帶來傷害。所以,範伯給蜂箱準備了被子似的保溫棉。
每天太陽下山時,他會用保溫棉把蜂箱一個個都蓋好,早晨起來再把保溫棉掀開。隨後,逐個打開蜂箱,取出一塊塊蜂坯仔細查看蜜蜂是否有異常。這一系列例行檢查結束,才能放心地讓小蜜蜂出門工作。
最近,由於城鎮拆遷,範姐家一百多個蜂箱被分散安置在了相距幾十裡的好幾個蜂場。範伯每天清晨都要開車到這些蜂場走一圈,把每個蜂箱照顧一遍,太陽落山時再重複一次相似的工序——而這對養蜂人來說,已經算是最輕鬆的時光了。
再過一個月,待到暮春時節,他們就要去深山裡放蜂。在那些沒水、沒電、沒食物、沒有手機信號的地方,飲用水、食物和其他生活物資都要自己準備。貝爾的野外求生,也不過如此吧。
範伯割下一塊新鮮的蜂巢遞給我。原本牙疼想要拒絕的我,竟然被清透的蜜汁、清新的香甜所誘惑,不由自主地伸出了手——蜂巢裡的蜜,清甜香醇,一邊咀嚼軟糯的蜂臘一邊吮吸其中的蜜汁,真是一絲甜蜜都不捨得丟棄。
這清新的甜,簡直把超市裡齁甜的蜂蜜甩出幾條街。終於明白狗熊為什麼寧可被蟄也要偷蜂蜜吃了。
範伯工作時從來不穿防護的罩衣,最多是帶一頂帽子。但嘴裡始終叼著一支煙,因為萬一蜂群驚到了,噴一口煙可以讓蜂群很快鎮靜下來,這就是他最後的防護。
如果範姐工作時穿防護罩衣,範伯會很生氣。用他的話說:「你們都是蜜蜂養大的,還能怕蜜蜂嗎?」
範姐說:「我們是蜜蜂養大的,想要好好做蜂蜜、好好養蜂,想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也算是對蜜蜂報恩吧。」
此時我才終於明白,身為「蜂二代」的她想要把養蜂家業傳承下去的動力和使命感。
03什麼是熟蜜
範姐介紹,範伯一直堅持做營養好、口味好的成熟蜜,香氣濃鬱,口感香醇。
那麼,什麼是熟蜜呢?
蜜蜂會把採回來的蜂蜜在自己身體裡進行反覆發酵,再把發酵好的蜂蜜吐在蜂巢裡,用蠟封起來,這就是熟蜜。整個過程大概需要十到二十天。從視覺上看,熟蜜更粘稠,在溫度低於15度時會形成結晶。
結晶是蜂蜜裡的葡萄糖圍繞結晶核形成的顆粒,屬於正常現象,對其營養價值沒有影響,也不影響食用。不同種類的花蜜,形成的結晶狀態會略有不同,顏色和稠度也有差別。所以,以看到又白又稠的結晶就說是好蜜,這種判斷也不科學。
現在,不少商家為了「多快好省」,不等蜂蜜發酵成熟就採蜜,這時得到的,行業裡叫「水蜜」,營養價值比熟蜜要低,味道、口感也略遜一籌;甚至有些黑心蜂農,用糖水餵蜜蜂,不讓它們出去採蜜,這樣產出的蜂蜜既不好吃也沒營養。大家選蜂蜜時,一定要擦亮眼睛。
我終於明白,範姐創業初期的毫不焦慮,源於對自家蜂蜜的信心;而經營事業的過程中,沒有商人那種強烈的功利心,也讓她家的蜂蜜能有足夠時間,醞釀出真正醇厚甜美的熟蜜。
有人說,中國出不了匠人,中國人沒有匠心。
可是,又有多少人願意花時間、精力和金錢去為匠人和匠心買單呢?
知時醬的尋味路上,遇見了不少種植者、養殖者、經營者,他們或許沒有聽說過「匠心」這個詞,但卻實實在在地保守著自己的「匠心」——忠於自然的節律,堅守著行業千百年來傳承的規矩。
大道至簡,返璞歸真。感謝範伯和像他一樣堅守的人們。
知時醬一路找尋,發現了越來越多同樣堅守「匠心」的人。我們努力著,就是為了帶給大家越來越多匠心故事和產品。